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4我的四年级课堂 [复制链接]

31#

以下是引用二剪梅在2014-10-11 21:35:00的发言:

用心、细心,感谢分享!收集至 


四上科学教学资料与问题讨论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10753


感谢,再接再厉!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32#

 记录的很详细,看来,曹老师是个细心、耐心的好老师!向你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4 7:47:04编辑过]

TOP
33#

赞一个!
TOP
34#

直接出示食盐进行导入,学生先观察食盐,进行描述。再猜测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提到了“不见”,“沉到水底”,“融化”等等,说明学生之前仔细观察过的很少,前概念基础不同。也有同学提到了“溶解”,但对于这个概念,学生的解释是有错误的,没有掌握。我直接了当指出,接下来需要认真学习到底什么是“溶解”,且避免了学生滥用“溶解”一词。


   我们先进行“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实验。我强调对比实验的注意点,一是为了能进行细致、规范的实验操作,二是为之后的第五课做好准备。在之后的课中,可以看出这点做得很好,学生很讲究实验的公平性。因为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故提示了实验中观察的重点。描述现象后,我们一起总结了判断食盐和沙溶解的依据,“看不见颗粒了”、“没有沉淀”,过程较为顺利。


  “面粉是否溶解了”实验,“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中的颗粒”是帮助学生进行判断的关键,提示之后,学生能初步判断面粉并未溶解。时间关系,第一课时到此为止,我让学生把这三个杯子保留下来,下节课继续使用。


     第二课时,课初我们先观察了之前留下的的三个杯子,面粉有沉淀下来,食盐没有沉淀下来,现象更加明显了。接着,引出“过滤”也是帮助判断溶解的好办法。我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操作,每个学生尝试下,并及时指导,规范操作。我使用的是香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套材,比之前自己准备来的方便、简单,但稍有不太稳固的感觉。考虑到过滤实验的难度、中学仍要学习、课时限制等原因,部分班级我采用了直接用一层滤纸放置在培养皿上进行过滤,效果也十分明显。


   最后,我们总结出溶解是:“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对于“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其实在第一课上总结有难度,仅通过喝盐水的经验,稍微渗透了一点,在第二课中继续进行教学。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35#

“食盐是怎么溶解在水中的,溶解在水中的哪些地方了?”,学生没有看到的,很难回答。“均匀分布”在前一课也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看到溶解的过程呢?学生能想到用有颜色的并且可以溶解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高锰酸钾是学生首次“遇见”,通过PPT进行简介,并进行观察和描述。考虑到高锰酸钾放多了会看不清楚,通过视频“不同剂量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初始状态,学生发现应放少的。于是,我们只取两三粒小粒的高锰酸钾进行实验。提示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的变化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有了前一课的经验,学生观察较为仔细,描述现象也很详细。学生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变化过程,进行描述。


    我们还进行了简单的过滤高锰酸钾实验。


    最后,通过表格,进一步分析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异同,大部分学生完全掌握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36#

   “开心实验,认真观察” 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


    直接提问“液体之间能不能相互溶解”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研究欲望。五种液体的溶解实验学生观察很仔细,描述很到位。还提出了一些质疑,如洗洁精出现了泡沫是否溶解了,通过讨论,大家觉得泡泡里面是气体,最后会消失的,应该是溶解了。值得一提的是,酒精的溶解实验,孩子们也观察地很入微。


   最后,让学生回忆洗碗的情形,思考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为什么只用水洗碗洗不干净”。并在水、油混合物中再加入洗洁精,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孩子们发现食用油能溶解于洗洁精。


   下课前,孩子们表示还要做更多的物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实验,课外活动探究欲望很强烈啊。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37#

厉害,积累这么多东西
TOP
38#

我把第四课与第六课合一起进行教学。


分别在50毫升水中进行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实验。孩子们通过讨论得出实验方法,我们采用一平勺一平勺地放。我先演示用天平称量一勺的的克数定量勺正好1克


