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南浔锦绣实验学校 韩晓鸣




过路的叶子:实验提示会不会太多了!感觉有点记不住!!
沧海一笑: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陈荣林:在预测阶段,贴板书的缺点被放大了,书写板书的优点没发挥好,缺乏灵活性。
鸢尾:实验前对结果预测过多,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的观察
漂雨:感谢为大家服务的团队
随风飘过:模拟实验仿真度有多大?现实生活中水流的作用不仅仅是摇晃和震荡吧。
晨风:根据金字塔理论听只有百分之五的学习效果,而阅读有百分之十的效果,所以温馨提示和要求,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不必教师再读,而且要求这么多,学生记不住的,还是读好
炎霜:活动设计过程可以给出材料,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而后进行交流研究方法!这样学生会有更多思考、讨论与展示
多多爸:流水实验结果的猜测不用学生现在说,实验后学生发现,成就感更多
檀灵:镊子不安全,不易夹取,加热后的石子若蹦出来,哪怕不打到眼睛也很危险。加热时间久了,镊子也会很烫。可否改用木柄长铁勺?
祥子:在模拟“流水”对岩石作用的实验时,应对塑料瓶中的水量予以控制,刚才发现有个学生把水装满了,实验效果变差。
漂雨:可以给学生更大空间,在学生猜测时就让学生说说模拟实验的方法
朱斌: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思考,设计实验并去验证的机会,这样的成长才是有效的
沧海一笑:如此有趣的课,教师的感染力和趣味性都可再强点,让课堂让有乐趣
鸢尾:但我们很多课,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设计时指导很细致,预测直指结论,我觉得这样做会缩小学生的活动空间
心晴尘埃:应该让孩子把流水里的岩石拿出来观察,做前后对比。
炎霜:如何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重点!
21克:实验前的设计,学生思维空间还可以做厚实。
人生几何:
学生在猜测岩石改变的因素的时候说的太理想了,我估计老师可能课前布置学生去预习过了,因为我估计学生原生态的想法可能达不到刚才表述的那么理想!
蓝云坤:
师:如果岩石被熏黑了,是改变岩石模样的证据吗?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主动地由教师在设计实验环节中提出。
罗汉:
科学课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养:会主动思考,会科学预测,会自我保护,会设计方案,会安全实验,会得出结论……本着这些宗旨去设计,科学课才会上出科学味
珊瑚宝宝:
看着材料设计,有多少是学生的?是否有这必要?是不是还是提供方法让孩子来说可以模拟自然界什么现象更合理?
尹伟:
关于“不研究”的问题,以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去把握,会更有结构,更灵活
小英子:
水量多了,石块碰撞效果就会不明显!
蓝萧萧:
@Zoey117?没有实验前的观察,直接开始试验了
尹伟:模拟实验更强调情境的创设,
师:如果岩石被熏黑了,是改变岩石模样的证据吗?这个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在是实验中观察,预测结果太细致,会不会影响后续的研讨和观察。对学生思维参与度会降低
榔头88:
学生模拟实验设计,教师可以不出现器材,充分展示学生的设计,锻炼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素养。教师通过引导,交流,讨论形成规范的操作方式。
鸢尾:
实验中要充分观察,交流时要准确描述,是我们开展活动的重点。实验前预测过多是否会导致有选择地观察?这样好吗?
Zoey117:
模拟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这个问题应该是设计时的关键
老杨:
水太多,影响了岩石与瓶壁,岩石与岩石的碰撞了
小小说:
实验记录应该与实验同时进行的,并不是完成实验后再来记录。
cqf:
关于板书的设计,可以看出老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
Miss木木:
从大自然到模拟实验的过渡,从思维层面感觉过于生硬,仿佛是为实验而实验,该让学生意识为什么要“模拟”,然后才是怎样模拟更合理更科学更接近大自然。
小石头:
如何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个人认为不出示材料的设计可能思维发展更好
多多爸:
水变浑浊,是岩石的材质问题还是没洗干净呢,黏土能出来吗
程伟锋:
看水的颜色,老师给学生准备的应该是风化程度较大的岩石,是否会让学生认为自然界的岩石受流水影响也会这么大?
