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网络研修班林泳桥作业帖 [复制链接]

1#

上虞网络研修班林泳桥作业帖

读书笔记:

1)科学容不得浮躁——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的专题有感
2)让学生的观察更深入——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二)

(3)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情感态度——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课堂实录:

(4)《了解空气》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5)《比较水的多少》

(6)《热胀冷缩》

原创文章:

(7)网络研修一年的点滴感受

(8)我的油菜花只有三片花瓣

(9)首次活动感想

(10)在探究中发现科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5 19:11:3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容不得浮躁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喻伯军老师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有二十个专题,其中第十二个专题是“如何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这个专题中通过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的两次教法的比较,提出“光有简单的经历是不够的”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在“一枚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和“倒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几枚回形针”的两个实验里,操作都很简单,第一个实验只需要学生往硬币上滴水就是了,第二个实验只需要往杯子里放回形针就行了。但第一个实验却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如果一碰到桌子,水就会流出来,或者同学之间说话太多,一口气也会把水给吹出来,又或者在水流出来之前没抓住机会观察,实验很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往满满的一杯水里放回形针,它需要学生花比较多的时间,一枚一枚地重复做好几次看似简单的实验,但其实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耐心、较真的科学态度。到底能放几枚?这个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那种追求精细的科学态度。
            

“这个答案并不重要”,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上有多少老师和学生会这么真正的认为并付于行动呢?案例“《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的教法”中的老师第一次教法中采用的是先让学生猜测一枚硬币上最多能滴多少滴水而水不流出来,在学生实验中老师走到每组学生前问的就是“你们滴了几滴了?”在最后汇报的主题是一共能滴几滴水。教师一直关心着滴水的“数量”这种做法非常符合老师日常教学中的心态,我也会这么做的。但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请看这一段的描述:“2分钟后,教师问:你们滴了几滴了?这下,4人均抬头,只听生120滴,生2却说24滴。教师追问到底几滴,他们好像不知所措,记录员开始发话:22滴算了。”“算了什么叫算了算了是科学吗?汇报时,第一组滴了25滴,第二组滴了30滴,第三组滴了41……老师好像并没发现什么问题就转到了下一个实验中去了。如果是我可能对第三组的同学表扬一番,理由是他们能干获得了冠军。算了一词出自学生之口说明了学生有浮躁之心,25—41滴差距这么大居然没发现什么问题,不刨根问底则是老师的浮躁,如果要因为获得了冠军而表扬,那就是更浮躁,简直是糊涂。
            

  反思我们平常的科学课,这种浮躁的现象会少吗?假如在《奇妙的指纹》一课中一个学生汇报说他的指纹是弓形的,你会怎么做?我们很多老师都不会走过去说:“让我也看看这个指纹”,而很快地加以肯定。我开始也这么做,后来在一次调查学生的指纹中发现我任教的三年级三个班149名学生中居然没有一个指纹是弓形的,都是斗形和箕形的两种,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事后我叫学生去查找弓形指纹,很多学生到其他班去找居然也没找到,我就很奇怪,好不容易在一年后的一次夏令营中学生在一个外校的学生手上找到了弓形指纹。学生汇报说指纹是弓形的,是真的是弓形的,还是看错了,或不知道什么是弓形等等,我们在不经意中就已经浮躁了。再如蜗牛壳的左旋和右旋,当学生有的说有左旋,有的说有右旋,你会怎么做?你们那里的蜗牛壳真的有右旋又有左旋吗?再如我们在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中,通过一个铜球实验发现就得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科学吗?你用铜球做实验,铜球有这个性质可能铁球没这个性质呢!铁球有这个性质可能木头没有这个性质呢!还如学生在用检测器测导体和绝缘体,用一节电池当电源测铅笔芯时,小灯泡不亮,学生马上就会得出铅笔芯是绝缘体。请问铅笔芯真的是绝缘体吗?学生用过两节、三节、四节甚至更多的电池去检测过吗?检测铅笔芯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到底检测了几次。
            

  学生的浮躁根源在何处?学生的浮躁根源在教师的浮躁。老师为了赶进度,赶时间,很多时候不会考虑这样做究竟科学不科学。以偏概全、急于求成,这样能科学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能提高到何种程度关键看教师的科学素养。目前一线的科学教师有几个是专业对口的?所以很有必要对老师进行培训,培训不仅仅要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还要丰富老师的科学知识,提升老师的科学素养。
            

  以灌输知识为中心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但要把每一个实验真正动手“做”起来,目前由于专职教师少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即使我们做到了这一步,让学生有亲身经历,光有简单的经历还是不够的。如何在“做”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科学容不得浮躁,科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TOP
3#

