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5名师网络工作室,《光和影》(王雪文)研讨专贴 [复制链接]

1#

2015名师网络工作室,《光和影》(王雪文)研讨专贴

 

《光与影》教学设计


舟山市定海小学  王雪文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发现影子的变化,并知道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寻找影子的变化规律,并将观察过程准确地进行记录。


2)能不断完善并改进实验方案,最终获得严谨的科学结论。


3)能够制造出有规律的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探究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归纳总结影子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够制造出有规律的影子。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磁铁(多个)、板书卡片


2.分组实验:手电筒、木块、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制造影子,研讨影子产生的条件


1.课前同学们观察并画了很多不同的影子,你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它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2.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二、研究影子的特点  


1.现在有光源、有物体、这张纸可以作为?我们的桌面也可以作为?我们来制造影子好吗?


2.刚才我们产生的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怎样让影子发生这些变化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3.既然大家都觉得可以让影子的这些变化,可能和不同的原因有关,我们就来研究下好吗?


温馨提示:


每研究一个问题,先用示意图表示。












研究问题


我们的实验方法


(示意图)


我们的发现


(用简图或文字表示)


影子的       变化可能


          有关


 


 


 


4.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


三、研讨交流 


1.学生呈现结果,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相互质疑,达成共识)


2.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影子的不同变化和光的距离、位置、光的照射面等原因有关。


3.王老师班级里的学生也研究了影子的方向、长短的实验,他们是这样操作的,和你的实验方法相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王老师这里有一件工具,可以帮助到你们更好地完成这个实验吗?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5.通过借助工具并改进实验方法后,在这次实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四、巩固光与影的规律


1.伸出你们的手,现在你能让你的手产生影子吗?让手的影子大小发生变化?方向?形状?


2.请一个同学上来展示下


3.有个同学就借助手影拍摄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手影舞,想看吗?


4.这么精彩的手影舞是怎么形成的啊?


5.课后同学们也了可以去尝试下。

分享 转发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中心小学  朱照华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共性归纳;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用图示的方法将“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一现象放大。


教学难点怎样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1把钢尺、1根皮筋、1


            实验材料:1把钢尺、1根皮筋、音叉1个、试管1个、实验记录单


课前活动


观察并描述乒乓球的运动


小结:观察活动中,除了用语言描述,还可以画下来,有时画下来比说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呈现前概念,组成不同学习共同体


1.呈现课前调查表。


2.根据前测,组成不同学习共同体。


二、分组活动探究


组一:观察并描述发声物体的现象,寻找共性。


组二:寻找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证据


教师提供不同材料与助学单(指导支架),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三、交流、研讨:


1.组一交流发声物体的共同现象,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发声的物体都在往复物来回运动。由组二参与,引出振动概念,并提出反问。


2.组二交流研讨寻找振动产生声音的证据


3.核心概念: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延伸拓展:如何观察空气振动?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

陈建秋听课笔记:王雪文《光和影》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9662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

空气振动的常见物品可以从学习用品里面找找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5#

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地探究过程,质疑实验问题所在,完善实验方案。这就是一个成长过程。
TOP
6#

 


现场微信评课:


罗汉:


看来老师急于将学生往活动一上引导,这第一环节达到了,可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很好地探究,更没有深入思考


小英子:


前概念的调查很好,但是目前看利用率不高,围绕这展开应该更有创意!不过新老师,上课亲和力很赞!


罗汉:


昨晚的讲座提倡的探究活动要注意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这节课还是有点走程序的味道,为什么不可以像昨天的电动机一样,长时探究呢?提供材料和学习记录单,让学生自主探究


猪猪侠:


学生通过开放的活动初步了解光和影的关系,在深入研究。这样的方式更适合四年级学生。给王老师点赞


5:


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的远近有关、有一定比例。这样画是否掌握不好比例?作业本上的作业是规定好光源与屏的。不知道哪个比较好?


