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桩改接茶花过程的几个“小动作”
(本文发表于《中国花卉盆景》杂志2014年第11期)
素喜茶花,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采桩、嫁接,通过QQ群、论坛等花友之间的赠送和互换茶花枝条,已经收集了100多个品种的山茶,且大部分已经开花。我是一名教师而并非园艺工作者,所从事的是小学科学教育,植物嫁接过程之中,蕴含着比较丰富的中小学科教资源,同时嫁接过程的动手实践和之后的长期养护也正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实践的良好载体,也许是职业的关系,我在茶花嫁接实践中,通常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材料,简单有效的措施,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甚至中小学生等非专业人士也能取得成功,体验嫁接乐趣。下面介绍几个我在新移植的大桩改接茶花过程中应用的“小动作”,权作抛砖引玉,仅供参考与讨论。
一、一次性塑料茶杯的应用:
获得新的大桩,因各方面原因,我通常先采用裸根移植,桩材先经过杀头、修根(见图1),养护一个时期再行嫁接比较稳妥。桩材定植养护期间,业者通常在截口涂布愈合剂、油漆、乳白胶或者采用包扎薄膜等方法,以求减少截口水分蒸发,保持活力,加快愈合。我发现涂布愈合剂这类在截口成膜的材料,会产生隔层作用,对后期嫁接的砧穗愈合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作为爱好者,常备上述材料比较麻烦,而薄膜包扎,容易在膜内积聚水分,加上基本处于密封状态,空气不能流通,十分容易滋长霉菌而坏事。于是我改用截口倒扣一次性的塑料茶杯的小动作来代替传统做法(见图2)。




经实践,该小动作既方便,又有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移植初期,截口扣杯,能减少蒸发、适度提高空气湿度而又不完全密闭,有利保持截口活力和愈合生长;
2、截口扣杯,能避免雨水、喷雾等外界的水带来的病菌,减少感染概率;
3、截口扣杯,能避免预设萌芽的上截树杆风干失水,预防截口开裂,再加上空气湿度较大,具有一定的诱发萌芽的作用。
另外,山茶嫁接后通常需要30-45天砧穗才能愈合,为了保证在愈合之前接穗保持足够的新鲜和活力,需要套袋保湿,遮阴养护至接穗萌动,长出新叶再除袋炼梢,专业的嫁接保湿袋比较挺拔,绑扎后能长时间保持立性而不影响袋内接穗,而我们业余爱好者只能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这类塑料袋比较软,绑扎后经常瘪下来粘住接穗叶片,致使袋壁的水珠流进截口而引起接口腐烂、发霉,这时前面倒扣截口的一次性塑料茶杯可以再一次利用了,完成嫁接后在接穗束上扣杯,然后套袋,这样塑料袋有了一个坚挺的“内骨骼”,就能避免搭叶引水了(见图3、图4)。为了避免杯内水汽聚积而沿杯壁下流在截面或接口坏事,杯宜扣深一点,以杯口下沿最低处低于砧木截面为好。




二、保湿袋的二次利用
植物嫁接成活的原理主要是砧穗亲和且愈合交融,砧木和接穗的筛管、导管通过愈合组织实现联通而形成新的植株,茶花嫁接,砧穗愈合,接穗萌动展叶之后需除去保湿袋,让接穗自由生长,逐步形成树冠,而这个时候砧木截口与接穗削面露白部位产生的愈合组织的量往往比较少,截口的大部分面积尚处于裸露的状态,除袋以后湿度降低,光线增强,愈合组织的产量也会降低,甚至暂时停止。考虑到黑暗、潮湿能促进愈合组织的生长,于是我通常随手将除下的保湿袋折叠成长条,成“n”形覆盖在截面上,有了厚厚的折叠塑料层的遮光与保湿,愈合组织更白更嫩、产量更大,能更快地全面覆盖截面,提高嫁接植株的长势及将来的品相(见图5、图6)。




三、关于“及时除萌”的讨论
在学习并尝试大桩改接茶花的过程中,我查阅和研读了一些有关植物嫁接的资料,许多著述都比较强调接后除萌,即嫁接后及时抹除砧木萌蘖,主要原因为嫁接换头前后,截口以下部位的隐芽萌发,形成大量徒长枝,这些萌蘖的生长不仅消耗养分,而且作为砧木的“亲身枝”,必然更强势“抢食”,严重影响接穗发育所形成“寄生枝”的生长,甚至生存,所以应及时将接口以下的砧木本身的萌芽抹去,以促进接穗的发育和新梢的生长?? 及时除萌的理论分析得很有道理,所以我之前几年在新移植裸根大桩改接茶花的实践中,对那些桩材比较理想的,嫁接品种比较优秀的嫁接株护理特别上心,除萌当然也特别及时,然而这些样本的嫁接成活率,包括桩材本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那些管理较为粗放,除萌不够及时的嫁接株。在一个个好桩死亡的教训中,我有了这样的想法:“除萌”这回事,是不是“及时”即可?太及时的除萌会不会等于杀树? 带着上述的想法和疑问,我开始尝试不再“及时除萌”,并在裸根新移植的大桩改接茶花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蓄萌制养拔水”、“控萌保冠促穗”、“除萌塑型强穗”三步走的模式,具体为:
1、蓄萌制养拔水期(桩材定植后至砧穗基本愈合交融,大约45-60天)桩材定植等待嫁接时段绝不抹芽除萌,任由隐芽萌发,原生枝徒长(见上图3);嫁接之后直至砧穗愈合组织交融之前,也基本不去干扰萌蘖的自由生长,特别是处于高着生部位的萌蘖尽可能保留(见图7)。