让学生的观察更深入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二)
            

      读了《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这本书以后,我深受启发,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有了很大的触动。让我不禁反省自己一学期来的工作。科学课教给孩子什么?孩子能学到什么?孩子们喜欢我的科学课吗?如何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各种能力?等等。
            

反思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我觉得《科学》三上教材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设计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只要你深入分析、比较、判断这些活动,便会发现他对学生形成和发展观察能力的活动是有层次有序列地进行的。每个单元、每一课、每个活动之间是有结构的,每个活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着逐步深入的内在联系。例如《我看到了什么》:第一个活动观察图片上的书,交流我看到什么;第二个活动是回想在大树前我曾看到过什么;第三个活动讨论怎样观察一棵树;第四个活动交流实地来到大树下观察什么;第五个活动是:实地观察。通过比较后不难发现这五个活动之间是有层层深入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间接认识树到通过实地观察树,从单纯用眼睛看一棵树到调动所有感官想办法观察一棵树,领悟到观察需要有目的,体会观察方法,仿作迁移。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有了观察力,学生就能全面、深入、精确地观察事物,为创造储备各种知识经验。而敏锐的观察力又是创造的基础。我们科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喜欢观察、热爱观察、随时观察的好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观察自觉性
            

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敏感,好奇心强,尤其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有较浓厚的探究兴趣,爱“打破沙锅问到底
   
”。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新颖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针对这些特点,常常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和感兴趣的事物,如在《观察蚂蚁》这一课始,我就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蚂蚁有几条腿?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八条腿的,有六条腿的,也有四条腿的,还有十条腿的,答案五花八门。我并不着急,接着又问蚂蚁的触角怎样的?学生有说是像倒八字,有的说是像小括号,还有说是像火柴棒……这时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蚂蚁。这样通过问题激趣,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欲望,减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调动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给观察方法,拓宽观察面!-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兴趣后,我就逐步把随机观察改为定点观察。观察的目的明确了,观察的要求提高了,学生便会发现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完成不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会产生迫切的求知欲。这时,我便在观察实践中渗透方法指导,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乐于在实践中应用。我向学生渗透的观察方法主要是三方面:
            

1.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第一堂定点观察课,我在学生面前放了一个苹果,让他们说说观察所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只圆圆的苹果,表皮青里透红,看上去真诱人。”观察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远远没有。我请一位学生拿一拿这苹果,他拿后补充说:“它摸上去很光滑,掂掂份量,还挺沉的,估计有半斤吧!”我又请一位同学闻了闻苹果,他又补充了几句:“把它放在鼻子边,我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我忍不住咽下了口水。”最后我又请一个同学咬了一口苹果,他又添上这样几句:“咬一口果肉,硬硬的,细细咀嚼,开始觉得有点酸,但挺爽口,稍后便感到一丝甘甜,味道可真不错!”通过这种形式的观察课,学生明白了观察,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也可以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
   
,用舌头去舔,用手去摸。总之,只要能帮助我们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全身无论那一个感觉器官都可以利用。
            

2.选择合适角度,广泛观察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送蚂蚁回家并说说有什么新发现。一个学生说他找到了秋天,那就是桂花。我心中一动:这不是观察秋天的好机会吗?我乘机问学生:“只有这一种景物能代表秋天吗?”于是学生们继续寻找,直到找全了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止。他们找到了飘在地上的落叶,枯黄的小草,盛开的菊花,香气袭人的桂花等。回到班级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找到校园里的秋天的,他们有的说:“边走边看。”,有的说:“还可抬头看!”,有的说:“还可以低头瞧!”
   
我又稍作点拨,学生很快领悟到怎样观察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3.进行局部放大,细致反复地观察
            

在对事物的全貌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之后,我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把重点部分“局部放大”抓住事物的特征,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使观察趋向精细化、具体化。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总会参差不齐,观察能力也不一样。年级越高,悬殊越大
   
。我总是在学生分散观察的基础上,集体交流观察结果,相互启发、补充细节,再组织第二次观察。这样观察得来的结果印象深刻,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认识,普遍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水平。
            

三、培养多种能力,提高观察质量
            

学生有了浓厚的观察欲望,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我就在指导他们提高观察质量上下功夫。观察能力的提高实质上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记忆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以上几种能力,使它们协调发展,把学生的观察能力向纵深推进。

TOP
4#

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情感态度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粗略地将张红霞教授所著《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了一遍,说实在话,对其中许多内容都没能很好地领会,真是惭愧,但读了之后还是有所感想的。

