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区学号28科学精神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杭州区学号28科学精神作业专贴

 

杭州区学号28科学精神作业专贴

目录;
    

1\读书笔记:《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读书笔记: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读书笔记:看韩国人的教育

读书笔记:读《本爱安娜》

读书笔记:再读《本爱安娜》

读书笔记:《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2\评课文章: 还是压缩空气吗?

课评:家乡的环境考察的反思 

3\评课文章:关于六年级学生问题的牢骚

4\教学实录和反思:给学生一次另类且有意义的震撼 

5\原创性文章:珍爱生命从养蚕宝宝凤仙花说开去(生命教育)

6、再聊学生负担

7、两次重新分组的思考
8.博克地址http://blog.kxsy.net/user1/511/index.asp

必修任务     

1)至少阅读5本有关著作,其中2本为必读著作,其余自选。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3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上传至论坛,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必读书为张红霞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和喻伯军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上传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3)上传3篇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2)上传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3)上传3篇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8:59:5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今天用一天的时间读了一本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同事的好书,这本书可以说是风靡全世界,读者年龄跨度非常大,被认为是最了解孩子的一本书。我看得非常入迷,幸亏是安排了学生考试,我可以从容地读。在管饭的时候,看到了一篇小豆豆把一个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推上树杈,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道下面的学生是否注意到,我悄悄地擦了眼睛,这是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好久没有为一本书中的情节感动到如此失态了。上次流泪的时间大约是奶奶去世那一刻了,好久没有流泪了,我都怀疑自己泪腺有没有丢了。看来它还好好地长在我的眼睛里呢,呵呵!
  小豆豆非常可爱,在可爱的表现中,我感到她比较幸运的是遇到了这样好的妈妈和这样好的小林老师,还有小林老师设计的巴学园。没有一个老师会听一个黄毛丫头滔滔不绝地唠叨4小时,没有一个学校能容得下这样一个黄毛丫头破坏课堂记律,没有一个学校设计成孩子喜欢的电车教室、电车图书室。
  现在所谓的小班化,不过是贵族化的环境,小皇帝般的生活设施而已。看了本书,我似乎又回到了6年前自己想的一个乌托邦式的小学,那时候,在周浦小学时,很想能让校长把灵山校区给我办,我要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老师学生能在田野里上课,自由发表意见的课堂,自由自在的课程设计,综合化的教学思路,志同道合的教师。可惜这只不过是我的想象而已,在《窗边的小豆豆》里我最大的共鸣就是办这样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那该多好啊!
  教师要是都能理想化一点,或许我们的孩子不会这样了,我能培养一些这样的学生,如果政府给我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想法或许和我的年龄已经不想称了,30好几了,还这样空想是不应该的。可是,我真的这样想过。有点傻,我也知道,但是没有点想法,我们的精神世界会非常空荡荡。就当娱乐自己吧。

  《窗边的小豆豆》给我非常大的震撼,我一直对日本有点成见,看过《静悄悄的革命》和豆豆后,我进一步认为,对日本不能用狭隘的民族感情来理解,只有奋起直追才是积极的态度,搞好我们的教育就是眼前的大事,我也在其中,做好自己身边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追赶行动。豆豆给我新的勇气,我要好好教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4 16:04:19编辑过]

TOP
3#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研员编写的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但不是一本最贴近我们科学教师教学实际的好书。如果打一个比方的话,就好像我们食物中的蛋糕和普通午餐。这本书是一个拼凑而成的蛋糕,非常漂亮,非常精致,但总是拼凑而成的,不能当普通午餐那样填饱肚子。我们的课都不是大餐,而是都需要柴米油盐准备好,再烹饪出来,非常琐碎而实际。

我们现在很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书都犯了一个通病,就是善于拼凑,善于搭舞台,为那些需要表现的教师和教研员提供表现的舞台。但是我们毕竟是要上课的,我们上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家常课为主的。难道我们那些所谓的名校每节课都会多次磨砺过?那这些磨砺就会累死人的。当然,我们教学实际中,反复备课,反复琢磨是不能少的,每个教师都应该备好课的,最缺少的备我们的学生,我们还很不够,至少我认为自己还很不够。

再说说理念,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理念,这些理念都很重要,都很新颖,是每个参与改革的教师都必须搞懂,并且得去实践的。但是,这些理念似乎舶来品多了一些,本土化很不够,与教学实际有点遥远。如果拿大棒子吓人的话,这些理论理念很能吓住年轻人,但是最要命的是,这些理念的引入没有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基础,这些理念再漂亮都是空中楼阁。许多学校连基本的器材都没有,怎么可能搞好教学;许多教师连最基本的教学时间都难于保证,怎么可能认真研究教学;许多家长对科学教学是什么学科都不清楚,怎么可能形成家校协作的教育机制。

书中谈到的评价有点浅层次,不符合学校操作实际情况。都不可能是这样操作的,因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机会。即使这样操作了,被学校认同的可能性较小。

书中没有涉及到作业的问题,科学作业的设计与平时教学批改问题等,我们的科学课堂作业本有时候严重框死了教学需要。如果不照课堂作业本教学,又会被学校看作是不务正业,连最基本的课堂作业本都不能完成的学生怎么在教的?我要求学校不要订这个课堂作业本反而被学校认为是我懒得批作业。我们的科学作业本最好是一本白皮书,里面的作业要多多增加注图、课堂笔记、探究过程与体会、家校联系和师生对话栏等,而不应该是各种题目。

总的说来,学习这本书,我在理念上有了比较多的收获,看到了很多优秀教师给予我们的经验。最好的地方就是某一个内容,某一个活动怎么开展有了很好的案例参考,通过此书还认识了很多优秀教师。他们同时还活跃在网络上,真是不简单,因为我们科学教师比一般教师都要忙碌,他们经常在网上发表优秀,有创意的见解,使我们受益匪浅。

   

TOP
4#

 

给学生一次另类且有意义的震撼

学生们的蚕宝宝都结茧了,在搞清楚丝绸的来历之后,有学生问,怎么采集丝的呢?

师:这就是缫丝啊,我们5千年前的祖先就学会了,相传一位名叫嫘祖的母亲教会了人们养蚕缫丝,编织出了精美的丝绸衣料。我们今天一起来缫丝好吗?

生:蚕茧里的蚕宝宝死了吗?我们去掉丝后,他会冷吗?

师:我们要煮一下蚕茧,里面的蛹现在只是休眠,缫丝后,蚕蛹就被烫死了。

没有孩子肯献出自己的蚕茧作缫丝用的茧,我只好拿自己养的蚕茧缫丝。在四十多双眼睛的默送下,蚕茧被煮好了,我也觉得有点心痛。

一个茧到底有多少长的丝呢?有的猜测5米、8米,有的猜测20米,100米,有的猜测200米不会再长的了!接下来请学生排好队,在走廊上每隔一米站好队,我开始把丝线绕着孩子们抽,开始几分钟,孩子们嘻嘻哈哈没感到什么,当我绕到地圈的时候,丝线把孩子们围在中间,大部分孩子叫起来,还有啊,怎么还有啊,是啊,长长的40人队伍前后一共绕到第8圈才因为上课铃声响了而不得不结束了。统计结果,这个茧的丝至少有1600以上。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所有的孩子都惊叹这么一个小蚕宝宝竟然有这么多的丝,真是奇迹中的奇迹啊!

