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玻璃心学习日志(课堂篇---六年级) [复制链接]

61#

瓢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51:17编辑过]

TOP
6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51:05编辑过]

TOP
6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51:32编辑过]

TOP
6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51:46编辑过]

TOP
6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52:02编辑过]

TOP
6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10:35编辑过]

TOP
6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10:03编辑过]

TOP
68#


TOP
69#


TOP
70#

 灰 狐


 




 


灰狐(学名:Urocyon cinereoargenteus),是狐狸的一种,英文名为Gray fox。为美洲的特产。分布范围从北美南部到中美和南美北部。体长80-110厘米,体重雄性3.5-5千克。灰狐的鼻子较短,四肢短,但足部趾垫较大。上半部分为灰色,下半部分为金黄色。腹部为白色;栖息於森林地带。善于爬树。喜独居。以鼠类、兔类、鸟类、昆虫、鱼类及水果等为食。平均每胎3崽,3月后断奶,性成熟1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28:40编辑过]

TOP
71#

 红 狐


 



 


中文学名:赤狐


中文别名:狐、狐狸、红狐、南狐、草狐


赤狐是体型最大、最常见的狐狸,体长约80厘米,体重4000~6500克;体型细长,尖,耳大,尾长略超过体长之半;足掌生有浓密短毛;具尾腺,能施放奇特臭味,称“狐臊”;乳头4对;毛色因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变异,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红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四肢外侧黑色条纹延伸至足面。赤狐的皮用于制裘,亦做皮帽、衣领和装饰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38:05编辑过]

TOP
72#

同教六年级,呵呵 学习
TOP
73#

北极狐


 









 


北极狐(英文: Arctic Fox,拉丁名:Alopex lagopus)属于犬科的北极狐属。别名蓝狐或白狐。额面狭,吻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最小的狐狸物种之一,体重约3至5公斤。是北极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们不仅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而且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什么天敌。


北极狐属犬科。也叫蓝狐白狐等,被人们誉为雪地精灵,科研人员深入北极地区,对这种充满灵性的动物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北极狐能进行长距离迁徙,而且有很强的导航本领。


北极狐能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北极狐的脚底上长着长毛,所以可在冰地上行走,不打滑。野外分布于俄罗斯极北部、格陵兰、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极北部等地。结群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47:41编辑过]

TOP
74#

以下是引用罗海军在2014-11-27 8:45:00的发言:
同教六年级,呵呵 学习
 欢迎、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7 8:50:30编辑过]

TOP
75#

蝗 虫


 





 


蝗虫俗称“蚱蜢”,台语称之为“草螟仔”。属不完全变态。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丛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它的触角没有螽斯那么长,呈短鞭状,但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有时可看到两只蝗虫雄上雌下的结婚画面。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分类: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的所有昆虫。


种类:全世界约有12000种,台湾目前已知有100多种 。


生活史:卵→若虫(幼虫)→成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3 8:28:16编辑过]

TOP
76#

蚯 蚓


 





 


蚯蚓在地球上大约存活了2.5亿年。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在科学分类中,它们属于单向蚓目。身体两侧对称,具有分节现象;没有骨骼,在体表覆盖一层具有色素的薄角质层。蛋白质含量达70%,还有微量元素,如、钾、、铜以及多种维生素。除了身体前两节之外,其余各节均具有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生殖时借由环带产生卵茧,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蚯蚓有2000多种,1837年被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3 8:37:08编辑过]

TOP
77#

蜈 蚣


 




 


蜈蚣(Chilopoda)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蜈蚣为节肢动物。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主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襄樊、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 80% 以上 , 产品销全国并出口;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购,多为自产自销。 70 年代浙江开始人工试养,但因病害,天敌,食料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进展缓慢,还不能提供商品。现在仍靠捕捉野生蜈蚣药用,供应偏紧。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 9 ~ 17 厘米 , 宽 0.5 ~ 1 厘米。全体由 22 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 , 有触角及毒钩各 1 对 ; 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 2 条 ; 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 1 对 , 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


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3 8:42:40编辑过]

TOP
78#

六下: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5:42:14编辑过]

TOP
79#

主要材料清单


“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5:48:04编辑过]

TOP
80#

 

放大镜


 


