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奖学金“智联小组”杨莹成长档案 [复制链接]

1#

桂馨奖学金“智联小组”杨莹成长档案

姓名:杨莹

所在学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所在年级:大一

个人特长:打羽毛球,书法

成长目标: 希望能够加强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提升专业知识。希望能够学到更多关于科学教育的知识,向更多名师学习。希望为以后做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贴子已经被海风于2015-4-19 19:53:0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姓名:付三毛

所在学校: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所在年级:大二
 
个人特长:动手能力较强(有待提高),做事认真等
 
成长目标:增加自己对于科学教育更多的认识,观摩优秀的科学课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了解不同的科学思想,以此来提升我们的思想深度,更进一步完善自身;大家在一起学习,遇到问题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并且向一线教师学习经验;
体验真真切切科学课堂。

姓名:付三毛

所在学校: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所在年级:大二
 
个人特长:动手能力较强(有待提高),做事认真等
 
成长目标:增加自己对于科学教育更多的认识,观摩优秀的科学课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了解不同的科学思想,以此来提升我们的思想深度,更进一步完善自身;大家在一起学习,遇到问题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并且向一线教师学习经验;
体验真真切切科学课堂。
TOP
3#

欢迎来到论坛,欢迎开贴!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4#

欢迎!
TOP
5#

 欢迎把这里作为基地,这里要什么都有!
一直努力中……
TOP
6#

姓名:李世毅           所在学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所在年级:大一     个人特长:运动       成长目标:希望能够加强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提升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长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TOP
7#

教学实录《了解空气》
                           执教:吴建伟老师
  开场:老师与同学相互问好。
  设疑导入
    师:今天非常高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装在这个袋子里面,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与此同时老师拿出一个黑色的鼓鼓的的袋子)
    生:不知道;
    师:猜猜看;
    生:是那个小练习本;
    师:小练习本,不对;来,你说呢;
    生:一个盒子,盒子里面装着水;
    师:也不对;来,你说;
    生:一双筷子;
    师:一双筷子,不对;谁有没有其他办法知道只里面是什么?来,你来说;
    生:里面是个方盒子;
    师:不对,有没有其他办法;来,你来说;
    生:嗯,那个,可以把袋子装进水里,嗯,然后称称重量;
    师:那我这个袋子不就湿掉了吗?(同时师用手掂了掂黑色袋子)这个办法不是最好的,来,你来说;
   生:摸一摸;
   师:嗯,来,摸(此时师把袋子放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摸)
   生:(摸后)空袋子啦;
   师:不空,里面一定有东西;来,你再来;
   生:可以拉开看一看(旁边一同学说道:“然后还可以闻一闻。”)
   师:(将袋子拉开给生看)里面有什么?
   生:是空袋子;
   师:拿出来;
生拿出一个白色的膨胀的袋子,班上其他同学都笑了;
   师:是空袋子吗?
   生:是(也有同学说“不是”)
   师:(点一个同学)来,你来说;
   生:这里面有空气;
   师:嗯,对,真聪明,老师带给大家的就是一袋空气。(此时上课铃声响了)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开始上课吧,好吧;
   生:好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小朋友们好;(鞠躬)
   生:老师您好;(鞠躬)
   师:请坐;好,今天这节课就带大家一起用一些材料来了解空气,好吗;
   生:好;
老师板书课题“了解空气”
探究空气的特点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从口袋里拿出那个东西)这是什么;
师生一起说塑料袋(保鲜袋)
   师:谁能帮老师抓一袋空气;(孩子们纷纷举手)这么多的同学都想帮老师抓;那么这样我们每个同学都来抓一抓,好不好?
   生:好;
   师:抓好以后,还可以玩一玩;然后可能我们还会有一些特别的发现;嗯,老师在每个人桌上发了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有四个保鲜袋,等一下,由组长把保鲜袋拿出来,分给小组的同学。给你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来玩;当音乐响起的时候,由小组长把保鲜袋收起来装进信封里。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好,下面就开始玩吧;
学生们开始进行“抓空气”。[自己动手做];有不会的同学,老师会指导一下
两分钟到,音乐响起,同学们都停止了实验,小组长将实验材料全都收好
   师:刚才我们玩了空气,我想我们同学有了很多的发现,想告诉我们下面没有玩空气的老师们有什么发现?谁来讲一讲,你刚才发现了空气有哪些特点?来,你先说;
   生:空气会从袋子口流进去;
   师: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点?
   生:会流动;
   师:会流动,很像什么?
   生:很像水;
   师:嗯,说得真好;
老师板书“流动”。
   生:我发现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嗯,我就先装了一袋空气,没有任何颜色;无形,用手捏来捏去都没有形状;无味,用嘴巴尝一尝都没味道。
老师板书“无色,无味,无形”
   师:来,你说;
   生:没有轻重;
   师:没有轻重,你怎么知道?
   生:我先把袋子吹起来,然后把它往空中一拍,它掉下里了,所以我觉得它没有空气;(旁边有一同学说道:“没有空气”)
   师:再说一下,那个袋子里有没有空气;
   生:有空气;
   师:那它掉下来了吗?
   生:掉下来了,它掉下来是因为它的空气都放掉了;
   师:哦,空气放掉了,所以就掉下来了;那空气有没有轻重啊;
   生:没有;
   师:来,你说;
   生:因为塑料袋会掉下来;
   师:哦,是这么一回事;
老师问了一位同学:你有轻重吗?
   生:有
   师:你轻重怎么知道?是你自己说的(生:不是)那你怎么知道的?
   生:是称出来的;
   师:对,是称出来的。好,刚才我们这个空气袋称过没有?
   生:没有;
   师:那你能不能说它没有轻重?
   生:不能;
   师: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第一件礼物,回去想办法称一称,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科学讲究的是什么?
   生:额……
   师:行吗?
   生:行;
   师:好,那这个就放在这里啦。(放下塑料袋)来,谁还有其他它发现;
   生:空气是看不见的;
   师:看不见的,为什么是看不见的?
   生:因为它和白色是一样的颜色;
   师:等等,白色是一个颜色,好(此时老师拿出一张白纸)这是什么?
   生:白纸;
   师: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生:没有;
   师:那它和空气的颜色一样吗?来,你看见了吗?
   生:空气是透明的;
   师:对,真棒!掌声,(同学们鼓掌)原来空气是透明的,而白纸不是透明的;
老师板书“透明的”
   师:嗯,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玩,发现了这么多空气特点,老师心里非常高兴;我也想来玩一玩空气,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老师所用的方法和你们不一样;这是什么?[拿出装着气球的饮料瓶,并指着瓶口的气球。]
 生:气球;
 师:气球,我装在瓶子里;现在,我吹气球;
下面的孩子都在讨论
   生:我觉得吹不大;
   师:我还没吹呢(试吹了一下)来,你来说;
   生:因为这个瓶子里都是空气,这个瓶子全都被空气占领了;
   师:你觉得吹不大;
   生:那个洞口被堵住了,空气没法流通,里面没有空气;
 师: 嗯,那谁有不同意见?他们都讲对啦?(暂时没人回答)
 生:吹不大,因为瓶子只有这么大;
 师:这已经很不错了,来,你来说;
 生:吹是可以吹大,除非可以压缩空气;
 师:你还知道这个知识是吧,真棒!
 生:你那个空气怎么样都可以,因为那个瓶子是密封的,你可以把他给涨大
 师:那你就吹到气球那么大,瓶子那么大就行
 师:现在分歧蛮多的,对!不管怎么样试试看才可以,老师想试,你想试吗?
生:想!
师:老师已经给每一桌的抽屉里面放好,诶,我说开始了吗?放好了四个瓶子,等一下每人按组号,每人拿一个,来吹吹看,到底能不能吹大。现在,同学们拿出来分一下,现在开始。
 生:吹不大的,吹不大的
 师:好的,小胖哥很厉害
 师:吹大了没有?
 生:没有
 师:讲一遍,吹大了没有?
   生:没有\有
   师:现在我听到了两种声音,那么这样好了,我们来统计一下,OK?
   生:OK!
   师:好,下面由老师来统计了。第一组在哪里?你们来,说。谁吹大了?几号几号,上面有瓶号啊。
   生:二号。
   师:诶,好的,请坐下。来,第二组,谁吹大了?第二组在哪里?
   生:没有人吹大了。
   师: 第二组在哪里?第二组。几号,站起来。你不是四号。来,第三组。站起来说,站起来说,站起来说。几号,你很厉害的。几号?
   生:一号。
   师:一号!不错。嘘,来,第四组,几号?一号。第五组,第五组,几号?
   生:六号。
   师:嘴巴不要堵住了,第六组,六。
   生:九号。
   师:第七组,七;
   生:三号;
   师:好的,第八组;
   生:三号,一号,二号;
   师:好,现在把瓶子怎么样?
   生:某某同学是八组的;
   师:哦,没关系;
   生:……
   师:啊,不会吧,好,既然都是,都给你们,没说谎吧?
   生:……
   师:吹一遍给大家看看,来,大家都看向那边
两同学吹,其他同学看
   师:现在我们比赛谁的瓶子已经放到这个水槽上了,不是,是那个盆子里;(孩子们开始放)
   师:好,来,现在离开那个瓶子,手,来,大家请看(PPT展示)这个上面多不多;
   生:多;
   师:(指着自己的脸)这里也还有一个;
同学们都笑了
   师:但我不太想笑,因为我们完成的不太好,做的不够完整,你们看,我只会出汗不会笑了(此时老师用手擦汗),等一下让我笑好不好;
   生:好;
   师:好,那看你们表现OK了;哎呀,我们来看看,为什么都是气球,有的吹大了,有的吹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来,你说;
   生:额……
   师:你觉得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肺有关;
 师:那吴老师的肺跟你比,大还是小?
 生:大;
 师:但是我吹大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觉得跟肺有关吗?
  生:有
  师:还有,那肺小就吹不大?
此时旁边的同学都在笑
  生:一样大;
 老师和同学比了一下
  师:一样大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下次我们在比。好,来,你来说;
  生:应该和肺活量有关系;
  师:你觉得我的肺活量超过他了吗?(生不知)来,还有谁说说看,来,你说;
  生:这个瓶子下面有个孔;
  师:有个孔,那你们吹大了没有?
  生:吹得大;
  师:吹得大,那,来…
  生:这个地方漏气;
进入吹气感受的活动中
  师:现在我们将它放好;看看那些组表现的最好,哎,这一组表现最好,因为我们是统一战线的,是吧,宝贝。(学生同意)刚才瓶子被我们吹得很辛苦,让它们休息一下,不让他们会发火的。刚才我们吹过了,有什么感觉?
  生:轻轻的感觉;
   师:什么叫轻轻的感觉;你是吹大的吗;
学生点点头
   师:来,你来吹一下;
学生吹,老师感受
   师:我一点都不感觉轻,你来感觉一下;
一个同学吹,另一个同学感受
   师:好,你说;
   生:我感觉到了;
   师:哎,有什么感觉?
   生:凉凉的;
   师:凉凉的,你觉得是什么?
   生:空气;
   师:空气,是她刚刚吹到瓶子里的空气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地方的空气?
   生:是它原本里面的空气;
   师:原本在里面?哪个里面?说清楚;
   生:它瓶子里面的;
   师:真好,同意她观点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老师也同意;看下面的老师,他们同不同意,我想我们三二班同学都是很厉害;那在场的每个人都真正的看到瓶子里有空气跑出来;但是我们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来,想一想办法?
  师:来,你说;
  生:我们把瓶子底部放在水槽里,然后吹气;
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方法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 泡泡
师:泡泡,他不是说有空气吗?来,你说;
生:因为泡泡就冒出来了;
师:泡泡是谁变成的?
生:是空气;
师:真的?
生:额
师:看看,来,你说;
生:泡泡里面装的应该是空气;
师:我同意,看看下面我们老师的掌声是不是已经响起来了(台下的老师们鼓掌给学生鼓励)你感觉如何,他们的掌声?
生:恩好
师:你的要求不高,吴老师的要求比你高;
师:现在我们将瓶子轻轻地收起来;来,看这边有更好的东西在这里[展示ppt:有两个内置气球的饮料瓶,并且底部一个有洞,一个没有]刚刚我们做的是有孔的那个瓶子;当我们向有孔的那个瓶子吹气的时候,瓶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呢?来,你说;
生:会透出了;
师:透出来,请坐,来你说;
生:被压出来了;
师:压出来,好,来,你说;
  生:因为气球占领了空气的位置,结果把空气压出来;
  师:然后从这个小孔慢慢的漏出来了(同学也在一旁说着)
老师利用Ppt演示了这一过程。
  师:看,哇,空气宝宝都出了,这是我跟空气商量过的,平时都看不到它;
  生:看不到;
  师:因为今天我们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露一回脸,为自己鼓鼓掌。说明空气还有什么性质啊;-----会怎么样?
  生:流动;
  师:这就证明了你的观点;那旁边的那个瓶子没变化,那说明了什么呢?别亏待它了;
  生:因为空气没有孔出去;
  师:出不来;
  生:空气占据了空间;
  师:对,空气占据了空间;
老师板书“占据空间”
老师也是利用Ppt演示了这一过程
师:那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空气真的占据了空间呢?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杯子,兵乓球,注射器,一张编有数字的干纸(同学们也在一旁回答)那这样,小组成员讨论讨论,能否有这些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真的占据了空间?如果有办法了,到老师这里领取器材;没办法,继续想,想到为止;
   同学们开始在讨论;讨论完后,都开始领取器材;
学生在进行试验时,老师对其进行指导;
老师给予音乐示意,同学们停了下来;
师:刚才吴老师看到了很多同学的非常精彩的表现;但只是在小组里展示了,那么各个小组向我们大家展示你们小组的表现呢?
生:想;
师:谁想先来?
生:我;
师:你用的是什么材料?
生:注射器,然后放进水里;
一位女同学上台演示其小组的实验
   师:你为什么放进水里?
  生:水占据注射器的空间;
  生:有泡泡,泡泡就是空气;
  师:你们组拿上来做;就一个杯子,杯子也可以做实验,真好;
一男同学上台演示他们小组的实验(将杯子底部的洞用手堵住,倒扣在水槽里,只有一点点水位于杯口)
  师:用什么方法使水越来越多;
  生:露出小孔,水就越来越多;空气就被排出去了;
再次表扬一下。
  生:我用一个杯子,一张纸也可以;将纸压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在水槽里;
  师:同学们,想玩吗?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纸不要弄湿哟;完成后,收上来,我们来评比一下;
  学生开始实验;实验完成后,将纸收上来。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的纸会湿呢?(请一个没有成功的同学上台演示为什么会湿的原因。演示时成功了)
 生:杯子在水槽中时,是斜着的;空气从旁边跑出来,水就占据了空气的位置。
 师:下次,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哟。
 生:老师,还有一种玩法;一个杯子,一个兵乓球;将兵乓球放在杯子底部,并且迅速倒扣进水槽里;
生上台演示自己的玩法
   师:我们回家也可以自己做一做;到现在为止,你们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生:很好;
   师:鼓鼓掌,表扬;吴老师给大家打98分,还有2分,好,我们来看,通过刚才的一系列实验,我们发现空气无色,透明,无味,无形,而且还流动,能够占据空间。这两分师吴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拿到这两分就100分,因为大家要100分离开教室,现在吴老师需要同学们帮忙,老师买了袋装的酱油,想把它倒进空瓶子里,有没有发现倒酱油时流速怎样?(老师演示倒酱油的过程)
  生:酱油会掉出来;
  师:为什么酱油会掉出来?
  生:有空气在瓶口,相互挤着,酱油会掉出来;
  师:那漏斗有问题吗?
  生:有;
  师:想不想,改进一下;现在老师带来了一个底下有槽的漏斗;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设计一个底下有槽的漏斗?
  生:这样就不会使空气与酱油走一条路,酱油就不会冒出来;
  师:是不是只有这种漏斗可以;  
   生 :不是


