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柔韧性》后的思考《比较柔韧性》是材料单元的第三课,应该说在理解“柔韧”的含义后,想一个实验方法来判断谁的柔韧性会更好,我觉得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实验的细节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有很多的困难的。这个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何捆绑重物和怎样测量弯曲距离上。
由于工具箱里没有配备完整的材料,且其提供的材料都是小圆棒,所以打洞是不现实的,只能采用捆绑的方式,而一般的捆绑根本不起作用,所以在实验前必须指导学生如何捆绑重物。
这个还不是最难的,做难的是如何测量。主要体现在:1、学生用的尺子0刻度并不是在最顶端的,所以测量会有很大的误差;2、学生的肌肉还未发育得很完善,测量时容易晃动;3、观测数据时,易用俯视……这些原因造成这个实验的数据观察很难达到精益求精,极易踏入“大约”、“大概”的不科学境地。这样的数据得出虽然对于“柔韧性的比较”的结果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如果在工具箱里能配备一些7字尺,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因为7字尺可以固定在桌子上,当然制作时0刻度的位置必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