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7嘉甬舟温市活动章鼎儿老师的讲座ppt《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实... [复制链接]

1#

2007嘉甬舟温市活动章鼎儿老师的讲座ppt《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下载地址:
2007-12/2007121022245128508.rar (, 下载次数:233)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2007嘉甬舟温市活动
时间:2007年12月6-7日
活动地点:桐乡
主要任务:
        6日听课
        7日下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各位老师下午好!


                                              章鼎儿
         rd_z@163.com
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沿海研讨会布置的命题作文
大家开始关注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研究推进到课堂教学实施层面
可以说科学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了
属于值得高兴、值得参与的事
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当前科学课教学实施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首要问题还是
               ——实施怎样的科学课?
               ——实施的是不是科学课?

然后才是怎样实施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
所以,从怎样的科学课说起
请大家看一些材料
           很有意思的一些资料
           带着问题的一些资料
酒精和火焰
实验和观察
1、把酒精少许注入玻璃管内,用木夹夹紧,移至火焰的上面,隔了几分钟,看是怎样?
2、把红水注入玻璃管内,再注入酒精,稍稍振荡,看是怎样?
3、把酒精盛在瓷杯内,再滴入油一、二滴,用筷子去搅动,等到搅了十几分钟,看是怎样?

4、把酒精盛在瓷杯内,再再放入脂肪少许,也用筷子搅动,等搅了十几分钟,看是怎样?

5、把蛋白放在瓷杯内,再注入酒精,看是怎样?

6、在酒精灯上点火,看它的火焰怎样?
猜猜是什么资料?
是小学“科学”教材      什么地方的?
是中国的科学教材      什么时候的?
是将近一个世纪前的中国小学科学教材

曾经有过这样的课程、教材
曾经有过这样的科学课
与我们现在的课程与课比较一下——
有什么感慨?
我想说一个字:新!
面对一门新的课程。
什么都是新的。
一个世纪前的“科学课”,我们也会觉得“新”得很。
反映出我们的认识问题:对科学课、科学课程的认识。
我们所谓的科学课,是怎样的科学课?
再看一个材料:第一课:苹果
实物教材及教具:

    横切的苹果、纵切的苹果、果核、碟子、笔记本


      (插一个问题:苹果有几个果核?)

学习:
     1、苹果的果肉表面被一层有色的薄皮裹着。
     2、果心有星状子房,每个子房里都有种子。
     3、果核由种子和胚珠构成,其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膜。
小结:
           苹果有五个果核。每个果核里都有一个胚珠,胚珠得到很好的保护。

习题:
1、把横切开的苹果横断面画在笔记本上。
2、画出带胚珠的苹果横断面。
3、用同样的方法把梨切开并进行比较。
4、找出梨核中的胚珠。
5、把果核放在火上烤,观察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6、观察其他带核水果。
推测一下这是什么资料?
确实是小学科学教材        什么地方的?
法兰西的小学科学教材    什么时候的?
大半个世纪前的法国小学教材。使用于20世纪40-60年代。

亲切感——我们也都切过
还自叹不如!
关于“物象教学”的指导当年教学的一段训令
观察练习的最大目的在于,正确运用有效的语言唤起学生注意,让他们从所学习的题材中找出该事物的主要特征,并进而引导学生把各自的主观想法和全班一致接受的结论融合到一起。因此,在做任何一种练习时,都应该做到自然而然的基本观察是极为重要的。

    但也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客观,切防自以为是的毛病,努力去理解自然界,这也是极其需要的。很显然,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首先能接触到所学习的各种具体事物,这是因为能说明客观真实性的并不是教师的语言,而是这些事物本身。可见,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直至做出明确结论。


    教师的活动应留有余地。教师如想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了有助于下一步的理解,就要暂且装作不懂的样子,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并将其引入正确方向,在极其必要时,可略做一些补充讲解或用简单的概括摘要和图表给学生说明结论。


        不妨议论一下40年代的科学教学
为什么详细地介绍展示?
了解历史的意义、比照的意义
相对于我们的发展水平,还有启示意义

还想请大家想象一下
            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发展
酒精和火焰
实验和观察
1、把酒精少许注入玻璃管内,用木铗夹紧,移至火焰的上面,隔了几分钟,看是怎样?
2、把红水注入玻璃管内,再注入酒精,稍稍振荡,看是怎样?
3、把酒精盛在瓷杯内,再滴入油一、二滴,用筷子去搅动,等到搅了十几分钟,看是怎样?

