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陈叶婷个人成长帖 [复制链接]

1#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陈叶婷个人成长帖

姓名:陈叶婷

学校:上海师范大学

很荣幸能够成为第六组的一员O(∩_∩)O,能拜袁老师成为我的导师。还记得当初会选择科学教育师范专业原因是自己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科学课上的各种新奇的探索实验和内容的记忆犹新,想着如果自己也能成为那个在讲台上和学生之间带给大家兴趣和新奇想法的老师该有多了不起!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式接触了物理、化学、生物之后,越发感觉科学教师的责任之重大,要使学生笼统地了解这三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使我对于科学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敬佩之情。这一职业看似不被人重视,默默无闻,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申报了这次的奖学金项目,希望能有所收获,从中受益!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我会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的!

我们是科海远航小组

我们的口号是科海拾梦,乘风远航

我们的目标是积极进取,不断突破

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我们是一家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16 17:45:3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想着不能荒废课余时间,便从网上买了桂馨推荐过的一本书 《科学究竟是什么》,希望能对我有所帮助,顺手写一点读后感记点笔记来激励自己


 引言 为什么要学习“科学的性质”


“科学的性质”,说实话,刚看到标题,我有点无所适从,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它。总感觉脑海中似乎知道些什么,可却无法具体形象地用语言解释出来。而随着我阅读的深入,我明确地知道了科学性质的内容:科学知识的确定性(绝大部分知识具有持久性);依靠证据(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依据);可重复性(科学理论经得起别人按照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步骤,进行重复试验);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假说与预测;创造性;科学与提出问题;合作与协作;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也会有对人类负面影响的一面);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科学知识或理论不是绝对真理,而是相对真理,是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改变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引出科学性质的过程中,作者还提到了理论的可证伪性。我对于这一名词的含义比较陌生,所以在看了作者的解释后还是不太明白,便自己上网查阅了一下。可证伪性,科学解释就是: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这样,它才有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即更符合科学命题的特点。所以,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陈述。


在引言开头,作者还提出了一个现象,即不少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还举例了磁铁的两极概念。我也尝试着在书旁边自己写写看,发现只写出了NS,以及同名相斥,异名相吸。于是我便上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自己的科学知识也存在着不扎实的问题。磁铁的两极科学概念应该是: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2、磁铁同名相斥,异名相吸,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3、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这督促了我要利用寒假时间好好地补一下科学知识,不能因为学了更深层的大学内容而舍弃了旧的基础知识。


   引言的最后,作者举了两个事例说明了一点:我们在有些问题上只是盲目地照搬国外的教育研究成果,而且是片面地搬用。她所举的例子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一是,“科学探究就是孩子们的中心”,说实话,我个人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也是持有百分百的赞成观点,并且有不少老师跟我一样。但是,作者的一番解释,却让我恍然大悟:让孩子们自己探究到下课铃响,老师们也不去管、不去纠正,这难道是正确的教学方法吗?老师若不给予指导、研究方向,孩子们像无头苍蝇一样,怎么能积极、正确地探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呢?二是,“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点,在我以前上科学课时,老师便一直对我们强调,使得我潜移默化地也认为这点十分正确。但是,仔细想一下,刚开始上课就让孩子们面对陌生的学具、书本不着边际地提出问题,孩子们怎么可能开拓思维,顺利提出问题呢?恐怕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们对于科学课产生了厌恶心理。所以,作者强调:直接照搬西方的理论,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将是拔苗助长。我们必须按照“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地来教授科学知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18 21:29:21编辑过]

TOP
3#

网络研修讲座观后感来啦!!!是我们组的导师袁老师的讲座呢,感觉格外的亲切><


 


    袁老师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对科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进行了教学分享与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袁老师的教学座右铭: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孩子们学习最好的助力,而在现在的教学中,为了迎合应试教育,往往老师抛弃了这一点,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点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完全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没有使学生真正地学习,更没有使课堂学习有内涵、有灵魂,体现科学的本质。袁老师可谓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勿忘初心!