这是一种另类的震撼,小小生命给予人类如此多的奉献,大自然给予人们这么多,而我们人却索取太多太多了。

                                  选自刚完成的论文片断该课堂录像已经被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科普资料收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8 7:16:22编辑过]

TOP
5#

了解生命就会越加珍爱生命

——从种凤仙花和养蚕宝宝说起

翠苑二小郑维庆

[内容提要]:本文从种植凤仙花和养殖蚕宝宝说起,论述了在小学科学课中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几个案例,分析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科学课中需要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怎样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在教学这些内容时的一些思考和困惑。

[关键词]:生命教育
            
小学科学课  珍爱生命 

 

小学科学三下年级有两个关于生命教育的重要单元——《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和学生一起种植凤仙花和养殖蚕宝宝。在这期间,许许多多的事例让我们对当前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缺位感到担心和困惑,联系3-6年级各册教材在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我觉得生命教育在科学课中应该引起我们科学教师的足够重视。

1:在见到即将饲养的蚕宝宝后,许多孩子开始争论起来:

“蚕宝宝这么恶心的,软软的虫子多可怕啊!”

“有什么可怕的,不过是只虫子罢了,软软的摸摸很舒服的。”

“我妈肯定不会让我养的,妈妈说蚕宝宝太脏了,会把家里搞臭的!”

“哪里会脏的,蚕宝宝吃的桑叶很香的,连蚕宝宝的大便都很香的!”

(哄笑------

“蚕宝宝很爱干净的,脏了会生病的。我姐姐也养过的,我敢摸一摸的。”

……

经过一番讨论,终于使害怕的学生慢慢喜欢上了蚕宝宝,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的蚕宝宝终于都找到了在我们学校的小主人。

 

2:科学课上,老师请学生对凤仙花的种子进行观察,其中对解剖种子时,教师要求在解剖种子前,先对种子说声对不起,然后要在解剖结束后,种植一盆凤仙花表示歉意。

 在接下来的种植期间,一盆接一盆的凤仙花夭折,在死亡的失意中,学生们越来越感到无助,失望,惋惜,而还没全部枯萎的凤仙花,它们的小主人变得越加小心翼翼了。教师又给每个小组2盆凤仙花(刚播下凤仙花种子),对于这次失而复得的机会,孩子们更加珍惜了,有点“含在口里怕化了端在手里怕摔了”的架势。

 

3:养蚕宝宝时,一个学生从书上了解到,蚕宝宝怕糖的,于是她想看看蚕宝宝到底怕什么,她用盐试试看,结果碰到盐的蚕宝宝死了。她得意地告诉老师和大家,通过这个试验后她知道了,蚕宝宝怕咸的。

以上三个事例是在我校三(1)班和三(2)班学生种植凤仙花和养殖蚕宝宝过程中出现的。当和同事们交流这些事例的时候,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想到,当前各学科的教学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大都显得苍白、空洞,以说教为主,而科学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最生动,最符合学生学习与探究的需要。由此我们科学教师应该感到,自己在生命教育领域责任重大。

因此,我们首先得弄清楚的是:

科学课的“生命教育”教什么?

不同于卫生课、语文课、思想品德课中的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活动,科学课中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偏重于实践探究。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即把生命是什么,我们对生命应该怎样看待等等,放到教育的课程中去,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根。

也有人说:“生命是1,后面拥有的财富、地位、知识、情趣……都是逐步增加0,可是没有了10也就没有了意义!”生命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为我们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意义。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感知生命,学会尊重生命(包括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以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教育的内涵应当是生命教育就是认识生命,引导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根据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1、对学生自己,即本人生命态度的教育2、对待学校、家庭、社会上他人生命态度的教育3、对待自然界生物生命态度的教育。

下面我们再细分一下看生命教育:

一、           从科学课教学的内容上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生命世界阐述是: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部较全面的认识。生命的共同特征则部分内容是为了证和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健康生活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用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具体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深意层次的具体内容,从下图中可见一斑。
                

健康生活

生物与环境

生命的共同特征

多样的生物

生命世界

多样的生物: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

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遗传现象。

生物与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现象。

健康生活:生理与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有时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情感,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内化。从例2这种活动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小生命的情感。

三、           从教科版各册教材教学内容来看。

在各册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单元有:

三上:《植物》、《动物》、《我们自己》。

三下:《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

四上:《有生命的物体》

四下:《新的生命》、《食物》。

五上:《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

五下:《生物与环境二》

六下: 《放大镜》、《环境和我们》。

 

生命教育的内容怎么教?

科学课中的生命教育不可能单独拿出来大张旗鼓地进行教育,前面提到,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内化。否则科学课也会像目前其他课程中那样,踏入空洞和说教气息严重的误区。

1、了解小动物会使学生热爱小动物

从例1中可见,许多孩子怕蚕宝宝是因为不了解蚕宝宝,把蚕宝宝当作和一般的虫子一样,是可怕的、恶心的。在看到同学们在津津有味地饲养蚕宝宝后,他们渐渐也开始喜欢起来,当多次听同学们介绍蚕宝宝后,陌生感和恐惧感减轻,后来也参与到养蚕宝宝的行列中去了,这是我们教学的成功之处,使学生真正爱上了蚕宝宝。

而已开始接触蚕宝宝,不怕蚕宝宝的孩子分成两类,一类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个大胆的人,敢于和蚕宝宝亲密接触,另一类是养过蚕宝宝,真正喜欢蚕宝宝的孩子。前一类孩子往往容易人来疯,热情来得快,去地也快,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评价手段,吸引住孩子,在后续活动中使其参与其中,让他们围着自己发现的问题深入探究蚕宝宝的生活特点,怎样照顾好蚕宝宝等。后一类同学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写观察日记的形式,时刻深入地观察蚕宝宝,因为蚕宝宝对他们没有了新鲜感,应该从培养其恒心和爱心的角度去抓住孩子的心。为了使他们有一个写日记的同伴,也为了学生能得到适当的指导,我也在论坛上天天更新我的养蚕日记,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同伴效应,学生们觉得,有一个和我们一样热爱蚕宝宝的老师在和我们一样辛苦饲养、认真记录,那学生的劲头会更高。通过这次养蚕宝宝的活动,使全部学生都喜欢上了蚕宝宝,爱屋及乌,学生们对其他小动物也产生了喜爱之情。

2、了解自己会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

在教学四年级《各种各样的花》和《动物的卵》这两课中分别碰到了两件事情,令人深思。

这一课前一个活动是了解各种动物在繁殖季节有哪些现象是与繁殖有关的。好些孩子对这些繁殖活动窃窃私语,很明显,他们在讲人结婚生子,在关心自己从哪里来的。这似乎应该在幼儿园就该解决的问题,很多家庭没有做好这方面的性教育。看来得科学老师出马了。在没有合适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的情况下,我请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下节课进行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的这节课中,我才知道,许多孩子早就知道,但不太清楚,通过这次主动学习都搞清楚了,我还看到了他们带来的资料中有一份是文新幼儿园编的材料,看来这个幼儿园真的不错。

第二件事情得看我的博克中的一段叙述:

2007-4-6

今天看到了一场好戏,我们的孩子表现出色。

在学校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有一条走廊,用铝合金玻璃窗装饰。天晴的日子经常有小鸟和昆虫撞死在玻璃前。

科学课观察花,四1班孩子朝我走来,手上多了一只很大的鸟——斑鸠——死了的。

这是约有300重的灰斑鸠,好多孩子问了问题:老师,这是什么鸟,为什么死了,我们怎么处理它?

