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桂馨苏湘科韵组:朱玉洁成长档案 [复制链接]

61#

以下是引用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在2015-12-3 16:40:00的发言:

    
    

        27张扑克牌自己设计方案现场搭建高塔 ,激烈角逐,一个比一个高!你能比我更高更稳吗?




玩中学,课堂很有趣哦,加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2-4 22:33:34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62#



声音主题研讨



桂馨2 苏湘科韵 朱玉洁



1.自选某个版本的科学教材,围绕声音单元的有关实验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教科版为主)



教科版声音单元课题和主要实验归纳如下:



1.       听听声音 



敲打音叉和铁钉,轻击和重击,描述听到的声音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比较使锣鼓、钢尺、橡皮筋不发声和发声的不同,借助水面和铁钉观察钢尺和橡皮筋的发声状态



3.       声音的变化 



分别轻、重拨动钢尺;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水杯;拉紧或放松橡皮筋,拨弹;不同粗细的管子;吉他



4.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伸出桌面不同的长度,振动尺子



5.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振动的音叉引起水波;土电话;借助振动的音叉研究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和尼龙绳的传声性能;响铃放在玻璃罩内,渐渐抽空空气听声音



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用气球皮或薄橡胶、口杯和橡皮筋做一个鼓膜模型,在上面放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用音叉等能够发声的物体在其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细沙或碎纸屑的振动情况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在塑料罐里放几粒豆子,做成一个发声装置­——发声罐



 



苏教版声音单元课题和主要实验归纳如下:



1.       声音的产生



用各种方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弹拨尺子发声;敲击放了豆子的鼓面;吹放了细盐的空瓶;用手摸喉部发声;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



2.       声音的传播



摇晃烧瓶中的小铃听声音,往烧瓶中加水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听声音;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土电话;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者消失



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在纸屏吊一个塑料泡沫小球模拟鼓膜;一张大纸卷做成圆锥状,制作助听器



4.       不同的声音



各种乐器;弹松紧、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声音这一单元教科版和苏教版都是围绕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我们如何听到声音、减少噪声污染、音量和音调展开的。对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两个教材都借助了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通过转化法观察水波的形状感知振动,这个实验非常经典、直观。敲击放了轻小物体的鼓面也是两个教材都采用的实验,同样使用转化的方式凸显正在发声的鼓面的振动。声音的传播两个教材版本都进行了土电话的活动,不过比较声音在固、液、气中的传播苏教版比较沙子、水和空气3种介质会使学生更易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区别。真空状态下声音的传播教科版抽空空气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而教科版通过加热水的形式,效果好不好还有待探究。鼓膜的模拟制作我觉得苏教版的器材更加简单、制作也更加容易。



                                                                                        



2.交流有关声音主题的改进实验。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改进实验:因为教科版和苏教版的实验都是将轻小的物体放在鼓面上,这容易造成轻小物体的掉落,无法保持教室的整洁也不利于课堂的控制。改进的话可以在小鼓一侧的鼓面上吊一个乒乓球,当敲击无球一侧的鼓面时,可看到乒乓球在跳动,同时听到鼓面发出的声音,改进后的实验不仅直观,也避免了轻小物体掉落的问题。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的改进实验:固体可以传声的小实验,在教材中是以“土电话”来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该小实验只能让个别的学生去体验,要实现全体学生体验探究,很不现实。可以换成让学生写字,学生趴在桌上听写字的声音,学生之前没有留心听过写字声,会感到好奇,这样也能吸引学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2-8 8:15:02编辑过]

TOP
63#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在中国》读书笔记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在中国》读书笔记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兰本达这个名字应该是在小学科学教师中被广泛称道的,她的“探究-研讨”教学法被大家研究至今,我有幸捧起这本书细读兰本达教授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内心甚是喜悦和崇敬。

    历来的教学论都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为“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和怎样教”本来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那就是“为什么教”,怎样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来教,但我们恰恰忽视了。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可是不少人总是把这样一个本来统一的概念分开来理解,说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实际上就是说“教书”和“育人”是两回事,“教书”就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育人”就是单纯地进行思想教育。在兰本达那里,“教书”和“育人”完全是一回事,“育人”才是目标,“教书”不仅仅是进行“智育”,同时又成了育人的手段,而且育在根本上。兰本达不仅找到了育人的根本问题,还找到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体系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探究-研讨”教学法。