     师:还有其他的办法,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设计纸,很精致;上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们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可以告诉我;我就可以知道你们的想法啦。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科教
                                           杨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4 19:24:38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8#



课堂点评:《了解空气》



执教:吴建伟老师



上课之前老师说给学生带来了一份礼物,并拿出一个“神秘的黑袋子”说着就是给他们的礼物,这样一种方式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还将孩子的无意注意转到有意注意上,并且为接下来的课堂埋下伏笔。



通过这样一个开场的交流之后,老师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了今天要上的课上,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在转,很自然的就开始了“了解空气”这一课。



吴老师的这节课里有很多优点,我总结的有以下几点:



1:吴老师的课非常生动有趣。比如,最开始的时候老师说给同学们带来了“神秘的礼物”,以此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老师更好的交流,并且学生也会更加喜欢这样的老师,更愿意上有趣的课堂,这样就会增加课堂的效率。



2:吴老师的课上孩子是主体。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是以孩子为主体的,一般都是学生做,学生想,老师一般都只是在旁边辅导一下。



3:吴老师的课堂会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比如,老师在实验材料上的准备,每一个实验老师都会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份材料,这样就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动手实验。



4:吴老师的课堂以自主探究为主。比如,每次实验并不是老师直接把实验方法告诉他们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5: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老师在课堂上会分小组,每次实验时都会让孩子们交流一下,合作一下,分享一下。这样就会很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



6:吴老师的语言表达很具有吸引力。比如,一开始的“神秘的礼物”,然后就是每次实验时老师都会说“我们大家来一起玩一玩”,这个“玩一玩”就很具有吸引力,这样的语言表达可以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7:吴老师的课堂是开放式的。例如:最后在结束的时候,关于倒酱油的问题:“是不是只有这种漏斗可以,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画一张设计图。”这表明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希望孩子们能够回家多想想这个问题,说明老师对这个答案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希望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都能想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以上就是我自己总结的吴老师这节课的特点。看完这节课后我明白了自己在科学理论知识这一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同时在课堂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等多方面都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自己会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做到最好。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科教



                                         杨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4 19:25:34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9#

                             观张鼎儿老师报告有感
      看了张鼎儿老师做的报告后,内心有很大的触动,突然发现自己对科学课还有这么多的误区,今天看了这些报告后,我明白了许多,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
      小学科学课开设至今已经有13个年头了,13年过去了,如今的科学课与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小学科学课有如今的成绩,都是走在前面的科学老师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摸索出来的。展望现在的小学科学课已经逐步走向成熟。虽说现在小学科学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是会存在我们不曾注意的问题。
       章老师呼吁所有的科学老师进行科学课堂改革。他说我们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停留在自然课的课堂教学水平阶段,怎么能达成早年自然课所从未听说过的“科学素养目标”?所以,这些年里,我一直在呼吁: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课堂的改革不是说改就改的,许多老师教了几十年书都是这样教的,现在突然让他们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他们可能会不适应。但是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这一代老师 必须经历与完成的任务。
     科学课程开设至今,已经有13年左右的时间过去了,许多科学课的活动还大体停留在一般观察实验活动水平,原因当然不止一个,但与许多人在观察实验与科学探究活动之间划上等号肯定是有关系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观察实验活动是彼此之间有联系的活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可能包含有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但它们又是不同性质的活动,观察活动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活动也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
     现如今,很多科学课都成了一种模式化课堂,只是一种活动课堂,而不是一种探究课堂,很多课现在只是单纯的做活动,而把探究这一过程给忽略了。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一种被动,从而使科学课失去了它最原始的意义。我们现在要改革的就是改变科学课堂上的这样一种现状,我们要走进一种探究式课堂,是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
还有就是当前科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预留给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小的问题。明明是一个很开放的课,很有空间的课,但是老师却把学生的活动空间压小,使得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变小,这样学生就不会更加去深入探究问题,这就使得科学课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同样来自当前科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交流研讨不起来,或者忽略、甚至取消交流研讨过程。同样,我认为交流研讨也是科学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只有孩子们自己去交流,去探讨,才会使这节课变得有意义。在探讨的过程中,他们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们不要超越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不要小看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
    看了这篇报告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将走出误区,寻找新的方法为小学科学课堂服务。我认为我们科教生有义务去改革现在的科学课堂,我们应该为中国的科教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14科教杨莹
                                                                                                                             2015年5月23日
TOP
10#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实录



                               执教老师:吴建伟



师:刚才我们说了我们要来上一节科学课,好,那么首先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呢?



(师拿出一个装有水的瓶子)



师:这里是一个水瓶,里面刚好装了100毫升清水,老师的问题是:这100毫升水它能溶解多少毫升食盐呢?



师:我这一袋全撒进去能不能全都溶解?



生:不能



师:不能,那么你猜猜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毫升的食盐。



(生思考,师在黑板上展示课题)



师:好,这边这位



生:我觉得100毫升水能溶解35克的盐



师:好,你是怎么想的?



生:额。。猜测



师:有没有什么根据呢?



生:因为我们已经做过20毫升水里能溶解7克的盐,所以可以推算出100毫升的水能溶解35克的盐



师:好,这样推算出来的,谢谢,(实物投影展示记录)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是第二组的小男生,他们觉得100毫升的水可能溶解35克的盐,好,就以他们为列,有不同想法的我们等一下在讨论,那么,我要放这35克食盐,那么你觉得我该怎么放呢?是不是把35克称好一下子放?不着急,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小东西,应该是三个(师展示三个小东西),它叫
“勺子三兄弟”



师:(实物投影展示了一下)给大家看一下啊,这三个勺子可好玩了,好,看的清楚,好,谁来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勺子三兄弟” 一个最大、一个最小、一个中等



师:好,大小不一样



生:(一名学生到讲展示台前看)有些数字,上面写着1510



师:谁理解了意思



生:最小的是1克,中等的是5克,最大的是10



师:这个理解,一点没问题,好如果老师用这三个勺子取盐,可以怎么取?好,来你说



生:我们先加10克的勺子



: 好我们直接说加10克就可以



生:先加10克、在加10克、再10克、加5克(师在记录单的“我们的计划”填写并投影出示:10+10+10+5



师:好的请坐,为什么我看到还有同学举手,是不是你们的想法和她的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好,不一样,完全可以吗(很多学生举手)好,放下来,不急,不一样的我们就写下来好吧,请每一组跟吴老师一样,把计划先定好,明白



生:明白



 



(老师分发材料,学生分组活动,师查看学生讨论情况)



:像吴老师一样,把自己的记录单拿上来,如果你觉得一个人讲有困难,可以上来两个人三个人,(生举手)自己来吧 ,谁想先来



生:我们预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35克的盐,我们是先加10克,再加10克,再加5克,再加5克,最后5克师一克一克加的。



(其他学生质疑1



师:如果有什么问题直接问他,不要问我



生:万一第一次10克盐就不能溶解咋办咧?



生:因为我们已经推算过20毫升水里能溶解7克的盐,所以可以推算出100毫升的水能溶解35克的盐,所以10克肯定会溶解,所以不用担心不会溶解



(生鼓掌)



(质疑2



生:那你这样加是不是有点麻烦?



生(展示者答):我们这样做比较保险一点,如果太大的话可能会失误,比如说,就是加多了就溶解不了了,所以我们慢慢来,不要急



(生鼓掌)



师:(问质疑者)你们的组是怎样的,拿出来比比看



生:我们预测10毫升水能溶解35克盐



师:等等,几毫升



生:35克盐,100毫升水



生:我们计划是先放5克盐,再放10克盐,再放5克盐,再放10克盐,最后再放一勺5克食盐



师:告诉大家,你们怎么想的?



生:因为我们想10克不一定能溶解,所以我们就先溶解5克,5克能溶解,10克就没问题,然后我们就放了10克,最后在这样循环一下



师:你站在她边上,有没有什么要问她的。



生:(台上汇报者提建议)这样有点太大胆了,如果最后第二步加10克的话,这样加的话,万一不能溶解怎么办



师:哪一步你觉得有问题,这一步



生:最后第二步



师:好,这一步,你的想法是



生:我的想法是最后第二步改一下



生:那这样时间就浪费啦



生:我们有的是时间,不要急,慢慢来



师:好,谢谢,结合你们的现在的计划和刚才两组的分享,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做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这里有几个小小的提醒。(老师示范实验过程,老师演示用勺子舀满满一勺盐)10克,是这样一勺吗?



:



师:哇什么,不是10克吗?



生:不是



: 用那一面,齿的那一边还是平的那一边



生:平的那一边



师:你们有吗?