    而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我往往认为是准备教案,而实际上应该先要分析相应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以此来确定如何教学,教学到何种程度才算是成功。不然,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在袁老师详细讲述各个单元的教学分享时,“家庭实验室”这个概念使我眼前一亮。我觉得这个想法真的是太棒了!不仅可以完成科学课中由于时间问题或者其他问题还未完成的实验,更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在平日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科学!在我以后从事科学老师的教师生涯中,完全可以引用。另一个让我颇有感触的是让学生亲历孵蛋、养青蛙的活动。老师往往会因为这样的教学太过繁琐和费时而放弃,而殊不知,这就是放弃了让学生接触科学的机会啊!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创造接触自然的机会。不过,我一开始看到一些还未发育成熟的鸡蛋的内部解剖图时,我也觉得有点血腥,觉得孩子不能接受。不过后来袁老师也做出了解答,这的确不是很适合给学生们展示,主要还是给孩子们亲历鸡蛋的孵化过程。


    这一次的讲座让我收获很多,希望以后还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19 13:16:51编辑过]

TOP
4#

来来来,我来帮你盖楼啦

今天上完英语课也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呢

要好好研究一下科学究竟是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0 12:48:33编辑过]

TOP
5#

一起研究啊~\(≧▽≦)/~
TOP
6#

又是新的一周。继续来跟大家分享《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啦!!!


 


 第一章 什么是科学问题


这一章的阅读,可谓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特别是对于给小学生们上科学课时该如何提问这一点,可谓收获颇多。


很多科学老师,甚至是我们这些科学教育的师范生,都觉得提出问题很重要,所以在上课或模拟教学的时候,都会先向学生们提问“大家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呀?”先不论小学生们是否真正知道什么是科学问题(其实显而易见,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问题),他们一般只会回答类似于“我想研究……为什么……”之类的,其实这些都是假科学问题。真正的科学问题只能由小学生们自己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我们老师的追问下“逼”出来。这给我提了个很重要的醒,我们不应在课堂刚开始还未行进任何活动时便向学生们提问,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在活动的探究中主动提问,不能为了让课堂过程按照自己所写的教案进行而一味地引导学生往单一的方向上去思考,而忽视他们所提出的其它同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们的思考被局限。


其实,若是想顺利地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过程,那么,我们的活动设计只有围绕着合适的、明确的概念体系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们的问题不分散。阅读了这一章,我接触到了“四大概念体系”:A、形式与功能B、变化与守恒C、演变与平衡D、系统、结构与秩序。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般一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概念体系进行,这样,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就不会分散、涉及各个方面,使得教师束手无策,无法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所以,科学问题的具体性、尺度小以及贴近孩子们的经验便显得格外重要。这给了我一个经验: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前,必须要注意问题的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毕竟,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我们要根据教学对象分析,从而进行适合的提问,况且,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出有科学素养的公民,这并不需要探讨高深难懂的科学问题。


所以说,我们给小学生们教授科学课时,应该主要通过自主活动和教师引导双管齐下的方式时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或是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且,我们老师还要注意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问题的形式应该主要为“是什么”,这一点也尤其重要,不会给学生们一头雾水、猝手不及的感觉,从而丧失课堂兴趣。


这一章中作者所提到的教学中要注意的有关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摘录下来,提醒自己:


1、              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2、              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


3、              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5 20:43:55编辑过]

TOP
7#

新的读后感来啦!!!


 


第二章 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


在提出问题后,过程与方法便显得重要起来。科学课,在我的记忆中,小学和初中的课本上往往有着许多的实验,有许多地方需要填写各种各样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并且随书还附有简单的实验器材,可老师一般为了节省上课时间,都直接在黑板上公布答案。这使得我们对于这些结论根本就没有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只能死记硬背。我希望之后的孩子不再经历这样的科学课,这也是我立志想成为科学老师的一点理由。


这本书的作者在这章先是陈述了在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孩子们使用材料的自主探究à讨论(提出问题)实验à继续讨论(分析资料)à教师引导下的小结(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她给我们演示了一般上科学课的大致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大概轮廓。


