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现场微信评课
执教:杭州市文澜小学 余化龙
沈多多:
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概念的呈现有层层递进认识基础。从会场由物质组成的到学校由物质组成的到湖州浙江到身边的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部分。学生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
阳光:
从具体到抽象,从故事到现实,概念建构层层深入
沈多多:
物质是否会变化,用故事里呈现的树。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周耀:
这个记录展示让人耳目一新,实用性强,可循环使用
沈多多:
记录单改成记录条,很想了解等会儿怎么呈现。是准备上架子吗?
余京华:
反馈的设计很大气,可以提高参与度、更加直观、明确
起风了飘:
那每个组都得发马克笔才行,不然看不清撒
罗汉:
自从上次章老前辈提倡每人一张记录纸之后,这种方式就开始在我们的公开课上流行……
SLQ:
引入有意思,利于孩子接受。问题有层次,助于孩子理解。活动自由开放,便于孩子思考发现。
门假:
学生展示的舞台变得更大了,可以涵盖每一个人
罗汉:
他只是将磁贴换成小商品超市的架子,目的一样,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
火红的太阳:
功能就是黑板,比实物投影好的就是能长时间呈现
清心2:
@义乌丁志平?方法超市不错的提法,如果在实验室还可以多保留点时间,让孩子都看看自己和别人的!估计就课堂上的时间不够
陈朋:
上节课最后那个在摄像头上完成的日食感觉完全可以放电子白板上画一下而且可以移动
门假:
之前也想过用pad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还是觉得会干扰学生学习,不如余老师这个效果好
程伟锋:
大家说说,是不是有些物品给学生烧下也无妨吧?让学生充分研究?
Zoey117:
烧也是方法之一,有火柴,一切皆有可能
传说中的怪叔叔:
@程伟锋?在烧吧?蜡烛点了,不过学生放不太开,没烧海绵。
蜗牛:
是否可以弄个材料区,让学生对实验对象作一个选择,每组选择一种材料,然后做一个深入的长时探究,如果每个小组研究的材料较多,而多不深入,那样学生获得的就更少
沈多多:
周耀:
归类整理发现,感觉这样有点乱,把架子分成两个区
我:
可以选择部分学生慢慢的有序上去贴上去
门假:
建议以后实验室按功能划分建设,器材区、实验区、展示区,交流区……
炎霜:
在自己记录完成后就可去分享,实现分流,也可参观其他同学的记录
亲亲宝贝:
是否可以在实验前就提醒学生写好后就去分类贴好,重复的不用贴了
Zoey117:
边做边展示,孩子们还要还能相互参观,相当于以前交流
海纳千川:
基于事实建构概念,现在老师都关注了二点:一是长时探究二是交流研讨
菱角:
不建议烧!烧了对于研究有层次递进吗?何况学生对此满是生活体验。
火红的太阳:
如果早早展示那儿了,先完成的组就可以走走看看了
火红的太阳:
现在么边分析边归类,如改变形状,状态……
沈多多:
总结的时候,不是一个个材料的汇报用了形状变化的新的整理归类。很赞
亲亲宝贝:
边写边贴别看边学习,既节约时间又可以让学生避免重复的方法,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另外的方法,化固定的小组学习为动态的合作学习,一举多得
滢滢??:
信息的整理思维的提升需要给孩子时间。现在时间是满的
海儿:
实验方法和结果展示的提示可以在实验开始前就讲明白,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即时展示实验记录。
简丹:
有个想法,能否把针对同一种物质,让它改变的方法夹在同一个架子上呢,超市里不就是同类的放一起的吗
玉米飞飞:
溶解属于形态变化,和水有点不同
亲亲宝贝:
一个一个找是否太浪费时间了?本来全部展出,就是为了方便资源共享,共同去发现,如果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去找去整理归纳岂不是更好?然后在班内汇报时求同存异,解决疑问
清心2:
架子上是否可以编个号这样学生在说时其他孩子和老师能快速找到
亲亲宝贝:
@火红的太阳?他展示后,编上序号可以让学生在组内按照黑板上的提示分类啊
滢滢??:
@火红的太阳?是不是可以渗透了。启而不发
简丹:
声音也是物质,物质无时不在啊
尹伟:
整理分析的难度在于信息量过大,产生了认知负荷。因此可以在学生实验前通过演示明确物质变化的类别,学生在让物质发生变化时进行对照归类,实验目的更明确。最后概括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难度会降低。
海纳千川:
起始课的基础性,指向性|都在这节课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