?? 王海 ??:


看的出来,老师是在课前对学生做了一定的功课的。除了课前观察影子的活动,很多都是现场的课上看不到的。上好一节课不容易啊。


罗汉:


还是比较倾向用长时探究的理念来构建本课,用大活动了整合小活动,这样的探究围绕:影子的条件和特点两个大问题展开,老师就是点播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科学素养)就会大大养成


我不张扬: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研究3个实验。或许学生在操作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度,教师适当的进行一点指导还是必要的。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在后续的研究当中,以简洁快速高效的方式去研究,这也是很有益的。


Zoey117:


这课我们自己上之前也会让学生回去先观察影子,然后课上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验证。个人觉得不能拘泥作业本的图,最主要是学生能带着实验目标去进行设计和操作


蜗牛:


本课放在四年级上,教师弱化了影子产生条件学习,把重点放在了影子变化的探究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非常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且我认为,这里放手让孩子探究,不是提供一定的教具来框住学生的思维,点个赞!


?? 王海 ??:


很期待学生记录的展示,按教材上的方法实验,学生对影子的记录很乱。不知道这次课前学生画过不同影子,对这节课的记录会有多大帮助。


罗汉:


昨晚的讲座所提倡的走向探究式教学在这个还是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叶军老师的课才有点学生探究的味道


?? 懂家 ??:


四年级学生对对比试验概念不强,对比试验是在五年级被逐步巩固强化的!所以王老师的设计应该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热特点的!不一样的学期教材的处理活动的处理就会有不同!不需要完全按照教材来!


晨风:


王老师的上课思路是,课前画影子了解前概念,》能够产生影子的条件》制造影子为预测提供感性基础》预测影子变化的原因》逐一选择影子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索,思路清晰,环节与环节间逻辑性强,现在就看学生的目标达成了,先赞一下


月白风清:


一下子放开让学生研究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够大胆的,也很相信学生,期待学生的表现。


沧海一笑:


昨天钱特说扶的实验要有典型性,我觉得一堂课最好有核心问题,一条主线,这节课以用同一个遮挡物制造不同的影子为核心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自发去探究大小、长短、形状,课堂结构会不会更清晰,学生主动探索会不会更强?


简丹:


其实像李建荣老师那样做成五角星啊,三角形啊,圆形各种形状的,拿来做遮挡物,更有意思些,个人觉得


Fish:


学生自主探究确实很自主,设计、操作、分析、归纳都是自主完成。很是期待汇报交流阶段,但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长,对教材应有所取舍。影子的3要素可以课前讲掉,开门见山,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才好。


蜗牛:


而且从提供的教学设计来看,后续教师会提供给学生实验的教具,有层次,有递进,这样的话,效果就更好了,很期待!


天然爸爸:


关于影子学生最熟悉的是阳光虾物体的影子,我们可否就从这点出发对比分析阳光下不同的一下开展本单元教学,将第二课与第一课整合一下


小石头:


影子产生的条件探究的空间很小,简单处理合理。个人感觉本课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很期待学生长时间的探究之下有更精彩的生成。贴研究成果的事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吧,这时候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中,提出个性化指导,发现生成的亮点!


苦涩的茶:


我觉得做实验可以重点选择一个影子的变化进行引导,具体的把影子长短量出来,从而得出结论。有了一个实验的铺垫基础,另外的变化的形式就不会难了。


晨风:


@慈溪罗学强?课的好坏,不在于典不典型,而在于认知规律的趋合,个人认为,符合人基本生理规律和心理规律的就是好课,生理规律就是要让人愉悦,心理规律就是要逻辑性!


檀灵:


在上这节课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影子周围会出现叠影,观察仔细的学生就会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拘泥于这个问题不放。单一光源也不可避免产生这个问题,不知各位老师有没有在课上遇到这个问题,当时如何解决的?


尹伟:


问:学生第二次实验的发现和一次体验时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 懂家 ??:


不给数据,不画图,现象学生也能得出,只是五年级强调通过影子这颗为媒介,锻炼学生的对比试验控制变量得能力,而非问题的本身!这节课着眼点应该是不一样的!


猪猪侠:


影子产生的条件这么重要吗?学生在实验中应该慢慢会深刻。本节课学生的兴趣点在于影子的变化,抓住这个趣味点,学生学习的动力会更大,效率会更高!