就我个人而言,在几年中经历了常识课、科学课的教学转变。从过去的关注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到关注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再到现在的关注包含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在内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科学教育思想在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中,不断地更新“升级”。

面对如今的小学科学教育,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审视和解读科学教育的性质。科学、科学素养、科学启蒙,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学……

某次培训时,我知道了这本张红霞教授原创的专著,便直觉地感到它将帮助我解决科学教育中的一些困惑。正如郁波老师在此书的序言中所写,“阅读此书,我们能够在教师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了解科学的性质,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能够寻找到按科学的理念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我们还能够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区分哪些是与科学理性相违背的,哪些是不科学或反科学的。”

科学究竟是什么?从科学的本质而言,它应该包含科学知识技能、科学过程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学生完全地领会科学。实际上,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所要教与学的,应该是一种适合学生的、属于学生的科学,那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学生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它也应包含科学知识技能、科学过程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

一、作为知识技能,学生的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知识一般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就是指某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比如“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的”。程序性知识,就是指怎样解决问题,设计和实施调查等,比如“用电路检测的方法区分各种物体的导电性”。从自然课到常识课,我们的教学多围绕着这两类知识,乃至为了获得更多的此类知识而不惜采用机械的、灌输的教学手段。科学课中,科学知识相对减少了,要求也降低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如今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就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地追求科学知识的获得而重蹈覆辙。

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真理性。正如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一样,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科学知识并不总能成为永恒的真理。同样的,学生们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认识事物的。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一个“真理”,因此作为学生的科学知识,它应该是适合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真理,尽管这样的“真理”离科学真理甚远。比如,小学阶段的科学概念多不是精准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概念的内涵会逐步增加,概念也就变得更科学化,因此在概念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今后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的建立和掌握,就正是学生层面上的“相对真理性”。

二、作为过程方法,学生的科学究竟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科学究竟是什么》中着重论述了包括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假说的建立、观察实验的实施、逻辑推理的开展等科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方法。

作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首先需要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从而提出合适的探究问题。通过相互的研讨,提出有根据的假说,利用自主合作的观察、实验、游戏等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问题,以及对研究设计和结果的反思等。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学生们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学生的科学过程方法应该是简明而有结构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设的梯子”,“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究竟是什么》)。无论是教师引领也好,学生自主学习也好,他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运用的策略方法都尽量地要简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作为情感态度,学生的科学究竟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必须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的。作为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应体现在求真、求善、求美三个方面。

科学理论之所以能经得起重复检验,是因为科学强调方法、步骤的规则性,实际上就是观察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探究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即便是猜想、假设,也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观察记录,不夸大其词,不弄虚作假,这比获得一个简单的结论重要得多。

科学在求真的同时,还要求善。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但是科学有时候具有“双刃剑”作用: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缺乏、人口迅速膨胀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同时,现代科学的工具理性压抑甚至扭曲了人的价值理性,使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削弱或丧失,导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科学不仅仅只有求真,更重要的是求善,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我认为: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TOP
5#

《了解空气》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    2/组,4人围坐,共8组,16位同学。
                

随带物品:课本9本,写好课题的小黑板1块、版图6块、玻璃水槽1只(高锰酸钾溶液一袋),毛巾10块,塑料袋、金属线40对、水槽10只、杯子12只、报纸80张、漏斗10只、空矿泉水瓶、瓶塞漏斗1付,砖块2块,科学家名片。
                

教师准备:
                

课前放好:毛巾1/组、水槽1/组(内盛水)放桌边
                

第一次分发:塑料袋1/人、金属线1/组(组合在一起),(记录纸1/组)
                

第二次分发:水槽1/组(内盛水)、无色透明塑料杯1/组、报纸4/
                

第三次分发:可乐瓶漏斗1/
                

第四次分发:瓶盖子1/
                

教师材料:空矿泉水瓶、瓶塞漏斗,砖块,杯子1只,科学家名片
                

学生自备:铅笔1/
                

一、设疑导入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教师演示漏斗能漏水)这是一个漏斗,把它放到瓶子上,加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上面的水不会流下去了。
            

师:哎,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
            

生:空气在瓶子里面,把要滴下来的水全部挡住了。
            

生: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就流不进来了。
            

师:很多同学认为水下不去的原因可能跟空气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教师出示课题:《了解空气》)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一开始就以一个“不会漏水的漏斗”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受这一奇特的现象后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引起了学生与原有认识经验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为本节课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识空气
            

师:研究空气,首先要抓到空气,那怎样才能抓到空气呢?
            

