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学生“拉出了”老师的肠子
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何树德
12月14日,我参加了明德学校的科学教研组的研究课活动。学校里任教科学课的五位老师都是兼职的,两位兼体育,两位兼语文,一位兼数学。开课的是去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沈晓烽老师,他体育兼科学。执教的课文是四年级“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篇比较抽象、难教的生理卫生方面的科学课。教室里除了科学教师以外,还有其他学科的空课教师、校长和教导主任等共十多人。
(照片
沈老师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品尝了饼干,我知道这是前奏。果然,上课铃声响后,新课从“刚才的饼干到哪里去了?”导入,由此,师生共同把“口腔、食管、胃”三部分,通过讨论、计算机图片、文字辅助等方式一一解决了。这节课很顺利地向前推进着,让我最难忘的有以下两点:
一、老师的肠子让学生拉了出来
胃的认识学习环节结束后,沈老师提问:“胃里的食物接下来又到哪里去了?”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大肠、小肠,老师板书了名称后,转身又问道:“知道小肠、大肠长得什么模样吗?”学生茫然了。“那我就做一次牺牲,把我的肠子拉出来让大家瞧一瞧再说!”说着他真的请上了两位男同学,站在他的左右。这样的言行不仅让全体学生惊呆了,听课的老师也桌摸不透他到底要干什么?全场鸦雀无声,眼睛瞪得大大的。只见沈老师从两只外衣口袋里拿出了“肠子”让学生使劲地向外拉。一长一短,一粗一细,两根绳子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可惜,我也没有料到他会露这一手,以致于我都来不及摄下这么精彩的场景。大、小肠的区别和作用在小品式的表演中,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袋中了。
二、学生真的动刀了
明德学校的剪纸是一大特色,我至今还保存着学生的一件剪纸作品。想不到在科学课中也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学完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作用以后,在巩固环节中,沈老师让学生真的动刀了。“以四人为一组,把各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剪下来,贴到人体轮廓图上。”任务布置了,大屏幕上还出现了分组活动具体要求的提示片。接着每位同学利索地干开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会儿功夫,在人体轮廓图上,各小组都粘贴上了消化系统。虽然有的小组的胃是挂在胸腔和腹腔之间(粘贴的位置没有估计好),但是我认为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途径已经刻印在脑袋中了。
(照片)
下课了,轻轻地把凳子放到了课桌底下,整理好课桌上的物品有序地离开了教室,我的大脑却还留在这节课中。
不容易啊不容易。一位体育兼科学的,教龄才一年多的新教师,上了一堂颇有创新意识的研究课。课堂上拉出老师的肠子的情景恐怕每位学生是终身难忘了,剪剪贴贴后每位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也成了永不消失的电波。课堂教学就需要有这样精彩的片段。由此可以证明如今的新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只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就能不断地产生教学的火花。有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关于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还需要死记硬背吗?
我真正能在面容上认出沈晓烽老师,还是一个月前在瓜沥三小举行的“三校联合,三课连上”区级教研活动上,那天明德学校徐维键老师(语文兼科学)承担了其中的一节研究课,他作为助手也一起来了。不料几天后,他的一篇“激情高昂的一堂科学课——谈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就传到我的手上。一位体育兼科学的老师,这样投入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并且能上这样有创意的研究课真的不容易!明德的活动更进一步坚定了我的观点:在科学学科的团队中,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人人都是好样的。
不简单啊不简单。明德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但是科学学科的教研活动每次有教师参加,科学学科的评比、竞赛、研究课等都占有份额。这里体现了兼课教师的勤奋努力,也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在学校的教育中,每门功课都是重要的,每门学科都要有骨干教师。
学生在几分钟时间内,剪贴出人体消化系统的剪纸作品,足以证明明德学校学生的刀功扎实;在科学课中与剪纸有机结合,既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良苦之心,也足以证明学校的剪纸特色的名副其实。
下课了,学生轻轻地放好凳子,整理好物品有序离开教室,从细小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学校的常规从每一件小事抓起,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规矩的形成贵在持久,丰硕成果的出现也贵在持久!
可以预测假如这个班级的学生30年以后的某一天又相聚在明德学校,被拉出“肠子”的晓峰老师肯定是他们的热点人物。
2007.12.16.
哈,本人水平有限,文中的照片传不上啊!前面一帖还挂了空档,表示歉意。
终于接上了,请管理员把后两帖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