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5.23网络研修有感
距离第一次网络研修已经有些时日了,内容之多总是让我不知如何下手,终于在这个悠闲的周日理清了头绪。
本次网络研修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孩子的内心。很遗憾没能去往一线参加活动,只能从伙伴们带回来的资料以及她们的感悟中进行学习。
一.尊重孩子的想法,强化自身的素养——章鼎儿: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课堂改革有感
章鼎儿老师说,科学是一门发展态势迅猛的课程。因此,科学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科学教师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不论是迫于形势,还是自身的发展,科学教师都应该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一个好的老师只有拥有了良好巩固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或者说,不误导学生。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减少学生因为缺乏科学知识而导致身体,甚至生命危险的概率是我们科学教师需要奋斗一生的目标。那么除了坚实的专业知识,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我想就是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在设计一堂科学课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学生的前概念,这些概念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有偏颇的,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不论这些前概念是怎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不仅不能无视它们还要有效地利用它们。在这些前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教学的设计,例如实验的设计,课堂进程的安排,得到的效果一定会更好。知识的学习应该以直接认识为基础,那么根据前概念所进行的实验一定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正确之处或者发现错误的地方并且改进。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着,只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们才能更好的指导他们。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材的利用。学生在离开教师之后,最接近他们的就是教材,教师必须自己将教材吃透,才能根据教材更好地教导学生。记住是利用教材,并不是教教材。如果只是简单地教教材,那么学生还需要老师吗?他们自己阅读教材就足够了。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观示范课有感
我们总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其实真正要做到并不简单。教师在上课时总会不自觉地扮演引导者的地位,有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中心,如何将课堂有效地交给孩子是科学教师一生的必修课之一。根据小伙伴们的分享,得到了很多感悟,很多细节上的处理就能使得整个课堂呈现不一样的氛围。
《蚕的生长变化》一课,李佳妮老师提前要求孩子进行养蚕的活动,并且要求她们进行记录一些数据,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交流汇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数据记录与处理能力,汇报演讲能力等。
《点亮小灯泡》一课,高桂花老师把灯泡、电池用卡纸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让学生上台连接电路,省时又直观。
《滑动与滚动》一课,丁建国老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再用科学实验获取数据,并让学生们进行一系列的推箱子活动,从实际体验中感受滑动和滚动摩擦。老师对实验器材的改进启发了我们要善于利用材料来辅助教学,而不是让教学被材料牵着鼻子走。
《空气有多重》一课,陈惠隆老师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利用钩码和量角器的组合直观地观测出天平的倾斜,显示空气重量的存在。在给西瓜球放气后又借回形针这个有重量的物体给予学生空气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从而表明空气有重量,但是很轻,是个很好的方法。老师说他曾经借助数字仪器测量空气的重量,从而直观地向学生们进行讲解,但是老师的指导老师指出用数字仪器测量虽围绕了主题,但并非科学探究,这中间缺乏了学生亲身活动探究的过程,就失去了科学教学本身的意义。朱玉洁同学总结道:数字化的手段可能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是最终的一个答案,此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过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就被忽略了,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我想这也是每个科学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这节课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讨论时,章鼎儿老师指出在给学生出示实验提示时,应注意用词,例如“统一”与谁“统一”?“取下”怎么是“取下”?“右边”学生面对面坐,从哪边看是右边? 西瓜球里的气放“瘪”,“瘪”这个字学生是否认识?这是教师都容易忽视的一点,未从学生主体进行考虑,会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知所措。
丁建国老师和陈惠隆老师在他们的课堂中都融入了科学素养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们在参与式的科学探究课堂活动中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正如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中反复强调的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其中使用的“科学实践”与“科学探究”、“科学技能”不同,“实践”更强调实实在在的亲手操作,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
以上这几位老师都让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科学课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观察学生体会学生,不仅在活动设计上要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在言语表达上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用词用句等,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课堂的高效性。我们要适当的给孩子空间,但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不顾,任孩子研究一节课也得不出个所以然。教师应当引导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
此外,根据李志鹏同学分享的心得,我还想警醒自己几点,也与所有的科学教师共勉:
1.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教师应该要多加观察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验,多分析学生的实验记录,在提出总结的时候必须是在分析了学生实验以及他们的实验记录为基础上的,科学概念应该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提出,不然将会是其显得苍白无力。
2.确立正确的目标价值取向:章鼎儿老师说过写教案就是赋予了老师选择的权利。包括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等等。我们的科学课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是我们的科学课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科学老师应该重视和分析学生的前概念,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相应调整。
3.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堂的设计:如学生记录单的设计。
4.善于引导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参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分析清楚教学的重难点,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这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
5.安全教育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不能轻描淡写。李志鹏同学建议的点亮小灯泡这一课的用电安全可以用4个干电池串联点亮小灯泡,这样的话灯泡会直接烧坏,相信学生看到6V的电池都能如此,那么肯定不会再拿家里220V的电去点亮小灯泡。我认为非常好,只要这样直观的经验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三.快乐中学习,分享中成长——路琣琦:参与式科学探究课堂活动和讲座有感
听完几位去参加培训的小伙伴关于路琣琦老师讲座的分享,我更加觉得遗憾没能参加此次培训。光是听几位小伙伴的分享,我似乎就已经能感受到这个讲座充满欢声笑语的愉快氛围,让我不禁想到了现在一直提倡的寓教于乐。以前我总觉得寓教于乐的关键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然而路老师让我明白了,寓教于乐的关键是教师。首先作为一个教的人,教师应该先快乐地教学,学生感受到快乐,才能快乐地学习。跳青蛙,研究摆,测黑箱,这些名词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都听到过,也都体验过;陌生却是因为我相信路老师口中的跳青蛙,研究摆,测黑箱一定不是我所知道的那些。果不其然,那是加了特技的跳青蛙,研究摆,测黑箱。没有亲身参与这些游戏,也没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只能借鉴小伙伴们的分享总结以下几点:
1.科学活动应像路老师所做的这样,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调动所有人的注意力和热情,这都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
2.善于观察生活:在活动中老师让学们学会了如何从实践中得出生活的知识,从而联想到更多的数学奥秘;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所有的知识也都是相通的,生活中简单的材料也能成为科学课堂上重要的实验器材,普通又简单的材料,筷子、绳子、铁环……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却着着实实当了一把“铁架台”、“重锤”。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每一位科学教师在生活中细心的观察以及发现。
3.生活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生活中也是一样。面对这些不确定性,不论是生活中还是科学中,我们都要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去发现,不断地完善,讲究实事求是的结果。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先要动手做一做。
4.科学课堂设计的结构性。李志鹏同学总结道:为什么我们听其他老师的课没有路老师的课那么好玩,我想肯定是因为路老师设计的实验以及准备的材料都是具有结构性的,所以我们才会那么投入。只要我们精心地去设计每一堂科学课,站在孩子的角度,根据她们的认知发展,不断地反复琢磨改进,科学课堂将会越来越有趣也越来越有效。
四.材料比课本更重要——章鼎儿:教学工具箱使用培训有感
没有合适的教学材料就达不到合格的教学效果。知识的学习应该以直接认知为基础,学生不能亲自做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就达不到有效的课堂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操作实验器材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远远比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加重要。科学课程的目标是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目标是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达成的。对科学探究活动而言,不可或缺的是具有科学探究结构的材料。于是,材料不再是一般意义的材料,隐含着探究活动结构设计的材料,便成为了科学课程的主体。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寻找更适合教学的材料,发现好的教具。其实,科学课和科学一样,都是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都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