我们知道,植物嫁接后,砧木的创口和接穗削面先有一个各自“疗伤”的过程,然后才能分别产生愈合组织填补空隙,并相互靠近、接触、融合,而茶花嫁接的这个砧穗融合过程比较漫长,老枝嫁接的情况下通常需要30至45天,假如嫁接前后及时除萌,加上之后的不断抹芽,那么在接穗萌动展叶之前,整个“砧穗组合体”只有接穗带有极少量叶片,并且在嫁接后的一个时期,这些叶片只属于接穗,与砧木并没有内部生理的联系和互动。植物是生产者,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分,在阳光下制造自己所需要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植物制造养料的工厂主要就是自己的绿叶。像山茶科这样四季常绿的植物,“粮食加工厂”全年开工,茎内储存的“备荒存粮”较少,这也许是常绿树比落叶树更难移植的原因之一。这个阶段的蓄萌,正是为了让新移植的裸根砧木尽快拥有更多的绿叶制造养料,提供能量加快新根系的生长和接口的愈合。查询百度百科可知: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一个主要动力,特别是高大的植物,假如没有蒸腾作用,由蒸腾拉力引起的吸水过程便不能产生,植株较高部分也无法获得水分。蒸腾拉力(transpirrationnal pull)也称为蒸腾牵引力。是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而产生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的水分上升的一种力量。蒸腾拉力是根系吸水和水分沿导管或胞管上升的主要动力。试想:一个通过嫁接形成的茶花“砧穗组合体”,只是接穗带有几片绿叶,失去原有树冠的砧木是否同时也几乎失去了足够的蒸腾拉力?砧木吸收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是否严重缺失?砧木截口隐芽的大量萌发,是否属于砧木求取生存而渴求这一动力的应急反应?所以,这一阶段的蓄萌,也是为了让新移植的裸根砧木拥有更旺盛的蒸腾作用,有足够的蒸腾拉力从植料中拔得水分,让体内的水分、养料的运输活跃起来。 2、控萌保冠促穗期(接穗叶芽待萌至新梢开始木质化,大约30-45天)经过前一个时期的养护,砧木和接穗的愈合组织相互交融,接穗获得了砧木提供的水分和养料,叶芽逐渐饱满,色泽更加鲜亮,而这时砧木的萌生枝生长量已经比较大,一些萌枝的顶部已经高于接穗,取得了顶端优势,植物的顶端优势对侧芽的萌发和侧枝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萌蘖的顶端优势对接穗的萌发和接梢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为了既能保持一定量的树冠继续制造养料、提供运输水分的动力,又避免接穗受萌蘖顶端优势的抑制,这一时期依然不除萌,但进行控萌,即回缩萌蘖,剪去萌蘖高于接穗的部分,保证接穗获得顶端优势;其它较低部位的萌蘖也一律给予打顶处理,同时经常抹去无头萌蘖萌发的侧芽,将萌蘖的生长点控制住,整个嫁接株只有接穗的生长点不受人工打击,顶端优势的取得和其它萌蘖生长点的抹芽控制,促进了接穗的发育萌动和新梢的强劲生长(见图8)。


3、除萌塑型强穗期(新梢开始木质化至新冠恢复,砧木隐芽归隐)通过上一个时期的养护,砧穗愈合更加充分,接穗新梢的生长量也已经比较理想,并开始进入木质化进程了,这时可以开始自上而下逐步剔除萌生枝(见图9),在接穗基本完成木质化之际,将砧木上除特殊需要以外的萌枝悉数除尽(见图10),同时及时抹去砧木上萌发的新芽,这样一方面避免萌枝的生长破坏嫁接株的预设树型,也使砧木储存的养料集中供给接穗,争取接穗尽快开始第二轮新梢的萌发,让接穗长得更加粗壮,由接穗形成的新树冠更早形成。假以时日,当新的树冠恢复到一定的程度,砧木上的隐芽也就自动归隐,一般不再产生萌蘖了。



养茶花,嫁接茶花是我的业余爱好,不是业者,本文所谈的三个小动作也只是我在这几年玩茶花嫁接的一些粗浅体会,尤其是关于“及时除萌”的讨论中谈到“暂不除萌、适度控萌、择机除萌”的话题,也只是源于山茶大桩裸根移植后的改接茶花的少量实践,无意于泛指其它的植物嫁接的领域,且样本偏少,只能作为一孔愚见,和大家讨论、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3 16:37: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