生:有



师:好,这个是待会实验要用的(师演示如何正确的放食盐)水能够溶解,溶解了吗?溶解食盐,这地球人都知道。溶解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溶解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



生:没有



生:溶解了一部分



师:对,要快点,我们怎么办?



生:搅拌



生:摇晃



可以像这样震荡(教师演示震荡)



师:震荡,现在这个盐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生:少了



师:再震一会怎样?



生:完全溶解



师:什么叫完全溶解



生:杯子里没有盐的颗粒了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



生:接下来可以加下一勺了



师:计划很好,但是有时候计划往往不如变化,那么你们在做的过程中是可以改变的,完全可以,但是你必须要把它写下来。好,那么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当我加了盐以后,应该马上在我的做法里面写下来



(实物投影演示怎样记录)



师:那么如果加到最后一个1克不再溶解了怎么办?



生:加0.5克的



师:我没有这个勺子



生:把它切成一半



师:但是最后还是会有一点点溶解不了怎么办咧



生:那就继续摇晃



师:摇晃很久还是不溶解,说明什么?



生:就说明这个不能溶解了



师:不能溶解了,是的,那这最后一克怎么办?



: 啊,这个,去掉



师:去掉,好,谢谢。在领材料之前,老师有几句话要提醒大家(课件出示,友情提醒:1.实验细心做。2.记录不忘记。讨论轻声点,4.发言要积极)



师: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好,接下来领材料了



(有序领材料,开始实验)



师:表扬第五组(其他组也都坐下来了)



师:差不多了吧



生:没有



师:好,有些小组可能还有些小当心啊,没关系。好经过这10几分钟的活动,我们先来看一下,可能老师这里不太完整,不完整你就帮老师补充,到目前为止,你们小组觉得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展示全班记录单),先写下来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第一组,依次汇报,觉得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



第一组:30



第二组:34.510+10+5+5+1+1+1+1+1



生:加到第五个一的时候只能溶解一半,所以我们记了一个0.5



第三组:34.8(追问:0.8怎么出来的?)



第四组:33



第五组:33



第六组:35.8



第七组:35



第八组:36.5



第九组:31.5(没做完)



第十组:30



第十一组:33(没做完)



师:如果以目前我们的这些不完全的数据来分析,你觉得100毫升水里大概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生:35克食盐



生:35



生:35克食盐左右



生:我们觉得100毫升水里大概能溶解35克食盐,因为每个组的答案都接近35克左右



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物,不同的小组他们没做完来不及做了,看看他们,帮忙分析分析,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可能是因为步骤太多了



师:什么叫步骤太多了,我们来具体说说



生:比如说,他们是5+5+5…



师:好,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



生:步骤太多,做的有点慢



生:我觉得他们一开始加得太少了,因为还没有溶解,所以开始可以大胆的加,加两个10克,再加5克的,在慢慢加少,最后再是0.5,这样比较好



师:第九组,你觉得他们的建议给你后,你们可不可以改进一下。(问该组)如果再给你100毫升水,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实验,来说说看



师:大胆说,第一次



生:10



师:第二次



生:10



师:第三次



生:5



师:第四次



生:5



师:第五次



生:1



师:第六次



生:1



师:第七次



生:1



师:第八次



生:1



师:掌声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加盐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前面速度比较快,最后可以保守



师:其他几个小组的方法都是,看看大家的做法,有什么相同?



生:一开始都是10克,后来慢慢减少



师:快要下课了,老师要把现在这些盐水通通倒掉,可惜吗?



生:不可惜,因为做实验要付出代价,



生:我觉得一点都不可惜,因为我们明白了100毫升水里大概能溶解35克食盐,在实验中明白了:要先大胆一些,慢慢的再保守一些,这样提高效率,又准确



生:有一点点可惜



师:帮我想想,可惜了怎么办,因为我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融掉了近35克盐,那么你觉得怎么办呢?怎么办?老师这里的盐少了不少



生:应该可以把它弄干点,弄干了还是盐



师:再回来,可能再回来吗?



生:可能



师:怎么可能呢?你是已经变水了吗?



生:海水是因为有盐才会变成盐的



师:等等,我们稍微捋一捋,来继续



生:海水因为为什么咸啦,因为有盐啦,盐都是海水变的啊



师:好,简单一点,我要得到这个瓶子里的盐,我该怎么办



生:把它弄干



师:怎么弄



生:烤



生:晒一晒



生:过滤



师:你觉得过滤行吗?



生:不行,因为已经变为盐水了,过滤不出来



生:等沉淀了以后再过滤



师:好,捧着这瓶盐水,我们下课,把盐水带回去,记得下节课还我盐!



                                                    
武城杨莹



[此贴子已经被海风于2015-11-6 21:32:31编辑过]

TOP
11#

                                                   看 课 感 想
                                                                        武城杨莹
看了吴建伟老师的《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盐》后,以下就是我想说的
优点:
     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很有逻辑性
     2在这节课上面,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3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课堂上面的反应可知
     4做实验的方法运用的很恰当
     5教态亲切,平和自然
     6本节课的实验材料准备的很充分
     7学生做实验时老师有去指导学生做,这样很好,能与孩子拉近关系
     8组织孩子们汇报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时做的很精细
     9实物投影运用非常好
以上这些优点都是我应该去学习的,吴老师上课有一个特点,他的课很轻松,他在上课时很幽默,这种幽默的上课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想这节课结束时他说:“记得还我盐哦”,这样很幽默,我很喜欢这句话,这句话不仅仅是幽默,更是为下一节课分离盐和水做准备,足见吴老师在备课时的用心。
      看过吴老师几节课,与之对比,我觉得这节课有几个亮点,其一就是,实物投影运用相当好,这样既节省上课时间,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清楚的看到要展示的一些东西;其二就是,课堂很幽默,幽默的老师一般都会很受欢迎,所以吴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TOP
12#

以下是引用武城杨莹在2015-11-6 19:36:00的发言:

    
                                                       看 课 感 想
                                                                        武城杨莹
看了吴建伟老师的《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盐》后,以下就是我想说的
优点:
     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很有逻辑性
     2在这节课上面,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3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课堂上面的反应可知
     4做实验的方法运用的很恰当
     5教态亲切,平和自然
     6本节课的实验材料准备的很充分
     7学生做实验时老师有去指导学生做,这样很好,能与孩子拉近关系
     8组织孩子们汇报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时做的很精细
     9实物投影运用非常好
以上这些优点都是我应该去学习的,吴老师上课有一个特点,他的课很轻松,他在上课时很幽默,这种幽默的上课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想这节课结束时他说:“记得还我盐哦”,这样很幽默,我很喜欢这句话,这句话不仅仅是幽默,更是为下一节课分离盐和水做准备,足见吴老师在备课时的用心。
      看过吴老师几节课,与之对比,我觉得这节课有几个亮点,其一就是,实物投影运用相当好,这样既节省上课时间,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清楚的看到要展示的一些东西;其二就是,课堂很幽默,幽默的老师一般都会很受欢迎,所以吴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可以看出杨莹听课很细致,同时更可贵的是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3#

                                                        降水量的测量说课稿
                                                                                武城杨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节,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形式、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降水等级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确立以下目标:
1.科学概念:   让同学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并能在课后积极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亲身实践,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课将采用“学生思考为主、教师启发为辅,以问题为情境,结合模拟实验,教师辅导”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教师设问引导启发法、图示法、实验观察法等方法。
1)、教师设问引导启发法:以设问的情境引出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图示法:本节教学将采用直观的图示,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3)、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观察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本节将实验模拟观察,教师引导为辅,总结归纳知识。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开始,抛出降水的形式,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图示,直观的展示给同学们,利用课堂提问、互动,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准备:(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玻璃杯,带刻度的纸带,胶带,水盆,矿泉水瓶,毛巾。  
说板书设计  : 课堂板书要分为三版,一次为:降水的形式、降水的测量、降水的等级。      
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什么新的本领?  
2.老师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天气日历记录中,能够记录下每天的降水情况。如果你是每天测量的,就可以写下具体的降水多少。
3.作业。
TOP
14#

测量水的温度
                   ——杨莹
S:使用温度计有哪些注意事项。
T:不能握最下端。
拿最上端,平视读数。
T:有这么多温度计,用哪种测水温(出示PPT,水温计,体温计)
S:水温计,因为水最高有100摄氏度。
T:高温计最低29,体温(35~43摄氏度)(水温计-2摄氏度-100摄氏度)
那么桌上有水温计,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吗?
S:不能。
(老师放使用温度计方法的视频)
T:看明白了什么?
S:不碰底和壁
读数不能离开水,平视
在玻璃泡液体不上下移动时读数
T:现在知道了测量方法可以开始测水温了,老师今天准备了自来水、温水、热水、烫手的热水,小组分工合作
  注意事项:手不能触摸温度计的玻璃泡
  呼出的热气不要对着温度计
  平视读数
(学生测量,老师巡视)
(小组展示实验记录单,师生体温交流)
T:为什么水温有变化?
S:倒水时的时间
T:那是不是和时间有关?
我可以1分钟,3分钟,7分钟测吗?
S:不可以,间隔时间要相等    
注意事项:①四烧杯内水应一样多②玻璃泡应浸入水中③温度计上挂绳一样长(差不多长)
T:还有别的注意事项吗?
S:温度计不能晃动
T:对,我们平持温度计要稳定不晃动,间隔时间相等
(无实际操作演示)(老师播放悬挂温度计以及烧杯放置位置步骤)
T:我们有一个码表,组长说开始记第一次,2分钟,4分...
  记一次(学生比较激动)
  哪个小组纪律最好就先发材料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T:实验完毕(全体面向老师,有没有哪个组分享实验成果)
(学生将实验报告单递交)
  (实物投影)
T:你们发现了什么?
S:时间越短,温度变化不大,时间越多,变化越大
   可能有的测错了,自来水温度变高了
T:就是时间隔越久,温度下降越多(十分钟内)
那种水温度下降最多
S:热水
T:为什么呢?它会一直下降吗?
S:冷得快,会
T:我放一天呢?一个月呢?一年呢?放冰箱呢?
S:会
   会变臭
   不会一直下降
T:那么它会下降到什么温度
S:下降到和气温(室温)一样
T:对,你们如果想知道自己回家实验再告诉老师
   那么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热水的温度下降它的能量减小,温度上升,能量增加(学生附和)
T:(总结)水的温度上升,能量增加
          水的温度下降,能量减小
TOP
15#

