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鑫奖学金“智联小组”贺轶伦成长档案袋 [复制链接]

1#

桂鑫奖学金“智联小组”贺轶伦成长档案袋

姓名:贺轶伦

所在学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所在年级:大一

个人特长:有思考能力,有创新能力

成长目标:在学过程上增加自己对科学教育的了解,增加专业性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大家共同进步完善自己。

分享 转发
TOP
2#

桂鑫“智联小组”第一次作业

课堂实录吴建伟老师的《了解空气》

设疑导入:老师:今天这么高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袋个礼物,装在这个袋子里,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吗?[边说边拿出一个黑色的袋子。]学生:不知道; 老师:猜猜看; 学生:小练习本; 老师:小练习本,嗯不对;来你说呢? 老师:一个盒子,盒子里面装的是水; 老师:不对,来你说; 学生:一双筷子; 老师:一双筷子,嗯不对;谁有没有的其他方法,来知道这里面有什么? 学生:里面是个方盒子; 老师:嗯,不对,有没有其他办法; 学生:把袋子装进水里面,然后称称重量; 老师:那我这个袋子不就湿掉了吗;这个办法不是最好的 学生:摸一摸[学生摸了一会袋子];是个空袋子; 老师:不空,里面一定有东西;嗯,你再来? 学生:拉开看一看; [旁边有个同学说道:“然后还可以闻一闻。”]老师:[学生把袋子拉开看]里面有什么? 学生:一个空袋子; 老师:[学生拿出一个空的白色的袋子,老师把袋子拿在手里]是一个空袋子吗? 学生:是[有的回答“不是”]老师点了一名同学回答。[嗯,你来说。]学生:这个里面还有空气; 老师:对,真聪明。老师带给大家的,就是一袋空气;  上课铃声响起开始上课 老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用一些材料了解空气。好吗? 学生:好; 老师板书“了解空气”探究空气的特点 老师:老师这里有个-----(边说边拿出白色塑料袋) 老师:谁能帮老师抓一袋空气;这么多的同学都想帮老师抓;[孩子们纷纷举手];那我们每个同学都来抓一抓,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抓好以后,还可以玩一玩;可能我们还会有一些特别的发现;嗯,老师在每个人桌上发了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有四个保鲜袋,等一下,由组长把保鲜袋拿出来,分发给组员。给你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来玩;实验完成后,记得把保鲜袋收进信封里。好,现在你们开始玩吧 学生们开始进行“抓空气”。[自己动手做];有不会的同学,老师会指导一下,学生玩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抖袋子来装空气,有的把袋子口扎着一下一下的向上拍打着。   两分钟到 师:小组材料员收好材料; 老师:刚才我们玩了空气,我想我们同学有了不一样的发现,想告诉下面没有玩空气老师有什么发现?谁来讲一讲,你刚才发现了空气有哪些特点?来,你先说; 学生:空气会从袋子口流进去; 老师: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点? 学生:会流动; 师:对,会流动,很像什么? 老生:很像水; 师:嗯,说得很好; 老师板书“流动”。 学生:我发现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嗯·······我装了一袋空气,没有任何颜色;无形,用手捏来捏去都没有形状;无味,用嘴巴尝一尝都没味道。 老师:那闻一闻呢? 学生:也没有; 老师板书“无色,无味,无形”学生:没有轻重; 老师:没有轻重,你怎么知道? 学生:我把袋子先吹起来,往空中一拍它会掉下来,所以我觉得它没有空气; 老师:再说一下,有没有空气这个袋子; 学生:这个袋子有空气,它掉下来是因为空气放掉了; 老师:哦,空气放掉了,所以就掉下来了,那空气有轻重吗?来你说; 学生:没有,因为它掉下来是因为保鲜膜的作用掉下来的; 老师,哦,是这么一回事啊;[然后问一位同学]你有轻重吗? 学生:有; 老师:你的轻重怎么知道? 学生:是秤出来的; 老师:对,是称出来的,刚才我们这个空气袋秤过没有?[同学都说没有]老师:那你怎么能说它没有轻重?这是老师给你们第一件礼物,你们回去想办法称一称重量。到底是有没有轻重,我们科学一定注重证据。行吗? 学生:行; 师:谁还有其他不同的发现?学生:是看不见的; ;安排师:为什么是看不见的? 学生:因为它没有颜色,和那个白色是一样的颜色的; 老师:等等,白色看不见吗?[老师拿出一张纸做比较]看的见吗? 学生:是透明的; 老师:说的真棒!原来空气是透明的,而白纸不是透明的; 老师板书“透明的”老师:嗯,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玩,发现了这么多空气特点,老师心里非常高兴;我也想来玩一玩空气,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老师所用的方法和你们不一样;这是什么?[拿出内置气球的饮料瓶,并指着瓶口的气球。]学生:气球; 老师:气球,我装在瓶子里;现在,我吹气球; 生:吹不进去的; 老师:那你说; 学生:因为瓶子里都是空气,瓶子被空气占领; 老师:你觉得吹不大; 学生:瓶口被气球堵住了,里面空气无法往外流通,你就吹不进去; 老师: 嗯,那谁有不同意见?他们都讲对啦?[暂时没人回答]学生:吹不大,因为瓶子只有这么大 学生:老师,可以吹大,但要在瓶子上打个孔 学生:吹是可以吹大,除非可以压缩空气 学生:瓶子挡住了它吹大 老师:现在,分歧很多;不管怎样,都得试一试;老师,刚刚给每一桌放了四个内置气球的饮料瓶,我们每个人现在都吹一吹;现在开始; 老师在一旁吹气球,同学们也在吹; 老师在一旁鼓励,指导; 老师:吹大了没有? 