    和其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样, “探究-研讨”教学法的第一步是探究。探究就是获得事实、收集事实,是为探究作准备的。但并不是获得经验就结束,还要学生经历“研讨”的过程,要求将探究的结果进行思维加工,找出自己新的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大家的讨论不断深化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新概念。这样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和语言的结合,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各自都得到发展。

    兰本达教授提出“为什么教”是“教什么”与“怎样教”的前提,教学应注重让儿童用已有的认知来同化新知,从而使生活更加积极有益。“探究-研讨”教学法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目标取向是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学生从现实中学习、共享集体思维,通过集体的影响来完善个人的思维。②重视概念,一是提高概念的水平,二是提高概念的功能,逐步使儿童分散的概念互相关联,形成概念网络。③注重儿童间的相互作用,一旦孩子们分享他们的发现时,通常会争相把他们的思维活动转变成语言,这一过程使思维活动被“说出来”,而“说出来”的活动又会影响后面的语言,而这些语言陈述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充满意义。

    兰本达教授还阐述了教师应如何准备、实施探究-研讨”教学法。首先起始点是概念,概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尽管概念是抽象的,但是实物是它的基础。起始概念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对起始概念和与此相关的从属概念含糊不清,那么学生建立概念的希望是渺茫的。第二点是材料,材料的选择和结构要精细合理,以便于学生认识一系列与概念有关的现象。第三点是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学生小组中巡视,观察他们做什么,听他们说什么。第四点是研讨,教师要懂得组织研讨的艺术,学会耐心等候,不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代替他们作结论。第五步是做记录,在研讨结束后,学生需要将所学到的重要的东西概括到笔记本上。

    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是一座富矿,需要我们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抓住它的基本特点去理解、去实践,从而改革、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进步。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2-28 14:47:12
TOP
64#

《神奇的小电动机》观后感

《神奇的小电动机》观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观摩了叶老师的《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用四个字来形容我对这节课的感觉就是“简洁明了”。

       首先叶老师在课堂的一开始用“玩过玩具电动车的同学请举手。”来聚焦研究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直接揭示本课的课题“我们一起来研究神奇的小电动机。”第二个环节叶老师让学生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小电动机和电池、导线)让小电动机转起来并研究小电动机的构造,进行观察、研究和记录。接下来交流研讨:(1)小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2)小电动机的构造。(3)猜测:小电动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起来?紧接着大家一起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1)仔细阅读研究提示,小组商量怎么研究?(2)利用材料,组装电动机。(3)边研究边记录发现(一个发现记录一张纸条)。(4)研究完成,小组示意,准备汇报。然后学生拿“外壳”和“后盖”换“磁铁”和“电动机支架”,并进行观察、研究和记录。再交流、研讨:(1)让一个组把他们组所有的发现逐条通过展示台展示在大屏幕上(同时利用黑板上的转子、磁铁和电池模型解释研究中的发现),其他组边听他们的介绍,边把相同的发现整理在一边。(2)对这个组有疑问的发现提出质疑。(3)其他组补充不同的发现。(4)整理:通过研究,我们取得的共识是?在课的最后总结:小电动机是怎么转动起来的?

    整节课叶老师没有过多的不必要的语言,句句教师话语都用在引导学生的思考上,偶尔对于学生的发言稍加点拨和启发。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叶老师还坐到了学生当中去,一起聆听实验结果,就像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一样,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值得新教师和师范生们学习。课上学生的探究实验和汇报过程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动手、动脑和表达。

    从这节课,我还发现了叶老师的课堂是秩序井然的。当孩子们完成实验之后,会用小组集体拍手的形式告诉老师,并立刻抱臂坐正。这不仅向老师传递了一种讯息,也向别的小组发出了一种暗示,“没有完成实验的小组要抓紧时间啦”。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便于老师对课堂的管理,高效有用。

叶老师在学生汇报时使用的教学用具也给这节课添彩,简化的电动机模型使得学生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能形象化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同时,教具的准备也体现了叶老师对于这节课的预设是相当到位的。两人分工的汇报形式是我第一次见的,一个小组的两名同学一名同学读实验记录单汇报发现,另一名同学用模型进行示范讲解,使得整个汇报过程井然有序。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组织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锻炼和提升。

    我非常喜欢叶老师的引导用语,当学生在表达不清或者错误的时候,老师会让不同的学生起来进行交流。一句“什么意思”提示着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叶老师的这一课让我收获良多,在检查自身的同时,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前进的方向。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4-17 20:50:39
TOP
65#