《杯子外壁的水从哪里来》教学实录
执教人——王小梅
                                    记录者——杨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只杯子(师示范板画杯子 ),杯子里装着什么? 
  生:(齐答)冰。 
  师:摸摸杯子的外壁,有什么感觉呢? 
  生:感觉很冰
师:杯子很冰,说明杯子的温度怎么样?
生:很低。
  师:很低(板书温度低)再看看你的手,手上留下了什么?
生:水
师:哦,留下了水(板书 水)这些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 是从哪里来的)
师:关于这个问题,昨天老师调查了我们班的学生(展示ppt)
(老师请学生谈谈他们自己珍贵的思考)
预计生的猜测:1杯口漏水
              2杯壁渗水
              3杯壁透气
              4杯外气体
师:好,这就是我们对于杯子外壁的水从哪里来的观点统计,让我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勇于表达的行为点个赞。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明确自己的观点了,老师根据你们的观点重新分了组,现在,请你们把你们抽屉你代表你们观点的牌子拿出来。
(生拿出牌子放在桌上)
师:把我们这些猜想是否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观察一下几杯冰,看看通过观察你是否还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观察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结合你自己的观点,说说你要观察那个位置,要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支持你的猜想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经过讨论,坑定有方法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我的猜想是杯口漏水,我要观察杯口,观察到水把冰浮起来可以支持我的观点。
师:就是观察到谁要从哪里流出来?
生1:杯口
师:哦,就是你要观察水会不会从杯口流出去。待会你可以盯着杯口去观察。好,下一位同学。
生2:我的猜想是杯壁渗水,我们要观察杯壁有小水珠应该是雾。
师:哦,观察到外面有水就能说明是杯壁渗出来的?谁有补充?你说水是从里面渗出来的,我们应该观察到哪一点才能证明你的猜想。
师:老师提醒一下,水从里面渗出去,那么杯子杯壁应该
生:有孔。
师:是的应该是要有裂痕或是缝隙。
生3:我们要观察水蒸气出来时会组在一起形成小水滴,然后留在杯壁上产生了雾。
师:你讲的真好,真清楚,我就好像看到了那个现象一样。但是观察气体,气体我们是看不见的,你想怎么观察?
生:当杯子的外面产生了一层薄薄的雾我就知道了有蒸汽。
师:哦,你认为那层薄薄的雾就是蒸汽。老师可以明确告诉你,那层雾你轻轻一模就会发现它其实就是水。
生:通过杯壁有水蒸气就可以知道有气体产生了。
师:你觉得水蒸气是可以看见的吗?气体是看得见的吗?
生:杯壁上会形成一些雾。
师:老师刚才已经说了,这个雾是不是水蒸气?是不是?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水:对,就是水。那你怎么知道里面有没有透气?气体有没有透出来我们有什么方法知道?
生:摸离杯子近的地方,会感到比较冷。
师:我们靠近杯子看看那有没有比较冷的气体出来。也就是说要去感觉它有没有空气。你们认同这种方法吗?
生:认同
师:好,那就用这种方法去试试看,看能不能感受到有气透出来。看看你的感觉可靠不可靠。每个同学的思考都是很珍贵的。
生:观察杯外,观察杯外有没有一层雾。
师:刚才我们说了这个雾是什么东西啊。
生:水
师:那你怎么证明这是杯外气体产生的水?
师:观察哪里?这个确实很难,因为气体是看不见的。好,那同学们就自己在杯子周围观察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支持你的观点的现象
师 :好,同学们,我们刚才交流了一下,我们要观察哪里,观察什么现象才能支持我们的猜想,现在每一组同学都明白自己要观察哪里了吗?观察什么现象?
生:明确了。
师 :好,观察之前,老师还有几点提醒(ppt的温馨提示),不同的小组的观察重点不一样,大家要自己明确,观察时间为两分钟,所以同学们要集中注意力去观察。 记录好实验现象。
(生实验)
师:都好了吗?
生:好了
师:好,现在请谁来说一说,可以先在组内讲一下。
    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刚才的猜想是杯口漏水,通过观察,我否定我的猜想,理由是我观察了两分钟都没有水流出来,我现在的新想法是杯外气体。
师:好大家给他掌声,他通过两分钟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老师要表扬他,因为尊重证据跟尊重观点同样重要,我们通过观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好,接着其他组的同学。
生2:我刚才的猜想是杯壁渗水,通过观察,我坚持我的猜想,理由是我刚把杯壁外的水擦干,杯壁有产水了。
师:杯壁外面一擦干马上就有产水了,是怎么产出来的,你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助他一下,他用了多生动的一个词,产出来。好,请你说吧。
生:我刚才的猜想是杯壁渗水,通过观察,我坚持我的猜想,理由是我把杯子外面擦干,用手一摸,没有水雾了,再过一会二,又有了。杯子装冰,冷空气碰到就会有雾,然后天气有点热,雾会形成小水滴。
师:哦,先是形成雾,雾在汇聚成你们认为的大水滴,是吗?
生:是的。
师:好,同学们来看,你们之前说水是从杯子里面出来的,那你们确定水是从杯子里面出来的吗?
生:确定?确定的同学举手看看。
(部分学生举手)
师:这么自信啊,有没有不认同的,有没有对这个现象产生过怀疑过的?
生:没有。
师:那其他后面小组的同学呢?
生:有
师:好,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通过观察,我坚持我的猜想,理由是冰融化成水被蒸发答空气中,水蒸气在慢慢形成小水珠。
师:那你坚持你的观点,你有什么理由反对他们的观点呢?你不认同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杯壁外没有裂缝。
师:哦,你认为这个杯壁是没有裂缝的,你们怎么想?
生:杯壁上的裂缝有些我们师肉眼根本看不到的。
师:好,就是这个杯壁上的裂缝很小,小到我们看不到的。那你怎么说?
生:那有这么小的裂缝吗?
师:看来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在进行
生:验证
师:观察,好,他们不信你坚信有看不见的裂缝。好,老师问一下,你们坚信有裂缝的同学,如果老师把里面的冰换成红色的冰,红色的冰融成红色的水是不是能从裂缝里流出来呢?会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的
    白色的
师:好,她的观点我也先保留,请你说。
生:透明的。就是跟普通水一样的颜色。
师:你来说一说为什么
生:因为红色的冰融成红色的水,水出来时要经历一生成的过程。
师:好,有两种想法,我们待会看看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如果我把冰换成棉花,很干很干的棉花,里面会有水吗/
生:没有
师:换成很干很干的黄豆,里面有水吗/
生:没有。
师:你们认为外面会有水吗?
生:不会
师:都这么自信认为不会吗?
生:是的
师:想不想验证一下?
生:想
师:请用掌声请出他们
(生鼓掌)
师发材料,若有水了就先擦干。
生进行实验
师:红冰外出现的是什么颜色的水珠?
生:是白色的。
师:我们来擦擦看是不是白色的,(用抹布擦一擦)变白了吗?
生:没有
师:能不能看到这个颜色啊
生:不能
师:那这叫什么颜色
生:无色
师:好,赶紧改过来。好,后面一组,你们的红冰,看到的水珠是什么颜色的。
生:无色的。
师:好,那你们觉得师渗水的怎么想,这个无色的水是从里面渗出来的吗?
生:不是从里面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觉得渗水这个观点师
生:不正确的
师:来,其他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杯子外面有没有水。
生:我们这组干黄豆外面出现了水
师:铁块外面有没有出现水
生:有
师:棉花的外面有没有出现水珠?
生:有
师:有一组说他们的瓶子里师空的,空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空气
师:这个外面又没有出现水珠?
生:有
师:现在大家觉得杯壁可能会渗水吗?
生:不能
师: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把杯壁的渗水的这一个观点也给否定了,刚才的观察真的是很精彩。那现在你们认为水是从哪里来的。
(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现在大多数认同杯外气体,但还有少数认为是这个,那认为是杯壁透水的小组通过观察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吗?(生举手)他们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好,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因为我发现我把杯子擦干后,用手可以感到杯子里一直都有冷气往外冒,我就觉得是里面出来的。
师:里面会不会透气还有待我们检验,我这有一个好办法,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教师演示)
师:如果冒泡泡,是不是透气,
生:有泡泡,透气,没泡泡,不透气。
(教师演示)
生:没有
师:那说明会不会透气
生:不会
师:好,看来这个观点也被我们排除了。水最有可能是从哪里来?
生:杯外气体
师:但是,是不是杯外气体,师杯外的什么气体,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的进行研究才行,但是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你们的豆子外面有水珠,我的豆子外面没有水珠呢
生:因为刚才那个黄豆放在冰箱了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杯外气体不是随便就能够形成的,要在一定条件下。
生:要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
师:就是要遇到温度很低才会形成小水珠,那现在,你们能完整的说一说这个水珠可能是从哪里来?
生:我觉得水珠是从冰水混合物而来的
师:是因为温度低
生:是的
生:水从冰箱拿出来的时候师冷的,外面是热的,一冷一热就形成了水蒸气了。
师:就是外面的空气一遇到冷的杯子就形成了水蒸气了,好,那这个观点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到的,下一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ppt展示)
师:鸡蛋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
生:空气遇到冷的鸡蛋形成的。
师:如果把一杯冰放在桌子上,一晚上以后,会。。。。。。
生:会变成水
    水回流到桌子上面
    一模一样杯
    壁上有水珠擦干后就没有了
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实验
师:老师这杯冰,让班长带一杯回去,放在教师,不要碰它,明天再看它有什么变化。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TOP
16#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设计者:初等教育学院14级科学教育专业杨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力目标:让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科学要实事求是;科学结论形成师复杂的、严谨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提出问题——猜测——观察——分析—再观察——分析——实验——分析”的探究过程。

   2.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杯冰,一杯红色的冰,一个常温下的空瓶子,装水的水槽,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干毛巾一块。
   2.学生准备:每组一份 一杯冰,一瓶从冰箱里拿出的黄豆、一瓶棉花、一个空瓶子,干毛巾一块。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桌上有一杯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冰,当然,这可不是给大家玩的,更不是给大家吃的哦,这个啊,是老师带给大家来做研究的,好,现在就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小手摸一摸这杯冰,看看有什么感觉?
预计生回答: 会觉得杯子外壁很凉
2.那再请你们看看你们的小手上留下了什么?
与计生回答:水珠
   二、提出问题
    很好,留下了水珠,那同学们你们会想这些水珠从那里来的呢?
    (请学生思考,并板书课题:水珠从哪里来的)
   三、作出假设
   预计学生会有一下几种假设
   1.杯口漏水
    2.杯壁渗水
    3.杯壁透气
4.杯外气体
   (老师将这四种假设做成图片粘贴在黑板上)
四、根据学生猜想进行活动
活动一:验证杯口漏水
1.对于杯口漏水的这个实验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去验证,现在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看看杯壁上的水是不是从杯口漏出来的,记得,在观察前用干毛巾将杯子的外壁擦干,然后再仔细观察。现在请你们开始实验。
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请同学进行汇报交流;
老师可进行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现象呢?
预计学生回答:擦干后又有水珠了,并且杯口没有漏出水来;
老师进一步引导:那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预计学生回答:杯壁上的水珠不是从杯口漏出的;
4.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大家都观察到杯口没有漏水,那说明第一种猜测我们可以排除了。
活动二:验证杯壁渗水
1.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下一个猜测杯壁渗水。
2.同学们,如果说,老师将杯子里面的白色的冰换成红色的冰,你们认为杯壁上的水珠会是什么颜色的?
     预计学生回答:(1)白色
                  (2)无色
                  (3)红色
     3.老师拿出装有红色冰的杯子请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
     学生摸过后会发现杯壁上的水珠是无色的,和之前的是一样的;
     4.同学们,装有红色的冰的杯子外壁的水珠师无色的,那是不是说明杯子外的水珠不是从杯壁上渗出来的?
      这时可能有同学说是,也有可能依然说不是
     5.哦,还有同学觉得杯壁上的水珠是杯壁渗水,好,既然有些同学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那接下来我们再来做几个实验验证一下如何?
     预计学生回答:好
     6.实验之前,老师先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觉得,我们把杯子里的冰换成黄豆,杯壁还会有水吗?
      预计学生回答:不会;
      好,那换成棉花呢?
      预计学生回答:也不会;
      那如果是一个空瓶子呢?
      预计学生回答:不会;
     6.好,接下来老师给每小组发一份材料(从冰箱里拿出的一杯黄豆、一杯棉花、一个空杯子),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杯子的外壁有没有水珠,在观察之前,请你们先用干毛巾把杯壁擦干。
7.好,说说看,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计学生回答:这些杯子外壁都有水珠;
老师引导学生:那这些说明了什么?
预计学生回答:说明杯子外壁的水不是杯壁渗水产生的。
8.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排除杯壁渗水这一个假设了。
   活动三:验证杯壁透气
1.好,接下来我们怎样验证杯壁透气这一个假设呢?(这一个实验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没有办法,老师可给出方法)既然大家还没有想出来,不妨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将一个松开瓶口瓶子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在瓶口处会有气泡,说明瓶子透气了,如果将瓶口拧紧呢?瓶口会有气泡产生吗?)
2.同学们,你们觉得会有气泡产生吗?
预计学生回答:(1)会
              (2)不会
3.老师在实物投影下演示这个实验,可清楚的观察到没有气泡产生。
4.那通过这一现象说明了杯壁透气的这一假设是不正确的。
   活动四:验证杯外气体
   1.现在只剩下了杯外气体这一个假设,那到底杯壁外的水珠到底是不是杯外气体产生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在你们实验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你们装有黄豆的杯子外壁有水珠,为什么老师的没有呢?(老师拿出一杯常温下的黄豆)
   预计学生回答:因为老师的没有放入冰箱,我们的放入冰箱了的;
   师引导:那说明你们杯子的温度要?
   预计学生回答:温度要低;
   师引导:你能把这个过程完整的说一遍吗?
   预计学生回答:热空气遇到冷的杯子就在杯壁形成了水珠。
   3.热空气遇到冷的杯子就在杯壁形成了水珠,也就是说是我们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了杯壁上的小水珠。
   五、得出结论
   杯壁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凝结而成的。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凝结而成的。
   七、拓展应用
    出示一张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请同学们说一说鸡蛋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
TOP
17#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执教人:14科教 杨莹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教科版四上第三单元第二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方法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学生有了初步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乒乓球、音叉、钢尺、橡皮筋、塑料桶(装红色水)
    2.学生准备:钢尺、橡皮筋、塑料盒、音叉、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计学生回答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一: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使我们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
        预计学生回答:可以敲打、拍、摩擦、碰撞、弹拨等。
板书:敲打、摩擦、碰撞、弹拨等
问题:为什么我们敲打、摩擦、碰撞、弹拨物体的时候我们就会听到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就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探究。
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使橡皮筋、钢尺、音叉单独发声并观察其现象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橡皮筋(绑在塑料盒上)、钢尺还有音叉。那么同学们根据这些材料你们可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呢。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
1)学生汇报他们的实验方案,教师结合学生的方案给出更详细的实验方案。
     橡皮筋:用手弹拨(发出声音,橡皮筋上下摆动)
钢尺:用手将一端按压在桌面上,另一端在桌面外,用手轻轻拨动靠桌面外的一端(发出声音,钢尺上下摆动)
音叉:用橡胶棒敲打音叉(发出声音,触摸共鸣箱时会有麻麻的感觉)
2)实验开始前,老师适当演示。
3.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1)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2)强调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记录;
3)学生实验时老师适当巡查并进行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请每个小组将他们的实验记录单拿到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请他们进行相应的讲解。
    5.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结论)
活动目标:
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 “做”中学。
三、放大振动
同学们,我们敲打音叉,用手去摸它的时候会有麻麻的感觉,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那是因为振动,但是我们用肉眼却看不到它在振动,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把看不见的现象转化为看得见的现象。
演示实验:音叉发声时与乒乓球的碰撞
          敲打装有红色水的塑料瓶
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打、碰撞、摩擦、弹拨等
  物体            振动                 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TOP
18#

