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课堂实录
时间: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上午第四节 10:50-11:30
地点:遂昌县妙高小学一楼多媒体教室
课题: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电磁铁》
执教:缙云县下小溪小学 陈晓政
整理:缙云县紫薇小学 胡建浪(郑重声明:因本人只是进行了观课而没有记录,视频资料暂时未到,所以参考了兔子老师的听课笔记,并进行了修改、补充,还望见谅)
1049出示两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
师:老师这有2个杯子和回形针,不用手直接接触杯子和回形针,把回形针从1号杯转移到2号杯,谁有办法?
生:用磁铁。
师:你来试一下。
(生上台,能从1号杯中移出,但不能放入2号杯,不能完成。)
师:老师这有个装置,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个任务。
(师演示:通电,电磁铁吸引回形针移出1号杯;断电,轻松放入2号杯。)
师:这是什么装置?
生:电磁铁。
板书课题:电磁铁
点评:本环节采用情境创设法导入,情境的创设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同时又展现了电磁铁区别于普通磁铁的优点,展示了电磁铁的磁选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一举多得。只用时3分钟。
师:我们来看一下电磁铁的组成。它由线圈、铁芯组成。(幻灯出示构成图,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组成)
师:电磁铁能够像磁铁一样吸铁,磁铁有两个磁极,那么它会像磁铁一样也有磁极呢?
生:有
师:如果有,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生:可以用一个已知南北极的小磁铁来判断。
师:你来试试。当电磁铁靠近时,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上台演示。)
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一端相吸。
师:慢慢来,不要碰到——另一端呢?
生:相斥。
师:那这样能证明电磁铁有磁极吗?
生:能。
师:那钉尖是南极还是北极呢?想不想自己做一个电磁铁来研究一下?
生:想……
点评:本环节毫不拖泥带水,电磁铁的构造简单,一带即过,快速聚焦问题,明确本节课的研究方向。而且学生的演示为后来的小组探究做了最好的演示,实验的注意点和操作方法清晰地展现了。
师:做电磁铁需要这些材料,(导线、铁钉---实物展示)怎么绕导线呢?看一下老师怎么做。
(师演示并配合投影图片展示:左手拿住钉帽分别从里往外绕和从外往里绕)
师:那现在这个电磁铁,有没有磁性?
生:没有。
师:那还需要什么?
生:电池。
师:电池也有两种连接方法:钉帽可以连到正极,也可以连到负极。(投影展示)
师:现在导线可以从外往里绕,也可以从里往外绕,钉帽可以连到正极,也可以连到负极。那就有4种方法。(投影展示记录单)
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实验记录表 第 小组
线圈缠 绕方向 | 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 |
从里往 外绕 (白色导线) | ( ) ( ) | ( ) ( ) |
从外往 里绕 (棕色导线) | 
( ) ( ) | ( ) ( ) |
我们的发现 |
点评:本环节,电磁铁的制作相对简单,也不是本科的重点,所以教师采用简单演示加图解的方法,直观又有效地解决了并且对将会出现的四种情况均作了罗列和规定,方便后面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记录表的设计简单易懂,却很有结构性和导向性。
师:我们现在做个电磁铁试试看,先看一下探究任务书。
探究活动任务书
1.制作一个电磁铁。
2.检测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如果有,请检测是南极还是北极,分别用S、N表示。
3.组内交换电磁铁测试。
4.记录、分析实验。
(听到音乐声,结束实验。)
生自己看任务书,了解探究任务。
师:老师做个规定,白色导线从外往里绕,棕色导线从里往外绕。……其他的同学做好监督和记录。在实验操作中,你们还有什么建议对同学说?
(生冷场。)
师:我们的班长在吗?你有什么建议给同学吗?
生:导线连接时间不能过长。因为这个电路是短路,容易损坏电池。
点评: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实验的注意事项,其实这点注意事项如果是第一课已经上过的话,上节课中就有讲到过了,而且本节课的教材中也有提到,可以采用阅读的方式来解决。
到现在才用去10分钟,教师整体设计思路清晰,重点明确,聚焦问题快速有效。
师:听到音乐声就整理材料,结束实验。
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这个环节学生作了长时探究,用时18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处于思维活跃中。
师:下面我们整理记录单,哪个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发现?
第9组组长上台汇报。(“我们的发现”一栏还是空白)
师:还没有写好,看来要及时写下我们的发现。
点评:发现如果没有写,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口述呢?另外学生已经测出了每种情况的南北极,那何不追问一下:你们是怎么测出来的,根据什么原理来判断?
另外全班的数据是不是一致呢?如果一致,可以统一一下全班的数据,确定4种情况的南北极,10个组都是同样的情况,数据分析起来是不是会更有说服力呢?
师:哪个组已经写好?
第2组上台展示。
生:我们的发现:(1)电磁铁有南北极;
(2)电磁铁有磁力;
(3)电磁铁的南北极和正负极、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4)线圈缠绕方向、电池正负极连接同时改变,电磁铁的磁极不变。
师引导对这个组的实验发现进行分析。
点评:让学生汇报时能够基于证据的研究和思考,非常好。
师:这个组特别认真,其他组有不同的发现?
(生没有发言。)
师:现在我们有三条发现,如果给你继续研究电磁铁,你还想研究什么?
生:……
点评:这个探究活动中,我们能够发现的远远不止这些,如何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寻找更多的发现,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真正体现。虽然是赛课,但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多一点耐心,沉默并不可怕,引导好了,后面的爆发说不定会更精彩。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磁铁有哪些认识?你知道了什么?
生:线圈缠绕的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点评:学生的这个发现是多好呀,教师完全可以加以肯定,同时引向下一节课或者课外的学习探究,别急着往自己的预设拉回来。
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电磁铁通电是产生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和磁铁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回答。)
师:南北极和磁铁的南北极有什么不同?我们看一下记录单。
生: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电池的正负极连接、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师:我们如果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或者是改变线圈缠绕方向,都可以改变南北极。
师:同学们,电磁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大——这是一个(电磁起重机),再来看(电话、磁悬浮火车)它们都运用了电磁铁。希望大家在课外去继续研究,了解更多关于电磁铁的知识。
点评:小结阶段,学生冷场,说不出多少东西关键还是前面的数据挖掘不够深入,有点走过场的感觉。但最后把电磁铁的应用能够结合生活,是更能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的。
总评:整堂课设计环节简约,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并且做到长时探究,合理处理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最后学生的数据整理和汇报这一块,还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细致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数据,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