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比较柔韧性》后的思考 [复制链接]

1#

[原创]《比较柔韧性》后的思考

                    《比较柔韧性》后的思考

《比较柔韧性》是材料单元的第三课,应该说在理解“柔韧”的含义后,想一个实验方法来判断谁的柔韧性会更好,我觉得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实验的细节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有很多的困难的。这个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何捆绑重物和怎样测量弯曲距离上。

由于工具箱里没有配备完整的材料,且其提供的材料都是小圆棒,所以打洞是不现实的,只能采用捆绑的方式,而一般的捆绑根本不起作用,所以在实验前必须指导学生如何捆绑重物。

这个还不是最难的,做难的是如何测量。主要体现在:1、学生用的尺子0刻度并不是在最顶端的,所以测量会有很大的误差;2、学生的肌肉还未发育得很完善,测量时容易晃动;3、观测数据时,易用俯视……这些原因造成这个实验的数据观察很难达到精益求精,极易踏入“大约”、“大概”的不科学境地。这样的数据得出虽然对于“柔韧性的比较”的结果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如果在工具箱里能配备一些7字尺,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因为7字尺可以固定在桌子上,当然制作时0刻度的位置必须注意。

 

分享 转发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2#

有同感,但如果真的是面面俱到,我们很多课的时间上都是不够的。如何解决呢?我也很迷惑。是否有的时候,为了知识的结构完整性问题,可忽略一些探究的提升呢?
TOP
3#

本单元的安排有问题。学生的主体探究在哪里,不是很明确。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4#

上这堂课,我是用了2课时的,一节课根本就来不及上,能把比较柔韧性实验做完就很不错了,的确,学生在捆绑挂物和测量时会产生难度,我用的是回形针来把钩码挂上去的,方法正确的话还是蛮好的,知识测量时要快点,时间一久容易滑下来。

TOP
5#

我们有配套的实验材料的,所以不用去搜集了,呵呵

TOP
6#

三上“材料”单元我深有同感,比较难上,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比较柔韧性》这一课,这个实验虽然材料袋里“塑料条、木条、金属条”,但是测量弯曲的程度,无法得到精确的数据。我是采用的教师演示,然后从数据上去分析它们的柔韧性,不知这样可以不?
TOP
7#

材料准备是一大重点,好的材料可以让课很方便就完成了,所以,分享下材料改进就更好了
TOP
8#

想看看7字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