4、把酒精盛在瓷杯内,再再放入脂肪少许,也用筷子搅动,等搅了十几分钟,看是怎样?

5、把蛋白放在瓷杯内,再注入酒精,看是怎样?

6、在酒精灯上点火,看它的火焰怎样?

学习:
     1、苹果的果肉表面被一层有色的薄皮裹着。
     2、果心有星状子房,每个子房里都有种子。
     3、果核由种子和胚珠构成,其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膜。
小结:
           苹果有五个果核。每个果核里都有一个胚珠,胚珠得到很好的保护。

习题:
1、把横切开的苹果横断面画在笔记本上。
2、画出带胚珠的苹果横断面。
3、用同样的方法把梨切开并进行比较。
4、找出梨核中的胚珠。
5、把果核放在火上烤,观察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6、观察其他带核水果。
以我们目前的标准衡量
很不错的课啦                 有概念   有知识
非常棒的课啊                 有观察   有记录
相当精彩的课                 有方法   有技能

我们当前的“科学课”中还少有这样的课
这可是在座极大多数人出生前的“科学课”
科学课没有停留在50年代
科学课向前发展了
再看一个课例
题目:蜗牛对热的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1、让学生采集蜗牛并仔细观察缩进壳中的蜗牛所处的状态。
2、这时让学生推想,如在温度适宜、潮湿时,蜗牛可能会探出头来进行活动。
3、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证实蜗牛喜好适宜的温度”?

二、教具
        一个50厘米长的水槽,分成5格,一边是灯泡加热源,一边是冰块冷却源……
三、实验
1、测定每一格里的温度。
2、把蜗牛随便放入里面。
3、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连续进行25分钟,统计一下每格里蜗牛数,并用图表记录。
4、就图表的记录展开讨论。
5、用直方图表示结果。

四、学生的疑问
1、格子的长度是否过短?
2、难于正确测定温度。
3、如把第一格内的温度再降低些,蜗牛是否会跑掉?
4、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是否太频繁?整个实验时间也太短。
5、为什么蜗牛都喜欢往中间那个22.5℃的格子里跑?很想进一步了解。

五、实验后的小结
1、为调节过冷并降低温差,可以把实验槽延长到1米左右。
2、在每一格的盖上开一个洞,可通过它来测定温度。
3、25分钟的实验就已经取得很好的结果,如果把实验延长到一小时,其结果可能会更有意思。
4、这一题目最有趣之处在于它从共同的出发点去进行观察,并从其过程中提出各种假说来加以验证。

5、讨论之后,学生所提出的疑问“想知道蜗牛为什么聚集在22.5℃的地方的理由”,正好说明这个题目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联想出更多的新问题,足以说明这次学习取得了好效果。

        是否可以谈谈对70-80年代这样的科学课的看法?
21世纪的科学课是怎样的?
20世纪初的科学课                      (酒精)
        改革了!
20世纪40-60年代的科学课      (苹果)
        改革了!(60年代的科学教育改革)          
20世纪70-80年代的科学课       (蜗牛)
        改革了!( 世纪交替的科学教育改革)
从2000年开始的探索寻找
我看到了不少闪亮着科学课光芒的课。
我坚信能在几年内看到我可以真正称之为小学科学课的课。
前些日子,我看到了这样的课。
   ——并不认识。从未谋面。
   ——认识、思考、设计、方法90 %一致。
   ——一节95分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课
我们的科学课处于哪个阶段?
20世纪初的科学课
20世纪40年代的科学课
20世纪70-80年代的科学课
21世纪的科学课

我们谈论、研讨的课堂教学实施,实施的是哪个年代的科学课?
科学课的几个发展阶段(台州)
1、教给知识
2、教给知识辅以观察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3、重视能力培养,知、能并重,一箭三雕