对啊!怎么处理是件大事。

我检查了这鸟的尸体,发现嘴唇有血,肯定是在玻璃上撞死了。捧着这灰色的鸟,还有的说我们会不会染上禽流感啊?好家伙!

得到确切的答案是撞死后,六个孩子迅速上楼去打开了所有的走廊窗户,他们跑得急,我都来不及去阻止,但是他们做对了——避免更多的鸟和小昆虫受伤。

我们把大鸟放在一棵树下,我拿来六年级的花铲挖了个坑,孩子们都非常新鲜地看着我的坑,他们小心地放进鸟,一铲一铲地盖土,有个孩子在叮嘱旁边的人说,不要把埋在这儿的事情告诉低年级的人,否则他们又要挖出来玩了,这样不好。即使他们要挖出来,也要警告他们小心禽流感,那么他们会不去挖了。

这棵桂花树就是小鸟的墓碑了。

有意思,我们的孩子真有意思。

他们想到的事情已经很多了,他们表现不错,我感到欣慰。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3天后,这只死了的灰斑鸠又被2年级的孩子挖出来,这时已经有些发臭了,我只好装到垃圾袋里把它的尸体扔掉了。2年级的生命教育要加强啊!

    在健康生活这个单元教学中,能使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了解自己,珍爱生命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和家长密切配合进行教育。

3、生命教育要和其他学科合作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小学里所有的学科(包括其他学科)都应该成为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因为有了生命与健康,我们才有资格谈其它。所有的课,都可以潜移默化中渗透生命教育。就科学课来说,如食物与健康单元,生命世界单元是很适合专题性的生命教育的。让学生通过研究了解自身健康发展,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学阶段,我们应该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和自我,掌握在各种灾害条件下的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1、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热爱自然,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2、了解自己的身体,具有性别意识,并能够根据性别进行角色定位。3、初步了解友谊的真谛,学会在交往中扮演不同角色,具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4、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火、防溺、防电、防煤气中毒、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初步的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并进行预防。5、积极锻炼身体,远离烟酒和毒品,形成良好地生活习惯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上面这些内容就不能只在科学课里进行教育了,所以学科合作也非常重要。语文课本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很多,可以和科学课美术课合作搞一个专题,给孩子一次生命教育的洗礼。

4、爱小动物,还能用小动物做实验吗?

在许多实验中要用到小动物做实验,有我们熟悉的小白鼠。当学生提出能不能用小动物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记得有位科学家说过,如果现在小学生用活的动物、植物做实验,那他们长大后可能用活人做实验。文中开头例3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位学生的实验的确证明了蚕宝宝怕盐,但是这样一个实验带给一些孩子误解,做实验是可以杀死小动物的。我们“另可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愿牺牲一点孩子创新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也不能让科学课堂制造几个“刽子手”。

当实验需求与生命情感发生矛盾时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问题的交流过程中辩论双方的学生都十分投入,理由也很充分,而我并没有简单地做裁判,而是不断挑起矛盾,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珍爱生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应该说也已经初步形成,他们知道不能刻意去残害小动物。在实验中学生为了这个问题出现争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各执一词,所以也会直言不讳地提出反对意见,针对这一有争议的话题,教师要悉心听、看,参与学生的分析和讨论,适时地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认识、理解小动物。只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就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和课后的学生访谈中,也已看出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已经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5、给学生一次有意义的震撼

4:学生们的蚕宝宝都结茧了,在搞清楚丝绸的来历之后,有学生问,怎么采集丝的呢?

师:这就是缫丝啊,我们5千年前的祖先就学会了,相传一位名叫嫘祖的母亲教会了人们养蚕缫丝,编织出了精美的丝绸衣料。我们今天一起来缫丝好吗?

生:蚕茧里的蚕宝宝死了吗?我们去掉丝后,他会冷吗?

师:我们要煮一下蚕茧,里面的蛹现在只是休眠,缫丝后,蚕蛹就被烫死了。

没有孩子肯献出自己的蚕茧作缫丝用的茧,我只好拿自己养的蚕茧缫丝。在四十多双眼睛的默送下,蚕茧被煮好了,我也觉得有点心痛。接下来请学生排好队,在走廊上每隔一米站好队,我开始把丝线绕着孩子们抽,开始几分钟,孩子们嘻嘻哈哈没感到什么,当我绕到地圈的时候,丝线把孩子们围在中间,大部分孩子叫起来,还有啊,怎么还有啊,是啊,长长的队伍前后一共绕到第六圈才结束了。统计结果,这个茧的丝至少有1100以上。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所有的孩子都惊叹这么一个小蚕宝宝竟然有这么多的丝,真是奇迹中的奇迹啊!

 

在进行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

1、家庭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内容的缺位和偏颇。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交流关于生命教育方面内容的频率相当低,据我对3年级学生随机调查中发现,经常和孩子聊聊珍爱自己的身体,爱护小动物等的家长比较少,即使家里养了宠物狗的,也停留在与宠物相处好的阶段。和孩子认真交流养蚕宝宝心得的家长很少,反而是有些祖父母辈的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一些帮助。

关于健康生活的许多方面,家长不仅不能和孩子共同探讨正确的理念,反而“开倒车”,宣教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知识。使科学课中的教学成果化为泡影。

2、社会传媒对生命教育内容的缺位和偏颇

    现代社会传媒业相当发达,各种信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有的学生接触的信息量超过了教师。但是大部分传媒所提供的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都不适合学生接受,甚至对学生有害。比如网络中充斥凶杀色情,把非常自然的性活动描绘得色情化,哗众取宠,涉世不深的学生会误认为正常自然的性活动是邪恶的、脏的、恶心的、大部分人都所不齿却偷偷而为的事情。

再比如新闻媒体对某学校学生跳楼自杀描绘得淋漓尽致,但是对此事发生的缘由和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关爱方面的报道却少之又少,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更是不太可能。韩籍留学生在美国校园刚制造的惨案还历历在目!而我们的新闻媒体不能为教育机构、教师提供比较好的新闻评论,心理干预参考手段,只是毫不保留地播送给受众,那是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的。