眼睛是动物的感光器官,它的作用就像一个双凸透镜。物体射来的光通过眼睛的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缩小的实像。一个物体能否被眼睛看清楚,跟视角有关系。视角就是由眼睛的光心向物体的两端所引出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近时视角较大看得清楚,离眼睛远时视角较小就看不清楚。但物体离眼太近会引起眼的疲劳,眼睛可以看得清楚又不感到疲劳的最近距离叫明视距离。如果把小物体放在明视距离处,还是看不清楚就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等仪器来增大眼睛的视角,帮助我们把小物体看清楚。


放大镜实际上是一种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由于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使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从物体某一点引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人射线,和通过光心的人射线不能汇聚到一点,只能在反向延长线上汇聚,所形成的像就是一个放大的虚像。如果这个虚像出现在明视距离处,那么我们就能以增大的视角看清楚这个物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5:54:00编辑过]

TOP
81#

放大镜的放大率


 


放大镜的放大率等于明视距离和放大镜的焦距之比。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视距离一般在25厘米左右,如果一个放大镜的焦距是2. 5厘米,它的放大率就是10倍。通常放大镜的焦距是10厘米到1厘米之间,所以对正常眼睛来说,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基本上在2. 5倍到25倍之间。应该注意的是,仪器的放大率和像放大率是有区别的,前者对同一放大镜来说是一定的,而后者则随物距而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5:55:42编辑过]

TOP
82#

显微镜


 


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其中一个对着物体的叫做物镜,对着人眼的叫做日镜。物镜的焦距短而日镜的焦距长一些。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于焦距,就会在日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像通过日镜的折射后进人人眼,人们就会在日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即日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物体的人射光线通过物镜成像后再经日镜放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5:57:02编辑过]

TOP
83#

 

显微镜的历史和发展


 


在显微镜发明以前,人类可以用感官把握的世界是一个常规的世界。那时候人们相信“眼见为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世界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所能探知的世界。人能发现的最小的世界,就是蚂蚁等昆虫的世界。


最早的显微镜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最早发现透镜的地方在伊拉克的尼尼书遗址,透镜用透明水晶制作,直径为3. 81厘米,焦距11. 43厘米。可见古代巴比伦人已经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据说罗马皇帝尼罗喜欢把翡翠或宝石放在眼前观看比赛或表演。在13世纪,英国的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起初最好的放大镜也不过把物体放大到20倍左右。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明显的提高放大能力,这种装置就是显微镜的前身。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是用一片凸透镜和一片凹透镜重叠起来组合而成,又称为复式显微镜,是荷铸眼镜匠詹森父子制成的,后来经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加以改良,显微镜才有了更佳的效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生存的世界。最初的显微镜很简单,只能放大50^-200倍,以后又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比如1830年发明了既无色差又无球面像差的显微镜,1904年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制成了暗视野显微镜。其他的还有双筒显微镜、立体双筒显微镜等。光学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 500倍左右,能够观察到细菌的形状。如果用它观察蚊、蝇的小腿,看到的成像比电线杆还要粗。


为了分辨更小的物体,不少科学家千方百计地改进光学显微镜以提高它的放大倍数,可是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一直没有多大的进展。因为这已不是仪器本身的问题,而是光子的问题。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发现,人类逐渐地认识到,由于人眼可见光频率范围的限制,使我们无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线度比可见光波波长更小的物体。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射线具有波动性,当其频率越高的时候,波长就越短,它的波长可以是光波的几万分之一。电子射线照射物体时,就能使更小的物体留下影像。


1932年,德国科学家诺尔和鲁斯卡在柏林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不同,它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来观察细微物体。电子显微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出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看到了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 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作为一门极有前途的新兴科学,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相结合产生的生物分子机器,能在1秒内完成几十亿个动作。生物分子机器可以盖房造屋、挖掘隧道、开采矿藏、打捞沉船、铺设光缆,等等。生物分子机器还能治病,如进人人体修复有病的器官,清扫受阻的血管,除去癌变细胞,更换有缺陷的基因,等等。因此,人类可借纳米科技消灭绝症。从包括微电子等在内的微米科技到纳米科技,人类正向微观世界逐步深人,人们认识、改造微观世界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


业革命。


但是,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也导致了威胁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可怕的武器和污染的出现,人类在享受发现新世界的快乐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新的危险。原子弹、基因武器、人造病毒、人为改变基因等,都将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微小的世界里,隐藏着很大的能量,一旦释放出来,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使人类毁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5:59:45编辑过]

TOP
84#

 昆虫世界


 


昆虫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种类,日前已知约有100万种昆虫,占动物种类的80%以上,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估计世界上可能还有300 ^-500万种昆虫有待于人们去发现。