学生:没有[有]; 老师:现在我听到了两种答案;我们来统计一下 小组发表意见到底有没有吹大:老师:都是气球,为什么有的吹得大,有的吹不大? 学生:跟肺有关; 老师:那吴老师的肺跟你比,大还是小? 学生:大; 老师:但是我吹大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觉得跟肺有关吗? 生:有;一样大; 师:我们下次再讨论这个问题; 生:瓶子底部有个洞;吹得时候,把手放在那儿,可以感受得到; 师:现在我们将它放好;刚才吹得很辛苦,我们休息一会儿; 刚才我们吹过了,有什么感觉? 生:轻轻的感觉; 师:什么是轻轻的感觉;你是吹大的吗; 学生点点头 师:来,你再感受一下; 生:凉凉的感觉; 师:你觉得是什么? 生:空气; 师:空气,是她刚刚吹进去的气吗? 生:原本在瓶子里面的空气; 师:真好,同意她的观点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师:其实,我也同意;我想我们同学很厉害;那在场的每个人都真正的看到瓶子里有空气跑出来;但是我们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我们想想办法? 生:我们把瓶子底部放在水槽里,然后吹气;[同学上来尝试]师: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泡泡,因为是空气冒出来了 老师给予了孩子一些鼓励,表扬。 师:现在我们将瓶子轻轻地收起来;来,看这边有更好的东西在这里[展示ppt:有两个内置气球的饮料瓶,并且底部一个有洞,一个没有]刚刚我们做的是有孔的那个瓶子;当我们向有孔的那个瓶子吹气的时候,瓶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呢? 师:来,你说; 生:会透出来; 师:会透出来,来,你来[点起另一名同学]生:被压出来; 师:来那你再说一个; 生:因为气球占领了空气的位置,结果把空气压出来; 师:然后从这个小孔慢慢的漏出来了[同学也在一旁说着]老师利用ppt演示了这一过程。 师:我们为自己鼓鼓掌 ; 师:说明空气还有什么性质啊;-----会怎么样 生:流动; 师:这就证明了你的观点;那旁边的那个瓶子没变化,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因为空气没有出去, 生:空气占据了空间; 师:对,空气占据了空间; 老师板书“占据空间”老师也是利用ppt演示了这一过程。 师:那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空气真的占据了空间呢?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 杯子,兵乓球,注射器,一张编有数字的干纸[同学们也在一旁回答]那这样,小组成员讨论讨论,能否有这些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真的占据了空间? 如果有办法了,到老师这里领取器材;没办法,继续想,想到为止; 同学们开始在讨论;讨论完后,都开始领取器材; 学生在进行试验时,老师对其进行指导; 老师给予示意,同学们也停了下来; 师:刚刚老师看到了很多非常精彩的表现;各个小组向我们大家展示你们小组的表现; 你用的是什么材料? 生:我用的是注射器; 生:空气占据了注射器的空间;注射器里面是有空气; 生:然后将它放进水里[摁下去,有泡泡冒出来]。 师:这个泡泡就是---[空气;学生说];老师表扬了一下这位同学; 生:用一个杯子就可以[一个底部有洞的杯子]我们将杯子底部的洞用手堵住,倒扣在水槽里;只有一点点水位于杯口; 师:用什么方法使水越来越多; 生:露出小孔,水就越来越多;空气就被排出去了; 再次表扬一下。 生:我用一个杯子,一张纸也可以;将纸压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在水槽里[将被子拿出发现纸并没有湿]师:同学们,想玩吗?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纸不要弄湿哟]  学生开始实验;实验完成后,将纸收上来。[有的纸是干的有的是湿的]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的纸会湿呢? 生:杯子在水槽中时,是斜着的;空气从旁边跑出来,水就占据了空气的位置。 师:下次,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哟。 生:老师,还有一种玩法;一个杯子,一个兵乓球;将兵乓球放在杯子底部,并且迅速倒扣进水槽里;[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师:我们回家也可以自己做一做;[表扬一下同学们]通过刚才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发现空气无色,透明,无味,无形,而且还流动,能够占据空间。 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老师买了袋装的酱油,想把它倒进空瓶子里; 有没有发现倒酱油时流速怎样? 生:酱油会掉出来; 师:为什么酱油会掉出来? 生:有空气在瓶口,相互挤着,酱油会掉出来; 师:那漏斗有问题吗? 生:有;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设计一个底下有槽的漏斗? 生:这样就不会使空气与酱油走一条路,酱油就不会冒出来; 师:是不是只有这种漏斗可以; 生:不是; 师: 还有其他的办法,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设计纸,很精致;上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们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可以告诉我;我就可以知道你们的想法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9 21:15:50编辑过]

