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甚至有的专家放言:“慕课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将来可能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当辅导员”。
“慕课来袭”似乎使人们看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慕课”真的能翻转中小学的传统课堂吗?“慕课”与“微课”的实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如何?其适用范围是什么?“翻转课堂”会成为今后课堂改革的主流吗?
一、“慕课”并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本质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学生在家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讲课视频,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慕课”强调的是用“微视频”(微课),区别于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的网上教学或“空中课堂”,每段视频不超过15分钟,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分解难点,力求保持学习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提倡由过去的“接受性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有的“慕课”推广者强调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先学后教”,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和翻转。事实上“慕课”所提倡的“先学”已不是新课改意义上的“先自学”,而是“先听课”。
所谓“先学后教”,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让学生自学课本,并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自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再进行点拨。
而现在的“慕课”是“先听课”。学生在家里或课外不是自学课本,而是观看教师的讲课视频。学生不用自己探究,教师把重点和难点都进行了分解,甚至对课文的分析或对例题的解题步骤都讲得很具体,学生只用做练习题就可以了。
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的是:过去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现在是在家里听老师讲课,只是换了个时间和地方,翻转的是时间和地点,但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实质。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也被翻转回了接受性学习。
其实,慕课的本意是为缺课学生补课用的,而不是提倡大部分学生都用这种方式学习。“慕课在发达国家主要应用于成人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对于慕课等新技术的应用并不风风火火,而是相对保守。”
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而不是先听老师讲解。
学生自学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来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再由教师点拨来解决,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
教师讲多长时间、讲什么,不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学生不会的、不对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老师讲。而现在的慕课是根据教师的预设,并不知道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学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又回到了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推导、求证得出结论,建构知识。所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而慕课所倡导的“微视频”,虽然教师在视频中也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但这种探究并不需要学生的独立动手动脑,是观看教师的“探究过程”。更不用说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直接看问题的结论,没有耐心去看老师的推导探究过程。
二、“慕课”与“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翻转课堂”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这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
如果每节课课前都让学生在家自学15分钟,中小学一天6-7节课,至少要有5节新课,就需要观看75分钟的“微课”,这还不包括学生看后理解消化和做练习的时间,更不包括中学生必要的课后复习作业,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先生说:“从现在的慕课现状来看,有人认为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课堂翻转,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育伦理的——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势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也认为:“某些慕课还不如说是应试教育课堂搬家,应试教育精致化、普及化。”
其实“翻转课堂”在我国已不新鲜,有些学校已开展了多年的“翻转课堂”实验,只是没有强调用“微视频”。
如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是部分翻转,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昌乐二中“二七一教学模式”是完全翻转。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前自学部分,一部分是课上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基础知识,课上先检测学生自学部分,然后师生共同探究难点部分。
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完全翻转课堂模式则是在课前让学生学习课本,课上主要是讨论交流、展示。
现在有的寄宿制学校声称不是让学生在家看,而是在自习课上看,好像没有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实际上这样的学校已经大大延长了学生一天学习的时间,自习课虽然教师不讲课,但学生看老师的“微课”还是等于教师讲课,只是换了个形式和时间。
我们提倡学生预习,但不提倡“过度预习”,过度预习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不管什么教学形式,都要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为前提条件。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时要成绩。
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落实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所提出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手实践,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有些学校的翻转课堂是课前忙自学,课上忙表演,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另外,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一标多本”,一门学科一个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有多种版本,各地用的教材版本不统一,教学进度不统一,也使“慕课”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形式而同时运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同一年级的学生,更没法实现“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的理想目标。
即使是同一版本同一进度,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水平不同,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教学进度进行,这样有可能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是“慕课”和“微课”那种统一制作的方法所做不到的。
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指出:“所谓名牌中学教案,在其他学校用甚至西部地区用,那么教师还有作用吗,教育还需要考虑班级情况吗?教育需要当面交流,课堂是不可复制的,这都是教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