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客学生的老师(2) [复制链接]

1#

请客学生的老师(2)

 

请客学生的老师(2)


在科学教师中请客学生的课堂案例印象最深的是明德学校的沈晓峰老师,那还是20071214日我参加该校科学教研组和研究课活动,晓峰老师当时教龄刚过一年,任教体育,兼科学。这节课的开场至今还十分清晰。


只见每张实验桌上放着一只塑料盘子,盘内4块单包装的饼干。学生进场坐定后,沈老师发话了。


“马上要上第三节课了,肚子有点饿了吧?喏,桌上的饼干每人一块,把它吃了。”说得轻松,吃得开心。


铃声响了,师生问好后,只听沈老师发问“刚才桌子上的饼干到哪里去了?”全体学生被他突然劈头一问,问得闷声不响。于是他又追问“说饼干到哪里去了?”终于有一位学生轻声地说“你不是让我们吃了吗?”真是的老师怎么这么健忘?想不到他又追问“我就是问饼干到哪里去了?”这时学生们才有所感悟,吃到嘴巴里去了。一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的科学课就是在这三问中开场了。沈老师发问的语音语调颇有体育教师的气态,所以一下子把学生搞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随后人的消化系统各器官的认识就从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开始了,随着器官名称口腔、食管、胃的出现,银幕上相应的图片都一一接上了。记得课文中有模拟胃运动的分组实验,(反复揉挤装在塑料袋里的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曾有老师让学生分组模拟了,结果有好几个小组挤破的塑料袋,食糜流到手上、身上、地上、桌子上,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这个实验被他取消了。


这堂课更精彩的是两位学生还当众拉出了老师的肠子、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还真的动了刀子,以致于这情景我也终身难忘!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需要精心设计的;课本知识犹如学生的食物,是需要加工以后才能端上桌来。教学的智慧存在于一线教师的教学之中,作为一名教研员有责任把精彩的课例推广开来。


闲话少说,还是来看看我当时记了哪些感慨吧。


                             Xshsd  2014.9.24.

分享 转发
TOP
2#

随笔:               学生“拉出了”老师的肠子


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何树德


1214,我参加了明德学校的科学教研组的研究课活动。学校里任教科学课的五位老师都是兼职的,两位兼体育,两位兼语文,一位兼数学。开课的是去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沈晓烽老师,他体育兼科学。执教的课文是四年级“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篇比较抽象、难教的生理卫生方面的科学课。教室里除了科学教师以外,还有其他学科的空课教师、校长和教导主任等共十多人。


(照片


 


老师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品尝了饼干,我知道这是前奏。果然,上课铃声响后,新课从“刚才的饼干到哪里去了?”导入,由此,师生共同把“口腔、食管、胃”三部分,通过讨论、计算机图片、文字辅助等方式一一解决了。这节课很顺利地向前推进着,让我最难忘的有以下两点:


一、老师的肠子让学生拉了出来


胃的认识学习环节结束后,沈老师提问:“胃里的食物接下来又到哪里去了?”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大肠、小肠,老师板书了名称后,转身又问道:“知道小肠、大肠长得什么模样吗?”学生茫然了。“那我就做一次牺牲,把我的肠子拉出来让大家瞧一瞧再说!”说着他真的请上了两位男同学,站在他的左右。这样的言行不仅让全体学生惊呆了,听课的老师也桌摸不透他到底要干什么?全场鸦雀无声,眼睛瞪得大大的。只见沈老师从两只外衣口袋里拿出了“肠子”让学生使劲地向外拉。一长一短,一粗一细,两根绳子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可惜,我也没有料到他会露这一手,以致于我都来不及摄下这么精彩的场景。大、小肠的区别和作用在小品式的表演中,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袋中了。


 