4、注重科学过程,重视科学过程技能
5、进入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素养培养
我们当前的课处于哪个阶段?
1、教给知识
2、教给知识辅以观察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3、重视能力培养,知、能并重,一箭三雕

4、注重科学过程,重视科学过程技能
5、进入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素养培养

           粤、京、浙区域研讨会10节课
比较水的多少***
跳动起来会怎样
新材料的畅想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电和磁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四季的形成
保护鸡蛋                       拿这些课说事
选择“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说
这是一节受到好评的课
因为受到好评,就有说的必要了

            许多人一定记得几年前,我曾公开批评过另一节受到好评的课:
                                                        “混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008上课。投影(土壤资源)
        问题:哪里有土壤?-草地 -任何有植物的地方-
1010问题:雨下在土地上会怎样?-土地会潮湿-土变黏土-泥石流-
        老师:这节课主要研究下雨时土地的变化。出示模拟坡地的模型。

1012投影记录表               土地            雨水
                          下雨前
                          下雨后
1014老师让观察模型:观察的时候不要人为去破坏,土地是重要资源。
1015交流-下雨前干燥、没水、坚硬-块状-泥土有味道  老师:有气味!味道不科学!-很平坦  老师:很平坦吗?-像山坡。老师在黑板上画

1018老师出示“下雨”装置问:要注意什么?-不要让水洒了-不要一下都倒了-下雨是慢慢大的-
1019投影要求  1、对准  
                          2、变化过程 
                          3、雨水要留下些 
         老师问:知道为什么吗?-要对比。
1020(上课12分钟后)小组活动开始
1026(活动6分钟后)-变潮湿了,坡地变

1026(活动6分钟后)-变潮湿了,坡地变陡了,小石子冲下来。-坡度下滑了,岩石露出来了。-土地变软了,最下面断裂了。-泥泞了。-悬崖掉了,断裂。老师:崩塌了。
29-雨水变颜色。-泥土、岩石冲走了,土黄色了。-出现“径流”一词。-土地被雨水侵蚀了。 老师:跟自然界一样吗?
    -自然界雨大。-面积大。-时间长短不同。-微生物。-自然界泥土有昆虫

1035老师:我们的实验与自然界有许多不同、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自然界有可能发生危机。-泥石流。-看到土塌掉了。
1037投影塌方、黄土高原。
     老师问:雨水径流流到哪里去?-居民楼。-低的地方。老师:会怎样?-黄河长高,决口。
1039录像黄土高原


1040资料连接    黄土高原400年才形成1厘米土壤。每年流失250亿吨。
    学生表示惊讶。
1042老师提出设计一些简单方法,保护土壤不被侵蚀。我们可以怎样做?
1043分发设计单。
1047汇报-在平地、坡地上种树。-土地不让它松掉。-都要种上树那要多少人?要多少时间啊?-坡地上打个洞,通到种菜的平地。-雨水把你们的墙冲了怎么办?-墙厚一点。-下酸雨怎么办?

-下酸雨怎么办?-天气预报可以预报的,加强防范就行了。-雨把秧田淹了怎么办?-洞口做大一点。-
1051老师: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光说说行吗?可以试验一下,模拟实验。回去详细设计,要控制好变量……
1052桌上的材料选择一样
    -我选泥土,是很宝贵的。(听课老师鼓掌)   (约45分钟下课)

“雨水”是不是科学探究活动
观察活动的参与面比较广
但是参与状态处于被动水平
学生的参与需求受到压抑
参与的活动价值意义单一(知道水平)
教给与知道知识以外的发展内容,哪怕是层次较低的技能也难计入。
有一种类似兴奋的东西但缺乏生长空间
“雨水”课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1、教给知识
2、教给知识辅以观察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3、重视能力培养,知、能并重,一箭三雕

4、注重科学过程,重视科学过程技能
5、进入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素养培养
课的问题不是教学实施问题
主要问题是
科学课的认识问题
科学课目标的认识问题
科学素养的认识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认识问题

这是当前我们碰到的主要问题
在研究教学实施问题的时候
不要忽略了我们的主要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是怎样的?
研究教学实施
            首当其冲的研究
                    是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认识