生:用手抓。
            

生:用油纸袋。
            

师:是用塑料袋抓,很好。
            

生:用嘴巴吸。然后闭上,嘴巴里面就充满了空气。
            

师:好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吹气球,气球里面就充满了空气。
            

……
            

评析:空气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师在这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抓空气,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师:其实,抓空气的方法很多,用塑料袋抓空气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教师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面对这样一袋空气,同学们想怎样来观察呢?
            

生:在袋子上挖一个小孔,让空气流出来,感觉脸上怎么样。(教师板书:用脸感觉)
            

生:先用眼睛看看再用手摸一下。(教师板书:眼睛看)
            

生:用耳朵听听。
            

生:用鼻子闻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师:我们可以用铅笔在塑料袋上戳一个小洞,闻闻空气的气味。板书:用鼻子闻。
            

评析: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空气的性质,老师要求在塑料袋上戳一个小洞用感官来充分感受。此时,老师没有准备牙签、大头针等一些戳洞的材料,而是利用学生身边最为常用的铅笔,这虽然是一个细小的环节,但足以感受到老师对材料准备的用心。
                

师:还有其他研究的方法吗?
            

生:用手去摸摸。(教师板书:用手摸)

师:空气流出来后,我们可不可以用舌头去尝一尝。(教师板书:舌头尝)可能我们同学还有其他的方法,呆会儿我们也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板书:其他方法。
            

师: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观察。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同学可以开始研究了。
            

(教师分发材料)
            

(各小组开始抓空气,并观察抓到的空气。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
            

师:请同学们把塑料袋放中间。教师指黑板,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一条一条来交流大家发现的结果。谁先来。
            

生:用眼睛看,袋里面好像没什么东西,而且能透过塑料袋看到对面的东西。
            

师:里面到底有没有东西?
            

生(齐):有。
            

师:什么?
            

生(齐):空气。
            

师:但是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能看到对面的手,说明空气是……
            

生(齐):透明的。
            

师:它有没有颜色?
            

生(齐):没有。教师板书:无色透明。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奖励你一张科学家名片。
            

评析:奖励“科学家名片”的方式,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得到了“科学家名片”后对后面的研究将更出色,而没有得到“科学家名片”的同学,为了得到它,也会更专心的进行研究,以能得到它。课堂上有好几处用到了“科学家名片”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有补充吗?
            

生:空气用嘴巴尝是有点甜的。
            

师:什么味道?
            

生:有点甜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用舌头尝空气是凉凉的,没有味道。
            

师:凉凉的是舌头对空气的感觉。这样吧,全班同学张开嘴巴,尝尝空气的味道。
            

(生张大嘴巴,尝空气的味道)
            

师:谁尝到了空气的味道?
            

生:空气是没有味道的。
            

师:对,因为气温比较低,它是凉凉的,但它是没有味道的。(教师板书:无味)
            

师:如果空气是甜的话,那我们就不吃糖了,多吸几口空气。
            

生笑。
            

师:鼻子闻,有什么发现?
            

生:有点清香的味道。
            

生:空气也是无味的。
            

师:跟前面的无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鼻子闻到的是气味,所以我们认为空气是“无嗅”的。(教师板书:无嗅)
            

生:用手摸,是空空的。
            

师:你是怎么摸的?
            

生:戳一个洞,摸不到。
            

生:在袋子外摸,好象有股力量,如果袋子很紧的话,我怎么按也按不下去。
            

师:它也是有体积的对吗?
            

生(齐):对。
            

教师板书:有体积。
            

师:用手摸,还有什么发现?
            

生:没有固定形状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用手按下去就变成另外的形状了。
            

师:说得真好。教师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教师奖励科学家名片。
            

师:我们用掌声表扬他。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吗?
            

生:用脸感受,空气是凉凉的。说明空气会流动。
            

教师板书:会流动。
            

教师奖励科学家名片。
            

师:其他同学可能通过其他方法,还有另外的发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交流到这儿,好吗?
            

生(齐):好。
            

师:请大家把塑料袋放到抽屉里。
            

评析:对材料的整理,老师也动了一番脑筋。
            

三、魔术:不会湿的纸
            

师:这么一袋普普通通的空气,同学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发现,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让
            

我们用掌声表扬自己。
            

(学生鼓掌表扬自己)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做魔术需要道具。水槽、水、杯子、报纸。魔术正式开始,我们先把报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使它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现在报纸是干的还是湿的?
            

生:干的。
            

师取出报纸,让学生检验。
            

师:同学们也想试一试吗?
            

