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趋向,以及个体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1]。它还是个体有效进行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开始了一项针对4岁儿童的著名实验——延迟满足实验。他把每名儿童单独放在房间里,实验员发给他们一颗好吃的软糖,告诉儿童这颗糖是你的,你可以选择立刻吃掉,也可以等我回来再吃。如果等20分钟后我回来再吃,你就能得到两颗软糖,现在吃只能得到这一颗。说完,实验员离开房间,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儿童的表现。
可以说,面对软糖的诱惑,抑制住自己立刻吃掉的欲望对任何一个4岁孩子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通过观察发现了这样两类孩子,一类是选择等待的孩子。他们为了压抑住自己想吃的欲望,想了很多办法来度过让人煎熬的20分钟,如用手捂住眼睛、自言自语、唱歌、玩游戏、睡觉等[2]。直到实验人员进来,他们得到了两颗软糖。
还有一类孩子,他们根本没办法控制想吃的欲望,实验员一走,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
研究并没有到此结束,Walter Mischel及其同事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追踪研究,记录了他们从4岁到高中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童年期控制冲动能力对个体日后行为有很好的预测性,这种预测作用在12~14年后更加清晰,延迟满足的儿童和立即兑现的儿童在情绪和社交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2]。
具体表现为,4岁时就能抗拒诱惑的儿童进入青春期后更有社交竞争力,做事有效率,坚定自信,也更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他们凡事主动、投入,追求其它目标时仍然能够延迟满足[2]。
相比之下,那些4岁时寻求立即满足的儿童则很少具备以上品质,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较多,更可能害怕社会交往,性格方面顽固倔强,容易气馁,疑心重,脾气暴躁、过分敏感,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容易和其他人争吵或打架[2]。
更不可思议的是,受测儿童即将高中毕业时,根据父母的评估结果,延迟满的儿童学习成绩更优秀、更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做事理性,更会制定并贯彻计划,有学习欲望[2]。
2.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
中国古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体现在小事上的特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会演化成各种各样的社交和情绪竞争力,其中,控制冲动、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很多活动的基础[2]。且有证据表明,冲动控制和准确领会社会情景等情绪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2]。因此,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玩具、零食的购买。在保证孩子一日三餐吃饱的前提下,如果孩子还想让父母购买零食,或者已经有很多玩具了,还想购买新玩具,不要立刻满足他/她的要求,可以先让孩子完成一些“小任务”,如,让孩子给你讲一个故事、或者规定一周内吃过饭后帮助父母收拾碗筷等,根据孩子的要求和能力灵活设定任务目标。
(2)学习过程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学做新事情的过程中经常碰到不会的情况,他们会希望家长立即给予帮助,恨不得立马得到答案,这时,父母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损害儿童探究兴趣的前提下,先不要忙着帮孩子,而是鼓励他冷静下来、仔细思考,有策略地在旁边观察,适时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立刻得知答案的需要被延迟满足了,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3)小步递进策略的应用。如果您的孩子即时满足已成为习惯,也不要着急。可以遵循小步递进的原则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期望您的孩子一开始就能等待20分钟不哭不闹,只要等待哪怕一分钟,也要及时表扬,这已经表明他在进行自我控制了。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等待,时间由短到长,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