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玻璃心学习日志(课堂篇---四年级) [复制链接]

1#

玻璃心学习日志(课堂篇---四年级)

要想上好课,首先要把握好课堂上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在这里希望能和各位老师们一起学习、探讨、交流。

分享 转发
TOP
2#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教科书中有多处涉及了这类实验,如“溶解的快与慢”“比较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探索尺的音高变化”“观察上肢的运动”“测量心跳和呼吸”“体验心脏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级引入控制变量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天气”单元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如“描述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描述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等等。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比如“天气”单元中,需要学生对所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4 8:46:25编辑过]

TOP
3#

 

主要材料清单


 


“天气”单元 


测温器材:温度计;


制作雨量器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



 


“溶解”单元 


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


气体溶解器材: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


蒸发器材: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


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



“声音”单元 


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


传声器材:铝箔(能折叠成1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尼龙绳。



“我们的身体”单元 


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脏模型;


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1米长的塑料管。溶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4 8:47:07编辑过]

TOP
4#


大气科学


在地球表层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及生物圈五大部分,组成了一个综合的系统。研究发生在大气圈中各种现象的演变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服务于人类的科学称为大气科学。大气科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若干分支,比较成熟的有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及农业气象学等。


包围在地球外部的一层气体总称为大气或大气圈。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地球大气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保持在地球的外表面上,其密度随高度升高呈指数递减,越向上越稀薄。大气上界约在1000千米—2000千米高度。大气质量的99%位于30千米以下,所以大气圈只是地球的一层薄壳,而天气变化仅发生在大气底层十几千米范围内。大气分层按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可把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和热层。


对流层:地面以上大气的最低层称为对流层,对流层顶的高度在赤道附近约17千米—18千米,中纬度平均约10千米—12千米,高纬度为8千米—9千米。对流层对整个大气圈而言只是很浅薄的一层,但它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以上、几乎全部水汽、云和降水,主要天气现象和过程,如寒潮、台风、雷雨、闪电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如下。


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为大气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地面能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并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和通过对流、湍流等方式从地面吸收热量才能升温,因而越接近地面的大气得到的热量越多,造成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有强烈的垂直混合。低层空气由于从地面得到热量使之受热上升,高层冷空气下沉,从而造成对流层内存在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热带地面温度高,垂直混合能到很高高度,对流层顶高度高;极地地面温度低,垂直混合作用弱,对流层顶高度低。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各地纬度和地表性质的差异,地面上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压、温、湿等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各种天气过程和天气变化。


平流层:对流层顶向上到50千米左右为平流层。平流层下部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平流层上部因为存在臭氧层(22千米—35千米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这种下部冷上部热的逆温结构使平流层大气稳定,对流很弱,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平流层中水汽和尘埃很少,也没有对流层中的云和天气现象。


中层:平流层顶到85千米左右称为中层。中层大气中温度随高度递减,水汽极少,有相当强的垂直混合,60千米以上大气分子开始电离,电离层的底就在中层内。


热层:中层顶以上的大气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又随高度升高而增加。这是由于热层的分子氧和原子氧能吸收0.17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和太阳微粒辐射。但由于热层很难有对流运动,大气的热量主要靠热传导,而且由于分子稀少,热传导率很小,造成巨大温度梯度和昼夜温差,白天太阳活动期温度高达2000°k,夜间太阳宁静期仅500°k。热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由电离状态。热层上部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粒子很少互相碰撞,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可能克服地球引力,向星际空间逃逸,又称逸散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4 9:21:31编辑过]

TOP
5#

天气、天气现象与天气过程


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所以可以理解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统称。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4 8:53:48编辑过]

TOP
6#

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宏观物理状态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基础。在气象站测定的气象要素多达数十种,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温:表示大气冷暖程度的物理量,常有摄氏温标t或华氏温标F或绝对温标T表示。


2.气压:表示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在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总重量,常用单位百帕,即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受到1 000达因力的压强值。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寡的物理量,有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比湿等。


4.风:表示空气水平运动的物理量,包括风向、风速,是个二维矢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4 8:54:34编辑过]

TOP
7#

天气与气候的联系和区别


天气和气候都是用来表述大气的运动状况,但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的大气运动状况,而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如:长江中下游在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潮湿的梅雨天气就是当地的气候特点。天气中的短时间可以是一天、几天、一月、一年或是几年,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好、这个月的天气好、今年的天气好、这几年的天气比较好,但不能说今天的气候好或今年的气候好。而气候是一个地方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所表现出的特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4 8:55:14编辑过]

TOP
8#

云的形成


地球上江、河、湖、海以及陆地表面的水分受到阳光的照射,不断地蒸发、升腾、混入大气中,水汽随着温暖的上升气流升入高空后,温度变得越来越低,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于是,水汽便在凝结核的作用下结成小水滴。无数的小水滴集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4 8:55:55编辑过]

TOP
9#

云的分类


云按照高度分类通常可分为四大类型:即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高云的云底高度在6000米以上,通常又分为卷云、卷积云、卷层云;中云云底高度在2500米至6000米之间,一般分为高层云和高积云;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又分为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直展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有积云和积雨云之分。积雨云:云浓而厚,云体庞大如耸立高山,顶部开始冻结,轮廓模糊,有的有毛丝般纤维结构,底部十分阴暗,常有雨幡、碎雨云。


按照形成云的上升气流的特点,可以把云分为积状云、层状云和波状云三种。积状云是由于空气对流上升,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云,具有孤立分散、底部平坦与顶部凸起的外貌。层状云是锋面抬生形成的,它是均匀幕状的云层,具有较大的范围。波状云是波浪起伏的云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4 9:22:17编辑过]

TOP
10#

云的观测


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和测定云高。云状是指云的形状。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即将天空分为10份,这10份中被云所掩盖的成数。云高是指云底距离观测站地面的垂直高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4 8:57:08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