生(齐):想。
            

师:老师有2点要求。第一,每个同学做一次;第二,每次只能使用一张报纸。能做到吗?请各小组组长把水槽放到桌上,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试验了。
            

学生领取材料后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魔术成功的同学请举手。魔术失败的同学也请举手。
            

师: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同学想不想再做一遍啊,失败的同学想再给你一次机会吗?那这样吧,我们再来做一遍,不过,老师有一个新的要求,魔术失败的同学要动脑筋,想办法把魔术做成功,总结刚才失败的教训;魔术成功的同学想办法把魔术做失败,但是杯口还是要向下放的。好,开始吧。
            

学生再次实验。
            

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报纸为什么不湿?有的时候报纸为什么又会湿掉?
            

生:杯口向下的时候,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进不去,所以报纸不会湿。
            

师:那水为什么进不去呢?
            

生:因为空气占据了里面的位置。
            

教师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师:那为什么有时候报纸湿掉了呢?
            

生:因为空气出来了。
            

师:你凭什么说空气出来了?
            

生:有气泡出来了。
            

师:看到气泡出来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看到气泡的同时你又看到什么了?
            

生:有水进去了。
            

师:空气出来了,水进去了,报纸就湿掉了。
            

师:现在我们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生:地球上。
            

生:浴室里。
            

生:海底有空气。
            

生:潜水员用的氧气瓶里有空气。
            

教师出示一块砖,提问:砖块里面有空气吗?
            

生:有。
            

师:怎么证明?
            

生:放到水里。
            

教师把砖块放到水里。
            

生:有气泡冒出来,说明砖块里面也有空气。
            

四、塑料漏斗里有空气吗?
            

师:想不到砖块里面也有空气。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这是把矿泉水瓶底切掉,做成的两头都通的塑料漏斗。它里面有空气吗?
            

评析:塑料漏斗,一个很普通的材料,在这里却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既研究了开口的物体中也有空气,还为后面研究“谁赶走的杯中的水”作了铺垫。这样的材料准备不仅使教学环节之间得到很好的融合,又使材料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一举两得。
            

生(齐):有。
            

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测,如果给每个小组一个塑料漏斗,利用桌上的材料,同学们能不能证明漏斗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
            

学生开始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教师发现学生大都站着,教师适时提出:我们坐下来交流好吗。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把它倒过来放到水里,上面有空气冒出来。
            

师:有空气冒出来你看到了吗?
            

生:我用手摸到了。
            

师: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老师要奖励他一张科学家名片。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用抹布塞住漏斗的一个口子,把它放到水里,发现有气泡冒出来。
            

师:看到了吗?有气泡冒出来说明里面有空气,真棒,老师也要奖励你一张科学家名片。
            

生:把塑料漏斗横过来放到水里,也有气泡冒出来。
            

师:真厉害。也有奖励。还有其他方法吗?
            

五、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师:同学们通过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一道难题,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啊。请大家注意观察。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述:先将杯子灌满水,然后杯子倒放,慢慢地提起来,杯口不离开水面,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减少?
            

生:没有。
            

师:我们看,杯口一离开水面,你看到什么了?
            

生:水减少了。
            

师:如果杯口不离开水面,又要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同学们能借助你所想到的所有的材料,能不能把水赶出去呢?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些小组有办法了?
            

一组学生演示。教师给予奖励。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可以用吸管把空气吹进去,就把水赶出来了。还有把杯子放进水里用手挤一下,也能把水赶出来。
            

师:今天老师只给大家准备了一个与塑料漏斗配套的瓶盖。用这样材料能不能把杯中的水赶出来?
            

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开始实验。
            

师:杯子中的水是被谁赶走的?
            

生:空气。
            

师:空气为什么能赶走杯中的水呢?
            

生:因为空气能占据空间。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刚才的现象,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
            

生:因为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进不去了。
            

师:老师给它松松口。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你松了松口,空气就出来了,水也就进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
            

师:现在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帮个忙,我特意从上虞带来了一瓶空气,现在我想取一杯教室里的空气,你有什么办法?
            

生:把这个杯子里的空气倒掉,再盛一杯教室里的空气。
            

生:把杯子灌满水,然后把水倒掉,里面的空气就是教室里的空气了。
            

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真棒,我们表扬她。
            

师:同学们为老师想出了好办法,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TOP
6#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液体具有一定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定科学的标准。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

事先放好:三瓶水(170毫升,2100毫升,380毫升)、毛巾一块、漏斗一个。

第一次发放:玻璃杯一个,记号笔一支

第二次发放:各种宽度的卡纸十种(放在一次性杯子中)

第三次发放:量筒一个

教师:

学生材料一套,小黑板一块,双簧连口服液一瓶(打开的)、钙奶一瓶、1.25升雪碧一瓶,瓷器调羹一个、小杯子一个、凳子一把

 [教学过程]

一、瓶子里的水谁多谁少

(一)猜测

1、同学们桌上放着三瓶水,哪一瓶最多,哪一瓶最少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估测一下,开始。

2、把实验材料放中间,谁愿意首先来估计。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呢?