珊瑚宝宝:


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被对比实验的框框框死而忽视了孩子本真的探究,原始状态孩子的探究是不是更值得去保护?而老师就是在孩子原始探究出现偏差的时候适时的点拨下。


敬天爱人(良晓):


学生自主探究与前面制造影子,学生的思维推进不明显本课对于学生来说前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完全可以向前推,如果来个前测和后测,可能会发现学生的知识点其实推进不大,但是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可以有很好的提高


小石头:


在交流研讨过程中,更希望看到生生交流,比起略有单一师生交流更精彩,教师敲敲边鼓就可以了。不过这个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确实有难度


蓝云坤:


教师提的问题太长,所用的词未贴合四年级学生的接受度,所以学生听不太懂,则不能好好地回答


?? 王海 ??:


突然有个想法。安排一个活动,老师给出不同大小,形状,长短的影子,让学生利用手电和木块制造出影子。这样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设计活动,学生会不会更感兴趣?


炸弹璐:


刚上过这堂课,五年级的学生对这堂课都很难理解,如果这个是四年级学生的原始状态,那这帮学生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晨风:


汇报时似乎在交流上出现了问题,表达不是很清晰,事实上我们平时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表情动作图示等,所以可以让学生演示一遍,边演示边进行解说


程陌:


我觉得每个实验汇报前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观察做那个实验小组的记录单,问其它同学能不能看懂?如果看不懂再请实验组介绍。最后再全班一起根据记录单和交流得出探究所得


咔啪:


交流研讨学生自行组织相互质疑是需要老师平时有这样的习惯,学生也有这样的积累,学生经历充分的感性认识,体验。王老师这么年轻,道路虽曲折,前景广阔。


:


学生说影子长短和光源照射角度有关,说得多好啊!教师一定要通过投影将长短与角度有关,要控制变量的观点推送给学生,根子还是教师的授受理念在作怪!


蓝云坤:


在上一环节的研讨中,还应简约写。可以引出来的东西要当机立断,否则感觉有些乱。   不过现在已渐入佳境


:


通过学生先前自己有些随意的操作和利用工具比较规范操作的对比,更好的渗透了对比实验


一滴水:


走向探究的课堂,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跃,自主活动空间充足。但每节课只有40分钟,老师如何宿舍?如何把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 22:30:39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7#

     

《光与影》


                                               舟山市定海小学  王雪文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发现影子的变化,并知道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寻找影子的变化规律,并将观察过程以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2)能不断完善并改进实验方案,最终获得严谨的科学结论。


(3)能够制造出有规律的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探究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并将观察过程以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教学难点:对影子变化的规律达成共识,并能够制造出有规律的影子。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黑色记号笔、磁铁(多个)、木块、手电筒、记录单、板书卡片


2.分组实验:(手电筒、木块、白纸)(记号笔、记录单)、改进装置


五、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找一找身边的影子,并且把这些影子画下来。(每人一张A4纸)


(课前教室布置了学生所画的影子,呈现学生前概念,通过这种方式来收集全班学生对影子的初步认识,关注学生原有概念。)


一、制造影子,研讨影子产生的条件 5分钟


1.课前同学们画了很多影子,都张贴在教室的周围,这是谁画的影子?你能介绍下吗?


2.原来有这么多不同的影子,要产生这些影子需要什么条件?有光,(可以是什么光?还可以是?)我们把这些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有了光源,有了物体,影子在哪里?影子又在哪里?这张纸上可以吗?这些可以呈现影子的地方我们给它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屏,要产生影子需要几个条件?


二、研究影子的特点   20分钟


(一)影子会发生变化


1.现在有光源、有遮挡物、这张平放在桌面上的纸可以作为?你们能制造一个影子吗?王老师有一个要求:每个同学都来制造影子,制造影子的时候要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5分钟)


2.在制造影子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什么发现?(适当板书)


预设:


(1)影子的大小会发生变化。手电筒离物体近影子大,离物体远影子小。


(2)我们改变光的位置。形状


1.通过这种方法,你们发现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2.形状会变?有有哪些形状?能说说看吗?


(3)影子的方向、长短会发生变化。


1.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2.方向会变化,影子方向也会发生变化?你说说看,是怎样变的?会出现在哪些反向?


(二)进一步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1.同学们真会观察,发现了影子有这么多变化。影子这些变化特点都有什么奥秘,与什么原因有关?


2.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教师不予评论。你是这样认为的,你又是这样认为的。大家都觉得影子的变化可能跟光源有关?打问号,是不是有关系呢?


