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是中小学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科技教育”的优秀载体、“环保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素质教育”的科学平台。
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从以班级教学为形式的学校诞生以后,气象科普教育内容就被编入“地理课程”的教育之中。特别是著名气象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回国以后,参与了中小学各学历段《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的编写,系统地整理了以前课本中的气象科普内容,并加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课本内容;同时还把气象站引进校园,成为地理课外活动的项目,搭建起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活动载体与平台。
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早在江西、福建苏区、延安和东北、华北解放区时期,就已经将气象科普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为边区和解放区学校所编的《地理常识》、《自然常识》、《国语》等课本中都有气象科普知识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虽然我国教育历经曲折,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却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少年先锋队等国家单位都参与了对全国中小学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领导。特别是新世纪前后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实施以来,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作为“科技教育”“环保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载体与平台,更是开展实施得轰轰烈烈。
校园气象科普作为常规教育的内容,可以起到延伸、补充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科学视野的作用;作为“科技教育”的平台,可以起到传播科学精神,增强科学意识,学习科学方法的作用;作为“环保教育”的基地,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可以起到掌握科学技术,训练科学思维的作用。
纵观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历程,探究其发展情景,深思其实施开展的现状,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虽然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有许多创新亮点,但仍有很大的盲区与死角,脚步还跟不上时代和科学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进一步地加强与推动;特别还应该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主课题组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展史研究》作为专题性研究项目进行研究,是一种前瞻性创新思维的举措。该项目研究在国际国内尚无先例,是一项既具历史意义又具现实意义的科学探究。
任咏夏等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的十来位老师承担了这个项目的研究并形成成果,付出了艰辛与心血,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赞赏。从成果的整体表现来看,研究思路比较清晰,研究的方法比较科学得当,研究的态度也比较严谨,同时也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与创新意识。这是一项比较好的教育科研成果,它将在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中发挥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研究成果即将付梓出版面世之际,谨以此为序,表示祝贺、鼓励和致敬!
王 富
2015年03月10日
(作者为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督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3-10 12:52: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