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学结缘20年——记萧山区小学科学名师汤永海
一、一个学校呆了20年
我是1995年湘湖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分配到城山中心小学,现在的进化二小,工作至今一直担任进化二小专职教师。在这个学校一呆就是快20年。没有多校经历,相对比较简单,单纯,就是从学校到学校。时间长了,习惯了,对这个学校有感情。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我曾在在区师德征文《扎根山区永不悔》中我这样写道“我要为自己家乡的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也许是激情感染了大家而侥幸获一等奖。但是,那时我年轻气盛不懂事,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这句话后面需要付出的坚守。时间流逝,我也从教学新兵变成了学科骨干,但我依然留在那个农村学校。现在我可以平静地说,我已经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二、一门学科教了20年
我很庆幸,从工作之初执教自然、尝试再到现在的科学,学科一直没有变,始终是科学专职教师。这对一个老师来说是不容易的,是件幸运的事,这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和积累受益良多。所以很多年轻的老师尽量不要随意更改自己的学科立场,当然更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科学团队。说实话,我们科学团队是很强大的,而且机会也特别多,是对个人成长非常有利的一个学科。
三、工作随想与体会
1.培养学生兴趣
我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我的课,那就需要兴趣培养。所以我总是想尽办法把能用来做实验的材料都拿到课堂上来,上课也尽量幽默风趣些。为了教学需要,还专门到湘湖师范的楼信权老师那里学习鸟类标本制作,至今还有家鸽标本放在我们实验室里。学生也许受到我的影像,经常有一些虫子蝴蝶什么的,献宝似的送给我做标本,一个学生还拿来一颗野猪的大獠牙,最离奇的是,一个冬日造成,一个学生竟然捧着一条手指粗的蛇也抓来送给我。真是又担心又开心。我把它做成标本后请他们来看看,所以很多时候实验室是孩子最好奇的地方。教室里成为我们的种植养殖基地,看花开花落,看种子萌发,看蚕宝宝蜕变成蛾子。空闲时节,带学生去采树叶捕昆虫,兴趣小组鸡蛋撞地球,打开包装好多鸡蛋都一塌糊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情绪;快乐烧烤就是用放大镜在操场上点燃火柴枯叶,听到学生的阵阵惊喜的尖叫,比美食更有诱惑。有了这么多的折腾,学生开始喜欢我的课了,也开始喜欢我这个人了。喜欢我这个人了,也就更喜欢我的课了。
有了平时的积累,关键时候就派上用场了。03年的区实验教师现场操作比赛中,我凭借对实验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操作,以较大的优势获得一等奖。
2.立足课堂研究
“年轻人头脑灵,反应快,一定要抢先学会新鲜事物。”我们的教研员何树德老师总是这样鼓励我们。所以,当多媒体课件出现时,我就积极去争取这样的机会。2000年暑假期间,我和另一位老师一起参与了常识第九册电脑课件的开发。由于时间紧,经验不足,我们俩还真花了不少的精力,常常是白天外出找素材,晚上通宵达旦干。没有电脑刻录设备,储存的内容无法取出,我们就冒着高温把整个电脑主机搬到萧山,参加验审,完了再搬回来进行修改。虽然办法笨了点,但勤能补拙,整个暑假辛劳的结果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的课件不仅顺利通过了验审,还被评为区一等奖,后来又获杭州市一等奖,浙江省二等奖,现已在全省出版发行,我们俩也拿到了出版证书。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真好!