奔跑吧,“悦”读
方案设计者:杨莹
    前言
     近日老师再整理图书室时,发现有一些书失踪了。在老师的努力寻找下,终于找到了这些书的下落。但是,这些书被封印了,现在需要所有的同学一起配合完成下面的任务才能够解除封印,寻回这些书,让它们回归图书室。所以一起加油吧!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正确的阅读。
   2.让孩子们体会书的编号,有利于孩子们以后借阅图书。
   3.培养孩子们学会与大家分享。
   一、  活动形式
   游戏+阅读+分享
   首先通过游戏让孩子们获得线索,然后通过线索找到他们小组的书(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得到书后再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最后在去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
     二、活动时间:2015年7月16日上午9:00——11:20
     三、活动地点:古城小学
     四、 活动组织
     1:活动负责人:杨莹
2: 活动人员分配:每组一位监督老师,分别为:黎霞,饶思琪,黄晶(主要负责监督孩子们游戏和阅读,辅导孩子们分享)拍照:王红
    五、活动前期准备
1.活动地点要全部布置好
2:每一轮游戏所需的任物卡和线索卡以及奔跑吧,“悦”读这些小标签(采用不同颜色的卡纸裁成大小相同的卡片,把任务和线索都贴在卡片上 ,还要贴上我们的活动题目奔跑吧,“悦”读。)
4:活动过程中负责孩子们安全的人员要准备好
六、活动过程
     1:负责人讲述本次活动,让孩子们来了解此次活动。
     2:给每一个小组分配辅导老师(首先学生选择5位老师,这五位老师通过抽签随机分配给每一个小组)
     3:奔跑时间
     任务一、“造反”游戏
     游戏规则:
a 、参加者围成一个圆圈,监督老师站中间。
b、监督老师说“右”,全部人就将头转左,说“左”,所有人就将头转向“右”,说“前”则所有人的头向后,也就是要做和口令相反的动作。
c、当小组成员在一分钟内连过五次,则算通关。
     游戏过程:
(1) 请各小组上来领取任务卡
(2)请各小组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任务卡上的任务
(3)请顺利通关的小组来领取你们的第一条线索并发放下一关的任务卡
(4)请前往下一个任务地点
任务二、我是谁
游戏规则:
a.各小组成员站好自己的位置,不许交换。
b .从第一位开始介绍“我是xx”,旁边的接着说“我是xx左(右)边的xx”,以此类推。
c:若所有组员能一次性通过,则游戏通关,否则重新游戏。
d.游戏时停顿时间不能过长。
游戏过程:同上
任务三、我演你猜
游戏规则:
a.小组选派一人表演老师说的词语,其他组员通过该生的表演去猜测是什么词语。
b.表演者只能有肢体动作,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C.猜对5个词语即可过关,不会的可以过,限时2分钟,若超时即重新来过。
       任务四、小组总动员
游戏规则:
a:先到的小组进行抽签
b:根据抽签去所到教室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清洁大扫除,并找到一张遗失的线索卡。(该教室内藏有许多相同卡片,只有一张是有效线索卡)
游戏过程:同上
任务四、获得图书
游戏规则:请同学们讲你们所获得的线索拼起来,线索去图书馆领取图书。
游戏过程:
(1)拼好线索卡,去图书室自己找寻相应编号的书籍。
(2)前往各自的教室
任务五、我想静静之安静阅读
监督老师将各组的组员带回各自的教室,组织孩子们安静阅读自己所得的书并在小组内部进行分享。
       任务六、“解除封印”
        请每个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孩子上台和大家一起分享
    七、温馨提示
1.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分享习惯,指导老师可作适当指导。
2.活动负责人提前做好活动准备,活动中做好人员分工与协作。
3.活动负责人做好活动调控。
4.摄影组成员做好影像资料收集。
   八、活动反思
   首先,在游戏方面,由于年级的差异导致游戏时间不一,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解决方法:应针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游戏,以及游戏时间一定要合理安排,这样有利于整个活动的开展。)
   其次,孩子们在分享着一块孩子们做的不是很好,不积极分享,    (解决方法:在分享这一块老师要加大力度,对于不积极的孩子老师要给与鼓励,让孩子敢于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

悦读活动周活动记录表
书屋学校:古城小学              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阅来悦队
活动策划人:杨莹    分营/班级:三年级    活动名称:奔跑吧,“悦”读    活动日期: 2016 年 7月  17日
活动素材    照片,摄影
时间分配    7月17日上午
活动形式    游戏,阅读,分享
活动内容


    首先这个活动有活动负责人宣读此次活动目的,讲清楚该活动最后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其次,该活动通过游戏让孩子们获得线索,一共四条线索,每一个游戏成功后方可获得线索卡,然后通过线索找到他们小组的书(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去找书的一个过程体会图书的编号,有利于孩子们以后去图书室借阅书籍)。
然后,在得到书后之后,我们再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应保持安静)
最后,接下来再让他们自己在小组内部分享,最后在去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他们自己看书的收获。

遇到困难:


      三年级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在孩子们刚玩过游戏后,需要相较于五年级比较长的时间来静下来安静阅读,这个导致时间分配上出现一点问题。
总结及反思:

    总结:这次活动从总体上来说举办的是很成功的,孩子们都说他们在活动中玩得很开心,再从他们的分享中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是认真的读了书,并且很有兴趣,这样我们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
反思:对于在三年级开展的这个活动,我感觉孩子们在分享这一块表现不是太好,也许是由于我引导不够导致的,就是他们出现了一种为了分享而分享的情况,班级的奖励小星星制度本是想鼓励他们勇于上台分享,到最后发展成为了得到星星而上台分享,而且分享的质量不是特别高。
TOP
19#

奔跑吧,“悦”读
方案设计者:杨莹
    前言
     近日老师再整理图书室时,发现有一些书失踪了。在老师的努力寻找下,终于找到了这些书的下落。但是,这些书被封印了,现在需要所有的同学一起配合完成下面的任务才能够解除封印,寻回这些书,让它们回归图书室。所以一起加油吧!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正确的阅读。
   2.让孩子们体会书的编号,有利于孩子们以后借阅图书。
   3.培养孩子们学会与大家分享。
   一、  活动形式
   游戏+阅读+分享
   首先通过游戏让孩子们获得线索,然后通过线索找到他们小组的书(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得到书后再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最后在去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
     二、活动时间:2015年7月16日上午9:00——11:20
     三、活动地点:古城小学
     四、 活动组织
     1:活动负责人:杨莹
2: 活动人员分配:每组一位监督老师,分别为:黎霞,饶思琪,黄晶(主要负责监督孩子们游戏和阅读,辅导孩子们分享)拍照:王红
    五、活动前期准备
1.活动地点要全部布置好
2:每一轮游戏所需的任物卡和线索卡以及奔跑吧,“悦”读这些小标签(采用不同颜色的卡纸裁成大小相同的卡片,把任务和线索都贴在卡片上 ,还要贴上我们的活动题目奔跑吧,“悦”读。)
4:活动过程中负责孩子们安全的人员要准备好
六、活动过程
     1:负责人讲述本次活动,让孩子们来了解此次活动。
     2:给每一个小组分配辅导老师(首先学生选择5位老师,这五位老师通过抽签随机分配给每一个小组)
     3:奔跑时间
     任务一、“造反”游戏
     游戏规则:
a 、参加者围成一个圆圈,监督老师站中间。
b、监督老师说“右”,全部人就将头转左,说“左”,所有人就将头转向“右”,说“前”则所有人的头向后,也就是要做和口令相反的动作。
c、当小组成员在一分钟内连过五次,则算通关。
     游戏过程:
(1) 请各小组上来领取任务卡
(2)请各小组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任务卡上的任务
(3)请顺利通关的小组来领取你们的第一条线索并发放下一关的任务卡
(4)请前往下一个任务地点
任务二、我是谁
游戏规则:
a.各小组成员站好自己的位置,不许交换。
b .从第一位开始介绍“我是xx”,旁边的接着说“我是xx左(右)边的xx”,以此类推。
c:若所有组员能一次性通过,则游戏通关,否则重新游戏。
d.游戏时停顿时间不能过长。
游戏过程:同上
任务三、我演你猜
游戏规则:
a.小组选派一人表演老师说的词语,其他组员通过该生的表演去猜测是什么词语。
b.表演者只能有肢体动作,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C.猜对5个词语即可过关,不会的可以过,限时2分钟,若超时即重新来过。
       任务四、小组总动员
游戏规则:
a:先到的小组进行抽签
b:根据抽签去所到教室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清洁大扫除,并找到一张遗失的线索卡。(该教室内藏有许多相同卡片,只有一张是有效线索卡)
游戏过程:同上
任务四、获得图书
游戏规则:请同学们讲你们所获得的线索拼起来,线索去图书馆领取图书。
游戏过程:
(1)拼好线索卡,去图书室自己找寻相应编号的书籍。
(2)前往各自的教室
任务五、我想静静之安静阅读
监督老师将各组的组员带回各自的教室,组织孩子们安静阅读自己所得的书并在小组内部进行分享。
       任务六、“解除封印”
        请每个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孩子上台和大家一起分享
    七、温馨提示
1.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分享习惯,指导老师可作适当指导。
2.活动负责人提前做好活动准备,活动中做好人员分工与协作。
3.活动负责人做好活动调控。
4.摄影组成员做好影像资料收集。
   八、活动反思
   首先,在游戏方面,由于年级的差异导致游戏时间不一,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解决方法:应针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游戏,以及游戏时间一定要合理安排,这样有利于整个活动的开展。)
   其次,孩子们在分享着一块孩子们做的不是很好,不积极分享,    (解决方法:在分享这一块老师要加大力度,对于不积极的孩子老师要给与鼓励,让孩子敢于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
  


悦读活动周活动记录表
书屋学校:古城小学              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阅来悦队
活动策划人:杨莹    分营/班级:五年级    活动名称:奔跑吧,“悦”读    活动日期: 2016 年 7月  16日
活动素材    照片,摄影
时间分配    7月16日上午
活动形式    游戏,阅读,分享
活动内容


    首先这个活动有活动负责人宣读此次活动目的,讲清楚该活动最后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其次,该活动通过游戏让孩子们获得线索,一共四条线索,每一个游戏成功后方可获得线索卡,然后通过线索找到他们小组的书(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去找书的一个过程体会图书的编号,有利于孩子们以后去图书室借阅书籍)。
然后,在得到书后之后,我们再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应保持安静)
最后,接下来再让他们自己在小组内部分享,最后在去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他们自己看书的收获。