TOP
3#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贺轶伦课堂点评



 



  听了吴建伟老师的“了解空气”这堂课,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想把这堂课的优点分点阐述一下。



1. 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用一个神秘的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思考能力全都牢牢的抓住,并且成功的通过这个神秘的袋子引入这堂课的主题“空气”。



2. 吴老师自始自终都是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位置,一步一步的指引着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通过发问让学生自己慢慢的想通空气无色无味无形



3. 在实验器材上他让每个人都参与了实验,亲自动了手,这在科学课的课堂上实在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实践了才能更加清晰得明白科学。



4. 吴老师在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他让学生之间进行了分组,这不仅可以让大家的思维进行碰撞还可以让大家锻炼合作的能力。



5. 吴老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发散性的思维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具有多元化,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而不是填鸭式学习。



听了吴老师的课,我学习到了很多,我相信我能在科学教育的路上更加顺利!



TOP
4#

以下是引用贺轶伦在2015-4-29 21:31:00的发言: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贺轶伦课堂点评



 



  听了吴建伟老师的“了解空气”这堂课,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想把这堂课的优点分点阐述一下。



1. 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用一个神秘的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思考能力全都牢牢的抓住,并且成功的通过这个神秘的袋子引入这堂课的主题“空气”。



2. 吴老师自始自终都是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位置,一步一步的指引着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通过发问让学生自己慢慢的想通空气无色无味无形



3. 在实验器材上他让每个人都参与了实验,亲自动了手,这在科学课的课堂上实在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实践了才能更加清晰得明白科学。



4. 吴老师在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他让学生之间进行了分组,这不仅可以让大家的思维进行碰撞还可以让大家锻炼合作的能力。



5. 吴老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发散性的思维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具有多元化,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而不是填鸭式学习。



听了吴老师的课,我学习到了很多,我相信我能在科学教育的路上更加顺利!




    