《围绕核心概念教学》观后感

《围绕核心概念教学》观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为什么要和怎样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是美国新一代科学标准中关注到的,值得每位科学教师深思的话题。

    研修中对“核心概念”进行了这样的解释:在多个科学或工程领域有广泛的重要性,或者是某个学科的关键性原理。它能为研究、理解或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供关键性的手段或工具。它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历相关,或与社会和个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循序渐进的,可以在不同年级以不同深度和复杂性进行教学。

   “为什么科学教学要围绕核心概念?”因为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老师不可能教授学生所有的知识,只能教会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式。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核心知识和科学实践,能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当中判断、选择和应用可靠的科学信息。可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大量的概念学习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对核心概念的进一步挖掘和探究可以在学习概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知识的迁移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少数核心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变通、举一反三地去解决更多的难题。

   “怎样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研修中例举了《简单电路》和《摆的研究》两个课题进行讨论。
   我觉得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能通过简单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个环节上进行细致设计,巧妙地深入学生心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事实性的科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关注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与本质规律,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另外,基于核心概念下的教学,学生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更多的关注了概念背后的本质内涵,更多地有自己的体验,因此他们对一些事实性知识以及一般科学概念,会一步一步地发展并获得“深层理解”,最终形成科学核心概念。而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能站在高处去指导细微的教学,能够做到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

    现在的科学教学大多提倡“探究式”,探究起始于一个问题,设计提出问题,建立和使用模型,设计并开展实验,分析并解释数据,应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立解释,参与基于证据的争辩,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接近知识最初获取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科学课中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5-08 20:33:43
TOP
66#

《什么是有效的科学教学》观后感

《什么是有效的科学教学》观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听王老师谈有效的科学教学,感触颇深。

    科学教学并不难,但要扎扎实实做好“有效”则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

    王老师介绍的《TakingScience To Classroom》一书概括了有关科学学习和教学的研究成果,该书将科学学习概括为四个方面,初看起来有点像我们熟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但是其内容要丰富得多。分为理解科学的解释;获取和评估证据,并用于建立和完善自然现象的科学模型和解释;对科学知识的反思和有效参与科学实践。这样的科学学习更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流程。从知道、使用和陈述对自然世界的科学解释到理解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并能使用科学的解释建立和审视科学论述/论点,再获取和评估证据,并用于建立和完善自然现象的科学模型和解释。再者,随着时间和新证据的产生修改和完善之前的科学前概念,及时反思,认识到科学是寻找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明白其过程的价值。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要明白表达思想、使用科学工具、与别人交流证据和论点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范,养成认真严肃、互相尊重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研讨氛围。

    王老师还就影子的教学内容比较了中美的差异,进一步向大家阐述了什么是有效的科学教学。对于这一内容,有老师提出不同深度的知识需要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教学可能会比较好,例如可以按照知识的难易把同一内容分到不同年级去研究。但是也有老师指出没有逻辑的编排容易造成理解的不深入,按难易分到不同年级去可能会打乱学生理解的逻辑。我觉得要不要分,怎么分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区分对待的。

    另外,王老师还就“伪探究”发表了一些看法,现在很多课堂存在的问题是把猜测与事实等同起来,把结论和原理或者解释等同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老师的概念不够清晰,学生也会稀里糊涂,无法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探究体系。就例如“摆”这一课,大多数老师在课堂的教学都是停留在学生找规律层面,将得出的规律作为最后的结论,却少了对于这一机制的推理,而这恰恰是探究的核心,路培琦老师也曾谈过这一问题。孩子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我们之前做的探究实验和现象观察正应该为后面的解释做铺垫,重视起对最后“为什么”的解释。

    感谢桂馨,感谢王老师,让我们在一次次学习中不断成长!

TOP
67#

回复 66楼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的帖子

单纯的找规律不是探究
TOP
68#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开设海洋军事专题科普讲座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开设海洋军事专题科普讲座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2016年5月20日下午,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有请到了江家福教授为三年级的孩子们做科普讲座。

   江家福教授是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建邺区关心下一代协会五老讲师团成员,建邺区宣传部、文明办宣讲团成员,不仅科学学识渊博,科技经验也非常丰富。