(板书:光 影)我们就需要进一步来研究影子变化的奥秘。


3.要研究这些变化时,我们能否一下子拿来一起研究?(我们需要一项一项进行研究。)


4.每一项变化可以记录在一张记录单中,研究影子大小变化时,可以怎样研究?


学生:改变手电筒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5.你想通过这种方法让影子发生从大到小的变化是吗?大家肯定有很多方法,可以把你们的方法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单上


教师指导


(用长方形表示小木块,用圆圈加两个箭头表示光源,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可以再画一个远一点的光源。根据操作顺序,可以编上相应的序号。一号光源,二号光源,教师演示。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把你们的发现的现象用文字或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研究完一项变化后,可以将你们的记录单拿上来,再领取一张新的记录单继续研究下一项变化)要寻找到影子变化的奥秘可是不容易的,小组同学间一定要分工合作,每位同学要仔细观察并思考实验中的现象,这样才能寻找到更多影子变化的奥秘。


4.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13分钟)


三、研讨交流  12分钟


同学们真会研究,发现了这么多的现象


预设


(1)    影子的大小和距离有关。(物体与光之间的距离,物体与屏之间的距离)


教师引导:


1.      你们的影子有什么变化?是怎样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2.      同样研究大小变化的小组,还有补充吗?


3.      大家的研究都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影子的大小和光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远,影子小,距离近,影子大。(光源与物体间的距离)


(2)    影子的形状和物体被光照射的侧面有关。


(光的位置,光的方向,物体的横竖放置)


1.有些小组认为和物体摆放的位置,旋转有关,有些小组认为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到底最根本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影子形状在变化?


 


2.课件展示,完善学生的解释:


3.光的位置、方向:(演示课件)光的位置变化了使物体被光照射的侧面形状也变化了。(四面都照、光源的位置在变)


4.木块不动,光在这个位置,方向时,光源照射的是哪个面?这个方向是哪个面?


5.当光源不动,物体放置在这个位置,光源照射的是哪一面?放置(旋转到这个位置,又是哪一面?)


6.影子形状的变化,都是由于物体被光照射的侧面形状(光照面)发生了变化。


7.小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


(3)影子的方向、长短和光源的方向、位置有关。


1.你们在研究影子的什么变化?是怎样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2.同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还有补充吗?


3.大家的研究都说明了什么?


生:方向相反(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长短描述不清楚时,让学生来操作。


4.小结:影子的方向、长短和光源的方向、位置有关。影子方向和光源方向相反,光源位置直,影子长,光源位置斜影子短。(光源的方向、位置)


2.预设一: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原来影子的变化有这么多的奥秘。


预设二:在研究影子长短变化时,我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很明显,总是和大小变化混在一起,究竟是我们的研究方法出现了问题还是有什么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课堂留白,停顿


3.我们来看一下有位同学在研究影子方向、长短变化时,他们是这样操作的。你们看的懂吗?说说?(放课件时,教师演示他将光源放置了五个不同的位置)和我们的实验方法相比,有什么不一样?(距离一样)他们用了一个辅助工具,保持距离不变。专门研究影子长短变化时控制了光源离物体间的距离不变。我们在研究其它问题时,也要这样控制好变量,研究一个因素时,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而其余的条件不发生变化。


4.这样的装置在保持光源与物体间距离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到的现象又是怎样的呢?


5.通过借助工具并改进实验方法后,和你们之前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刚才发现影子长短变化不明显?(变量太多,没有控制好)


6.你们的现象怎样的?你们现象怎样的?(高低,这样直直的,斜斜的)


四、巩固光与影的规律


1.今天我们发现了影子变化最终都是什么所引起的?(光的变化,引起了影子的多种变化)补充课题:光和影。原来光和影是一对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好朋友啊。去掉问号


2.利用了光合影的关系,我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手影舞。你们想看吗?看之前王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一边欣赏的同时,思考这门艺术的奥秘在哪里?


3.刚才同学们都看得津津有味,很感兴趣。现在你能解释下手影舞变化多端的奥秘在哪里吗?


1.大小变化,你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释下吗?


2.还有什么变化?