录像课更多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在关注教师的执教方法和课堂调控之间,感悟科学课堂。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5#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实录
                               执教老师:吴建伟
师:刚才我们说了我们要来上一节科学课,好,那么首先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呢?
(师拿出一个装有水的瓶子)
师:这里是一个水瓶,里面刚好装了100毫升清水,老师的问题是:这100毫升水它能溶解多少毫升食盐呢?
师:我这一袋全撒进去能不能全都溶解?
生:不能
师:不能,那么你猜猜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毫升的食盐。
(生思考,师在黑板上展示课题)
师:好,这边这位
生:我觉得100毫升水能溶解35克的盐
师:好,你是怎么想的?
生:额。。猜测
师:有没有什么根据呢?
生:因为我们已经做过20毫升水里能溶解7克的盐,所以可以推算出100毫升的水能溶解35克的盐
师:好,这样推算出来的,谢谢,(实物投影展示记录)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是第二组的小男生,他们觉得100毫升的水可能溶解35克的盐,好,就以他们为列,有不同想法的我们等一下在讨论,那么,我要放这35克食盐,那么你觉得我该怎么放呢?是不是把35克称好一下子放?不着急,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小东西,应该是三个(师展示三个小东西),它叫 “勺子三兄弟”
师:(实物投影展示了一下)给大家看一下啊,这三个勺子可好玩了,好,看的清楚,好,谁来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勺子三兄弟” 一个最大、一个最小、一个中等
师:好,大小不一样
生:(一名学生到讲展示台前看)有些数字,上面写着1、5、10
师:谁理解了意思
生:最小的是1克,中等的是5克,最大的是10克
师:这个理解,一点没问题,好如果老师用这三个勺子取盐,可以怎么取?好,来你说
生:我们先加10克的勺子
师: 好我们直接说加10克就可以
生:先加10克、在加10克、再10克、加5克(师在记录单的“我们的计划”填写并投影出示:10+10+10+5)
师:好的请坐,为什么我看到还有同学举手,是不是你们的想法和她的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好,不一样,完全可以吗(很多学生举手)好,放下来,不急,不一样的我们就写下来好吧,请每一组跟吴老师一样,把计划先定好,明白
生:明白