电视媒体中关于珍爱生命的教育比较少,有些出现的方式也非常不好。前些天,新闻中提到,某学校对低年级学生播放孕妇生产的录像,如果你是一个小学生,我想你的感觉绝对不可能像新闻中所描述的那样,会去想到热爱妈妈,反而会被血淋淋的场面吓得不轻,对妈妈的教育感到害怕,原来妈妈没有对我说实话,我是怎么来的,那对家庭教育一定是个打击。

3、教师缺乏有关生命教育的各种文字材料和优秀影像作品的教学素材。

平时在科学课备课阶段,教师最头疼的是缺乏教学素材,特别是比较合适的生命教育的教学素材总是少之又少,找也不好找。自己动手摄制所花时间太多,科学教师都是课时较多的,很难抽出时间来搞这样的研究。

 

 

 

[参考资料]: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TOP
6#

再聊学生负担
[ 2007-3-30 7:55:33 | By: zwq977 ]
 

 现在学生负担很重,在校六小时基本上被排得很满了,真想留个学生开小灶都比较困难。早点来校门是关着的,校门口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值周同学,来上学的孩子也不轻松,他们背着重重的书包,拿着餐袋水杯,碰到美术课、音乐课的日子还有画笔调色盒水桶口风琴等等。傍晚想留个孩子辅导也不可能,家长在门口等接送,值周领导不让留学生,怕出安全隐患。在校的午休也不轻松,晚一点的孩子午管铃声响前还不能吃完饭呢,哪里还有时间啊?

现在的孩子都是快节奏生活,不像我们读书的时候那样悠闲。至少,我们读书的时候没有感到压迫感。

学校的负担重不重,学生负担重不重,不看书包的重量。那看什么呢?关键是看学业负担在学生看来能不能找到负担理由,是否有意义,是否感兴趣。否则,三两重的书包他都要扔掉。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有意义,那么十公斤的书包都不认为是很重的负担。因为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和理想。所以刚讲素质教育的那段时间,有些领导当门外汉,一帮媒体记者跟着瞎起哄,都去称称学生书包的重量,以此衡量学生负担,简直是笑话一场,比那些望文生义的笑话还可笑。

教师的负担才是比较重的,为什么记者没有跟着来说说现在教师的负担呢?可以说教师也是弱势群体,比学生苦多了。有的地方甚至把教师比作宫女和太监,现在的学生的确有点贵族化,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没苦过,我们的孩子真的会被耽误,被宠坏了。还是给下一代一点苦和辣的尝尝吧!

TOP
7#

 

本文发表于中国儿童中心所办的杂志《学与玩》

“电脑算命”的风波

六(2)班教室一大早就挤满了同学,同学们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来得这么早呢?原来大家正在等待自己的命运,谁不关心自己的命运啊?更何况我们今天要期中考试呢,大家都想知道自己的将来是怎样,更想知道自己的今天能不能考个好成绩。“星宿派”的同学更关心的是马老师这次会不会行桃花运,搞定这个男朋友,“生辰八字派”的同学都想看一看自己今天的运气好不好。
                

昨天晚上,大家在六2班的qq群里约好,步力杨带来他爸爸买给他的无线上网笔记本电脑,大家要在他的电脑里找找自己的命运。电脑里怎么会有大家的命运呢?这件事情要从开学初的那几天说起。开学初,六(2)班步力杨拿出压岁钱在肯德基请好友们参加他的生日party。大家非常高兴老步的盛情邀请,在肯德基里,老步拿出自己的生日礼物——笔记本电脑。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在老步的电脑屏幕上了,老步边唱边跳,还给大家每个人发小礼物,最叫大家兴奋的是,老步给每个人都算了命,这可是用电脑算出来的,那肯定是非常准的喽,大家深信不疑。由于发现了4个算命软件,很快,大家迅速分成了4个不同的派别:“手相派”、“面相派”、“星宿牌”、“生辰八字牌”。

今天要期中考试,星宿派比较热门,因为星宿派能够迅速判断出本月每个人的运势。自然是有很多同学在怪老爸老妈把自己的生日安排地不够好,也有很多同学在感激自己的父母了。最高兴的莫过于处女座的鲁沙沙、连邵阳和张莉丽了,因此他们三个人本月运势很好,一定能通过考试的。步力杨有点失望,因为他本月运势不够好,他想,反正运势不好就不用复习太辛苦了,反正白忙乎。周溪勇也运势不佳,但是他反复复习,虽然他平时成绩一般,但是他这次很努力,老爸说,能通过期中考试就能去上航模班,所以他格外努力。

考试卷很快发下来了,周老师、马老师轮流监考,看到试卷的每个同学都有点紧张,步力杨首先发现,很多题目老师曾经讲过,可惜有点记不起来了,他认定本月运势的确不好。经过最初几分钟的骚动后,大家都开始专心答卷子,教室里非常安静。

第二天,考试结果很快出来了,很多同学对成绩都大吃一惊,说好运势很好的鲁沙沙、连邵阳和张莉丽,平时成绩还可以,这次竟然都是不及格,周溪勇语数都是优秀,步力杨良好,他从来没有得过良好,兴奋得跳起来了。连邵阳狠狠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运势了,可怜我今天怎么回家啊!”说完又涨红脸,眼泪都要下来了。

小科学家张明马上开始进行一项调查,他迅速把每一位同学的运势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了比对,然后大声宣布,星宿派完全欺骗了同学们,根本不准的。步力杨对同学们说,我以为电脑算命很准的,原来都是骗人的。大家以后不要再信这个骗人的玩意了,连邵阳说电脑算命差点害死我,他说完就大哭起来了。

TOP
8#

这还是压缩空气吗?
[ 2007-3-26 16:20:27 | By: zwq977 ]
 

  今天上压缩空气,很多孩子忙得不亦乐乎,注射器抽出的朴坡声不绝于耳。

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后,一个孩子突然说,老师这抽出来还会吸回去,真有趣。

压下去是被压缩的空气,这个被吸回去时的空气还是被压缩的空气吗,吸进去的力量不是弹力,这股吸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下子学生把我问得有点“短路”,我说这抽回去的力量的确是吸力,里面是被稀释的空气,这股吸力应该是由于空气需要回到自己原来的状态而产生的力量。弹力也是如此产生的。只是相反而已。

 
TOP
9#

1.7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
                    

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了解各组研究的课题内容。
                    

学生准备 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活动的材料准备、确定的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进行回忆、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科学展示会,交流大家在上节课中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研究好不好呢?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请大家想一想。
                    

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标准:
                    

A.有明确的选题
                    

B.有完整的计划
                    

C.研究报告内容齐全(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D.表述清楚有条理
                    

E.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下面开始我们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由第一小组先进行汇报,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仔细听,对他们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问题,可以在他们汇报结束后提出来,然后再由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学生汇报。
                    

教师组织其他组的同学对第一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并由第一组同学解答质疑。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继续组织其他组的汇报和评价活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科学展示会进行评价,想想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学生评价课堂组织情况
                    

教师小结并提出希望。
                    

教师请学生把小组的研究报告张贴在课前准备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研究大海报上,供大家学习参观。

教学反思:

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讨论,六年级孩子真讨厌。

窗外樱花烂漫,香樟树展示自己的新芽,我们的学生就像这春天里的新芽正在成长,可是这些树上长出的不全是可爱的新芽。我们的六年级孩子,很多都长大了,逆反心理非常严重,真叫人难于捉摸。

   他们在科学课上肆意妄为,不遵守纪律,不完成作业,抄作业,课堂上表现出毫无兴趣,喜欢起哄,喜欢和老师反着来。可见,六1班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骚动期,不能放任,只能拿出十二分的力气呵斥。可是这能解决问题吗?有时候真的是徒增烦恼啊!