TOP
8#

 

板书:


                    光和影


                   


光源与物体间的距离     光源所照射的         光源的方向、位置


物体侧面形状


                                       相反     


             形状            方向 


 


执教后反思:


首先,这节课是单元起始课,我通过让学生画生活中的影子来收集学生对影子的初步认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四年级学生对影子的认识。发现四年级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影子产生需要光,影子会发生长短、大小、方向等不同的变化。但这些认识对孩子而言都是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一步指导,引领孩子观察、发现并记录这些影子的变化,最后总结归纳影子的变化规律。


其次,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稍微做了一些改编,与教材中的流程有些不一样。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基于学生原有认知出发,通过让学生制造、发现并记录影子的过程中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同时质疑实验中问题所在,发现不足之处去不断地完善实验方法,从中逐步推进学生对影子变化规律的认识。


执教后发现一节40分钟的课要让学生充分去完成教师预想的流程,让学生充分探究并充分交流,确实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更好地去取舍其中的重要之处。


在前测中,我让学生画了生活中看到的影子,课前贴了出来。原先只是想收集学生对影子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作为课堂的引入。但这样并没有把学生的画充分利用到位。既然每位学生都画了,那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先去画周围互相参观,原本我以为学生会去看,但发现执教班级学生的素质比我自己学生素质要高,他们进教室后纪律相当好,此老师应该说一句,可以走动参观下,这样相信学生的课前兴趣也会充分调动起来。同时画的影子在最后环节中,让学生去解释并完善自己画中的不足,从而检测学生对于影子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检测方法,值得在今后的课堂中借鉴,这样操作就能充分利用了学生所画的影子了。


在交流环节中,我过多地去干涉、去取代学生的自主发言权,应该尽量放慢脚步,等等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相互交流、相互质疑。这点也是我今后在课堂中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在质疑补充环节中,我的提问比较复杂。比如:光源位置的变化和物体摆放位置的变化都会引起什么发生变化使影子形状发生改变?这样的问题高段的孩子听了之后,都需要些时间去思考,更何况是四年级的孩子。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需要对自己的语言不断去斟酌去改进去提炼,尽可能地用孩子的话来引领孩子不断深入思考、探究。对于刚才例举的提问可以改为:这样操作和这样操作都使什么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提问或许会更贴近孩子的语言。让孩子更容易明白。


在最后看手影舞中,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看完。可能当时有点着急,没顾得上孩子的感受。后来发现学生确实很想看,也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当时就应该让孩子看完了再离开,或者干脆不看。


在这堂课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当孩子跟不上时,需要老师放慢脚步等等孩子;当孩子不能理解时,需要老师用他们的语言进行沟通;当孩子彼此交流时,需要教师只做旁听者默默倾听;当孩子有困难时,需要老师稍微扶一扶。总之,不要总是牵着孩子走,这样老师累,孩子也累,而且会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TOP
9#

在交流的环节中,王老师的引导还是比较到位的,就是着急了一些,再缓些相信会更好。
TOP
10#

 

光和影


舟山市定海小学  王雪文


实录:王海花


T课前我们画了很多影子


S这是我早上中午和晚上画的,早上和晚上影子特别长,中午影子短。


T要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


S阳光


S灯光、月光


T想这些能自己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为


S光源


T月亮是不是光源?


S不是,它不是自己发光的,是反射太阳光。


T有了光源,还需要什么才能看到影子?


S物品


T哦,影子在那里?(墙上)在哪里?(桌上)


T所以影子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S现在每位同学用桌子上的材料制造一个影子,并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T在制造影子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S灯光远,影子大,近一点变大,远一点变长,近一点变短。


S我发现,物体在不同角度照射,影子的大小和长短有改变


S灯光在左边,影子在右边。


S在不同的角度照射,形状也会变化,有时候会五角形,有时候会是圆形


S有时候长方形,有时候是正方形


T这些变化特征有什么奥秘,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S可能跟方向有光


S可能和光圈有关


S可能跟远近有关


T也就是跟光源有关


T这么多,我们是不是一起来研究?


S不是


T我们要一个一个来研究,如果研究大小,我们怎么研究?


S把光源放近一点,观察影子,再把光源放远一点观察光源。


T就像这位同学一样,我们要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在黑板上讲解记录的方式)


提示:


1、小组同学之间分工合作


2、仔细观察并思考实验中的现象。


0830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


S光源离物体近的,影子大,远时影子小


T影子大小和什么有关?


