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今年九月,正式成为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想进一步学习,所以把放置了快一年的书拿出来看。去年自己也不过读了二十几页就放下了,现在本想坚持的,可看了一章过后又有点望而退步了。
《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这本书我觉得是很有趣,里面的课堂也是我所喜欢的。只是:1、联系到我们的科学课,感觉有点不切实际;2、很多专业术语,很难懂。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你,分享点你的读后感。我希望这个平台能够督促我将这本书好好品读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14-10-19 13:36:37编辑过]
“发现”是一种没有终结的事,而没有终结的事会使我们老也放不下心来,我们老是想着,老是琢磨,这种思想就会产生一种好奇,继而给人以力量的动力,促使人们去进一步发现。
我希望自己总能从科学课上发现,不管是发现孩子们的喜好,孩子们的发现,还是发现一件不可思议的亮点……生无所息,人之爱发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1 19:45:44编辑过]
第一章 通过支配材料发现意义
这章主要是通过讲述六节科学课来形象生动的说明:1、材料对于一堂科学课成功与否的意义;2、老师应该如何挑选材料、支配材料;3、老师如何能够促进孩子们发现。
还记得章鼎儿老师说过,我们的科学课可以没有教材,但是一定不能没有实验器材。材料在我们一堂有趣且成功的科学课上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促进孩子们去发现呢?是否应该根据孩子们的需要为他们进一步的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材料。
喜欢美国的那种自由探究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并没有因为老师要上什么课,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而让学生配合自己去完成这堂课,大家一起去做这个或那个实验,不管你是否对这个感兴趣,你都要去做,因为这就是中国的课堂。美国的小孩子是很幸福的,可以对于自己喜欢的,想要探究的东西去进一步探究,在有问题的时候请教老师即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根本不需要老师担忧太多,因为自己喜欢,一切变好。中国的小朋友有没有具备这种发现的能力呢?我想小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不做过多的限制,比如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碰,他们会更加棒的。或者说,其实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提供这么一个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在这个探究之中找到一块净土。
如此,便极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7 22:00:04编辑过]
陈建秋
“这里有两点我们可以有相当的把握:1、如果没有集体的研讨,也许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思维;2、如果学生们没有自己经历过,而是由老师说出这些话来,学生们充其量也只是听到了一些没有思维的话。”
“在科学课上的探究阶段发生的前语言的思维,有一个转化发展为概念的过程,而研讨责促进了这种转化。”
曾经的我,一直认为科学是探究的科学,只要孩子们亲历了探究阶段,当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有所获时就成功了,可是在读了第二章的前部分后,自己心里在思考,仅仅是探究就够了吗?研讨是如此重要,而曾经的自己只是花很少的时间来对待这一部分。。还记得前两天师父也提醒我,要注重学生的研讨,研讨很重要!当时,还不是很明白研讨究竟是什么,是怎样一回事。现在对于研讨以及其的重要性越来越明白了。探究——研讨,这样的科学课才算完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9 21:47: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