   本节课实验耗时多,为了当堂完成,我们把玻璃杯拿在水中旋转摇晃(对加快溶解速度明显)。这组实验,对学生的规范操作要求其实很高,容易出现误差。尤其是越到最后溶解速度越慢,有的小组就会误以为不能溶解了,而停止实验。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较为认真,基本做到公平性,每组误差较小。实验得出小苏打和食盐溶解的勺数,算出克数。得出溶解能力不同,且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学生还思考了为什么溶解到一定克数不能继续溶解了,“饱和”和“不饱和”概念


    最后,学生通过推拉注射器,观察气体和液体的变化。发现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6 13:43:57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39#

以下是引用攒小大陆在2014-11-6 11:4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厉害,积累这么多东西

以下是引用远距离微笑在2014-11-3 20:48:00的发言:
赞一个!

以下是引用玻璃心在2014-10-14 7:47:00的发言:
 记录的很详细,看来,曹老师是个细心、耐心的好老师!向你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4 7:47:04编辑过]
谢谢大家的鼓励,继续努力!最近更新慢了,学校带队学生比赛等,家中都是宝宝时间,接下来空时几课一起更新。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40#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而“根据声音的高、低对声音进行分类”是本课乃至是本单元的难点。


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我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我的目标是从易入难,先扶后放。让学生尽可能多倾听声音,用很多物品进行实验,感受不同形式的声音之间的强弱、高低。我的教学设计及其意图具体如下:


课前, 我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知道什么?关于声音想知道哪些问题?”个别学生回答之后,下发记录单,由学生进行填写,待学完本单元再拿出比对。


课初,我们直接倾听、记录“周围声音”导入。再播放录音同样倾听、记录。通过“记录”使得学生静下心来,听得很仔细。再由学生模仿听过声音,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听各种形式的声音。之后,提问“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的不同点还挺多。但没答出强弱,我直接告知:“声音的大小、轻、重我们也称声音的强弱”。


么,声音强弱是什么样的呢?过渡到研究声音的强、弱。考虑到音叉有延长音,会影响学生注意力。我们进行了“轻、重拍桌子”,“轻、重橡皮筋”两组分组实验,并提示学生“拨皮筋时拉开的距离不变”,注意公平性。学生通过实验能区分声音的强和弱。接着,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利用身边物品,做出一个强音,一个弱音。同学们,完成地很棒。最后,我们一起听“强、弱”口令来鼓掌表扬自己。


除了强弱不同,还有其他区别。过渡到声音高、低的学习。我截取了一段男低音和一段女高音,不足之处的是我截取的不是同一首歌。时间允许的话,用音频软件制作2段一样的歌,更有对比性。在教学中两段同时播放,听不同,学生能说出高、低音的特点。在这里有个小环节,当时课上漏掉了,其实十分重要,在后来的课上我还是进行了补充:让学生喊高、低的“啊”,这时往往会有学生会在喊高的“啊”是喊得很响,而不是很高。这时,提示学生,音乐课上唱高音时的情形,音乐老师也常会提醒“高不是大声唱”,解决学生会搞混“强弱和高低”的易错点。


接着,我们通过唱音阶学生很快找到高、低音的感觉,并会手来表示音慢慢变高。再利用乐器:电子琴软件和铝片琴,从乐器上找高、低音。再由我背过身去,让学生先听听竖笛发出的两个音,初步判断声音高低,学生很容易判断。之后,加大难度,分组实验:相同力气定音琴,从高到低给6个孔位排排队三根不同长度的吸管长短差别大点,堵住一端,在另一端相同力度吹,记录声音的高、中、低。当然这里需要学生注意卫生,只能由同一学生吹,但学生往往会做不到,都想抢着吹。之后,我还用加了不同高度水的试管,吹奏了乐曲一小段,发放吸管,由学生课后完成自制吸管小乐器。


课的最后,我们让音乐课的结尾一般,但是要用高低强弱不同的声调再见


整节课上下来,学生参与度大,大部分小组通过分组实验都能有所得,个别小组未解决,我也让学生通过上台演示得到了解决。


课后,我想说的是选择简单、有效材料很重要,而帮助我选择到好的材料是预实验。在寻找替换材料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预实验。如不论是三个水杯实验,还是同一烧杯不断加水实验,效果都不是很好,故没有选择。三根不同长度的铁钉架在放鸡蛋的架子上,效果极差,且市面上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三种铁铁,故舍去。吹试管,学生是很难吹出来的,也没有选择等等。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41#