过路的叶子:
设想:给每块用作实验的石块,拍个照留作对比的证据!
海纳千川:
模拟可以在不出示材料下让学生小组讨论更有利
蜗牛:
教师太强势,扶的太牢,学生完全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活动,前面的实验设计完全教师在主导,导致实验中学生的自主性缺失,变成了验证实验
蓝色星空:
根据研究的主题,让生自己提出需要哪些材料,再进行方案设计
a虎妈妈:
这个实验记录单有图片怎样指导学生去做实验,个人觉得老师有点做多了
晨风:
石头被熏黑了也没事,到后来学生提出来了,出现问题了再去解决,学生反而会记忆深刻,我认为韩老师是想把上课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掉,但是像这样的问题出现恰恰是学生思维的生长点,更能训练学生正确的客观的去观察!
老杨:
小石头:
研讨交流可以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提出疑问交流学生解答更好
天然爸爸: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巡回了解各组情况,交流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交流,效果更好
蓝色星空:
岩石种类多样,带给学生收获更多
SLQ:
老师要学会放手,别扶太紧!
鸢尾:
汇报现象不够充分
漂雨:
学生汇报时,教师努力努力的引导,是不是更多的给学生自己表达思考的空间?
唐佳文:
老师在岩石的材料选择上做了精心挑选
张汉:
本课题: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关键问题是会不会改变,如果会,什么让它变,怎么变。时间,是改变最重要的因素。
冬天的太阳:护目镜使用很好很规范
晨风:
这节课的价值个人认为,不是实验的结果,也不是岩石风化的原因,而是学生正确的去模拟自然界的现象,
Seesea:
老师重复学生的话太多了,只听着老师一个人在讲不停,多让孩子讲,也可以让孩子对别人的汇报提出问题
程伟锋:
老师对岩石风化程度有选择很好。
鸢尾:
我认为把观察到的现象交流充分了。才是思维打开的基础
唱山歌:
岩石颗粒脱落的问题处理能深究,不错。
菱角:
小组上台汇报,教师不要成为主持人!让学生小组整体汇报再与其他组交流,教师站一边,适当引导就行!
余京华:
目标很明确,老师带着孩子去做实验,形成预期的结果。
陪我去种草:
水变浑浊了是岩石改变模样的证据吗?浑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冬天的太阳:
实验材料选的很典型
喻玉凤:
@菱角?其实这时候学生有补充,应该和上台的学生进行互动
a虎妈妈:
水的浑浊是不是因为岩石上附着泥土?课前有排除这样影响因素吗?
Zoey117:
光滑要求摸,实证意识
沧海一笑:
大多是师生互动,期待生生互动
张旭(衢州):
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实验的时间太短,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实验时间过短,学生的发现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由老师一点点扶着在走!
晨风:
烧岩石给大家一种效果很好的岩石,大家可以去试试,大理岩,这样一块石头三分钟就能让他变碎粒
珊瑚宝宝:
颜色改变为什么不是岩石改变模样的证据?自然界表面的氧化颜色也是会改变的呀!
罗汉:
关于岩石的选择:不会加热后立刻炸开,或因我者很难开裂,放入水中会裂开的最好。本人在研究这课时,试验过十几种,最后选择的是石灰岩。家门口有水泥厂,有大量的石灰岩,真的是最适合做这个加热实验的。
龙卷风:
小班的科学小组协作学习与大班的小组协作学习相比,应该是一样的?还是有所不同的?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亲!这个方向上的问题我们关注过、考虑过吗?
朱斌:
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和自然发展脱节,丰富并清晰学生的认识上的困惑
linglinglingling:
@浦江龙峰国际陈汉杰?效果明显吗?是每个组都有明显效果还是一些组?
第5季:
在冷和热这个实验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且请学生分析原因,值得我们学习!
韦国良:
现有的证据能证明风的长期作用会让岩石发生变化吗?