(二)方法讨论

3、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不一致,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借助另外的工具让同学们一下子就能看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这样,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哪一组同学的方法多。

4、我们来交流一下(对于好的方法教师应该奖励)。

5、我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大家觉得哪一种方法又简单,又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6、老师这里有一只杯子和一支记号笔,大家觉得用这两样简单的材料能比较水的多少吗?怎么比较?(指导学生要画上记号)

7、老师这里有几点提示:

1)测量过的水要重新倒回原来的瓶子中

2)对于瓶口比较小的容器,可以使用漏斗

3)尽量不要把水洒出

(三)验证并得出结论

8、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每一组必须过关)

9、把实验材料放中间,我们来交流一下。

10、跟这一组结果一样的举手。

二、发明自制量筒

(一)发现新问题

1、大家用简单的方法就很好地解决了一个争论的难题,真不错。但有的同学要问了,既然2号瓶里的水最多,那么它比其他瓶子里的水分别多多少呢?面对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二)讨论解决方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1)盛在一只相同的杯子里,放在称上秤,多几克。

是一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2)用小杯子量,多几杯

  大家看这种方法怎么样?既然他这么说,我们来试一试,如果大家觉得有什么问题,就马上举手。

  3)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

  没有刻度怎么办?可以自己画

  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距离相等。大家的距离都要相等(不相等会怎样,我们来试一试)

3、其实要画刻度很简单

  1)找一个宽度合适的小纸片,以此为标准在杯子上画出刻度。(教师演示一下)

  2)用自己制作的测量杯来测量三瓶水分别有几格

  3)把结果纪录在课本73页的表格中

(三)方案的实施并得出结论

4、交流(教师挂好数据汇总表,根据学生的回答纪录)

5、看来各组的数据都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水不一样,刻度距离不一样)

6、如果我们要得出一样的结果,必须要有哪些条件呢?(刻度要均等)

三、用量筒量水的体积

(一)观察量筒

1、工人叔叔根据大家的想法,已经制作了专门来测量液体多少,也就是液体体积的量筒,(出示量筒)大家先来观察一下量筒,看看量筒与我们制作的测量杯有什么不一样。量筒是玻璃做的,很容易打破,所以大家要小心,要保护好量筒,请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就可以开始观察了。

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做引导,根据课件介绍量筒

1)量筒上面有统一的刻度,而且有统一的单位,叫毫升,跟老师念一下这个单位。

2)一小格就是1毫升,一大格就是10毫升

3)在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

4)在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同学发现,杯子中的水中间凹,两边凸,在量筒中就更加明显,读数时要以凹液面的最低处为准。

5)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液面,不能仰视或者俯视。明白了吗?

(二)用量筒测量三瓶水

3、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用量筒再次来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且把结果纪录在课本74页的表格中。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5、交流,(教师出示数据汇总表2,纪录各小组的数据)

6、大家看现在的这组数据,和刚才的数据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次的数据都比较接近)

7、老师告诉大家,这三瓶水,老师事先都测量过,它们分别是7080100毫升,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各小组测出的数据会有一点点差别呢?(水有漏出)

8、同学们分析得真不错,有的还找到了证据,像小科学家一样,其实同学们的数据已经非常精确了,因为在测量过程中误差是难免的。但是实验时小心仔细,就能减少误差。

四、猜液体的体积

1、(出示大瓶雪碧)你认为描述这瓶雪碧多少的单位用什么好?(毫升)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用毫升来做单位的物体呢?

2、(出示钙奶和双簧连)老师这里还有两瓶液体,猜一猜这三瓶东西各有多少毫升。(对用比较的方法猜的同学进行奖励)

3、把雪碧和钙奶的体积告诉学生,把双簧连打开,放在量筒里测量,请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念数。

4、如果我把它倒入这只调羹中,会怎样呢?(教师示范)

5、如果以后医生让你吃5毫升的药水,怎么办呢?20毫升呢?