 


昆虫不但种类多,数量也相当惊人,有时一亩地里的昆虫可达几十万只。而且同一种昆虫的个体数量也很多,一个蚂蚁群可多达50万个个体。一棵树可拥有10万个蚜虫个体。在森林里,每平方米可有10万头弹尾日昆虫。蝗灾大发生时,个体数可达'7 ^-12亿之多,总重量约1 250^-3 000吨,群飞覆盖面积可达5^-12平方千米,可以说是遮天盖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7:10:16编辑过]

TOP
85#

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大多数昆虫的各种活动,如摄食、交配、飞翔,均有昼夜节律。有的昆虫多在白天活动,称昼出性昆虫,如蝶类。有的昆虫多在夜间活动,称夜出性昆虫,如蛾类。一般蚊子多在清晨或黄昏活动,称弱光性昆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7:04:52编辑过]

TOP
86#

食性


 


根据昆虫食物性质的不同,可把昆虫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腐食性、寄生性等几种主要类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7:05:47编辑过]

TOP
87#

趋 性


 


指昆虫对某种刺激进行趋向的或反趋向的定向活动。如大多数蛾类具有趋光性,尤其对紫外线最为敏感。性成熟的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以吸引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7:06:38编辑过]

TOP
88#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许多昆虫在长期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其颜色与形态逐渐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如同一蚌蠕或蝗虫,生活在青草中的体色为绿色,而生活在枯草中的体色则为枯黄色。某些具有毒刺或恶臭的昆虫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它们以其身上醒日的色彩警告那些企图捕食它们的天敌。另外,一些昆虫虽然本身没有防御和保护的器官,但它们可以模拟那些具有防御和保护能力的昆虫的颜色和形状,使其天敌不易分辨而不敢动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5 17:07:31编辑过]

TOP
89#

昆虫的触角


 


昆虫基本上都有一对触角。触角长在昆虫两只复眼的中上方,昆虫活动的时候,这两根触角总是不停地摆动着,东察西探,像是寻找猎物的雷达。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在有些昆虫中,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在交配时用来抱住雌虫,捕捉食物,在水中使身体平衡,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昆虫的触角有许多种类,了解触角的类型,可以用来识别昆虫。有的昆虫雌、雄性的触角各不相同,例如一些蛾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28 15:23:36编辑过]

TOP
90#

 各式各样的口器(嘴巴)


 


口器是昆虫的嘴巴,担负着取食的重任。昆虫食料来源很广,有固体的,也有液体,有暴露在外的,也有深藏在内的。因此,昆虫就有了各种各样相应的取食方式和口器类型。


咀嚼式口器


这种口器在昆虫中是比较典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这种类型演变而来的。咀嚼式口器是用来取食固体食物的。蝗虫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代表,此外,鞘翅日的成虫和幼虫、脉翅日成虫、鳞翅日幼虫及膜翅日多数成虫也都是咀嚼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汁液的昆虫的口器就像一个空心的注射器的针头,取食时把针状的口器插到动植物的组织内吸食其中的汁液,这种口器叫做刺吸式口器。草岭等脉翅昆虫的幼虫(蚜狮、蚁狮)具有捕食性的刺吸式口器,简称捕吸式口器,其特点是外形似一对镰刀,左、右的上下P v分别合成刺吸构造。


 





 


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是蝴蝶和蛾类特有的口器,它能吸到花朵深处的花蜜,因为这类口器长得像一根中间空心的钟表发条,用时能伸开,不用时就盘卷起来。这种构造一般用来吸食花蜜、水、腐烂的动植物汁液,有的也吸食成熟的果实。


 




 


舐吸式口器


苍蝇吃东西又吸又舔,因此口器就像一个蘑菇头。取食时,两唇瓣展开平贴到食物上,使环沟的空隙与食物接触,液体食物即顺环沟流向前口而进人食物道。唇瓣也可向后翻转,使前口齿外露,刺刮固体食物,食物碎粒和液体一起吸人。舌氏吸式口器为蝇类成虫所特有。


 




 


嚼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既能咀嚼固体食物,又能吸收液体食物,蜜蜂的口器是这类口器的典型代表。它的上颚与咀嚼式口器相仿,用以咀嚼花粉和筑巢等。它的下颚和下唇组成吮吸以的喙。蜜蜂的喙仅在吸食时才由下颚和下唇合并而成,不用时则分开并折叠在头下。这时上颚即可发挥咀嚼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28 15:17:15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