S跟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远近有关,光源离遮挡物越远影子越小,越近影子越大。


T影子形状与什么有关?


S改变物体的方向,影子也不同。


光源从正上方照下去,影子是正方形,从侧面照射时是长方形。


S从侧面斜上方照射时,是梯形。


T刚才同学们有的改变了物体摆放的方向,有的改变了光源的方向。(PPT)光源照射物体的什么改变了,才引起了影子形状的变化。


S光照射物体那个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T我们把……叫做投影。


T研究影子方向的小组有什么发现?


S光源在左边的时候,影子在右边,光在右边,影子在左边。


S光在东边影子在西边,光在西边,影子在东边。


T光源和影子有什么关系?


S光源和影子是相对的


T什么是相对?


S影子方向和光源是相反的。


T研究影子长短的有什么发现?


S光源远时,影子长,光源近时,影子短。


T你来演示一下


生演示


T你同意吗?


S我觉得这是影子大小的变化,因为长宽都变化了。


T,好像更倾向于影子大小的变化,是不是我们实验方法还需要改进呢?看这里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做的。(PPT演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S这样多做几次,更严谨。


S这样光源到物体的距离不变,只是改变了方向。


T(出示教具)讲解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T你们有什么发现?


S从正上方笔直照射下来时,影子比较短,从侧面角度照射,影子比较长。


T也就是影子的长短跟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T原来影子的不同变化和光的距离、位置、光的照射面等原因有关。


T老师这里有个手影舞的视频,我们来看一下。


下课


TOP
11#

资料好全啊,不在会场,胜似会场!
TOP
12#

     王老师的课堂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大胆将教材中的三个活动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探究实验,长时探究有利于让学生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实验之前没有对学生有太多的束缚,让学生在亲历活动感受到操作上的不足时及时改进规范操作方法,正如现场某位特级教师所说的“看似走了弯路,其实这正是本堂课的价值所在!”
     小学科学的启蒙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在这份神圣的工作中,很多时候并不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You can not improve your past,you can improve your future!
TOP
13#

学习了,这个设计真心不错!
TOP
14#

     《光和影》一课是五年级第二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之前也听其他老师执教过,自己也教过好几次了,这学期还正好把这节课作为校级公开课上过,所以当听到刚任教第四年的新教师执教这节课时我的感触特别深。
      本节课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第一部分是光源。王雪文老师从导入到确定影子产生的条件一共用了4分钟。课前王老师很有心的让学生去画了很多物体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影子并板贴在墙上,这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影子的前概念,但是在课堂中却一略而过,总感觉有点可惜。是不是可以这样改:“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影子,你想研究影子的什么?”学生在观察影子的时候肯定有很多发现,当看到其他同学板贴的影子时也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他们肯定会有很多想法,想去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谁的才是对的?这是一种从学生内心引发的探究,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会更加有意义。而光源的定义出示的也太快了点,四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理解与接受,所以在后面的研讨交流中学生都用“光”来代替“光源”。
本课的第二部分是研究影子的特点,王老师一共用时22分钟。这一部分的内容的设计十分开放,学生利用材料依次研究大小、形状、方向、长短,学生研究前,教师并没有对其方法依照书本上进行指导,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影子的这些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当时在下面听课的我冒了一丝冷汗,这么有难度的一节课完全放手给四年级的学生行吗?他们能研究出来吗?这么开放的教学设计对一个才执教四年的新教师能驾驭吗?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后面19分钟的研讨交流中,学生的发现有很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当研究发现影子的长短特点有争议时,教师出示了一个半圆形教具再次指导实验,同时也渗透了控制变量这一因素,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更高效!这个实验在平时我自己上课的时候只是单纯用手控制角度,却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距离,借助这个教具真是事半功倍。
反观自己在执教这节课时,是完全按照教材的设计一步一步走下来,包括研究影子特点时的三个实验也是先介绍方法再学生实验,始终怕学生做不好而指导太多,不敢放手,也没有很好的教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拖课现象也很严重。听了王雪文老师的《光和影》,在今后的执教中,我也会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信这样的效果比之前的方法会更好!     安吉天荒坪小学   王灵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