   教给一些浅近的科学知识的课的实施
   间接知识教学活动的的课的实施实施
                                                       轻车熟路
课堂科学探究活动是怎样的?
主体参与的活动
主动参与的活动
多感官参与的活动
思维参与的活动
具有学生实际经历意义的活动
具有主体科学素养发展意义的活动
有几个连续活动侧面组成的活动

课堂科学探究活动是怎样的?
有可能向不同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同一方向发展的活动
有一个起始目标引导,由新的发现、新的问题持续发展的活动。
开始于一个问题的探究,结束于更多问题提出的活动
学生自己发现一些问题,自己解决一些问题的活动

课堂科学探究活动是怎样的?
可以不断深究,不断延续,没完没了的活动
可以分阶段整理小结,并在其中的任一阶段总结、结束的活动
个人、小组、全班学生参与的活动
教师设计、指导、调控下的活动
等等  
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怎么实施
打个比方:像一架大飞机要着陆,得提供跑道,得提供机场

科学探究活动要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地生根
        需要提供一定的      时间
        需要提供一定的      空间
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给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
                                           活动的时间
                                           思维的时间
给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
                                            活动的空间
                                            思维的空间
可以整理的三节课时间分配
活动前26——活动6——活动后8(12)

活动前28——活动8——活动后4(  6)

活动前36——活动8——活动后0(  2)

        心存疑惑:倒回去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实施中的普遍问题
活动前的指导实施存在问题

主要活动实施存在问题

活动后的交流、整理、归纳存在问题
平均30分钟的活动前指导
反映出普遍重视活动指导
    但是,重过头了。
          活动指导比活动本身都重要了!
                           这个指导是什么指导?!
                           这个活动是什么活动?!

请注意,包括活动前指导15分钟的“指导”
对“指导”的认识出了问题
公平实验也好,变量控制也好,包括其他的许多认识、许多方法,学生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完成认识的,还是通过它们经历的探究活动完成的?
如果“指导”承担着主要任务,那还要活动做什么用?证实、强化、巩固吗?
这不就是另一级别的“科学课”了吗?
指导不是解决所有问题
老师的活动前指导,不要妄图解决所有问题
首先得明白: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
同时要知道:如果你帮助解决了学生活动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意味着你改变了活动的性质和价值——这样的活动不再是科学探究活动。
两种不同的谈话问答式指导
谈话法问答式的指导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思维参与、思维活跃的。前提是以学习主体为中心的谈话问答。
但当前更多的所谓的指导性问答与谈话,是教师中心的。老师朝着只有自己知道的方向绕,学生边回答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边揣摩着老师的意图,连自我都丢失了,无从谈起有效的思维参与。
       
难度很大的——最易出问题的
前者的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后者的问题很多——
        司空见惯的大块大块的谈话、问答过程,其实是一节课最会出问题的地方
话多必失!
准备与实施20分钟的谈话指导,远比准备、设计与实施20分钟活动困难得多。
指导的第二个问题:效率不高
化那么多时间指导——指导效率低!
化那么多时间指导,还没指导好。——指导效率低得很!!
指导效率不高的问题
指导没有计划
重复、反复“指导”
指导没有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西瓜绿豆,事无巨细。
指导没有目标,已知层面,指导无效
指导缺少方法,不得法。混乱。矛盾。
指导形式主义,走过场。
指导要有计划
指导要有计划,首先指的是:
    ——这节课的实施的指导是单元、册、学年,直至整个小学阶段计划的一部分。
    ——哪怕是出去上一节课,也要设想一个这样的计划。
    ——尽管种种类似公平实验这样的指导计划,本来不是教师的责任。
指导要有计划
作为独立的一节课,也是要计划的
    ——解决反复唠叨的问题
    ——解决无目的重复的问题
    ——解决流于形式的问题
    ——解决前后矛盾的问题
    ——预防出现重要的指导疏漏的问题

指导要有研究
指导学生要研究学生
指导活动要研究活动
    ——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适合学生活动需求
    ——解决指导重点的问题
    ——提高指导效率
关于指导的方法问题
目标——分步推进方法(课、单元、册、学年)
时间——分段指导方法
对象——分级指导方法
手段——多媒体应用方法
实施者——更多参与者指导方法