火红的太阳:
多多爸:
当有的小组的岩石没改变,老师就引到导大家再过一万年就能变,可不可以改成这两个组课后再做,体验到的和推测的哪个校果好
?? 懂家 ??:
只是再次强化长期作用的重要性
胡玲芳:
我觉得应该选择两种,一种容易碎的,一种段时间不容易碎的,从而引出要长期观察
蓝色星空:
可以结合日常温度进行分析,温差变化不会这么大
小石头:
老师比较急,我倒觉得问题提出之后老师如果能有一定时间的停顿,给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
唱山歌:
几个月也是会变化的,只是不易察觉。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抓住核心和亮点,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去想收获会更大。这是作为听课者应有的思维!
罗汉:
如果选择砂岩,会马上爆裂。而花岗岩则不会开裂
蓝云坤:
韩老师将2个模拟实验整合一起,有长时探究的意识。
张汉:
应该着眼于整个岩石变化的大概念:岩石是循环的。每一块岩石都会改变,变化后的小石头会怎么样?引发思考。
喻玉凤:
学生说得真好
晨风:
@cqf?道理是有,但要看你怎么去设计,假如你放二块岩石一块大理岩,一块花岗岩,一起实验呢?那不是效果更好,一体现长时,二体现不同岩石风化时间还不一样
这节课应该让学生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的证据还是不容易找到的好?
伟业:
吹风机不也有热风吗?我觉得岩石合适的话,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
海纳千川:
个人认为每组研究一个条件就够了,如烧,可以用不同岩石,再引发学生思考
罗汉:
@晨风?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我们老师总是喜欢选择效果最明显的
尹伟:
模拟实验是寻找岩石改变模样的证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到证据是关键,至于怎么变,变得怎么样是寻找证据的过程。因此可能先关注结果,再反思过程会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cqf:
韩老师的岩石选择很好,在短时间内有变化,但又不是很激烈,符合岩石风化的特点,需要长时间的作用
唱山歌:
岩石的前世今生,好!
盛盛妈:
对学生思维培养严谨到位,冷热作用,流水作用后的小组间岩石对比,巧妙构建岩石改变模样的科学概念。
张旭(衢州):
使用吹风机的时候,可以利用冷热风的变化来对同一块岩石进行实验.一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在温差的变化对岩石的侵蚀.二还可以模拟风的变化对岩石的侵蚀.可能效果会更加明显
草儿:
知识运用环节设计得非常好,学生的思维进行整理并表达出来
清心2:
公开课总是想有个结果!如果是课外兴趣小组可以几天出效果!活动设计还是很不错的!但时间受限了
菜干:
一块石头将来的变化,既是推测,也是对本课学生知识点掌握和运用情况的反馈
桑建辉:
老师除了给孩子学习方法,也要发挥自己的特长,面面俱到的课是不存在的。
盛盛妈:
整个设计不错,只是老师牵得有点紧,学生的兴奋度不够,感觉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被放开,激活。
菱角:
本课学生的思维发展点应该是研讨环节。教师应在记录表格上深度思考,为学生的自主交流搭好支架!简单的记录对于不常进行整体汇报交流的学生是很难自主开展研讨的。
罗汉:
这张图意味着这些因素是一个个逐步影响的,而实际是同时影响的。
周耀:
光滑这个证据不够科学严谨,学生没有摸,既然也赞同,对学生观察跟感觉都可以当作证据了
海纳千川:
不管怎么设计,都要关注学生主体关注思维推进|关注教师教学策略
Jennifer:
岩石风化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吧
老师两个递进式的问题给了学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禾米:
很少或几乎没有在公开课中直接用作业本中的表格作实验记录的,困惑中
漂雨:
贴板书束缚了老师啊!
Miss木木:
课堂模拟的快速变化的效果与大自然缓慢变化的效果的不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实验放大了自然界的条件吧?刚才有说到没?
程伟锋:
刚才模拟风吹的那个学生思维很好。
罗汉:
汪绍松:
可以看出来学生的科学素养比较好
玉米飞飞:
模拟实验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和实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26 9:51:5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