   班主任老师走过窗前,教室里安静了几分钟,可是没多久就又骚动起来,我感到非常难堪。我的课堂如此无趣,真是悲哀,真叫人愤怒,可是面对这样不懂事的孩子们,我又不能太过冲动,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可是不拿出点颜色,他们就是不知趣啊。我看着这些一幕幕的闹剧,十分担心,今年的毕业即将临近,他们还是我行我素。难道我的课真的非常没意思,他们真的没有了兴趣?前面的几届学生,我都上得好好的,为什么这届学生会没有兴趣呢?

   我对于这次教六年级已经没有了把握,失去了信心,只是在等时间过去,真有点难为情,老教师碰到了新问题。我对于六年级已经绝望了。请原谅我的失职!

TOP
10#

 

六年级的孩子做不好事情还会出事!

昨天下午六年级科学课,六1班孩子都比较失望,没能去考察水体污染。

本来我设计的是考察木家兜河水污染状况的,发好考察工具和布置好安全教育的内容之后,我让大家排队,几个孩子拖拖拉拉,材料袋带来的孩子也太少,我就自己准备的那些都给他们了。可是问题就出来了,走廊里人声鼎沸,吵闹到其他老师来制止和批评,还是静不下来。我带着队伍到校门口,希望能安静些,可是不仅静不下来,而且几个孩子赖在走廊里不想去了,队伍根本不像个队伍,玩水池里水的,赶蜜蜂的,躲到阴凉地方去的都有。大部分孩子还是想去考察的,但是这样的队伍出去不出事才怪呢。我只好把队伍重新带回教室里。把考察内容讲了一遍,就算实际考察过了,然后就做作业。纪律靠我的高分贝呵斥维持着,很多人都这样心不在焉地坐着,想去考察的孩子失望极了,我也没办法,,只好让大家按照我的讲授自己回家路上去实践一下了。     同样是六年级六2班就好一些,第二节课,我带着六2班到木家兜河边,孩子们兴奋地工作着,在我略加指点下,他们完成了酸碱度试验,浊度对比,动植物生长情况描述、过滤、采集水生小动物等活动。相信六1班来的话,肯定能做得更好,因为六1班孩子整体水平是在六2班之上的。六1班学生很失望,我也很失望。

    带孩子考察,我比较有经验,为此还做过关于野外考察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获得过三等奖。最远一次,我带周浦18个孩子徒步15公里进行沿山渠道的考察活动。最近那次是去年带上届六一班考察冯家河水质。
   
带学生出去是很担风险的,因为现在事故那么多,老师们连春游活动都想取消。国家法律法规对青少年校园活动作了很多法律规定。我这样不顾风险进行活动,孩子是不知道的,不理解的,别的老师也是不理解的。再比如前天我到野外去采集常见花草让孩子们认识一下,但是那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认识植物应该到大自然里去看,去观察,我采来了,既破坏了很多小生命,孩子们也不一定能产生兴趣、获得多少知识,有点劳我伤时(劳民伤财)的。
  
很多时候,科学老师面临着很多艰难的选择,放弃很多很好的实践活动,空口无凭得讲给学生一些没有意义的知识,知识是要忘记的,我们教再多的知识都没有用,可是我们的教学就只给学生们讲知识,说再多的知识,有多大的意义呢?比如植物的一生还不如带学生种一盆凤仙花,和孩子自然状态下观察凤仙花有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8:25:51编辑过]

TOP
11#

读本爱安娜

     六年级学生也有早熟的,这个问题都存在,他们已经朦胧感觉到爱情。社会生活改良了学生的爱好和早熟,我们怎么对待呢,读书是一个选择,可是我们没有好书。但是我们找到了一部好的书,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爱的教育。

     “成年人常常对孩子们说:‘你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爱,等你们长大了才会懂得这个。’这种说法不真实。孩子们懂得爱,而且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那种爱。“(作者题记)“彩乌鸦系列”童书中的《本爱安娜》,讲述的就是一个童恋的故事。

本是一个未满十岁的男孩,安娜是本班上的新同学,一个移民女孩。有一天,本放学回家后发现自己解答不了任何题目,因为他总在记挂着安娜,虽然他压根儿就不愿意老想着安娜。哥哥荷尔格告诉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就会老是想着她,情况是这样,就像是患上了肚子痛似的,真的。”本感觉到,自己的肚子和胸部老是绷得紧紧的,有时确实隐隐作痛。原来,爱已经像一棵嫩嫩的秧苗一样悄悄地在这个小男孩的心里破土而出了。本爱上了安娜!

《本爱安娜》是一本令我惊喜的小说。作者运用清新朴实的语言,细腻生动的笔触,将特定时期的小儿女情态描写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同时又为家长和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提供了鲜活的答案。她让我知道,作为家长、老师,可以如此美丽和平静地与孩子一起分享一份圣洁、美好的情感,可以用耐心的倾听、不声张的接纳、平等的交流、温情的关爱和巧妙的引领为孩子心灵的成长提供更加宽阔的天空与更加肥沃的牧场,可以让孩子那一份纯洁的爱在大人的理解与呵护中绵延得更长、浸润得更深、演化得更广。当一些孩子遭遇所谓的“早恋”问题作茧自缚时,当一些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处理情感束手无策时,当一些家长阻挠孩子异性之间的交往绞尽脑汁时,读一读《本爱安娜》,或许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启示。

 

当本爱上安娜时,我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本爱安娜》!

