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金华教育学院,我们欣赏了金华市金东区赛课一等奖第一名的课例设计——《电和磁》。不可否认,这是堂好课:因为其中设计了20分钟左右的大活动!但有两个问题,让我“如梗在喉”。
一、课前谈话谈什么?我一直以为课前谈话是发生在陌生的师生之间,一种情感的交流或上课前的磨合;或者其他什么状况下,必须课前交代的寥寥数语而已。是一种轻松、放松、自然的活动,或者将重点、难点的思想方法隐含在简单有趣的活动中,而绝不是上课的内容本身!但本课的课前活动是复习指南针,复习磁铁的有关知识,这和径赛中的偷跑有什么区别?我们都说要“以人为本”,但如果经常有诸如类似的课前谈话,学生的下课休息时间有多少?我们不是说公开课也要常态化吗?下课时间只有十分钟,如此“常态化”,学生就来不及上厕所了!
二、大活动的初衷是什么?章鼎儿老师提出要让学生保证有20分钟的自主探究时间,这是好的,但我们只学“形”,不理解“神”——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把它形式化了。本课例中的第一次小活动是亲历奥斯特的发现——磁针在通电直导线下发生了偏转;接着大活动就是“让学生小组探究如何能让小磁针偏转更明显”。科学课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让孩子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看问题想问题的思考方法,而不是仅仅在老师的指导下长时活动,终于验证了什么。我们的教材编排自有它的逻辑道理在里面,所以我们才强调单元备课,强调核心概念下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个人对教材的解读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能量转化,前4课是研究电和磁的关系,其中本课是起始课,应仅仅围绕“电产生磁”这个概念展开。教参中的分析和教学建议都有,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因为我觉得该课完全可以先重现奥斯特的偶然发现,再排除其他使磁针偏转的因素;大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如果是电产生磁,那么改变电流是否就改变了磁?你可以有哪些改变电流的方法?观察磁针的相应变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很多,比如磁针偏转和电流大小、方向等有关,也为第二课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伏笔。整个设计思考应该是让孩子们经历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一种质疑和实证的精神!最外显的就是活动的问题是学生油然而生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要他们探究的;活动之间体现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不是老师教学的步骤。
以上两点思考纯属个人教学观点,对课不对人,不妥之处,望各位多交流,多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14-10-29 19:10: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