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张玉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叫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经历现象归纳、实验验证、反证的过程理解现象本质。
3、学会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声与不发声物体的不同之处,总结归纳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获知声音产生的本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概括,将自身的解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获知声音产生的本质。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钢尺1把,皮筋2根,钉有2根钉子的木板1块,音叉1套,棉线,乒乓球1个,水槽1个,铁架台1个。
教师演示用:鼓1个,泡沫少许,玻璃杯2个,玻璃棒1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
生活中,同学们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样物品,请同学协助老师使它们发出声音。(出示:玻璃杯和玻璃棒、小鼓和棒槌、塑料小片)其他同学观察发声方法。
2、学生演示
学生面向全体同学演示发声方法。
学生回答采用的发声方法,分别为:敲、打、拨。(板书:敲、打、拨)
3、导入
发声的方法有这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观察发声状态
1、实验步骤讲解,教师示范
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包括钢尺1把,皮筋2根,钉有2根钉子的木板1块,要求让钢尺和皮筋发出声音。
看到这些器材,请同学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发声最合适。(板书:拨、弹)
说明实验要求:(1)发声的同时,观察钢尺和皮筋的运动状态;(2)填写好“物体发声研究记录表”;(3)小心使用钢尺。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提问:钢尺、皮筋在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
记录员根据记录表进行汇报。
4、教师总结
观察发现钢尺发声时在上下运动,皮筋发声时在左右运动。在科学中,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板书:振动)
5、提出猜想
根据实验现象,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猜想:(1)对物体用了力,如,敲、打、拨、弹;(2)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6、演示施力发声实验
教师演示按压小鼓、弯曲钢尺等实验,学生倾听是否有声音产生,引导学生关注到声音产生的本质——振动。
三、借助材料,验证发声本质
1、启发思考
提问:橡皮筋、钢尺发声时都在振动,也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猜想,那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2、证明鼓面振动
(1)课前都知道打鼓可以发出声音,根据我们的猜想,鼓面应该是在振动的,谁有办法可以让所有同学都看到我们的小鼓在振动?(教师边敲边说)
(2)学生回答:选用一些轻的东西洒在鼓面上,再敲击鼓面,它们就会跳起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3)教师借用准备好的泡沫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设计实验
借用泡沫可以证明鼓面在振动,教师提供给学生两套套器材,第一套是音叉、乒乓球、棉线、铁架台;第二套是音叉、水槽。学生根据器材设计实验。
(2)教师示范
根据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适当引导,教师示范实验操作。
要求1-4组做第一套实验,5-8组做第二套实验。
实验提醒:要等乒乓球静止下来再将敲响的音叉靠近乒乓球;可以将音叉从共鸣箱上拔下来,先敲击再靠近水面。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
根据巡视情况,选取实验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的小组进行展示实验,证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5、教师总结
经过鼓和音叉的振动证明实验,已经明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生的物体一定在振动,对于不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表现出来。
四、逆向思考,反证发声原因
1、启发思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呢?
2、学生回答,并提出证明方法。(学生运用音叉进行证明实验,敲响音叉,再用手捂住使得振动停止,倾听声音是否消失)
3、总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板书: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五、延伸拓展
教师准备两杯高度不同的水 ,并依次敲响,请学生倾听声音的异同之处,启发引导声音的高低,拓展下次课的内容——声音的变化。
物体发声研究记录表
班级 小组 记录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3 10:56:4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