   本次讲座,江教授围绕“海洋军事”的主题,阐述了海洋军事力量的强大在维护和平中的重要性。整场讲座中,江教授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采用边讲边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精彩的讲解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讲座活动圆满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向江教授表达了谢意。这次讲座使孩子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激发了孩子们亲海、爱海、知海的热情,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善待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和责任。相信通过这种与专家近距离的学习,一定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海洋小博士”!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6-07 08:17:44
TOP
69#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学生感受科教魅力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2016年5月18日,“科普大篷车”满载着各种神奇的科普仪器缓缓地驶进了新城小学南校区。本次“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为期一天,全校师生都参观了本次展览。现场展出了多种科普仪器以及作品展板,包括“驻波”、“雅格布天梯”、“光的路径”、“益智游戏”、 “餐桌上的安全”、“3D电视”、“全息照片”、“窥视无穷”、“猜生肖”、“旋转的银蛋”、“静电乒乓”和“神秘的磁力”,涉及到物理学、光学、数学、电磁技术等多门学科知识。

   现场的整个参观过程整齐有序,孩子们看着从未见过的新奇科技设施,时而锁眉、时而大笑,短短几分钟,之前寂静无比的展览场地迅速升温。

当孩子们用双手反复摆弄着自己从未见过的“高科技”产品时,孩子们尖叫着,兴奋地喊出了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之声。

   “你看这颗蛋它自己立起来了!”、“它是怎么知道我的生肖的?太厉害了!”、“这个乒乓球自己能在球拍间弹来弹去!”、“这个铁链竟然可以站立在空中,中间是悬空的!”……

   游戏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科技实在太神奇了!”、“真是大开眼界啊!”、“希望科普大篷车能常来我们学校!”。还有的同学感叹道:“本次参观科普大篷车,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发明创造一些高科技的东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们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感受着科技的神奇,感受到科学带来的快乐和科教展品的魅力。本次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开发了孩子们的智力、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借着这次“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的契机,科技普及的种子也悄悄埋进了孩子们的心田,让我们共同期待科技之花芬芳满园的那一天!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6-08 08:27:41
TOP
70#
TOP
71#

学生感受光学魅力


学生感受光学魅力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折射 色散 衍射 种种光学实验让孩子们目不暇接,心里乐开了花。





TOP
72#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读后感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读后感

桂馨2苏湘科韵朱玉洁

    刚翻开书,“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两行字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深刻地阐述了刘默耕老师对于科学教育的胸襟和胆识。


    《历史的责任》、《学习与探索》、《“六五”期间自然课改革成果小结》、《研究资料》、《枥下心曲》、《继火传薪》、《群星灿烂》全书一共七个章节,将刘默耕老师对我国自然教学的经验总结和对国外科学教育的得失分析娓娓道来,加入了科学教育学者对刘默耕老师科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如繁星般璀璨的优秀科学教师的执教故事。

    自然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十几年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如仍然以课本为认识对象,亦步亦趋地围着教材转,以让学生说出、记住某个结论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等。其实,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很多时候不是不想改,而是难改。我们当今教学中很多时候都采用演绎法,但演绎法是会考试的人用的办法,当今中国最需要的人恐怕早已不是会考试的人了。要想真正实实在在地做学问,还是得用归纳法。再者,自然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个新事物,不可能有现成的结论和方法,只有靠我们在自己的、别人的、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和归纳。

    小学自然课教学的改革,从教材的表达模式到教学的实施模式都要进行改革。不是全盘授予,而应有一部分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研讨;不能掰开揉碎,让学生丝毫不费脑筋就能接受,而应引导他们思索探求,从而得到磨炼;不能一律都是结论在前头,而应注意通过探索最后得出结论;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内、课堂内,而应广开领悟和应用之源,课内课外都要抓。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尽量嚼得烂烂地喂,让学生好记、好背、好掌握,这对于灌输、传递知识来说是很好的。但对于发展志趣、能力却可能是消极的。死读死记不会产生兴趣,能力也不是通过灌输、注入、讲解所能获得的,而是锻炼出来的。要锻炼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好的教学就不应先把什么东西都教给学生,也就是一定不要先深入细致地解释,然后搞个实验来证明,而应该给出一定的情境,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自己作出结论。即使结论明明是错的或者不完全的,也不要一下就指出来,要看看错在什么地方,针对错处再提问,促使其再去思考。

    科学教学讲究“探究”,但也不能什么都限定在“探究”的死框框内,教师什么都不敢说,生怕是“灌”还给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儿童自行探究知识和应用知识,但又不能片面化绝对化。一些前人已经规定好后人只需接受无须另行规定的知识,例如各种事物的名称之类,一些儿童们尚无力自行去探求和应用的内容,一些虽然适于儿童们探究而教育价值不大的内容等等,这尽可以由教师直接教给儿童们,用不着事倍功半启发儿童去探求。这,不是注入式。