自然,科学课少不了各种探究活动,作者列举和分析了多种活动形式,使我受益匪浅。1、观测:在我的眼里,观测是一项很简单的活动,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可作者却提到了,科学观测一定要有计划性。不能毫无目的去观测,那样什么结果也无法获得。观测法往往适用于对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测量,我们要先确定观测几个因素、间隔为多久等等,才能进行观测。并且对于年纪较小的小学生而言,观测法是他们主要使用的方法,所以十分重要。2、实验:在科学课上,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更好地进行探究。不过,教师在准备实验时,一定要提前先操作一下,观察实验结果是否明显、能否成功,不能在课堂上造成教师束手无策的情况。而对于小学生,则更适合单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研究。在我们班每小组进行的模拟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小组把实验操作给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从网上所下载的实验视频。并不说这样不好,但是在实验器材齐全的情况下,我个人认为还是尽量进行实验操作更好。如果播放视频的话,你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在认真观看,更重要的是参与度和直观感以及探究的快乐会大打折扣。而且,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尽量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感受。有时,由于教室过大,一些后排的学生便无法观察到。此时不如让前后排学生交换座位观察,还能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讨论。3、游戏:游戏,是我个人觉得在给小学生们上课时可用的最佳方法,因为在我利用暑假参加爱心学校教学时,小学生们对于游戏的热情和呼声最高。作者介绍了两种在国内不常见的游戏,开拓了我的思路。4、分类:分类是很能培养学生们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我的印象中,一般都是老师先告诉我们按什么进行分类,然后我们再听从老师的要求进行。而作者则打破了这个观念,指出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找到每一级分类的“键”,而不总是教师给定“键”;也可以反过来,请孩子们找出已有分类体系的“键”,前者是培养综合能力,后者则是培养分析能力,对于学生们科学素养的培养加以助力。并且要注意,对于小学生还要因材施教,不要涉及太多级别的分类或同一级中类型太多。5、问题解决:这里作者介绍了一个常出现在国外中小学课堂上的“决策模型SODA”(stopoptiondecisionaction),我觉得很受用。可以给学生们进行探究实验时一个大致的过程提醒:停下来,仔细想——弄清问题;捕信息,学知识——考虑周到;做决定,讲策略——权衡利弊;定主意,见行动——不断学习。


这章中作者提到探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我认为很值得记忆:


1、              活动中的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


2、              课堂讨论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


3、              活动要有情景化的背景。


4、              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


5、              要进行水到渠成的小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30 19:44:13编辑过]

TOP
8#

双休日继续跟大家分享读后感


 


第三章 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假说,在我的想法中,是探究的第一步,自然也是上科学课时的第一步。包括我在内,我们班的许多同学在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时,一上来就是展示一样学具或者播放一个视频之类的,随即便询问学生们“看到这个,我们能提出什么假说呢?”。在阅读完这章内容之前,我认为这是很合理的一个课堂教学步骤,并不存在什么错误,但事实证明,我犯了一个大忌: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确实,让学生们先说出或写下猜想的结果,再与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看看猜对了没有,不妨是一种能激起学生们参与兴趣的做法,可是却有着许多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弊端。首先,如果我们每节课都采用相同的“先猜想、后对比”,那么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们产生一种厌烦心理,而且与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真理、不拍挫折的科学精神的初衷背道而驰。其次,在最终进行对比后,我们往往忘记了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与原猜想不同的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反思,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就完全没有假说的意义了。


假说,并不是简单地凭空讲讲“我觉得是怎样的”,而是在有一定的根据上,你是通过了观察才得出了这个假说。所以,我们老师在刚开始上课时便让学生们提出假说,这显而易见是错误的,并且我们一定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强调假说的经验根据或理论依据。并且,学生们提出假说后,一定要让他们进行相关的验证活动,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那假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要鼓励学生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然,假说中势必会有不合理的,我们老师既不能批评,也不能怂恿其他学生去嘲笑,而是应该带领大家一起进行分析,鼓励大家一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假说,很能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以及勇于探索真理、不怕挫折的精神和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的态度。我们老师一定要利用假说这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它的教育价值。


作者在这章提到了假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与我们警醒:


1、              假说要有一定的根据。


2、              注意假说教学的循序渐进。


3、              注意对研究设计和结果的反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0 10:59:42编辑过]

TOP
9#

今晚我们小组又有集体会议啦!期待ing


 


第四章 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在我暑假经历了爱心学校的教员工作后,我发现:观察,对于小学生们而言,还没有形成一项科学的活动,简而言之,我在给他们上科学课时,他们的观察都是非常随意的,往往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只能用“看”来形容。所以,我们身为小学科学教师,身上的重担十分沉重。我们要培养孩子们证据意识的重要性,因为,这不仅仅是做一个科学家的基本素质,还是做一个现代化的、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可谓非常重要。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虽然古话是这么说的,但是眼见并不为实。科学的观察是客观、理性的活动,我们老师一定要训练孩子们观察的细致和准确。我觉得这章中作者列举的一个课堂活动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引用:老师先是把一个现代的小兽标本让大家传看观察几分钟,事先并没有说明目的,之后则让孩子们分析老师已经做好的观察记录,上面写有小兽的身长、毛色、毛的长度、牙齿形状、其他特点等等,可以说给了学生们一个措手不及,后悔刚才观察的不细致。这时,老师再让孩子们观察一次小兽标本,充分观察完后,让他们进行讨论,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懂得观察要仔细认真,还让他们初步接触到了合作沟通的意义:一个人的观察往往有限,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而且同时,老师还可以适时地对定量表达的准确性做出讲解——尾巴的粗细可用直径来表示。


作者在这章中提出: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这一点我个人十分赞同,因为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你的观察是可靠的、有依据的,那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才能进行下去。而我之前也提到过,根据我的实际经验,小学生们对于科学的观察的认知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或活动后的讨论中多问几句“证据呢?” “根据呢?”而少问“为什么?”一定要随时培养孩子们的证据意识。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询问“为什么?”,只会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出正确答案,看来好像有了收获,多掌握了一个科学知识,可实际上,却使他们丧失了对科学的热爱以及科学结论应依靠观察,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本质遵循。


总而言之,我们老师必须使学生们学会观察,同时提高他们的证据意识,这两点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价值。


摘录——观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所观察的主题和变量要少。(对于小学生,所观察的现象一般不超过两个变量)


2、              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准确性。


3、              观察活动要突出科学原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6 17:33:04编辑过]

TOP
10#



这个月的网络研修主讲人是阮翔老师。之前有看过他的个人介绍,对他的教育教学理念深感认同: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比教给他们一些枯燥的书本知识强一百倍!我就想成为这样一个不是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以及科学兴趣的老师,所以对于阮翔老师对五年级下册疑难问题的讲解也有了期待。



这次的网络研修让我有所感悟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们老师应该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无错不成书”,当然不是说教材一定有问题,而是提醒我们科学老师要对教材加以思考,活用教材,并不是死板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上课,更多地是把教材当作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主体。



二、    
阮翔老师在讲解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到了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说明我们科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注意知识的传播,还要注意科学方法的讲授。我们往往在模拟教学中会忽视这一点,而科学方法恰恰是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阮翔老师给我敲了一下警钟。



三、    
接着阮翔老师讲解到了我最感兴趣,也是我们写过教学设计的课程——时间的测量。由于没有教材,所以我当时对于这课的内容理解有点模糊。而阮翔老师提到的一点:人类认识时间的简史:最早找到的是日、月、年,后来创造了时、分、秒。他强调了找到和创造的不同,我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他补充了我科学知识上的不足之处,也提醒了我要研究教材中的各个细节,多多学习科学知识。



四、    
阮老师还讲到了科学教师的五类角色,分别是:演讲者和问题的回答者、讨论的引导者、活动的指导者和评价者、活动的推动者以及研究的共同参与者。其中层次最低的是演讲者和问题的回答者,层次最高的是:研究的共同参与者。即老师心中没有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结论过早地教给学生,而是应该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五、    
最后,阮翔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样东西:模拟星空软件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手机软件:谷歌星空(安卓)以及一本书《大众天文学》。感觉又有东西可以充实我的课余时间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7 22:40:24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