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张晓菲个人成长帖 [复制链接]

1#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张晓菲个人成长帖

姓名:张晓菲

学校:上海师范大学

宇宙,迷雾,星空,森林,象,飞机,电,光,这些是我看到科学两个字的第一反应:神秘,抽象。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不断探索,解密大自然的过程。无疑,这是一项伟大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人一代代的将前者的经验智慧传授给下一代。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科学对于学生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吸引力。孩子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感到困惑进而激发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正如我自己。我希望在今后的成长之路上,以一位老师的身份,教给他们知识与技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与他们一起终身学习,求同存异,大胆实践,展现中华民族的才智。

我们是科海远航小组

我们的口号是科海拾梦,乘风远航

我们的目标是积极进取,不断突破

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我们是一家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16 17:55:1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祝贺建立专帖。

 

TOP
3#

《阮老师五年级下疑难问题解答》听后感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的态度。一开始,老师就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强调,标注了内容引用来源,这在中国是经常被忽略而又极其需要被关注的事实。然后老师就时间的测量一章中几个内容的重点与实质进行了串联,思路清晰,一目了然,也让我更加了解浙江的教材内容。接着,老师辩论性学术性地为我们解释了地球板块中几道难于理解的题目,留给我们自主思考与选择的空间。最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关于星空的几个公众号,引导了我们今后的学习。

    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体会到了做教师的责任与快乐。我们要在学生之前进行研究,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会更好,本着尊重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理念改进试验器具,加强试验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结果,在自主实验中进行以兴趣为主线的快乐学习。即教具的研发。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在此,我发现浙江优秀教师共通之处,他们善于通过身边的各种资源,各种渠道,比如网站、淘宝、教师交流,去吸收采纳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善于寻找发现,自我创新,为着一个目标破除万难坚持不懈,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精神所在。





                                              
最后编辑上师大张晓菲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21:04:18
TOP
4#

魅力科教 你我共创——记北京桂鑫基金会之定海线下活动体会

       应小组成员一致要求,袁老师根据我们面临的考试以及就业压力,为我们定下了这次活动的行程和主题。
       12月4日晚,我们聚在一起吃晚饭,简单聊了一下近况。之后,老师便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沙龙交谈会,会上我们模拟了招聘会面试的情形,从自我介绍到谈谈“我眼中的科学课”,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的不足之处并且鼓励我们不断地改进,直到最后我们讲的越来越好,有了不少的经验体会。同样地,参加此次会议的学姐也给我们做了良好的示范,让我们更正了说话的次序,显得更有条理、逻辑、更易于接受。我们以朋友的方式,尽情畅谈,疑惑被解答,难题被攻破,我们的未来变得渐渐清晰明朗起来。最后,袁老师为我们讲述了科学的本质,更正了我们只为教科学知识而教的狭隘观念,让我们接触更多国内外理念,指导我们去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人。我们怀着一份忐忑的心情而来,尽管会面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很快成为了朋友、同伴,在朝向梦想之路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再孤独——我们有了家的感觉。
       第二天上午,我们开始试讲。每个人都在老师发的教材中选一堂课,按照次序来讲课。这次活动是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收获最大的。作为一个大三学生,我无疑是落后的,虽然大四的学姐已经实习过,实力强劲,但我也深知这可能与我以逸待劳的习惯有关,我本身不太会长远的考虑。这次,袁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她的经验,只有抓紧一切琐碎的时间去增进、加强、修炼自我,你才能从容地应对下一个任务,我想,这就印证了那句话,没有努力会被辜负,一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小知识,可能在下一刻就能解决一个令你头疼的问题。这堂课,袁老师为我指出了三大点要求——去了解熟悉各地区各年级教材,加强板书的练习,教学语言的组织。此外,还有教学观念的转变,可能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对教学知识的传授这一点目的性太强,反而使得课堂变得紧绷,只追求一个结论。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在今后会加强注意。总而言之,我对袁老师的看法还是比较认同的,我在这几方面确实比较欠缺,但我不会气馁,袁老师已经为我指明一条路,我会利用这次教师资格证面试的契机去改变、去锻炼。
       中午,我们利用午休的时间,观看了一些优秀老师的公开课视频,袁老师还大方赠予我们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的书与上课的光盘,并期许可以得到我们的反馈,鼓励我们勇于相互交流、增益。而下午到晚上这段时间,我们一起体验了实验——制作框架和小磁针跳舞的乐趣,并且与已经任职的吴青青老师交流了一番在职教师的苦与乐。
这次舟山定海之行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彼此,携手并进,拨开重重迷雾,踟蹰前行。实在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好机会。袁老师的优雅、对科学教育的热爱与经验之丰富也让我们称奇。希望我们今后也能成为袁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并且为科学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此,我要感谢我们可爱可亲的袁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宝贵时间和作出的努力!也感谢桂鑫给与我们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让我们快速成长!此外,还要谢谢各位在职教师分享经验和提出意见,谢谢各位学姐的示范!
最后编辑上师大张晓菲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21:06:00
TOP
5#

1月30日王老师讲座听后感

        讲座一开始,先是介绍老师的经历和老师对自我和国外科学教育现状的浅谈。提及老师在佐治亚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过,这两所学校的科学教育首屈一指,值得我们学习。可以去网上搜索相关教学资料。
        王老师首先为我们找寻了与探究的定义相关的资料,给我们一个直观的认识。探究要尽可能反应出真实的科学研究。探究过程是由个人试图理解一个现象或解决一个问题而产生的好奇、疑惑、兴趣或激情所驱动的。很少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复杂的反复来回或循环的过程。
       接着老师又介绍了科学教学的两种途径即应用序列和探究序列。应用序列是指使用理论和模型/模式去理解或解释某种现象/体验。探究序列是从某种体验/现象中发现规律去建立理论或模型/模式。事实上,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科学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使用应用序列,辅以探究序列穿插运用。
       王老师说,科学并不只有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合作,将以往的偏离思想拉回正道,回归了科学最原始的状态,还为科学研究重新寻找了一个方向,就是问题-----数据、规律-----学生解释-------科学解释---------交流
       此外,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美版的科学美国人(中译版叫环球科学,日本Newton杂志和中科院合办的称为科学世界)。希望我们能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与感悟。
       短短的50分钟,讲座就结束了。这次讲座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股不一样的国外风情,让我们如同管中窥豹,在兴奋中憧憬下一期!
最后编辑上师大张晓菲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21:07:27
TOP
6#

听听声音观后感(嘉兴、陈锋)

       首先,陈老师的课自然流畅,在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时能够以教学重点为依归,适时补充提问,并且在学生给出几乎全部答案,剩下的都雷同的时候,巧妙地以自然界的声音无穷无尽这一观点结尾,保证了课堂的有序性。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这一方面,我认为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此外,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老师安排了学生利用手上材料自由组合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美中不足:
      1.        第一个实验虽是学生自由组合的创造实践过程,但是步骤简单,组合样数不大,学生们普遍能够很快的完成,而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留白过长,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分散注意力。所以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不合理之处,前面太慢,后面过快导致知识点总结得不够到位,没有将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现象背后的知识点讲解完全。如:声音的响度、音调、声音的响度不仅跟声源的振幅有关,还跟声源的距离有关,分贝等等。
     2.        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如:学生提出用固体撞击固体会比液体撞击固体更响,事实上,这不仅与物态有关,还与力、固体液体质量都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可以以瀑布举例。
     3.        在教具的选择上,应该选取特点更加鲜明的物体,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声音的变化。如气球,薄膜与水撞击声音会较响,利于分辨。
最后编辑上师大张晓菲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21:08:5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