遇到困难:


    首先,在分享这一块孩子们表现的不是很积极,他们有点不敢上台与其他小伙伴分享。
其次,上去分享的孩子太过于受其他小伙伴的干扰,比如说有孩子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那接下来就有几个孩子也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有的孩子带稿那其他小伙伴就赶快在下面写稿子带上去。

总结及反思:

    总结:这次活动从总体上来说举办的是很成功的,孩子们都说他们在活动中玩得很开心,再从他们的分享中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是认真的读了书,并且很有兴趣,这样我们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
反思:首先,对于在五年级开展这样的游戏活动,我把孩子们想的有点弱,游戏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这样导致我在开展活动时孩子们通关特别快,所以时间分配把我不是很好。
其次,我在五年级主要推广的是科普阅读,所以我给孩子们选的书都是科普类的书籍,可能在这一点上我忽略了有些孩子确实是不爱看,所以导致后面的分享有点不积极。
备注:



       我想说,在我听到五年级孩子们对我说“老师,你这样上课好好玩,以后都这样给我们上阅读课吧,既可以玩还可以看好多有趣的书。”后,我觉得我的课还是有一些成效的,毕竟有些孩子重新认识了科普阅读,知道科普书也是很有趣的而不是枯燥的。
TOP
20#

阅读自然之植物篇
设计者:杨莹
    前言
小朋友们,大自然是一本“神奇的书”,我们每天都会去翻开它,但是我们却从未仔细的阅读过它,在未来几天,我们将会带领着你们细细的品读大自然这本“神奇的书”,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正确的阅读。
   2.培养孩子们学会与大家分享。
   3.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植物,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一、活动形式
   活动+游戏+阅读+分享
   二、活动时间
   2016年7月20日
   三、活动地点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古城小学
   四、活动组织
   1.活动总负责人:杨莹
     活动协助者:王玥
   2.活动人员分配:
每组一位监督老师,负责本组学生的纪律和安全,以及及时督促学生学习和认真做自然笔记;摄影和拍照各一名志愿者。
五、活动前期准备
1.主讲人提前对校园的植物进行识别,将路线规划好,对路线上的植物要提前进行识记。
2.为每组配一个辅导员,在校园认植物时,辅导员全程陪同,照顾学生的安全。
3.回到教室后只需配一个助教老师即可
六、活动过程
1.负责人讲述本次活动,让孩子们来了解此次活动。
2.给每一个小组分配辅导老师(老师通过抽签随机分配给每一个小组)。
3.主讲人讲解如何做自然笔记。(20分钟左右)
4.讲解奇妙的植物,结构,分类,特点等。(30分钟左右)
5.活动时间
小队排起来
首先,请小朋友们排好队,每组的辅导员带队,我们将学生带到户外,按照既定路线去认识并了解学校的植物,让学生在途中用自己的方式做自然笔记。
其次,主讲老师沿途详细讲解植物名称,特点,还有各类植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为了更好的巩固孩子们的记忆,老师可在沿途停下对孩子们进行考察。
最后,在讲解完本植物之后可允许孩子们适当的摘取一些树叶,前提是要不破坏植物的生长条件下。(90分钟)
树叶拓印
让学生自己拓印带回的树叶,通过自己的创作,让其成为一幅美丽的画。
时间:30分钟
分享交流
在孩子们做完拓印叶画后,请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交流分享,说一说他们制作的拓印叶画主题是什么,怎样制作的。(可以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名字,再来解说)
时间:30分钟
我来做一做
1.老师将提前准备好的与种子的萌发有关的书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该篇章(若书籍不够可多人一组,再不够,可采用复印方式给每位同学复印一份)。看完后,主讲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该书籍资料,与同学一起交流探讨。
2.电子白板放映提前准备好的视频资料(与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关的视频),一边看一边与学生探讨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水,温度,湿度,阳光,肥料等)
    3.选取与水有关的这个实验,带领孩子们一起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种子的萌发。
    4.根据设计好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每组:蚕豆种子12粒,培养皿4个)
3.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种的种子进行记录,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七、温馨提示
   1.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分享习惯,指导老师可作适当指导。
   2.活动负责人提前做好活动准备,活动中做好人员分工与协作。
   3.活动负责人做好活动调控。
   4.摄影组成员做好影像资料收集。
八、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大致成功,但有一点需要反思:
老师应把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让整个活动流畅进行。


悦读活动周活动记录表
书屋学校:古城小学              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阅来悦队
活动策划人:杨莹    分营/班级:三年级    活动名称:阅读自然之植物篇    活动日期: 2016 年 7月  20日
活动素材    照片,摄影
时间分配    7月20日一天
活动形式    活动+游戏+阅读+分享
活动内容


    首先,带学生去户外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在认植物的时候做自然笔记;
其次,让学生适当的摘取一些树叶,带回教室,用一张白纸做树叶的拓印
然后,阅读植物类书籍(重点放在种子的萌发这一块)
最后,让学生体验种子萌发的一个过程。
遇到困难:


     学生年纪比较小,所以在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
总结及反思:

    总结:这个活动已经开展过两次了,这是第三次,相对比较成熟了,所以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反思:
对时间的控制不够(老师应把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让整个活动流畅进行。)
备注:



        在三年级完成的相对比较成功,源于学生比较配合,其次也是因为上过几次了,比较有经验了。很欣慰的是三年级的孩子在我回家后也经常给我发他们种子发芽的图片,真的很开心他们这样认真。
TOP
21#

阅读自然之植物篇
设计者:杨莹
    前言
小朋友们,大自然是一本“神奇的书”,我们每天都会去翻开它,但是我们却从未仔细的阅读过它,在未来几天,我们将会带领着你们细细的品读大自然这本“神奇的书”,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正确的阅读。
   2.培养孩子们学会与大家分享。
   3.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植物,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一、活动形式
   活动+游戏+阅读+分享
   二、活动时间
   2016年7月15日
   三、活动地点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古城小学
   四、活动组织
   1.活动总负责人:杨莹
     活动协助者:王玥
   2.活动人员分配:
每组一位监督老师,负责本组学生的纪律和安全,以及及时督促学生学习和认真做自然笔记;摄影和拍照各一名志愿者。
五、活动前期准备
1.主讲人提前对校园的植物进行识别,将路线规划好,对路线上的植物要提前进行识记。
2.为每组配一个辅导员,在校园认植物时,辅导员全程陪同,照顾学生的安全。
3.回到教室后只需配一个助教老师即可
六、活动过程
1.负责人讲述本次活动,让孩子们来了解此次活动。
2.给每一个小组分配辅导老师(老师通过抽签随机分配给每一个小组)。
3.主讲人讲解如何做自然笔记。(20分钟左右)
4.讲解奇妙的植物,结构,分类,特点等。(30分钟左右)
5.活动时间
小队排起来
首先,请小朋友们排好队,每组的辅导员带队,我们将学生带到户外,按照既定路线去认识并了解学校的植物,让学生在途中用自己的方式做自然笔记。
其次,主讲老师沿途详细讲解植物名称,特点,还有各类植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为了更好的巩固孩子们的记忆,老师可在沿途停下对孩子们进行考察。
最后,在讲解完本植物之后可允许孩子们适当的摘取一些树叶,前提是要不破坏植物的生长条件下。(90分钟)
美丽的叶画
主讲老师用PPT展示一些叶画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欣赏完之后请孩子们拿出自己上午捡的和采摘叶子,然后分组去制作属于本组的叶画。(材料:卡纸,彩笔,双面胶)
时间:40分钟
分享交流
在孩子们做完叶画后,请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交流分享,说一说他们制作的叶画主题是什么,怎样制作的。(可以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名字,再来解说)
时间:30分钟
我来做一做
1.老师将提前准备好的与种子的萌发有关的书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该篇章(若书籍不够可多人一组,再不够,可采用复印方式给每位同学复印一份)。看完后,主讲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该书籍资料,与同学一起交流探讨。
2.电子白板放映提前准备好的视频资料(与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关的视频),一边看一边与学生探讨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水,温度,湿度,阳光,肥料等)
3.首先选取水和阳光这两个条件和学生一起探讨,以水为例讲解如何做实验,并提出对照实验这个概念;其次,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去设计与阳光有光的这个条件的实验;最后请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老师进行引导和完善。(水:两组实验,一组加水,一组不加水,其他条件保持一致;阳光:两组实验,一组用透明盒子,一组用黑盒子,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4.根据设计好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每组:蚕豆种子12粒,培养皿4个)
5.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种的种子进行记录,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七、温馨提示
   1.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分享习惯,指导老师可作适当指导。
   2.活动负责人提前做好活动准备,活动中做好人员分工与协作。
   3.活动负责人做好活动调控。
   4.摄影组成员做好影像资料收集。
八、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大致成功,但有以下几点需要反思:
3.我对校园里有些植物不太了解,导致有学生摘了一株草问我是什么的时候我不知道,只能告诉他我们回去查植物图鉴在告诉他是什么植物。(作为老师应该提前去熟悉校园里所有的植物,后来我也查了一些资料去更了解校园里的植物)
4.学生在采摘植物的也叶的时候,破坏性太强,导致有些植物被学生给损坏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要去及时制止的,更应该把握时机给学生普及一些环保知识的。)
5.学生在制作叶画时,没有时间观念,导致时间到了有个别小组还没有做完,只能利用课外时间去做。(其实老师应该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给他们分工,固定时间,在中途也应该要提醒时间快到了)

悦读活动周活动记录表
书屋学校:古城小学              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阅来悦队
活动策划人:杨莹    分营/班级:四年级    活动名称:阅读自然之植物篇    活动日期: 2016 年 7月  15日
活动素材    照片,摄影
时间分配    7月15日一天
活动形式    活动+游戏+阅读+分享
活动内容


    首先,带学生去户外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在认植物的时候做自然笔记;
其次,让学生适当的摘取一些树叶,带回教室,自己创作一幅美丽的叶画;
然后,阅读植物类书籍(重点放在种子的萌发这一块)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加以完善后,请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之后每天观察,并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遇到困难:


    1.我和助教之间的沟通不够,导致去户外的时候主讲老师很忙,而助教却不知该做些什么。
2.由于学生知识方面的原因,导致设计实验这一块花了很长时间。
总结及反思:

       总结:从整体来看,整个活动完成的效果还不错,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体会了大自然,学会了认植物,会做美丽的叶画了,敢于上台分享了,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个活动了解了科学,开始对科学感兴趣了。
反思:
   1.我对校园里有些植物不太了解,导致有学生摘了一株草问我是什么的时候我不知道,只能告诉他我们回去查植物图鉴在告诉他是什么植物。(作为老师应该提前去熟悉校园里所有的植物,后来我也查了一些资料去更了解校园里的植物)
1.学生在采摘植物的也叶的时候,破坏性太强,导致有些植物被学生给损坏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要去及时制止的,更应该把握时机给学生普及一些环保知识的。)
2.学生在制作叶画时,没有时间观念,导致时间到了有个别小组还没有做完,只能利用课外时间去做。(其实老师应该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给他们分工,固定时间,在中途也应该要提醒时间快到了)


备注:



       很开心学生通过这样一天的活动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到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每天观察记录,最后爱上科学这样一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们单纯的对学习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
TOP
22#