TOP
12#

    再看一遍这本书,我发现爱的教育在国外做得比较好。我们做得比较暧昧,也许是祖国文化的缘故,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

这本书的主题触及了我们在孩子教育中非常敏感的话题:“早恋”,准确地说是“童恋”。故事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10岁男孩短暂的“初恋”,很美好,也很沉重。这里有激情、有委屈、有嫉妒,有与朋友的争吵,也有被嘲讽的恐惧……读来令人深思。

 

  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十来岁的孩子虽然是处于青春期之前,但他们也很有可能具备了“爱”的心理,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成人过度强化儿童世界的“天真纯洁”和“无性”的存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鸵鸟心态。

 

  书中的父母和老师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在人类的思春期里,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是少年独特而珍贵的感情。在从少儿期向成人期过渡的过程中,如果这种感情遭到压抑甚至否定,不仅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难以期待,而且甚至会导致对自我人格的否定,出现精神危机。”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的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故事中的成人们对孩子“纵容”的原因。

 

  【相
        

        

        
接】

 

  彼特·赫尔特林1933年出生,德国小说家和抒情诗人,也是出版家和杂文家。《本爱安娜》获得2001年法兰克福德意志青少年文学特别奖。
            

 

TOP
13#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转帖)

做个中国小学科学教师真难啊
发出这一感叹的人是我,一名具有5个月工作经验的中国小学科学教师,为什么只干了5个月就开始叫苦了呢?那先从主观上找原因吧!
从小我就爱科学,从小学里《自然常识》课开始,我就和伟大科学家牛顿一样在考虑,为什么人没有从地球上掉下去,地球可是个大圆球哇,那时候我曾站在篮球上摔过2个大跟斗,头上起了一个大包。这说明我非常想探究这个“牛顿问题”的,可是没用,老师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地球有引力,把人和东西给吸引住了.”可是我吸住了又怎么能跳起来呢?
后来想:反正老师说的总是对的,可能我理解能力差一些,长大会明白的。一直到长大我就慢慢知道了一些事情,原来任何道理都有正道理和反道理(歪理),有时候歪理更充分,更会叫人信服。就拿当前的**功,那些人痴迷到了杀人放火不眨眼,不就是痴迷上了歪理吗?于是我想,什么事情想通了反而不好,不然要么成为整日冥思苦想的哲学家,要么成了个和尚。基于如此,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鲁迅先生笔下那一类人“庸众”。还是别胡思乱想的好,好好教书,不要让领导把你给弄“下岗”了。
由此可见,我喜欢科学——叶公好龙;我容易相信人——盲从权威,缺乏科学家最要紧的品质——质疑;我对世界的认识不清——世界观不明确,也就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比较模糊,怎么可能具有科学精神呢?(不怕你笑话,我的网名竟然叫科学精神);我对诡辩术认识不够——不崇尚真理;我功能主义,为教书而教书,为谋生而从事这项职业;我是典型的中国“治人”儒教思想统治下庸众,反科学反民主……
这有点过分,好象在批判自己的“十大罪状”似的,但是现状的确比我想的要坏得多,象我这样的老师……或者说科学老师数不胜数,试想一个民族的老师都是这样,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真是“灾难深重“。
我很惭愧地告诉大家,我所做的科学实验在我的反省中没有一个是符合科学规范的,什么是科学规范?有四条:1、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2、可重复性;3、可积累性;4、理论的可证伪性。我在上学时,我做的实验是重复一下老师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有时候结果糟糕地令我现在都脸红),工作后,搞过一个区重点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野外考察的研究》课题成果文章大约写了A4纸上10多页,而且还是小四号字,有人评价说“好,好,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瞧,抄抄也抄不了这么多!”是啊,谁犯傻会抄这么多东西,做课题时,我的确把自己带孩子们出去考察的过程写了出来,有时晚上思如泉涌,思潮澎湃,“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想到的全塞到了这个结题报告中(里面有些是没做过,凭空想的),说了这些你也许会考虑到一个实际问题,这个区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也太草率一点了吧?是的,这个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是3年前的了,现在我又来了,今年我要生一个“臭蛋”,区级科研课题《学科学课堂有结构活动的案例的研究》为期二年的课题要结题了。这2年来,我在科学课上的研究又全塞进去了。
说到这份上,我有必要说我们的教科研光只能算是“准科学”,真正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有关科学教育标准文献中,可以概括出基础科学教育层次上科学性质的内容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依靠证据:可重复性;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假说与预测;创造性,科学与提出问题,合作与协作,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辞海说(科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科学可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用逻辑和概念写抽象形式反映世界,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隐含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我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的价值随社会的发展与日俱增。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全集19卷375页)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离开科学知识,就不会有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科学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发展和社会需要,现代科学正沿着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方向蓬勃发展。
批评自己是痛苦的,哪个人不喜欢听好话,要不然从古到今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多么通气的至理名言啊,那么还是找客观原因比较通气些。
现说大方面的文化方面的原因吧!今天我们高兴地提到神舟五号,有位体育老师打趣说,在你们科学老师的努力下,杨利伟,但他过硬的身体素质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是的,今天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但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泱泱大国还极不相称,在教育界,反科学思潮仍然存在,而且在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反科学势力几乎是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俱来的一个基传基因。也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就是反科学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科学理性上。在对待自然界,人生和日常生活问题的态度解决方法啊上中国人与四方人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追求规律,交流和发展中国人追求神秘和正宗。有些例子不胜枚举。看被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陶瓷技术,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陶瓷工艺已落后于西方,在我国的市场上进口陶瓷明显地国产陶瓷更为精致,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各地历代陶瓷,生产者追求正宗,互相保密,所以技艺难以发展、查,有些技术已经失传。而西方人重在研究期原理、规律上,对不同的原料、工序、烧制条件等进行多种实验,并留下客观的记录。对此,然后成文发表、讨论,便成为一门学问。他们现在用计算机可以模拟设计人们想象不到的花色品种。在那里任何技术都没有神秘性,也不追求正宗,而追求创新。即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是通过申请专利的途径,而不是借助于单传,传儿不传女之关闭自守的办法。
