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中德“环境教育”项目教师培训及“教师发展学校”授牌仪式
10月20日—22日,为期三天的中德“环境教育”项目教师培训及“教师发展学校”授牌仪式在我校仁皇校区举行。
20日上午8:30,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院长、省师训中心副主任吴卫东主持授牌仪式正式开始。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正处级调研员李敏强,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曹仁清莅临出席本次授牌仪式,吴兴区教育局局长陆安华作重要讲话。在授牌仪式上,浙江外国语学院与我校签订《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教师发展学校”协议》,曹仁清副校长向我校授予“教师发展学校”牌匾,集团总校长沈国明代表学校发表感言。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环境教育”项目主管雷诺先生、德国帕绍大学教师教育与学科教学法中心行政主任福克斯博士等分别授予浙江省10所学校和上海5所学校中德“环境教育”基地学校牌匾。我校成为湖州市首所基地学校。
上午10:00,德国专家讲座正式拉开培训活动的帷幕。来自德国帕绍大学教师教育与学科教学法中心汉森博士及其助手约翰和布莱克女士首先为大家作了环境教育专题讲座。
22日,中德“环境教育”全体学员观摩了我校肖金花、王怡华两位老师的四年级科学实践课——种植蚕豆和大蒜。在课堂中讲解了如何种植等知识后,两位老师还带领孩子们来到“阳光种植园”亲手实践。
随后,我校该项目负责人黎作民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学校气候变化模块项目的开展情况,并接受德国专家的评估。德国专家高度肯定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根据主题跨学科设置课程的做法。
作为湖州市环境教育的先行军,我校不仅仅是硬件上加大投入,还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展中颇具特色。如:从三年级吸收成员成立“阳光种植组”,从四年级吸收成员成立“小星星气象组”,从五年级选拔成员成立“物候观测组”等等,缤纷的课堂培养学生鲜活的个性,收获知识,也收获了成长。
目前,学校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规划,通过研究“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现象的变化映射出气候变化”这一条主线,规划学校未来近3年环境教育课程及方向,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环境,培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