阅读自然之植物篇
设计者:杨莹
    前言
小朋友们,大自然是一本“神奇的书”,我们每天都会去翻开它,但是我们却从未仔细的阅读过它,在未来几天,我们将会带领着你们细细的品读大自然这本“神奇的书”,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正确的阅读。
   2.培养孩子们学会与大家分享。
   3.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植物,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一、活动形式
   活动+游戏+阅读+分享
   二、活动时间
   2016年7月18日
   三、活动地点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古城小学
   四、活动组织
   1.活动总负责人:杨莹
     活动协助者:王玥
   2.活动人员分配:
每组一位监督老师,负责本组学生的纪律和安全,以及及时督促学生学习和认真做自然笔记;摄影和拍照各一名志愿者。
五、活动前期准备
1.主讲人提前对校园的植物进行识别,将路线规划好,对路线上的植物要提前进行识记。
2.为每组配一个辅导员,在校园认植物时,辅导员全程陪同,照顾学生的安全。
3.回到教室后只需配一个助教老师即可
六、活动过程
1.负责人讲述本次活动,让孩子们来了解此次活动。
2.给每一个小组分配辅导老师(老师通过抽签随机分配给每一个小组)。
3.主讲人讲解如何做自然笔记。(20分钟左右)
4.讲解奇妙的植物,结构,分类,特点等。(30分钟左右)
5.活动时间
小队排起来
首先,请小朋友们排好队,每组的辅导员带队,我们将学生带到户外,按照既定路线去认识并了解学校的植物,让学生在途中用自己的方式做自然笔记。
其次,主讲老师沿途详细讲解植物名称,特点,还有各类植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为了更好的巩固孩子们的记忆,老师可在沿途停下对孩子们进行考察。
最后,在讲解完本植物之后可允许孩子们适当的摘取一些植物标本,前提是要不破坏植物的生长条件下。(90分钟)
自制植物海报
首先,学生讲述也带回教室后,主讲老师再将这些植物复习一遍,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完善自然笔记;
其次,让学生结合自然笔记和植物标本做一份植物海报。
(材料:卡纸,彩笔,双面胶,植物标本)
时间:40分钟
分享交流
在孩子们做完植物海报后,请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交流分享,随后将海报可粘贴在教室后面黑板上进行展览。
时间:30分钟
我来做一做
1.老师将提前准备好的与种子的萌发有关的书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该篇章(若书籍不够可多人一组,再不够,可采用复印方式给每位同学复印一份)。看完后,主讲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该书籍资料,与同学一起交流探讨。
2.电子白板放映提前准备好的视频资料(与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关的视频),一边看一边与学生探讨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水,温度,湿度,阳光,肥料等)
3.首先选取水和阳光这两个条件和学生一起探讨,以水为例讲解如何做实验,并提出对照实验这个概念;其次,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去设计与阳光有光的这个条件的实验;最后请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老师进行引导和完善。(水:两组实验,一组加水,一组不加水,其他条件保持一致;阳光:两组实验,一组用透明盒子,一组用黑盒子,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4.根据设计好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每组:蚕豆种子12粒,培养皿4个)
5.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种的种子进行记录,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七、温馨提示
   1.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分享习惯,指导老师可作适当指导。
   2.活动负责人提前做好活动准备,活动中做好人员分工与协作。
   3.活动负责人做好活动调控。
   4.摄影组成员做好影像资料收集。
八、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大致成功,但有以下几点需要反思:
1.有同学看到自己认识的植物后直接摘起来就吃了。(这种情况老师应在教室就强调好,这是安全问题,不经允许是不可以吃的)
2.阅读资料的不够认真,只挑有图的地方看(老师在阅读这一块要细心引导,带领学生一起看,不能让他们太过随性的自由阅读)

悦读活动周活动记录表
书屋学校:古城小学              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阅来悦队
活动策划人:杨莹    分营/班级:五年级    活动名称:阅读自然之植物篇    活动日期: 2016 年 7月  18日
活动素材    照片,摄影
时间分配    7月18日一天
活动形式    活动+游戏+阅读+分享
活动内容


    首先,带学生去户外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在认植物的时候做自然笔记;
其次,让学生适当的摘取一些树叶,带回教室,结合老师补充讲解的知识和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做一张植物海报。
然后,阅读植物类书籍(重点放在种子的萌发这一块)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加以完善后,请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之后每天观察,并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遇到困难:


       学生比较大了,去到户外就不听老师的话,想干嘛就干嘛,老师要停下课程去干预他们,导致户外时间用的比较长。
总结及反思:

       总结:整个活动总体上是不错的,顺利完成,学生配合度也很高。
反思:
   1.有同学看到自己认识的植物后直接摘起来就吃了。(这种情况老师应在教室就强调好,这是安全问题,不经允许是不可以吃的)
    2.阅读资料的不够认真,只挑有图的地方看(老师在阅读这一块要细心引导,带领学生一起看,不能让他们太过随性的自由阅读)
TOP
23#

《小悟空》

 “哈哈哈,俺老孙去也”
                                  ——三年级绘本剧
  《西游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三年级小朋友续写绘本《小悟空》,结合西游,将整个剧本写得活灵活现。
  今早,我给他们排剧,他们的表现非常棒,不仅自己带来了道具,还把台词也改好了。他们的认真我都看在眼里,他们的认真感染了我,所以在给他们编排的时候我也格外认真。
  “李旭号,孙悟空的表情一定要出来,要活灵活现,举手投足之间要有孙猴子的感觉,知道嘛!”
  “知道啦。”
  “俺老孙去也,哈哈哈!”
   瞧,小悟空是多么可爱,捅破了天还大笑三声,乘云而走。似乎旭号小朋友特别爱打斗的戏,他给自己写了三场打戏。哈,嘿,呀!几场打戏下来,悟空都胜利了,成了花果山之王。
  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浑身都是戏,我想只要你们肯努力,你们也可以拿小金人。
  小悟空,小旭号,愿你每天都可以像悟空一样洒脱自在!

杨莹
2016.7.20
TOP
24#

《怎么可以不动心》

   “老师,我觉得你的课很有趣,我好喜欢。”这样可爱的你们,叫我怎么不动心。
                                         ——五年级奇妙的植物之旅
  不知你们这句话说给多少个老师听过,但我听到后,心间似开出一朵花,美妙的无与伦比。
  课前小游戏,课后小交流,这是杨老师上课的一个小“套路”。课前的小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提神醒脑,集中精力;课后小交流有助于老师完善课堂。
  今天,我带领五年级的孩子们一起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初入种子的世界,孩子们懵懵懂懂,不知从何探究。但是孩子们的猜测却是让我感到惊喜,原想着这里的孩子们没上过科学课,对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应该不了解,但是他们的发言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所以我们只探究了种子萌发与阳光和水的关系,通过这两组实验让孩子们初感对比实验。
  课后交流,我们放下师生身份,像朋友一样聊天,问问他们对我的课有什么想法。“老师,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如何去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还让我知道了如何做对比实验,我也知道了原来种子是一个大力士。”孩子们的话让我很有成就感,我知道我上的这半天课是有成效的,至少他们他们学会了不少于三个的知识点;至少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
  孩子们,你们可知道,你们一句说过好几遍的话却可以让我动心。
  你们一句话,我便觉是世上最美的乐音。
杨莹
2016.7.19
TOP
25#

将种子播在你们心里
        文/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杨莹

  “老师,再见,我们来年见。”这带着乡音话语,似在天边,却又近在耳旁。
  叮咚,叮咚。手机QQ一直响个不停,翻身拿过手机,“老师,你们几点走,我们来送你们”“老师,我们已经在校门口等你们了哦。”我一下弹起来,睁着朦胧的眼睛往外走去。打开大门,一群孩子撒了欢的往挂着绘本的合欢树下边跑。“不是说好十点半再来嘛。”“我们怕你们骗我们,提前走。”眼眶顿时红了起来,真的很感动这群孩子们为我们做的这些,他们用简单的语言,简单的手工作品来表达他们对我们的喜爱。  
我觉得我很幸运,幸运我有去了解他们,有去关怀他们,这才有了他们对我的敞开心扉。
  有这样一个小男孩,看着暖暖的,乖乖的,每次见到我就会扬嘴一笑,就像个快乐的小精灵。就是这样一个阳光的小男孩,他却有着自己的悲伤。有一次,他在教室哭了,其他同学过来告诉我,我把他带出教室,“李鹏飞小朋友,你怎么哭了呀?”他摇摇头“没怎么。”几翻开导之后他才说“因为没什么好玩的,大家都没和我玩。”其实,那个时候是在为第二天的文艺汇演做彩排,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事,老师们也有自己的安排。那时,我便知,这个小男孩是个敏感的孩子。后来又从他口中和其他与他比较熟的小朋友口中得知,他爸爸在今年去打工的时候把腿摔断了,他妈妈带着他爸爸去县里医院医治去了,现在他和爷爷奶奶在家,平时爷爷奶奶农活比较多,没什么时间管他。原来,这样一个每天看见你就会冲你微微一笑的小朋友身上竟有着这样的不幸,但是,他却会每天用微笑去面对生活,他就像是落入凡间的天使,这般美好!
  李鹏飞用他的微笑感染着我,甜甜的,很可爱,他也让我学会每天微笑面对人生,这样才会开心快乐每一天。生活有时会让人感到无奈,当学会用微笑去面对时,我想所有的苦难与无奈都会被解除。
  有着这样一个小男孩,每天酷酷的,桀骜不驯,原以为他是一个叛逆的小孩。但是,因为那一句话却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老师,你咋啦,疼不疼。”那是我在他们班上课,小组活动时我下去指导,走得急,不小心把脚在撞在凳子脚上面给划破了,他第一个问我有事没,他安慰我。那一刻,让我觉得他就是上帝派来安慰我的天使,一瞬间便觉得疼一下,流点血,也是值得了。从那以后,我便对他彻底改观,再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有礼貌,很爱学习的好孩子。“赵富豪,希望你将来真的能成为一个大富豪哟。去更好的地方,走更多的路,看更美的世界!”这是我就给你的话,希望你能喜欢。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每个孩子就是一块璞玉,你越去打磨他,你就会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用好孩子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孩子,应该学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点,这样才能去发掘每一个孩子内在的潜能。
在天然的生活环境中,这群孩子们未被污染,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一个孩子都不可小看。淳朴的乡音传达的是对科学的一种向往。
在四年级上了种子的萌发的条件这一课时,孩子们睁大眼睛盯着我看,我知道,那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渴求。一个问题抛下去,几乎所有的孩子们都会立刻举手,不管他们会不会。通过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了实验,自己种蚕豆种子去探究种子的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在四年级教室门口,每天都有孩子在那里浇水和观察。 “呀,老师,我们的蚕豆发芽了,好开心”。瞧,这就是四年级的小朋友在认真记录种子发芽的情况哦。每一粒小种子都是孩子们精心种下的,从开始到发芽他们每天都会认真记录。看到他们的认真,我很欣慰,通过我半天的科学课激发了孩子们潜在的科学兴趣,让他们去学习科学,了解科学。
   孩子们种了一颗蚕豆种子去开启科学的大门,而我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更希望这些种子能在他们心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在回程的路上,那里的一个孩子给我消息说她的蚕豆种子发芽了,她好开心。当时我在车上感动的红了眼眶,我想,这十几天我的心血没有白费,最起码,孩子们有了一颗会实验,会观察的心,那颗科学的种子已经埋在了她的心底。
  最后一天,我们拍照,我们拥抱,我们告别,我们告诉彼此不流泪,我们互诉心声,告诉彼此我们的不舍,但是,终究我们还是得离开了。当孩子们挥着稚嫩的小手,用浓厚的乡音对我们说再见时,我却在心里告诉自己,不流泪。再见,只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相见。
我将每颗种子播下,愿你们收下,将它深埋心底。
(服务内容:河南省洛阳市古城村古城小学桂馨书屋“悦”读周)
TOP
26#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说教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要求学生通过已知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以及课堂上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对静电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由于学生对电子原子的结构理解能力不够,固采用资料的形式呈现,并通过两个活动:用气球摩擦头发再靠近头发以及两个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知道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并产生电流,为下一课做一个铺垫。
【说学情】
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习以兴趣为主。但是她们善于观察和模仿。像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使物体带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并产生电流。
2.根据已有的知识,学会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以及对正电负荷的认识,来解释静电现象的原因。
难点:通过资料以及学生用摩擦后的气球靠近头发和两个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的现象来突破重点,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静电现象和电荷与电荷之间的关系,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静电现象的原因和电荷与电荷之间的关系。并在课堂中采用实验探究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简单、清晰的认识到正负电荷。
【说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趣揭题
1.导入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形成一种好的学习状态。为此我采用魔术:将苹果纸不用任何工具将其贴在黑板上,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上课的轨道,这时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学生说出魔术的原因:由于静电,展示生活中关于静电的图片由此引入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
1.根据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材料:塑料尺、充气气球和碎纸屑来制造静电现象(用塑料尺和气球分别与头发摩擦,再靠近碎纸屑)体验并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全部分享交流生活中的静电是随处可见的,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不一样的电荷
1.提问: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所有物质之中,那为什么我们平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物体因为什么带上了静电呢?
2.出示资料,显示静电带电的原因。
3.演示:边讲解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的静电
塑料梳子与干燥的头发摩擦时,头发束缚电荷的能力较弱,于是一部分电荷转移到梳子上,这时梳子显示带负电荷。失去电荷的头发带正电荷。带不同电荷的头发和梳子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小组实验进一步探究静电的现象。并分析交流,两个气球都与头发摩擦后均带负电,得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根据实验分享交流知道了当两个带静电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出现的现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让电荷流动起来
1.提问:刚刚我们都做了实验,现在我想借一个学生的材料,刚才塑料尺能够吸起碎纸屑,现在看看 还能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没有静电。
1.提问:那如果一直摩擦,是不是就一直能吸引起来?但是现实中这样会很累很麻烦,那我们拿什么做这种动力,能够让电荷流动起来呢?
2.解释生活中用电源来作为动力,并阅读课本了解这部分内容。
3.提问:看来,只有电源提供动力这一个条件可以吗?谁能来说说要让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4.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电荷流动需要有电源和电路。
五、总结并结束课堂
1.提问:今天我们总共学习到了哪些知识点?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异种电荷想吸引,同种电荷相排斥;让电荷流动起来的条件是电源和电路;物体经过摩擦可能带静电。
2.总结:看来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知识点,回家后分享给自己的爸爸妈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TOP
27#