TOP
7#

      
            

【教学目标】
                

科学技能: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认真观察试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并能尝试着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科学知识: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重点】
            

认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各种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冷水、开水,水槽、气球、毛巾、牛奶、酒精、黄酒、酱油、色拉油。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录像导入
            

1、林老师在家里烧开水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我用摄像机把它记录了下来,今天带给大家来看看。在看的时候,老师有个小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课件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学生说说看到的现象。
            

3、教师提问:水壶里的水为什么会从壶嘴流出来呢?先小组讨论一下。2’
            

学生讨论后交流。适时提问: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4、是不是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在刚才的录像片段中,我们看到壶里的水的水面发生变化了吗?那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水面发生了变化呢?(把水壶换成玻璃的)
            

教师出示烧瓶。我们现在用这个烧瓶来代替水壶。出示教具。
            

但水面细微的变化,在这里观察的不是很清楚,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加一根细的管子)
            

及时追加为什么,并在学生回答后,给与高度的肯定。
            

教师出示一根带橡皮塞的玻璃管。介绍橡皮塞的作用。
            

水面一旦发生变化后,我们就记不住它原来的位置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水面原来的位置吗?(做好记号)
            

我们平时用什么方法来做记号的呢?老师在这根玻璃管上套了三个橡皮圈,我们在拿到这个装置的时候,就把中间的橡皮圈放到液面所在的位置。(教师演示)另外俩个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调节到发生变化后的液面所在的位置。明白了吗?
            

给水加热的方法用水烧行吗?你有什么既安全又效果明显的方法吗?
            

我们马上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实验之前,老师还有几个关于实验的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仔细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情况。
            

2)等液面基本稳定后,把相应的橡皮圈移动到液面所在的位置。
            

3)完成第二步后,把实验装置放到冷水中,仔细观察液面的变化情况。
            

4)等液面基本稳定后,把相应的橡皮圈移动到液面所在的位置。
            

实验要求清楚了吗?
            

实验装置就放在大家的桌子上,请大家先调节好中间的橡皮圈,等老师给大家倒了热水之后,大家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2、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大家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三、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水受热体积会增加、受冷体积会缩小的性质,那么其它液体有没有这个性质呢?
            

2、说说我们还知道哪些液体?教师随机板书色拉油、酱油、酒精、黄酒、牛奶。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几种液体,我们可以怎样来证明他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也加热,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4、说一说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板书补充完整。
            

5、像黑板上的这些我们都称他们为液体,这些液体在受热后,体积会增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我们就把这个现象称为:热胀冷缩。  教师板书
            

6、那另外的液体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课后,大家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四、课外延伸,激发再探究的兴趣:
            

出示平底烧瓶、气球。有没有同学能在不取下气球的情况下把气球吹大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在课后自己学习下一课。

TOP
8#

网络研修一年的点滴感受

                              

2006年,在教研员傅老师的组织策划下,上虞市科学教师网络研修班正式成立。自研修班成立之日起,我就是研修班的成员之一。网络学习成了我们科学教师交流、探讨的只要阵地。我也在网络研修班中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理论及科学教学的能力。

在一年的学习活动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次QQ群的学习。那一次我正好家里有事,回家去了,家里没有电脑,离网吧也比较远,那天正好也下雨。为了能按时参加第一次的互动学习,我不顾下雨天,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网吧,但还是迟到了。不过还好,说明迟到的情况后,就进入到了学习互动中。由于去网吧的时候比较匆忙,原来准备好的材料全部都落在了家里。再回去那已经是不可能了,我就一边学习,一边在网上下载需要的资料,看到有用的,和主题有关的内容我就把它组织以后发到讨论群中,和主题还没有太多关系的,就先下载到U盘中,以供以后使用。虽然学习对大家讨论的一些内容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从这个过程中也了解了许多的理论知识。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不管如何,在以后的互动、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不但能增长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能从大家的发言材料中学到更多的科学教学技能。

在以后的几次互动学习中,我尽量做到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自己的发言材料。我还及时记录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成材料,供大家讨论及剖析。

一年的时间过得非常快,我们的网络研修班也快结业了。但我网络研修的兴致将继续,不会因为网络研修班的结业而终止。我会把结业当作是自己新的起点,不断从网络中学习。
TOP
9#

我的油菜花只有三片花瓣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拿着准备好的油菜花来到四<1>班教室上课,教室里已经有许多金黄色的油菜花了,学生们显得非常兴奋,正在仔细地观察着别人的油菜花呢。
            

在一起认识了油菜的各个部分之后,我们就着手开始研究一朵油菜花。学生拿着放大镜对油菜花进行观察后,又对油菜花进行了解剖,之后他们很轻松地观察到了油菜花由花瓣、萼片、雌蕊、雄蕊四部分组成,花瓣都是4片。这时我说:“是不是所有的油菜花的花瓣都是4片呢?”学生就仔细地观察着自己的油菜花。“都是4片。”学生齐声说道。我刚想总结像这样只有四个花瓣的花属于十字花科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的油菜花只有三个花瓣。”“不可能。”我说。“真的,你来看看。”我走过去一看,真的,只有三个花瓣。开始我以为有一片花瓣可能掉落了,但仔细一看,三片花瓣很规则地生长着,并没有掉落的痕迹。怎么可能呢?
            