    虽然现在在很多地方自然课、科学课还是不受重视,是“豆芽菜”课,但“豆芽菜”的价值大得很,孩子们的精神营养如果缺少了它就会得精神上的佝偻病。整本书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值得每位科学教师的反复学习和领悟。有幸拜读此书,如果能从微中读懂一些高远的旨趣,从浅处看出其中所寓的深意,那是我读此书最大的收获。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7-08 09:02:59
TOP
7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假期时间我认真拜读了魏老师送我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 《给教师的建议》 一书。通读全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他所给出的一切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一遍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作为教师,每个月要买三本书:(1)执教的学科方面的书(2)学习榜样的人物类书籍(3)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确实,只有教师自己拥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挺直腰杆,站稳讲台。

    教师不仅要读书,还要带着学生读书。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有些书籍善于运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选择、借助这些书籍,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阅读,让他们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上课,这样会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生长,取得收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对于“要让学生阅读”这一点的深刻体会与我的实际教学相关,在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学生难以掌握书上的科学概念,不能很好地复述和理解,我曾多次问自己是不是讲解得不够透彻或者实验不够直观?在检查复习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读完苏霍姆林斯的建议,我才明白要让学生复述、理解一个概念本身就是困难的,它需要大量的积累、内化和理解。所以就让学生阅读这一点,我也开始想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在课前布置一些轻松的科学阅读任务下去,当然阅读的主题都是与下节课科学学习的主题相关的,打开学生对某一现象认识的大门,让学生多阅读、多接触、多思考。

    整本书,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8-01 22:16:01
TOP
74#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读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读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作为一名刚刚工作一年的新教师,能有幸捧起这本书真的是件幸运的事。它不同于以往我所阅读的科学教育建议书籍,大段的理念阐述,而是把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具体案例,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把策略具体化,把方法案例化,读来更具有借鉴性和操作性,更使我明白在遭遇相同处境时的解决方案,并能依照建议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不足。

         本书涉及了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包括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组织与实施、学习测试与评价和课外活动。就我在工作当中困惑的一些问题,书中都在方方面面有所解答,以下结合本书的教学建议就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些思考:

         听取优秀前辈的教学建议,我在刚开始任教时,就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一本科学记录本,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记录有关科学的所思所想,并以此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我希望孩子们能养成认真思考、认真记录的好习惯,把动手动脑相结合,将探究学习活动引向纵深。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记录不够规范、错别字很多、不能很好地记录有效信息、记录花费的课堂时间过多等等。我在本书中看到了优秀的读书笔记范例,惊叹于孩子们笔记工整、思路清晰的记录,我相信这与教师平时的用心引导是分不开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给孩子们展示一些优秀的记录本,先让孩子们“照葫芦画瓢”,将科学记录模式化和规范化,再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进行一些创作。

         在多次的区级教研活动中,我发现学科间的整合越来越多,学生的探究方式变革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革。为了推进各个学科的整体发展,科学学科开始与信息技术、综合劳动等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也确实发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学生的知识理解。比如《宇宙》单元,要想学生在脑海里清晰地构建星空体系还是较为困难的,然而我们可以利用3D软件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哪个杯子发出的音调高》中,仅凭耳朵去判断音调的高低对非音乐专业的人来说比较费劲,我们也可以借助电脑的软件将音调的数值数字化。比如《电》中电路这一课,学生亲手操作进行电路的连接,可能会遇到灯泡烧毁或者短路等情况,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但是若在电脑上进行电路的设计和拼接,则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再如作业批改这个环节,原来还能加入对话功能。在我之前的作业批改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答案的对与错,从来没有想过作业批改还可以对话。不仅只是简单的√与×,还可以加入圈画、批注、评语等,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我第一次通读这本书,我相信以后我还会捧起这本书多次,因为它于我真的大有帮助。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8-17 09:50:54
TOP
75#

学习中思考,实践中验证,能使人不断进步。
TOP
76#

回复 73楼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的帖子

“教师不仅要读书,还要带着学生读书。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是啊,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多阅读,多学习才能在教学生涯不断进步。
TOP
77#