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



 


定音琴 




试上过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30 19:54:45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42#

        这节课上得很家常,也很顺利。通过泡冰糖水引入,如何加快溶解?学生支招:搅拌、加热水、碾碎。再一一设计实验,并验证。设计实验环节,主要注重设计时单一变量的控制和公平性。第一个实验设计,学生总是想不周到的,随着一个个实验的进行,到最后一个实验时,学生已经考虑地很周全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很注重公平性,实验效果很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做碾碎实验时,起初用的方糖,价格贵,且效果欠佳,后来看到科学群里有老师提议用维生素片,我去药店购买了VC片,2元一瓶,价格实惠,实验时效果也很好,值得选用!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43#

向曹老师学习!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44#

 我选用的是维生素b2,有颜色的,更容易比较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45#

以下是引用stm21在2014-11-28 16:31:00的发言:

    
     我选用的是维生素b2,有颜色的,更容易比较
    


嗯,维B更好,不过维C效果也不错的!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46#

    因为最近外出培训的时间较多,落下了课,于是我在教学这课时,先让孩子们复习演示前一课时的使物体发出声音。这样的方法很多,我提问学生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敲击、碰撞、摩擦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那么为什么这些方法都能产生声音呢?它们在本质上有什么相同点?也有学生提到“振动”,但对于什么是“振动”,孩子们并不知道。


    接着,通过观察尺子和皮筋起始的状态,有无声音;用力弯曲时的状态,有无声音;拨动时的状态,有无声音,并且要求学生观察整个过程声音有什么变化及尺子的运动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实验初步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发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反之亦然。”同时为第三课的一个知识点埋下伏笔。


    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都是因为振动产生声音的?学生其实是有疑问的,我们通过摸音叉,击打过的音叉放入手中,沙在桌面上进行敲打,摸声带等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知识点。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47#

本课我们先重复上一节课拨动尺子观察其变化和声音变化的实验,揭示“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反之亦然。”针对学生分不清这课学生分不清声音的高低,我在第一课《听听声音》,已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了解决。这节课再通过每组敲击铝片琴和观察拨动琴弦,既是实验巩固一下又是发现声音高低和物品长短、粗细有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声音的高低变化呢?学生猜也和“振动”有关系,我们通过长皮筋的松、紧、更紧、最紧的实验,清晰地观察到“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之间的关系。”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48#


    在上一课中,学生已经发现铝片琴的铝片越长,学生越低,越短声音越高的规律了;还发现了皮筋的松紧和声音高低的规律。本课探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声音高低的关系,学生能分组讨论后制定好简单的方案,我并统一了“伸出长度”的变化。根据铝片琴的情况,学生预测,“尺子伸出越长,声音越低,反之亦然”。但也有学生把上一课,皮筋松紧的变化,认为是“长短的变化”,预测相反。这里我没有刻意去强调理解错误了,实验之后才稍微提了一点。


    我们按照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学生完成地很迅速,结论也比较容易得出。在实验中,学生自己也尝试了其他的长度,结果发现如果伸出长度很短时,声音高低是有变化,但对于“振动快慢”的观察,由于时间短学生易判断错误。我尊重学生观察所得,没有直接否定,我们一起继续观察和讨论,并用一米长的尺子再实验,让学生看得更清楚些。


    总的来说,这节课用时想到比较少,所以这节课内容我把它合并在前一课中进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6 9:44:50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49#

本节课,我们先简单复习了“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我再提出“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那么声音从生源发出后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