从区级常识优质课《现代武器与自我防护》到率先向社会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南极见闻》,从教坛新秀汇报课《我国的领土》到校本课程研究课《梅乡好风光》,从自编教材《说梅》到区优质课二等奖《了解空气》,从杭州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汇报课《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到自主主持申报教研活动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温度和温度计》,一步一个脚印。
几乎每个学年我都要承担区级公开课。2008年承担区级教研活动中,我对《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一课实验环节加以改进,把实验器材的呈现由原来的一次性改为阶段性呈现,并掌控住关键的器材——小刀,学生必须在完成前一任务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下一实验的器材,大大提高的实验的有效性,听课老师也给与了肯定。后来我重新整理了这种现象,写成《例谈如何改进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发表在萧山教育2008年第6期,品尝到反思带来的甘甜。后来把这个设计过程的思路变化整理成文章《对一堂课的打动干戈》,发表在《杭州教育杂志》。
3.记录科学精彩
在钻研业务的同时,我一直没有放松对理论研究的学习,坚持走教研促教学的道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为了上好《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与学生一起养蚕的日子。写成5000多字的《养蚕日记》,记录整个过程,既亲身体验了养蚕的乐趣,也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触摸到教学中许多容易搞错的问题。13年参加省“我与学生的科学故事”征文,获二等奖,今年该文发表在萧山教育杂志上。并且因为养蚕,我开始关注学生对动植物对生命的态度,撰写了《由养蚕衍生到对生命教育的思考》获得区年会论文一等奖和杭州市农村小学科学骨干研修班优秀论文,《对科学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获得全国科学课杂志论文一等奖,《科学课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误区分析及改进策略》获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一个问题研究可以衍生出如此多的思考,那么对教育教学就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我想学生也一定是最终的受益者。难怪许多学生到现在还经常问我养蚕的事呢!
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教学感想,撰写教学随笔,已经成了我业余生活的最大嗜好。这些年我坚持写一些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大约有8万多字。我把它汇编成册,取名《在春天里耕耘》,甚感欣慰。从我个人兴趣来说,我教的是科学是理科,但是我喜欢的是文科,是文学。我是区作家协会会员,近几年在全国大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达两百多篇,连续三年被萧山日报评为十佳副刊作者。这些纯粹是个人喜好,但它是学科记录的延伸,也是调节学科压力的一种方法。
人生很神奇,回顾经历过的,竟然发现那么多相似性。
三评教坛新秀
1.1999年,工作四年多,第一次参与评选,没能冲出学校。
2.2001年,成为区级新秀。
3.2007年,沉寂六年之后,终于获评市级新秀。
三评区级名师
1.2006年第一届名师培养对象,实力不如人,被淘汰。
2.2009年第二届名师培养对象,因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没有正确定位,放松了自己,实力不够,再次被淘汰。
3.2014年,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这次条件改革,只考核近四年各方面综合情况,没有吃老本的可能了,大家的机会也更平等了。侥幸获评。
这样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经历,让我明白我不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倒是一个励志的案例,像我这样比较笨的,只要坚持,都能获得成长,我想很多老师应该都是很聪明的,要想成长成功肯定没问题的。
四、快速成长两点建议
1.抓住机会
当初和许多老师一样,也是抓住了多媒体普及和新课程改革这两个大的机遇,在坚持努力之后,获得了一些成绩,也为自己的成长积累了一些经验。再看看当下,我们科学老师的机会更多,更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材。比如即将推出的低段科学课程的增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抢占先机;再比如现在推崇的翻转课堂、微课产生发展,这些都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我们科学老师就要抢先熟悉技术,从课堂资料积累和设计入手;还有就是我们区域范围内的联合发展协同体,这是科学教师逐级成长的平台,务必要踏踏实实跟着组内活动,积极完成各项任务。也许现在觉得有些苦,有些累,但坚持一段时间就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实实在在的成果了。
2.寻找贵人
以前,何树德老师悉心关心大家的成长,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科学老师的贵人,现在,教研员杨春晖老师组建了联合发展共同体,把大多数科学老师以一定的层次加以组合,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个为我们萧山科学学科竭力推进的人,也是我们的贵人。当然,我们还得自己去找一个能安安稳稳带领我们前行的师傅,这也是我们的贵人。
在联合协同体里,我也有一个师傅,就是宁围教育的总舵主邵亚华老师。虽然他公务繁忙,但只要我们有需求,他总是不遗余力进行指导和帮助,这也是我的贵人,更是我的幸运。
抓住眼前的机会,努力争取,依靠团队的力量,获得贵人的指点,我们一定会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