回头说前些日子博物馆免费参观,我在南宋官窑博物馆问了解说员一个傻问题,为什么每次考古发现者烧陶瓷的总会先发现成千上万故意打碎的碎瓷片?原来为了独占技术和品质啊!
我又回想起来,中学时,有个代课老师说了笑话,美国有一个博士很傻,他的毕业论文是“中国的松花蛋”(就是皮蛋)制作工艺的研究,这个人被称为皮蛋博士,这个老掉牙的笑话当时记得笑了很长时间,后来为门国人感到可怜,博士生才搞个皮蛋,国家培养一个没用的“皮蛋博士”,真无聊,其实不然,今天我在下面要说的是手艺与学问,就是说这个问题。
此外,西方人无论大小事物都讲究规则和模式,小至玩具车,大到飞机,都有制造图纸,都用螺丝钉、螺栓、螺帽作为主要连接部件,也就是普及“标准件”,而我们在考古中发现秦始皇兵马俑时代就已经有标准件工艺了。而到今天,我们连最时尚的手机的充电器都不能通用,一个手机品牌就要用只牌的充电器,可见合作、规律、交流有多难。外国最小的手艺都可以发展成为技术学问,而中国人再大的学问都变成了“手艺”,中国人写的烹饪书让西方人感到难以使用,因为书上的指导是诸如“加油少许,文火烧至七成熟……少加颠炒”之类,而西方人习惯的指导书写法是“加油10克,温度调至220度烘烧23分钟”这样可以严格操作的东西,由此,你可以想象如今各大电视台烹饪节目为什么收视率高的原因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愿意用科学查幸福生活,更愿意用科技改变生活。
当然,我们中国人也不是事事处处都不讲究规律,但我们注意的往往不是自然界的规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的规矩。这种规矩是人造的规律,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规律。做成功一件事,我们马上会想起孟子的话“天时不如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当前,你办成一件事情真的是这样的顺序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是倒过来的。
西方人在追求自然界规律性的过程中,由于崇尚交流与协作,便产生了人与人关系的灵活性、自主性。而我们追求的是人与人关系上的层次分明,上下有别,等级森严,关系复杂,是非纷争,风云莫测,中国人的智商不见得一定高,但是情商中的一部分内容肯定是世界超一流水平的,你看看我们的一般老师就明白了,像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不会把与领导的关系看成是最最主要的了。所以我们在研究自然对象的时候则各显其能,各自为政,因此西方人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共同提高;而我们中国人则互相保密,造成近亲繁殖。
说到此处,大部分人都说观点偏激崇洋媚外,不是的,我可以说是一个最爱国的人士之一,没有被《妈妈再爱我一次》惹哭过,使我曾经为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冉冉升起而流过泪,我也曾经为竭力声讨日本极右势力的言论而拒绝使用日本奶粉(后来在使用中证明洋奶粉确实比国产的好,国产奶粉孩子吃了拉不下来,而日本奶粉最适合我们黄种人的婴儿)。
科学和民主是相辅相成的,传统上,中国人是以“治人”为前提,然后在人的关系被确定的前提下“治物”而西方是以治理自然界为核心和前提的,在认识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施以治理。
我们的文化(一直是被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反科学的,历代都忽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当洋枪洋炮敲开中国大门60年后的20世纪初,我们的文化才开始“文艺复兴”——五四运动,从历史上看,五四运动像是一场学潮,其实这次运动正是我国国门开放后科学民主真正传入中国的开始,所以今天我认为可以和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比美。
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欠缺的部分。我们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和欣赏像阿基米德那样发现了浮力定律后赤身裸体,不顾一切的冲出澡堂,穿过闹市奔入实验室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前些天还是我们嘲讽的对象,现在读了科学史,我重新对他报以崇敬,并致深深歉意,都是我们的有些人不懂得科学的相对真理性而教坏了我们,不过也难怪人家,谁叫我盲从呢?)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到科学和哲学产生的原因时说:“自古以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是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了想脱出愚蠢。虽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我不少反对科学功利主义的人,实际上最为功利,他们对这样一种“痴情”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持嘲笑的态度。
“痴情”的科学家是最不功利的人,科学的功利的一面是科学成果技术化以后的现代社会的产物,你看国家重点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系门前冷清,而像计算机、通信等领域里车马拥挤,功利不仅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事实,而且,我们真正从事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我们常把这类人叫做“书呆子”,在我看来食古不化采条本本主义才叫“书呆子”,而像陈景润式的人不应叫“呆”,而应该叫“痴”,“痴”是可贵的也应该是幸福的,打个错误的比方,你在追你爱人的时候就叫“痴情的人”“情圣”“情痴”,既然现在社会越来越宽容了,那么就给最应该爱人尊敬的“科学痴”们一点空间吧!(请支持孩子的科学研究探索)。
这里讲2个故事:有一渔民,每天打鱼为生。一日突出奇想想知道他捕的鱼到底有多大。他将每一条鱼仔细测量后,发现他所捕的鱼均长于5厘米。因此他得出结论:“这个湖中没有小于5厘米的鱼”,请您估计,您的同事中具有如下第一反应的人有多少?
1、  这个渔民有点神经兮兮,不务正业。
2、  渔民的结论哪能当真?
3、  奇怪,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4、  这个湖不错,若大多数是小于5厘米的鱼,吃鱼就大麻烦了。
5、  渔民的事与我无关。
6、  这位渔民很有点科学精神。
每个问题都有4个选项A很多人,B一些人,C少数人,D没有人
我询问我的同事,选择6的人非常少。
中国古代有个故事,说是一个学生去井边打水,但他不用现成的机械吊桶,而是用人工勤勤恳恳地吊,旁边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怒用机械吊桶呢?那个学生认认真真地回答:“对年轻来讲,锻炼意志比学会机械更重要,据您估计,在您的同事中,赞成这位学生观点的人
A没有    B很少    C有一些    D很多
这个选择题很能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的鄙视。
所以说,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的序言中明示道“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但那些醉心于大业(科举)的文人甚至连弃掷案头也不屑,也不肯,以至这本书在国内失传,后来于1928年从流传到日本的刻本翻印,才重获此书(沈铭贤2002)。我们的主流文化鄙视科学,洋人的火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也许算给统治阶级上了一课。
科学课不比语文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
综上所述,可以推论,其次我国教师目前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因为科学知识的培训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师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在于非理性的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一些教师在自以为科学教育呕心沥血的情况下,宣扬非科学的东西。这是我们面临的科学教育改革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
先说说关于现今课程的4个过于,也许我们大部分老师参加培训时听得烂熟于胸了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再说说我们广大教师存在的科学素养问题吧:
1、科学知识方面的问题,就是犯“科学性错误“,有时还诡辩、放任、推委、掩盖过去。
2、科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3、科学性质方面的问题
4、科学态度方面的问题,如:体罚
还得说说学生,我们的学生着的像一张白纸,任你老师写吗?大不一样了,现在的学生鬼得很,许多明明知道的问题会来问你,其实是来考考你,不太清楚地都会去乱撞。
由于我们过分强调了竞争,现在学生之间的关系糟糕得很,合作比竞争重要得多,可是我们的学生还肯合作吗?很少了,课堂上林立的举手是表面现象,其实孩子们都很世故的,不信你去调查一番就会惊人发现。我已经谈过很多次了,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还有,我们社会需要科学吗?崇尚科学吗?社会已经进入了“金钱至上“的黄金时代,我们有必要创设乌托邦式的净土吗?
为了我所喜爱的科学,我认真反思,综上所述的“种刺“是为了开出更鲜艳的花朵,再次说一句实在语,科学老师太难当了,但我还要认真当,争取当好他,还是那句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TOP
14#