这时许多学生都在自己带来的油菜花上去寻找是不是也有三片花瓣的油菜花,但是都没有发现,他们的油菜花都长有四片花瓣。我就顺口问了一句:“我们的油菜花都有四片花瓣,为什么这朵油菜花却只有三片花瓣呢?”“老师,我猜想可能是这朵油菜花变异了吧!”“可能是吧。”我匆匆收场。但是对于为什么这朵油菜花只有三片花瓣,我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TOP
10#

首次活动感想

元月20日晚上,上虞市网络研修班首次活动如期举行了。参与网络研修的老师共有50余人。我认真地参与了活动。可惜的是,那天正好家里有事,只能在网吧里参与讨论,我准备好的材料在网吧里无法打开,只能临时在网上寻找了一些材料,由于时间比较紧,我临时准备起来的材料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无法得到大家的共鸣。由此我想到了,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准备充分,而且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同。我们上课也一样,每节课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这样,课堂才会更精彩。

在研修过程中,我看到很多老师对提出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分析的都非常有道理。由此我想到,只要在每节课结束后,仔细地反思,回顾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这样对自己的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我决定,从下学期开始,也争取在每节课结束后仔细地反思、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TOP
11#

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科学

    2005年3月,笔者上了一节四年级《科学》下册《怎样加快溶解》的科学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尝试着在探究式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品尝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以探出科学味。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拿出一块肥皂,问学生:老师手中的肥皂能在水里溶解吗?如果要使肥皂溶解得快些,你们有谁愿意帮老师想个方法。热心的同学们一听能为老师出谋献策,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可以把肥皂放在热水里,有的认为可以把肥皂弄碎,有的认为可以把肥皂放在水里,并用筷子搅拌……

    教师在听完学生的讨论后总结说:大家的方法都不错,都可以采用。那你们先选择一个主题,我们一起来研究。

    学生选择了一个主题:用热水是不是能加快肥皂的溶解。

    师:要研究用热水能不能加快肥皂的溶解,你们觉得这个实验该怎么做? 

    生:把肥皂放在热水里,看它什么时候溶解完?

    师:对于这个方法,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单用热水溶解肥皂是不够的,因为,这样无法看到用热水快还是用冷水快。还应该准备一块肥皂,把它放在冷水里,比较热水和冷水中的肥皂,哪块先溶解。就能比较出来了。

    师:真聪明,这个实验还应该经过对比才能看到结果。

    生:(急切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放在冷水和热水中的肥皂应该是一样大小的。如果两块肥皂不一样大的话,就无法比较了。

    师:(很兴奋的说)你真是太聪明了。老师把你的意见写在黑板上。在这个实验中,还有哪些条件也应该是相同的呢?

    生:我觉得水的量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肥皂放进去后,两个杯子都用筷子进行搅拌,不能一个杯子搅拌,另一个杯子不搅拌。

    师:我们的同学真是太聪明了,老师也把你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

    师:我们现在可以实验了吗?

    生:可以了。

    各小组材料员上前领取材料后,学生开始实验。

    在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用热水确实能加快肥皂的溶解。这时,教师又马上提出,其他两种方法也能使肥皂加快溶解吗?教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另两种猜想的实验过程。教师发给学生材料后,学生开始用他们刚才讨论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时学生的实验进行的相当顺利。自然也得出了“搅拌”、“切碎”也能使肥皂加快溶解。课上到这里,学生似乎犹意未尽,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先把老师手中的方糖溶解完。学生一听到要比赛,即刻兴奋起来。于是各小组又展开新一轮的比赛--溶解方糖的比赛。小组长交叉计时,各组加油声此起彼伏,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在这一轮在比赛中,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兴奋地告诉我:将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可更快地加快溶解。这一环节里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以致用,思维更是得到了扩展。

    【教后感】

    一、在探究中发现、感悟、创新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设计正是以响应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出发点,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在探究过程中注重扶放结合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学生不仅要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和欣赏科学的本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的有关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从一块学生比较常见的肥皂着手,让学生帮忙想办法加快肥皂的溶解。再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这时,教师主导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出了要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还想出了在进行对比实验时,变量控制的重要性。当第一个主题在教师引导下得到验证后,后两个主题,就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方法,实验也由学生自己操作进行。学生有了第一次经历后,这时实验做得得心应手。最后通过溶解方糖找出最佳溶解方法将知识、能力进一步深化。学生在这节课里不仅学会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还知道怎样研究加快物体的溶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科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设计,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反映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更是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