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本课堂,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瑞安市虹桥路小学 潘权威)
是个课堂变革。需要勇气、智慧、态度
以科研的态度做课堂变革。
问卷调查:对学习的感受、对学习的信心、对老师上课的评价、上课提问
调查后确定研究方向:课程的学习内容、课堂的教学方式
一、项目的提出
1.先学后导的学导式课堂教学
2.自主探究的生成性主题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为指向)
第一阶段
(一)重组教材
落实核心目标,单元重整,省下课时
产生的新问题:重构教材后,在减少课时量的情况下如何落实学科核心内容
第二阶段
(二)导索卡设计使用——改变课堂学习方式,落实学科核心内容
凸显导索新意,体现学生本位
兴趣激发、资料拓展、教材模仿、动手思考、方法点拨、思维培养……
7种导索卡:探索卡、学法卡、知能卡、拓展卡、实践卡、模仿卡
产生的新问题:如何将两个“1”恰当组合,交叉进行,来实现1+1>2?
第三阶段
(三)单元1+1的构建——突破学科知识体系,尊重学生学习兴趣
如语文:单元整天建构,单元导读课、范文读议课、迁移训练课、对比研读课、拓展活动课、主题收获课。
如数学:“四律齐放”整合
产生的新问题: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设想:能否免去书面作业?
第四阶段
(四)无作业设想——免去书面机械作业,尝试自主作业设计
周二无作业日、无作业周、无作业班
下阶段思考
修补完善————扩大完善——课程整合——评价跟进
【王健敏点评】
1.非常科学的态度对待改革,有理念的指导,把理念转化为操作的载体,用草根(1+1)的话语表达出来,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改革,从理念创新 走向 载体创新:导索卡的利用
2.关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一科多教、一科多学,如:导学课、迁移课(能力发展课)、对比研读、拓展课、主题课
3.跟文化接轨的课本剧。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与展示,可以让学生学得活,有底蕴
4.系统性。课堂到课外拓展延伸,无作业的实施,自己生成了一个成果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