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顾建锋
一、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落实到《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二、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储备了相关宇宙方面的知识。比如对月貌状况的了解,学生知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又没有水等。能力方面,学生通过近4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能通过观察分析一个事物所具有的特点;通过合作建立模型的能力;根据现象提取证据进行推理解释的能力,并在长期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科学合作习惯、记录习惯等。兴趣方面,小学生对于宇宙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对于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但是,要在本课中通过建立模型逐步形成自己的假说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能通过建模活动寻找到相关的证据然后逐步进行推理形成自己的假说,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学生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做出猜想与假设。在这个环节过程中,教师要巧搭脚手架加以合理引导。
三、设计思路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本课特点,教学时教师采用图片资料教学、视频辅助教学、搭建支架等方式加以引导,学生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建立模型、交流研讨等方式展开学习。整堂课围绕“建立模型——推测假说”的思路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前两课及过去积累的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运用从三年级学习科学以来培养起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造“环形山”,自主探究月球上布满环形山这一特殊地貌的形成原因。造“环形山”的真实目的不在于“造山”,实质上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实验模型”,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收集、分析实验信息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科学模型探究、解决问题的严谨、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教学难点 通过造环形山的活动结合环形山的特点,寻找有力证据去推测环形山的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月球的资料,了解月球的知识。
2.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月球视频、记录表格等。
3.学具: 每组分别准备1个沙盘;大小不同的小球、不规则碎石;另外给一个小组准备火山喷发实验装置、注射器、水等。
学具说明:
(1)本模拟实验采用沙盘形式,方便学生多次反复进行模型建构。
(2)根据不同小组选定的一个特点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有结构的材料。大小不同的小球,可以让学生造出大小不同的环形山;不规则的碎石主要用来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撞击月球的是球形物体;另外安排一组材料是让学生研究火山喷发是否能造出环形山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求证。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基本路径:1.图文分析,了解特点;2.建立模型,寻求证据;3.交流研讨,形成假说;4.整理小结,发展假说。
(一)图文分析,了解特点
1.关于月球,你了解多少?
2.呈现图片,认识环形山
今天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月球表面的照片,请仔细观察,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有些什么特点?
(预设:环形山特点,圆形的、大环套小环、大小不一、深浅不一、数量众多、分布杂乱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和视频介绍,分析整理出环形山的特点。而环形山的特点是今天建立模型的基础,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围绕环形山的特点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具有这样特点的环形山,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二)建立模型,寻找证据
引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环形山的这些特点,这样的环形山在茫茫宇宙中是怎么造出来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向宇宙,模拟造环形山。(出示课题)请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
1.各小组确定造什么特点的环形山,填写在记录表中,教师汇总。
2.出示材料,根据给定的材料,小组讨论:
(1)选择什么材料来造出自己想要造的环形山?
(2)你们通过什么方法来造出你们选定的环形山?
3.交流讨论
重点研讨——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可以怎么造?(上台演示)
(1)请造大小不一的环形山的小组交流,你们选择哪些材料来造山?为什么?
(2)怎么造?模拟造山。其他小组你能造出更丰富些吗?
4.学生分组“造”环形山,教师小组内指导。
5.各组分析造好的环形山。
(1)讨论和真正的环形山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之处?
(2)在造山的过程中,哪些证据证明这样的方法能造出环形山?
(3)造山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设计意图:在明确环形山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想象,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实验,通过建模,进一步寻找证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交流研讨,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做铺垫。】
(三)交流研讨,形成假说
1.交流研讨(重点交流以下特点的环形山造的过程)
(1)圆形的(2)大小不一的(3)深浅不一的(4)大环套小环
讨论主题:
A.你们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通过这样的方法能造出这样的环形山?
B.你们在造的过程中又有什么疑惑?
C.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2.提出假说
刚才同学们用小球撞击“造”环形山的方法在科学界称之为陨石撞击说。
3.请用喷发方式造山的小组交流并质疑提出火山喷发学说
4.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认为有哪些证据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的?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研讨,逐步形成自己的假说,并为自己的假说寻求证据支撑。在此基础上设计去月球考察这一情景,使学生发现我们的还需要不断的证据去支持我们的假说。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四)整理小结,发展假说
1.老师这里还收集到了一些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环形山的成因你了解了吗?
3.科学家提出假说时用了哪些证据?
4.是的,科学家对环形山的形成也只是一种猜想。他们也还在不断的寻求证据,证明这种猜想。我想总有一天,科学家会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继续找资料,求证我们的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丰富学生的假说,并引导学生关于环形山的形成至今未完全定论,需要我们不断的寻找证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板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
特点 假说
圆形的
大环套小环 陨石撞击
大小不一
深浅不一 火山喷发
九、记录表
我们造 (填一个特点)的环形山
第( )小组
造好后思考:
(1)讨论和真正的环形山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之处?
(2)在造山的过程中,哪些证据证明这样的方法能造出环形山?
(3)造山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你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