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美术”体验之旅
近日读了一篇文章,主题为“太空美术,顾名思义,即是天文科学与美术的融合。这对于我这个喜欢绘画的热爱科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无不是遇到了知音。科学和艺术是可以交融到一起的,诚然只是一小部分,但也足够我回味无穷了。
“太空美术”一词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太空美术画家米勒在1978年出版的《太空美术》一书中倡导和推广。
哈代说过:“公众或许难以接受很多实际的论据,但却可以接受太空美术作品。太空美术在公众与那些从实验室和观测中得出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据、理论、符号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也就是说太空美术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把科学知识直观化和简单化,有助于受众的理解。比如银河系的形状,在天文学中,即便是这种简单的知识,要用文字的形式传播给公众也非常困难,公众对晦涩的科学术语和文字的忍耐力极其有限。借助太空美术,即使不做太多的解释和说明公众也能理解。比如太阳系中诸星球之间的关系、比如宇宙的诞生或毁灭等。
在西方绘画作品中,我十分喜爱《星夜》。
梵·高的《星夜》 与“涡状星系”
荷兰后印象派画坛巨匠梵·高在1898年绘制了名作《星夜》。对于位于画作中央的漩涡到底为何物,后世有不同解读。近日,一位美国艺术家提出新证据,认为梵·高其实在描绘离地球有2300万光年的“涡状星系”。
若梵?高果真是在描绘“涡状星系”,那么《星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得上是一幅太空美术作品了。
为此,我特地体验了一次太空美术的创作过程,和大家一起分享~
以下是我临摹的梵·高的《星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