关于活动指导实施的小结
当前的活动指导问题很多,严重影响科学课的发展。提请大家重视,实施改革。
因为探究活动的需要,必须控制指导的时间。建议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提高自己对指导的认识,在研究学生、研究活动的基础上,研究探索活动指导的方法。提高活动指导的效率。
关于活动后的交流、整理
多数的科学课会是这样三部份组成:

活动前指导——主要活动——活动后整理

重要性排列 (主次、主从地位)   
            首先是主要活动与活动后整理
                      然后是活动前指导
忽略活动后的交流、整理
是当前科学课的另一个薄弱环节

从对探究活动的影响来说,改革活动指导迫切性更强烈

但从重要性的角度说,改革、加强活动后的交流、整理更值得引起大家重视。
再来看看时间分配
活动前26——活动6——活动后8(12)

活动前28——活动8——活动后4(  6)

活动前36——活动8——活动后0(  2)

      还没把活动后的“活动”真当作一回事
活动后是场重头戏
科学探究是全班的协作活动
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十分重要
你要买一套130万的房子,尽管你获得了许多信息
你发现居然还有几十人、分成11个组在用种种科学的方法搜集信息,而且进入信息交流阶段,你会竖起耳朵吧?
我们没把交流当作一回事
没把交流当作一回事
实际上正是没把刚才的探究真当一回事

实际上是我们老师没把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当作一回事
在交流整理的过程中
对信息进行比对
对信息进行甄别
对信息进行整理
对信息进行处理
对信息进行加工
                整个过程是个思维参与的过程
                是科学探究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整理基础上形成共识
通常我们听到的是“结论”
下结论还早着
特别在阶段性的交流整理时
即使在探究活动结束时,也不要妄断结论。
使用“共识”这个词,共同的认识。
大家一致的认识。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与绕的圈数有关,多的磁性强,少的磁性弱
是个阶段性的认识
是刚才的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后的一种表述。
它是符合这节课的活动事实的。
但它不是“结论”
电磁铁和小车
与绕的圈数有关,多的磁性强,少的磁性弱
形成的速度与垫片的多少有关。多的快,少的慢。
都是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后的表述。都是符合课的活动事实的。
如果说结论,就不一样了。
学生的共识与老师的结论
课要结束在学生的共识上
真正的共识
有一个形成过程、形成氛围的共识
而不是老师的结论
不是老师结论式的共识。

                          这是需要时间的。
多数三部份组成科学课
尝试进行这样的探索:

活动前指导——主要活动——活动后整理

   1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以下                   左右                 以上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一、从已有的地表变化因素:火山、地震、风化(空气、水、温度)人类活动引出课题
1、下雨也会影响、改变吗?简单交流一下
2、打三张图片(平地、坡地、草地),雨水对它们的影响一样吗?推测。
3、观察研究方法 A 实地观察 B 模拟实验
大约5分钟后进入模拟实验准备
二、设计模拟实验                     6-8分钟
        要项:1、仿真,尽可能接近实际
                    2、平地、坡地、雨水
                    3、场地或器皿
                    4、学生的问题
三、小组活动(分发实验观察记录)15分
            老师只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帮助
28-30分钟后进入交流
三、小组交流                          10分钟左右
    1、每小组说一遍,其他人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可以质疑、提问。
    2、整理归纳成全班的共识
    (老师希望达成的共识:平地会渗透,会流到低处,积在低洼处;坡地会形成较快的水流,冲刷、带走泥土……
最后2分钟
老师提出观察、思考、想象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相应的活动的要求。
或者直接提出河流、湖泊、泥石流、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梯田等让学生联系思考。
         显性的价值意义在认识自然现象
         隐性的价值意义在活动与交流中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3#

感谢这么晚还贡献章老师的讲座,好东西呀!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4#

谢谢 !!
TOP
5#

收藏了!

有ppt下载的话请贴上来!谢谢!

水清则好,水浅则灵!
TOP
6#

以下是引用水清浅在2007-12-21 12:12:42的发言:

收藏了!

有ppt下载的话请贴上来!谢谢!

兄弟在一楼已经放你,你自己下载好了!!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7#

谢谢海风,已经收藏
TOP
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在科学中寻找快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