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喻老师分享,下载“第三届全国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观看,从昨晚到上午,还有晚上看课、听讲座,收获多多。
课例《食物链》广州珠海-许广玲: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视频引入,让学生将这个视频中的植物、蝉、螳螂、黄雀、黄鼠狼(卡片印上字,并黏上双面胶)根据食物关系穿成一串。将穿好的挂在铁架台上。由此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太有创意了,直观形象。)。再以草原动植物食物关系找出多条食物链,也穿成链条一样挂在铁架台上。一组上台汇报,用剪刀剪断其中一链,会出现什么情况?真的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吗?给学生印有各种动物的透明胶片,用记号笔连食物链。师再将所有小组的胶片合在一起投影,就形成一张网(老师太有才了)。“食物网”就很容易进入学生的脑子,一种食物如果缺了一种食物,它还可以从别的食物中获取。
老师的引导是一环扣一环,老师上课的神态亲切,一直保持微笑,语速适中。听完课最大的感叹是老师上这节课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那么多的粘有胶带的卡片,图片,还得为各组准备的铁架台、记号笔、记录单。这是一节具有艺术性的课,是供我们欣赏的课,在常态课中我们没有这么大的精力,我们可以简化程序,用最简单的材料也达到相似的效果,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但老师的理念是值得我学习的,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不断动手感悟中建立表象,自己获得知识。
课例《地球表面的地形》江苏徐州-沈宁:老师的设计也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地形特征。先让学生整体感受地球表面:海洋多,陆地少。再利用由远推近(利用地图缩放功能),让学生逐渐看到地球表面的形态,得出五种基本地形。再给每个学生一张中国地形图,找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图画形式表现。把重点放在丘陵和山地的区分上,引出“海拔”,让学生能读懂海拔高度和颜色的关系,以此区分山地和丘陵,再以海拔高度来区分其他地形。这样教学,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很多,不仅掌握中国地形基本情况也认识各种地形。老师充分利用地形图,以厦门地形中山的海拔高度展现,让学生判断厦门的地形(丘陵),为什么?(海波在200——500米之间)带回家思考:这些地形将来会改变吗?请两个学生说理由,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加课的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的获得多种体验。感觉老师的话语太多语速也快,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可以关掉话筒,一节课听下来,给人一种很紧迫的感觉。其实探究应该在从容的氛围中开展更好,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更好。
课例《光的反射》天津市实验小学-王万江:由一段激光舞引出光的反射,利用激光笔固定在黑板上,在黑板上让学生固定镜子进行反射,用粉笔灰一撒就能看到光的线路(这样的材料展示一开始吸人眼球,值得模仿)。然后得出什么是光的反射(纸条板书)。在黑板上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去掉激光灯和镜子。改变入射光线让学生画反射光线(猜测用虚线表示),出现不同结果让学生说说依据。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肯花时间让学生逐一完善。提供激光笔、还需要镜子反射用,需要直尺画线,需要移动多次与原入射光比较,左右移动看看,不同色笔画出入射光和反射光。学生汇报交流后,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角度。结果是大部分小组得出入射角跟反射角不一样。老师说这是误差,以后做实验小心一些。拖堂了,下课有些匆忙。
这课看上去设计简单,但是老师匠心可见,由激光笔、镜子显示光的直射和反射路线,量直射角和反射角,让学生对于光的反射有了深刻理解。劲用在一处,用足材料,值得一学。
听完课,感觉老师都没有用教材,也没感觉到学生进行过预习,一节课就是学生按着老师的设计一步步去做,去学,最后达到学习目标。而我平常在教学中,都是给学生几分钟的预习,让他们知道这节课学什么,要搞清什么问题。给学生提供材料之后,让他们自由去探究去完成作业本里的作业,在完成作业之后,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课堂里没多少花俏,也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只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实验材料就可以了。在大部分小组出状况的情况下让学生停下手中活进行讨论,建议正确做法。如果个别小组,就个别解决,尽量不打扰学生活动。是的,知识不是靠硬塞的,考学生自己去构建的,活动后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展现各组的所得形成共识就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活动过程所得的取决于各人的参与度,小组形式让组里的学生参与度广,不会做亲眼看也是好的,何况大家形成合作团结的氛围,所得比老师单纯讲或看视频之类要强。跟这些大师级的老师相比,我们的课太平常了,无论课的设计还是材料的运用,该学习的地方太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2 18:31: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