线下活动心得体会
武城——杨莹
  “再见,老师,我们有缘再见,路上注意安全”“小伙伴们,再见,路上注意安全,到了报个平安,下次再见”转眼之间,线下活动就已经结束了,和老师以及小伙伴们道别后,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有着些许不舍,但是临别之际只能道一句珍重。
  回想昨天,从中午就一直开始忙碌,根本停不下来,布置会场,联系远道而来的老师和小伙伴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直等待,然而,等来的却是老师因天气原因被堵在路上。在狭小的车厢里,老师一直与我们联系,让我们不要着急。还好,远道而来的小伙伴们安全抵达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我去到校门口接到三位小伙伴,带他们去宾馆放行李,在外面吃饭,最后带他们去到我们学校,去见我们学校的小伙伴们,大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我们交流彼此的心得,相互学习。不想老师要到晚上八点半才能学校与我们见面,于是乎,我们又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了近两个小时,在此期间,我带着小伙伴们去观看了我们初教学院举办的年会。可以说是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终于等到我们远道而来的吴建伟老师。
  12月11日第八组线下活动开始啦。大家相互自我介绍,吴老师首先给我们分享了他自己的一些经历以及对科学课的看法。接下来,我们组的组长付三毛分享了他的说课内容,老师给予了一些点评。随后,我们看了一节课,并对这节课提出了一些问题,自己引申到我们自己在上科学课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问题,吴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大家在这个环节里收获很大,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在十点半的左右不得不结束今天的活动,虽然老师和小伙伴们都很累,但是大家都坚持下去了,小伙伴们都是棒棒哒。
  “叮叮叮”六点半,我的闹钟响了,我不得不起床,因为今天还有更多的事等着我去做。再去会场的路上遇到的外地来的三个小伙伴们,他们早早的就过来了。今天,我们与七组一起举行活动,今天不仅有吴建伟老师和冯凌老师,还有刘绍江主编也来了。我和主编有个约会,刘主编为我们讲了很多,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好的科学老师,刘主编语言幽默风趣,整个活动会场气氛融洽, 半个小时下来,我们收获颇多。我明白科学是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我爱科学,爱科学课,在刘主编的分享中我更坚定了做一名科学老师的心。由于时间有限,刘主编与我们的分享只能到这了,虽然很可惜,但是却也值得。接下来,吴建伟老师给我们介绍了STEM教学,吴老师介绍了我以前没有接触的一些东西,搭廊桥,做3D眼镜,在此之前仅仅只是听说过并没有深入接触,今天跟着吴老师一起做这些活动,在开心之余,我收获了如何去做3D眼镜,如何把廊桥搭得更稳。吴老师通过自己制作的方式让大家亲身体会STEM教学,短短的时间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很多做科学老师的一些基本功,如何做好一位优秀的科学老师等等。这三位老师的分享让我觉得很荣幸,当然收获了很多知识。
  就这样,线下活动圆满结束,送走了老师和小伙伴们,接下来就是要沉淀自己了,这次整个线下活动让我收获很多,有时候很多话无法言表,但是心里都是有体会的。
2015.12.15
TOP
28#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执教人——杨莹

【教材分析】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其中包括《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和《物质变化与我们》等八课。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单元中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之后,进一步研究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也为后面研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的变化等内容做铺垫。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会变味的米饭。要求学生咀嚼米饭感觉米饭的变味,分析米饭变味的原因。第二部分: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反应。要求学生动手做淀粉加碘酒的实验,观察实验中发生的变化,主动思考推理出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关系。第三部分:寻找淀粉的踪迹。要求学生应用已学习的知识,检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前三年的科学探究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却没有三、四年级学生的积极性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魔术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一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可能知道淀粉与碘酒的反应结果,也可能知道有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运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的实验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会发生一种化学变化。
2.知道淀粉和碘酒反应会生成一种新的蓝(紫)色物质,了解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并利用这一特性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咀嚼米饭,体验米饭变甜的过程。
2.动手实验:淀粉和碘酒反应会产生蓝(紫)色新物质,并运用这种实验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咀嚼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实验,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淀粉和碘酒反应生成蓝(紫)色新物质;根据这一特性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
【教学准备】
1.老师材料:粘有淀粉液的白纸、碘酒、毛笔、米饭。
2.学生材料:淀粉、食物(土豆、白菜、萝卜等)、碘酒、滴管、棉签、实验记录单等每小组各一份;每人一份米饭、塑料杯、勺子。
通过魔术实验,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魔术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纸、一种棕黄色液体喷雾)向学生提问用棕黄色的液体是否能在白纸上画出蓝(紫)色的图画?并将棕黄色液体喷在纸上,图案显示蓝(紫)色。
2.学生思考魔术的奥秘,带着悬念进入新课学习。
二、咀嚼米饭,认识淀粉
(一)咀嚼米饭,体验米饭变甜的过程
1.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一份米饭,要求学生把一勺米饭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觉米饭味道在咀嚼前后的变化(咀嚼之后有了甜味)。
2.提出问题:为什么米饭咀嚼后有了甜味?
师生共同讨论米饭变成甜味的原因:米饭中有一种物质叫淀粉,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唾液使淀粉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带有甜味的物质,因此我们慢慢地感觉到了甜味。
3.提出疑问:我们知道了米饭中有淀粉,那么被提纯后的淀粉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观察经过提纯的淀粉。
(二)观察经过提纯的淀粉
1.出示提纯的淀粉,分发淀粉,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方法    看    闻    摸    尝
现象                
2.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三、探究淀粉和碘酒的反应
(一)淀粉和碘酒的反应
1.提出问题:到底是不是淀粉粘上了碘酒而发生了变化?
分发滴管,提示滴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滴液时,把它竖直放在淀粉上方,不要接触到淀粉;用后应立即放回原处。
2.学生实验探究,老师巡视。
3.全班交流淀粉与碘酒的反应现象,得出结论:淀粉与碘酒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这种蓝紫色的物质是一种有别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的物质,因此淀粉和碘酒的反应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1.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淀粉的特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淀粉?如何检测呢?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可以用碘酒来检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应用已学习的知识)
2.每组分发一些食物(土豆、萝卜、白菜等),要求他们用碘酒来检验这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食物名称    土豆    白菜    红薯    萝卜    黄瓜    米饭
含有淀粉(√/×)                        
3.分组汇报实验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
五、扩展应用
1、提出问题:刚才实验中检测到米饭中有淀粉,课的开始也讨论出米饭有甜味是因为淀粉和唾液发生了反应,到底是不是的呢?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个实验,看能否告诉什么信息?
2.演示实验:将两烧杯中的淀粉溶于热水中,一个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另一个不加。滴入碘酒观察现象(加入物质的烧杯没变色,另一个变色)。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加入的物质和我们唾液里所含的酶是一样的,名字是淀粉酶,它可以使淀粉转换为一种甜味物质,这也是一种新的物质。就像我们咀嚼米饭时,米饭中的淀粉与我们唾液反应了,因此有了甜味。
五、总结课堂教学
回顾课堂教学,总结课堂内容并板书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六、布置作业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这一特性,将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密信上,送给父母?
师生讨论:蘸上淀粉液在纸上写一段话,再涂上碘酒便能显现出字迹。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物质
             (化学变化)
  米饭  +  唾液   →  甜味的物质
TOP
29#

斜面的作用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教学设计


执教人——杨莹

【教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在前几课认识简单机械的种类,探究了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的作用之后,本课接着研究斜面这一种简单机械的作用。

斜面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因此斜面在工程技术中应用广泛,比如说,利用斜面将重物搬运上汽车,汽车沿盘山公路爬到山顶。教材中还列举了斧子和螺丝钉的例子,它们也属于斜面的应用,但是应用的原理与盘山公路不尽相同。六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理解斧子和螺丝钉的工作原理,因此,我将这部分内容做了删除。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经历探究斜面省力的活动,知道沿斜面提升物体比垂直提升物体省力;知道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了解生活中斜面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能用实验数据说明斜面的省力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沿斜面提升物体比垂直提升物体省力;知道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教学材料】

木板、带钩的小木块、弹簧测力计、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展示油桶卡车的图片,讨论如何将油桶搬上卡车,引入斜面的概念:像搭在卡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讨论:为什么有了斜面,就可以很容易的把油桶搬上卡车呢?

预计学生回答:斜面可以省力。

二、提出问题

斜面是否能省力?

(板书:斜面的作用)

三、实验探究

(一)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1.介绍实验器材。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3.讨论实验注意事项:检查测力计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拉动测力计时要匀速、缓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平行。

4.小组实验,并做记录(见附录表一),

5.汇报数据,得出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6.分析数据,再次发现问题:比较表(一)中不同小组的数据,发现沿斜面提升物体的拉力不一样。

预计学生回答:坡度不一样,所以拉力大小不一样。

(二)探究省力大小与坡度大小的关系

1.引导学生用木块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进行实验,测量拉力的大小。

2.分组实验,填写表(二)。

3.汇报实验结果。

4.得出结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

    四、总结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斜面可以起到省力作用,并且坡度越小,越省力。

2.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斜面的应用(盘山公路、大桥的引桥:长江大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小
越省力

课件.ppt (, 下载次数:61)

斜面的作用课件(2016/8/11 11:25:51 上传)

TOP
30#

《谁选择了它们》课后反思
我在备课时,发现这一课和其他常见的科学探究课不太一样,这节课的设计内容偏重于学生思维训练。因此,对课文进行分块扩充了解与学习之后,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精心制作课件,不论是“青蛙的去与留”、“狐狸的体型”、“生活在北极的动物特征”,还是“人工对生物的选择”,都安排了学生进行资料阅读和图片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应用已有知识对未知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打下基础。教学之后,对这一课有这样一些思考:
1.整体设计比较合理,注重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整理;
课文有三页,三个教学活动,采用1-3-1的形式,突出重点,各环节之间逻辑联系较合理,层层递进。
2.开头简洁,导入部分和第一个教学活动:青蛙的去和留衔接过渡得很自然。
考虑到活动一所需要的阅读资料比较多,学生自学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要点,所以我就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颜色的青蛙生活的环境就不一样呢?带着问题,学生去看书,再辅之恰当的图片,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就明白青蛙体色本身存在差异,经过环境选择,留下的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在进行比较整理;
从导入的“恐龙和螳螂生活在同一年代,为什么恐龙灭绝了,而螳螂还生活在地球上”、“青蛙的去和留”,到后面“灰狐、红狐北极狐”、“家猪和野猪”、“鲫鱼和金鱼”等对比,都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发现其中的区别,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每个活动后,能及时整理小结,提升学生的认识。
不足之处:
1、由于各个环节要掌握的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侧重了教师的指导和解说,学生的发言时间略显短促。
2、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
3、学生之间的讨论不够积极,并且讨论的时间过短。
4、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之中
回过头思考这次历程,我希望接下去的我是这样的:
1、多和孩子接触,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爱好和思考方式。
2、拓宽自己的视野,掌握更宽广的知识,将其他学科的文化与科学相结合。
3、平时多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课堂信心。
4、在实践中摸索,建立拥有个人风格和魅力的科学课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