2.7   考察家乡的环境

【教学目标】

1. 经历调查家乡环境(水)污染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 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 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显微镜。
                    

教师:选择适合学生考察水资源污染的地点,有关家乡水域污染的图片或短片。
                    

【教学过程】

一、 激发考察的兴趣
                    

1.我们看了很多有关水域污染的资料,也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系统地考察过我们身边的自然水域的情况。
                    

2.以你们以往的经验看,从哪些现象可以判断水域被污染了?推断一下,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考察家乡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二、 确定考察活动的主题
                    

1.有关水的污染,你们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考察活动,或者打算考察水污染的几个方面?
                    

学生讨论,口头形成小组活动计划。
                    

2.交流。
                    

教师指导:在思考考察项目的时候要想一想,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我们能找到吗?
                    

3.各小组编写考察计划,设计考察项目表。
                    

教师指导:
                    

1)考察计划的指导:
                    

考察计划要注明的几个方面:时间、地点、考察人员、器材准备、考察项目、检测方法、小组分工,考虑安全问题……

(水污染考察表详见表格设计示例部分)

2)考察技术的指导。
                    

A.实地考察
                    

看教材第 32页,回答学生的疑问。
                    

B.水样观察
                    

看教材第 24页,回答学生的疑问。
                    

三、小组考察活动
                    

小组活动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取样时要注意安全,如果水平面比较低,可以选择用吊桶取样。观察检测活动时,要离水域稍微远一些,方便小组成员活动。
                    

推荐地点:如果临近河、湖可以选择河、湖的水样来考察。也可以选择井水,或者小区周围的小溪。
                    

(备注:下一节课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开展点评活动)

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孩子做不好事情还会出事!

[ 2007-4-12
                        
上午 08:38:18 | By: zwq977 ]

 

 

 

昨天下午六年级科学课,六1班孩子都比较失望,没能去考察水体污染。

    本来我设计的是考察木家兜河水污染状况的,发好考察工具和布置好安全教育的内容之后,我让大家排队,几个孩子拖拖拉拉,材料袋带来的孩子也太少,我就自己准备的那些都给他们了。可是问题就出来了,走廊里人声鼎沸,吵闹到其他老师来制止和批评,还是静不下来。我带着队伍到校门口,希望能安静些,可是不仅静不下来,而且几个孩子赖在走廊里不想去了,队伍根本不像个队伍,玩水池里水的,赶蜜蜂的,躲到阴凉地方去的都有。大部分孩子还是想去考察的,但是这样的队伍出去不出事才怪呢。我只好把队伍重新带回教室里。把考察内容讲了一遍,就算实际考察过了,然后就做作业。纪律靠我的高分贝呵斥维持着,很多人都这样心不在焉地坐着,想去考察的孩子失望极了,我也没办法,,只好让大家按照我的讲授自己回家路上去实践一下了。
    
同样是六年级六2班就好一些,第二节课,我带着六2班到木家兜河边,孩子们兴奋地工作着,在我略加指点下,他们完成了酸碱度试验,浊度对比,动植物生长情况描述、过滤、采集水生小动物等活动。相信六1班来的话,肯定能做得更好,因为六1班孩子整体水平是在六2班之上的。六1班学生很失望,我也很失望。
   
带孩子考察,我比较有经验,为此还做过关于野外考察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获得过三等奖。最远一次,我带周浦18个孩子徒步15公里进行沿山渠道的考察活动。最近那次是去年带上届六一班考察冯家河水质。
   
带学生出去是很担风险的,因为现在事故那么多,老师们连春游活动都想取消。国家法律法规对青少年校园活动作了很多法律规定。我这样不顾风险进行活动,孩子是不知道的,不理解的,别的老师也是不理解的。再比如前天我到野外去采集常见花草让孩子们认识一下,但是那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认识植物应该到大自然里去看,去观察,我采来了,既破坏了很多小生命,孩子们也不一定能产生兴趣、获得多少知识,有点劳我伤时(劳民伤财)的。
  
很多时候,科学老师面临着很多艰难的选择,放弃很多很好的实践活动,空口无凭得讲给学生一些没有意义的知识,知识是要忘记的,我们教再多的知识都没有用,可是我们的教学就只给学生们讲知识,说再多的知识,有多大的意义呢?比如植物的一生还不如带学生种一盆凤仙花,和孩子自然状态下观察凤仙花有意义。

 

TOP
15#

两次重新分组前后思考

    由于教育科研课题的需要,我对四1班科学课上的科学小组进行了两次重新分组。

原先,科学小组的分组方法是自由组合式:科学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数多,对于刚刚开始接手的的班级,一般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可采取4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学生之间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因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这种分组方式,只适合刚刚接手的班级,应为他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平时,学生往往是同质(及水平相差不大)的人之间容易成为好朋友,所以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优优组合)、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造成优优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差差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在运用基本式合作进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到了这学期,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采取的分组方法是异质分组法:

因为经过一学期的了解,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我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办法,即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同的水平进组合,每个小组包含高、中、低不同水平的学生,而且组合时要考虑每个成员的特长,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等;“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记录员”则记录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这种分组方法是目前我们科学课学习时比较普遍的分组方式,其优点不言而喻,因为组内异质,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发挥各成员之间的优势,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又因为组间同质,各小组之间水平相差不大,有利于统一安排学习任务,而其缺点也是不言而喻的,即:因为组内异质,水平较低的学生制约了本组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有可能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够吃”的情况,而组间同质,也造成了在制订学习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全班同学之间的情况,制约了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所以,这样的分组方式常常需要合作式的分组方式的补充。

在课题被立项之后,我又对四1班进行了分组,这次名叫合作式:这里所说的合作式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学习内容上,学生打破“基本式”的小组分组方式,而根据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条件等因素,重新组和,组合时可以打破人数的限制,可以组与组之间合作,组成学习大组,也可以打破原有的组合方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住址分布等因素重新组合,特别是一些拓展型的学习任务,采用此分组方法的优势不言而喻。

例如:在教学《种子发芽的条件》一课时,因为种子发芽需要3——7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研究任务,而放学后还需要把种子带回家研究,如果还是按照“基本式”的分组方式,研究任务很难研究下去,于是,我就让学生按照家庭住址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为一组,同样组内分工,这样,科学研究的过程就可以延续到课外。科学探究过程比较长的活动,常常会用到这一方法。

三年级的科学小组也采取了这个方式,因为三年级样种植凤仙花和养殖蚕宝宝,所以需要更多的合作共事。这样的分组方式最适合我们科学课。

 

TOP
16#

 ,碰到问题能实验一下的探究精神。

2007-7/20077712571993413.rar (, 下载次数:86)

TOP
17#

以下是引用科学精神在2007-6-14 16:27:29的发言:
这还是压缩空气吗?
[ 2007-3-26 16:20:27 | By: zwq977 ]
 

  今天上压缩空气,很多孩子忙得不亦乐乎,注射器抽出的朴坡声不绝于耳。

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后,一个孩子突然说,老师这抽出来还会吸回去,真有趣。

压下去是被压缩的空气,这个被吸回去时的空气还是被压缩的空气吗,吸进去的力量不是弹力,这股吸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下子学生把我问得有点“短路”,我说这抽回去的力量的确是吸力,里面是被稀释的空气,这股吸力应该是由于空气需要回到自己原来的状态而产生的力量。弹力也是如此产生的。只是相反而已。

 

压下去,松手后弹回来,说明注射器里是压缩空气,但是吸回去的情况是注射器里装的是自然状态的空气,堵住注射器出口后,往外拉活塞,注射器里的空气稀薄,大气压力变小,是注射器外面的大气压力把活塞压了回去。

http://blog.kxsy.net/user1/251/index.asp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