学习了
TOP
78#

苏锡常宁四城会课感想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苏锡常宁四城会课感想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114日这天,风轻的刚好,阳光暖的微妙,在这样的好日子里,苏锡常宁四城会课在金中实小展开。四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四节课,分别是《应用》、《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谁的火箭飞得远》和《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工作才一年出头的新教师,于我,这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和难忘的头脑风暴。上课之后紧接着更加精彩的评课环节,让我对科学教学又有了新的理解,下面谈谈我本次听课的收获:

   一.有结构的整体化设计

   四位老师的授课内容都源于教材上的知识点但不拘泥于教材,环环相扣,引人深思。《应用》一课围绕自制浇花器展开,从长假出游花儿会枯死,调动学生们自制浇花器的积极性。回忆学过的能让水自己流动起来的科学原理,例如水的毛细现象和水受到重力作用想办法自制一个浇花器。活动过后,矛盾产生,有的小组利用毛细现象,水流太慢;有的小组利用水的重力作用,水流太快。出示生活中见过的吊瓶(输液袋),引出水的压力作用,揭示可以将此原理应用于浇花器的制作当中。紧接着,出示在创客活动中学生自制自动浇花器的视频,涉及土壤中湿度传感器的应用,即导电原理以及三角形稳定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出示瓦特和张衡在发明创造上的贡献,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先出示一半亮一半暗的地球,让学生们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白天和黑夜,并由此揭示晨昏线,而晨昏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紧接着用虚拟天文馆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并展示北极和南极的特殊现象——极昼和极夜,引起学生们的讨论和探究活动。再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出北极和南极分别都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根据现在地球的倾斜角度为23°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不倾斜会出现什么现象?地球倾斜角度变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地球倾斜90°,会出现什么现象?最后揭示极昼和极夜现象和地球的自转、倾斜角度以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谁的火箭飞得远》一课从宇航员导入,到宇宙飞船升空时与火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讲解火箭的基本结构,包括前体、燃料舱、稳定翼和发动机。引出火箭在中国的鼻祖——弓箭,出示利用锡箔纸、针和火柴制作的小火箭,由小火箭飞得不够远引发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火箭,使其飞得远。可以加燃料、加尾翼、变尖、减去木柄等等,让学生活动改进火箭,通过画图加文字的形式表达,最后学生汇报展示。《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老师先出示一杯安全的液体让学生品尝,引出在盐水中盐是看不见的,都被溶解了。学生活动,在50 ml水中溶解10g盐,练习搅拌,同时与老师的50 ml水中不能完全溶解20g盐形成反差,引发探究实验50 ml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以一次2g的平勺进行加盐,当食盐完全溶解之后再加食盐,最后汇报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四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束了,但是给学生留下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浇花器的制作、生活中极昼和极夜的思考、小火箭的实际动手创作和一杯水中溶解多少食盐的准确数值都需要学生继续进行课后探究。

   二.生活中的科学与科学中的生活

   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再将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四位老师的课堂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利用真实的问题背景,带领学生入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使用简单易得的材料通过动手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例如《应用》一课,包含了很多的前知识回顾,水的毛细现象,水的压力,导电性能,三角形稳定性,在这些概念掌握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着去解决一个新问题,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式。的确,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事实性的科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关注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与本质规律,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现在的科学教学大多提倡“探究式”,探究起始于一个问题,基于问题建立和使用模型,设计并开展实验,分析并解释数据,应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立解释,参与基于证据的争辩,最后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四节科学课学生都参与了交流、讨论、质疑和探究,正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接近知识最初获取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科学课中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并将科学原理应用到小制作的改进中去。

        三.软件的应用,技术的支持

   现在STEMSTEAM和创客课程与科学教学紧密相连,在几位老师的课堂中或多或少都融入了软件的应用、技术的支持和工程技术与科学的结合。例如《应用》和《谁的火箭飞得远》中都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想法,这样的思想与工程上的设计异曲同工,图画的精美与否、设计是否到位不仅包含技术思想的展现又表达了艺术水平。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中虚拟天文馆APP的使用则将时间快进,将东升西落的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们的感受更加深刻。这样的科学学习是跨学科的、体现合作与团队工作的、运用科学的探究过程和工程设计过程,也涉及了实际的问题解决,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中,更考验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并能生成更加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很开心,本次教研收获满满,但收获不仅在于思想的前进,更在于实践的动力,思行结合,且学且思且行。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12-06 13:17:31
TOP
79#

加油!
TOP
80#

特别爱学习和思考,记录点滴,向你学习
TOP
81#

坚持写教学反思,学会思考,是每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向你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