(老师分发材料,学生分组活动,师查看学生讨论情况)
师:像吴老师一样,把自己的记录单拿上来,如果你觉得一个人讲有困难,可以上来两个人三个人,(生举手)自己来吧 ,谁想先来
生:我们预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35克的盐,我们是先加10克,再加10克,再加5克,再加5克,最后5克师一克一克加的。
(其他学生质疑1)
师:如果有什么问题直接问他,不要问我
生:万一第一次10克盐就不能溶解咋办咧?
生:因为我们已经推算过20毫升水里能溶解7克的盐,所以可以推算出100毫升的水能溶解35克的盐,所以10克肯定会溶解,所以不用担心不会溶解
(生鼓掌)
(质疑2)
生:那你这样加是不是有点麻烦?
生(展示者答):我们这样做比较保险一点,如果太大的话可能会失误,比如说,就是加多了就溶解不了了,所以我们慢慢来,不要急
(生鼓掌)
师:(问质疑者)你们的组是怎样的,拿出来比比看
生:我们预测10毫升水能溶解35克盐
师:等等,几毫升
生:35克盐,100毫升水
生:我们计划是先放5克盐,再放10克盐,再放5克盐,再放10克盐,最后再放一勺5克食盐
师:告诉大家,你们怎么想的?
生:因为我们想10克不一定能溶解,所以我们就先溶解5克,5克能溶解,10克就没问题,然后我们就放了10克,最后在这样循环一下
师:你站在她边上,有没有什么要问她的。
生:(台上汇报者提建议)这样有点太大胆了,如果最后第二步加10克的话,这样加的话,万一不能溶解怎么办
师:哪一步你觉得有问题,这一步
生:最后第二步
师:好,这一步,你的想法是
生:我的想法是最后第二步改一下
生:那这样时间就浪费啦
生:我们有的是时间,不要急,慢慢来
师:好,谢谢,结合你们的现在的计划和刚才两组的分享,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做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这里有几个小小的提醒。(老师示范实验过程,老师演示用勺子舀满满一勺盐)10克,是这样一勺吗?
生: 哇
师:哇什么,不是10克吗?
生:不是
师: 用那一面,齿的那一边还是平的那一边
生:平的那一边
师:你们有吗?
生:有
师:好,这个是待会实验要用的(师演示如何正确的放食盐)水能够溶解,溶解了吗?溶解食盐,这地球人都知道。溶解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溶解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
生:没有
生:溶解了一部分
师:对,要快点,我们怎么办?
生:搅拌
生:摇晃
可以像这样震荡(教师演示震荡)
师:震荡,现在这个盐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生:少了
师:再震一会怎样?
生:完全溶解
师:什么叫完全溶解
生:杯子里没有盐的颗粒了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
生:接下来可以加下一勺了
师:计划很好,但是有时候计划往往不如变化,那么你们在做的过程中是可以改变的,完全可以,但是你必须要把它写下来。好,那么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当我加了盐以后,应该马上在我的做法里面写下来
(实物投影演示怎样记录)
师:那么如果加到最后一个1克不再溶解了怎么办?
生:加0.5克的
师:我没有这个勺子
生:把它切成一半
师:但是最后还是会有一点点溶解不了怎么办咧
生:那就继续摇晃
师:摇晃很久还是不溶解,说明什么?
生:就说明这个不能溶解了
师:不能溶解了,是的,那这最后一克怎么办?
生: 啊,这个,去掉
师:去掉,好,谢谢。在领材料之前,老师有几句话要提醒大家(课件出示,友情提醒:1.实验细心做。2.记录不忘记。讨论轻声点,4.发言要积极)
师: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好,接下来领材料了
(有序领材料,开始实验)
师:表扬第五组(其他组也都坐下来了)
师:差不多了吧
生:没有
师:好,有些小组可能还有些小当心啊,没关系。好经过这10几分钟的活动,我们先来看一下,可能老师这里不太完整,不完整你就帮老师补充,到目前为止,你们小组觉得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展示全班记录单),先写下来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第一组,依次汇报,觉得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
第一组:30;
第二组:34.5(10+10+5+5+1+1+1+1+1)
生:加到第五个一的时候只能溶解一半,所以我们记了一个0.5
第三组:34.8(追问:0.8怎么出来的?)
第四组:33
第五组:33
第六组:35.8
第七组:35
第八组:36.5
第九组:31.5(没做完)
第十组:30
第十一组:33(没做完)
师:如果以目前我们的这些不完全的数据来分析,你觉得100毫升水里大概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生:35克食盐
生:35克
生:35克食盐左右
生:我们觉得100毫升水里大概能溶解35克食盐,因为每个组的答案都接近35克左右
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物,不同的小组他们没做完来不及做了,看看他们,帮忙分析分析,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可能是因为步骤太多了
师:什么叫步骤太多了,我们来具体说说
生:比如说,他们是5+5+5…
师:好,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
生:步骤太多,做的有点慢
生:我觉得他们一开始加得太少了,因为还没有溶解,所以开始可以大胆的加,加两个10克,再加5克的,在慢慢加少,最后再是0.5,这样比较好
师:第九组,你觉得他们的建议给你后,你们可不可以改进一下。(问该组)如果再给你100毫升水,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实验,来说说看
师:大胆说,第一次
生:10克
师:第二次
生:10克
师:第三次
生:5克
师:第四次
生:5克
师:第五次
生:1克
师:第六次
生:1克
师:第七次
生:1克
师:第八次
生:1克
师:掌声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加盐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前面速度比较快,最后可以保守
师:其他几个小组的方法都是,看看大家的做法,有什么相同?
生:一开始都是10克,后来慢慢减少
师:快要下课了,老师要把现在这些盐水通通倒掉,可惜吗?
生:不可惜,因为做实验要付出代价,
生:我觉得一点都不可惜,因为我们明白了100毫升水里大概能溶解35克食盐,在实验中明白了:要先大胆一些,慢慢的再保守一些,这样提高效率,又准确
生:有一点点可惜
师:帮我想想,可惜了怎么办,因为我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融掉了近35克盐,那么你觉得怎么办呢?怎么办?老师这里的盐少了不少
生:应该可以把它弄干点,弄干了还是盐
师:再回来,可能再回来吗?
生:可能
师:怎么可能呢?你是已经变水了吗?
生:海水是因为有盐才会变成盐的
师:等等,我们稍微捋一捋,来继续
生:海水因为为什么咸啦,因为有盐啦,盐都是海水变的啊
师:好,简单一点,我要得到这个瓶子里的盐,我该怎么办
生:把它弄干
师:怎么弄
生:烤
生:晒一晒
生:过滤
师:你觉得过滤行吗?
生:不行,因为已经变为盐水了,过滤不出来
生:等沉淀了以后再过滤
师:好,捧着这瓶盐水,我们下课,把盐水带回去,记得下节课还我盐!

                                             桂鑫第八辅导小组贺轶伦

感想:看了这节课我觉得有三点特别好
1.整个课堂的流程特别好,循序渐进
2.在课堂的主导上面基本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的过程
3.实验的设计很合理,比较有效率
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TOP
6#

桂鑫第八辅导小组贺轶伦 感想:看了这节课我觉得有三点特别好
1.整个课堂的流程特别好,循序渐进
2.在课堂的主导上面基本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的过程
3.实验的设计很合理,比较有效率
  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TOP
7#

 继续思考,继续创新。楼主下次发帖的时候注意一下排版,这样的版面看起来太累了。
一直努力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