   我们先观察了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这里强调重点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总结得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接着,提出空气中能传播声音,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液体中能否传播声音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举例说明。那么固体中能否传播声音呢?我们通过一位同学敲击桌面,另一位同学把一只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听的实验,明白固体中声音也能传播。我们再通过视频,进行巩固。总结得出: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这些介质传播的。那么,如果没有介质,例如在真空中声音能否传播?我们通过视频“钟罩”实验 ,以及月球对话资料,让学生对“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之后,是“土电话”研究环节,“土电话”是学生课前制作好的。学生探究“没拉紧”,“拉紧”,“中间捏住”,听筒内有无声音,以及电话线在不在振动。学生发现“绷紧时线振动,有声音”,“松时线不振动,没声音”,“中间捏住没有声音,发声那端线仍在振动,听筒那端没了振动”等等。还有同学把几个电话,连在起来,所有的听筒都能听到声音。这里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


   最后,“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我们先通过资料,学生阅读发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再通过把相同长度的铝箔纸、铜线、棉线、尼龙绳一端固定在一起,敲击音叉,学生把材料的另一端贴近耳朵,快慢是听不出来的,但学生能很快就分辨出哪种材料的传声效果最好。我还用手机给孩子录音,孩子们说着祝福语,再播放给孩子们听,学生发现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了,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确实是不同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6 9:45:48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0#

学生通过图示学习了耳的结构和功能及了解了各个部分的作用;我们对其中的耳廓和鼓膜进行了模拟实验。先通过装“纸大耳廓”和“不装”听音乐,感受耳廓的作用。接着,我们用塑料薄膜制作了“鼓膜”模型,在“鼓膜”上放细沙,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学生发现声音的强弱、远近对“鼓膜”振动的影响,能看到细沙不同的散开情况,感受“鼓膜”的重要性。最后,补充了“贝多芬耳聋后,通过骨传导创作音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6 9:46:18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1#

在上这课时我准备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和一段吵杂的噪音,刚刚在播放音乐的时候,正巧隔壁保健室,有学生在进行视力测试,一时声音四起,影响了我们正在听音乐。学生切身体会了,说了很多对噪音的感受我还出示了噪音的危害,学生发现噪音污染远比我们想象的危害大。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降低噪音呢?学生先是出谋划策说了一些方法。再拿出我课前布置的材料,用瓶子里装石子自制的或教具箱中的发声罐开始了降低噪音的探究实验。学生想到了很多办法,如轻轻摇,装水用纸包住铃铛,塞纸在罐内罐外包布等等。其实,这些手段人们在生活中已经应用起来了。我再出示生活中“保持安静”标语,隔音墙,防护林,耳塞等等。


最后,时间还有结余,我教学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整个单元的进行回顾、总结略有欠缺的是,四年级的孩子们,还是没能自己独立完成思维导图,只有个别学生能做到,今后继续加大教学力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6 9:46:56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2#

 扎扎实实搞教学,赞一个!
TOP
53#

   首先,我让孩子们指着自己的身体认识身体结构,并到台上来指着说说人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孩子们可高兴了,也不再出现遗漏现象。再出示图示讲解身体结构,学生掌握很好。


   对于身体成左右对称学生是有前概念的,通过图示,学生看得更清楚。那么,左右对称有什么优点呢?我们一起通过单、双手系红领巾,单、双脚做下蹲起立,体验之后,学生更深刻理解左右对称的优点。在这里,还融入了情感教育,试想我们身体有残缺,一天、一月、一年、一辈子的生活,会怎么样?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油然而生。


  之后,身体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有学生说需要X光,我说不需要特殊装备,我们自己也能观察到。学生跃跃欲试,通过“看、听、摸”的方法去感受身体内部的器官,学生能写出来的很多。对于“闻”,我没让学生去探究,仅举例了汗腺,这个方式能观察到的实在太少了。


   最后,学生先是通过原地跳动,一同完成了“所用到器官”气泡图。再让学生自由做一至两个动作,自主完成气泡图,全班交流之后,发现身体各部分都参与了活动,且是协调工作的。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4#

    课上,我注重让学生的亲身体验。首先,“左手臂拿起地上的哑铃”活动,考虑到只有一个哑铃,我让孩子们左臂托举凳子,他们可兴奋了。再直接曲臂体验之后,孩子们亲自感受到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并尝试用图文记录关节、骨骼、肌肉的运动变化。接着,通过动画分解,学生观察得更清楚了,降低了观察难度。那么,这三者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先是交流自己的感受,基本能说到,再通过资料,深入学习其中的原理。