二、学生真的动刀了


明德学校的剪纸是一大特色,我至今还保存着学生的一件剪纸作品。想不到在科学课中也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学完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作用以后,在巩固环节中,老师让学生真的动刀了。“以四人为一组,把各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剪下来,贴到人体轮廓图上。”任务布置了,大屏幕上还出现了分组活动具体要求的提示片。接着每位同学利索地干开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会儿功夫,在人体轮廓图上,各小组都粘贴上了消化系统。虽然有的小组的胃是挂在胸腔和腹腔之间(粘贴的位置没有估计好),但是我认为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途径已经刻印在脑袋中了。


(照片)

   

 


下课了,轻轻地把凳子放到了课桌底下,整理好课桌上的物品有序地离开了教室,我的大脑却还留在这节课中。


不容易啊不容易。一位体育兼科学的,教龄才一年多的新教师,上了一堂颇有创新意识的研究课。课堂上拉出老师的肠子的情景恐怕每位学生是终身难忘了,剪剪贴贴后每位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也成了永不消失的电波。课堂教学就需要有这样精彩的片段。由此可以证明如今的新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只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就能不断地产生教学的火花。有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关于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还需要死记硬背吗?


我真正能在面容上认出沈晓烽老师,还是一个月前在瓜沥三小举行的“三校联合,三课连上”区级教研活动上,那天明德学校徐维键老师(语文兼科学)承担了其中的一节研究课,他作为助手也一起来了。不料几天后,他的一篇“激情高昂的一堂科学课——谈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就传到我的手上。一位体育兼科学的老师,这样投入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并且能上这样有创意的研究课真的不容易!明德的活动更进一步坚定了我的观点:在科学学科的团队中,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人人都是好样的。


不简单啊不简单。明德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但是科学学科的教研活动每次有教师参加,科学学科的评比、竞赛、研究课等都占有份额。这里体现了兼课教师的勤奋努力,也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在学校的教育中,每门功课都是重要的,每门学科都要有骨干教师。


学生在几分钟时间内,剪贴出人体消化系统的剪纸作品,足以证明明德学校学生的刀功扎实;在科学课中与剪纸有机结合,既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良苦之心,也足以证明学校的剪纸特色的名副其实。


下课了,学生轻轻地放好凳子,整理好物品有序离开教室,从细小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学校的常规从每一件小事抓起,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规矩的形成贵在持久,丰硕成果的出现也贵在持久!


可以预测假如这个班级的学生30年以后的某一天又相聚在明德学校,被拉出“肠子”的晓峰老师肯定是他们的热点人物。


                                          2007.12.16.


哈,本人水平有限,文中的照片传不上啊!前面一帖还挂了空档,表示歉意。


 


        终于接上了,请管理员把后两帖删掉。。

TOP
3#






原来如此,哈哈


 


,设计很有创意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4#

经典的设计、思路总那么令人难忘!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5#

何老师的话,如沐春风
有风,方向随你……
TOP
6#

哈哈,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学生可能会终身难忘
TOP
7#

一堂令人难忘的科学课。我们科学老师就是要多动脑,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
TOP
8#

一个精典成就了一堂好课!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9#

何老师的课堂笔记记得真好,尤其是看这一标题就马上被吸引住了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10#

请问是真的“肠子"吗?"“绳子”?什么样?

TOP
11#

用的是一般的绳子,预先放在衣服的两只口袋里。一根绳子要细一点,长一点;另一根绳子要粗一点,短一点。两根绳子要预先绕好。让学生来拉肠子时,教师的手在两侧的口袋里要拉住绳子的另一头。

TOP
12#

两根绳子有粗细、长短的预设,目的是让学生能发现小肠又细又长,大肠又粗又短的特征。
TOP
13#

用的是普通的绳子,用塑料包装绳也可以的,但是一根要长一点,细一点;另一根要粗一点。两根绳子要预先绕好,让学生来啦肠子时,教师的双手要在两侧的袋子里拉住绳子的另一端。

TOP
14#

绳子的粗细,长短预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小肠又细又长,大肠又粗又短的特征。
TOP
15#

教师的个人智慧是科学教学的资源宝库!

TOP
1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