    之后,出示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学生通过连线题的形式,说出


它们分别模拟了骨骼、肌肉、关节中的哪一个,学生基本判断正确,可谓真正理解了三者的功能特点。


    最后,呼吁孩子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健康生活。并说明作用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也再次明确了三者关系。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5#

   我在教学本课时,直接以“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提问导入。学生简单回答后,揭示我们重点研究呼吸和心跳的变化。那么,怎么测试呢?通过讨论,我们觉得先测试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再测试运动后的,并统一了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设计了原地高抬腿的室内活动项目。接着,孩子们就自主进行测试平静时和运动前后呼吸次数和心跳的次数,做好了记录。学生通过活动能明显感受到运动后心跳和呼吸都加快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本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运动后为什么呼吸加快”。在学生交流时,有学生提到曾经听体育老师说过,但他说的不太清楚,于是我们开始接下来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并提示如果身体有什么不适,马上停止实验。同学们体验到袋内的空气越来越不适合我们呼吸,初步感觉到袋中的气体改变了。为了节约时间,这里我通过视频教学:“新鲜空气、呼吸一次的空气、呼吸多次的空气,分别把点燃的火柴放入瓶子”的实验。以及资料,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并且纠正了学生的一个前概念:“呼吸吸进去的是空气,消耗其中的氧气,排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而不是“吸进去的只是氧气,呼出的只是二氧化碳”。


    之后,教师进行讲解: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学生能理解。


    最后,学生在课上利用肺活量测试仪测量了自己的肺活量,全班沸腾了,大家排好队,可开心了,发出阵阵“哇”声。接着,通过组内对比,发现运动后呼吸次数较少者是平时参加体育训练的人,以及出示普通成人和运动员肺活量的对比表,提示学生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6#

    上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运动后为什么呼吸会加快。这节课,重点研究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首先,通过出示心脏模型及资料,我们先认识了心脏的位置、大小和心跳。接着,通过动画演示: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心跳加快时能输送更多的血液,血液将吸入的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加快人体内的血液循环。


   接着,通过挤压洗耳球,模拟心脏跳动跳动的实验,先慢慢挤压五次,再较快速度挤压五次。实验过程中发现心脏的工作量繁重。再通过资料,学生计算估计出一天中心脏大约能跳动的次数。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心脏工作量之大。


    之后,教师小结心脏的作用,并通过故事“圈养之后,兔子死于心脏破裂,鸽子则死于动脉撕裂。”,让学生明白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心脏。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7#

以下是引用金亚军在2015-1-6 12:14:00的发言:
 扎扎实实搞教学,赞一个!

谢谢金老师的赞哦,呵呵,最后两周本来要上下学期的,我还有几节课没上完,正好上完。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8#

    到学期最后一切化繁为简。我仅以我们每天要吃各种食物,那么食物在我们的体内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进行导入。学生先组内讨论,猜测。汇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消化器官并不熟悉,甚至以为肝、肺等也是消化器官。为此,我出示五大消化器官图片,认识的消化器官,并对于一些易误解的器官进行解释。那么,五大消化器官的路线是怎样的呢?汇报时,还是有学生前概念错误。那么,食物到底是怎样被消化的?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充分讨论,全班一起交流,配合几个简单的模拟实验和图片,把消化过程和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都弄清楚了。最后,全班一同交流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9#

   在前一课中,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节课,学生主要通过互相看和照镜子的方法,观察牙齿的特点思考它们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有多少颗牙。在统计全班蛀牙的情况时 ,我吓了一跳,每个班竟然都有30多人有蛀牙情况。于是,我重点教学了如何正确刷牙,很多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是错误的。之后,再把其他保护牙齿的措施介绍给学生,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今后做好护牙五措施,改掉一些坏习惯。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60#

   本课是本册教材最后一节课了。在前一节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本课让学生再作“人体活动时参与器官网状图”再加深印象。


    接着,学生开始学习用图、文方式记录人体的各个器官协同工作的联系,并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


    最后,学生尝试制作思维导图。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