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的课后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声音》单元的第5课时,是一个传统的探究内容,早在常识教材中就有所涉及,当然在深度和宽度上都较以往有较大的拓展,哪怕对旧版《科学》教材来说也是如此。
课文分两块内容:一是“振动物体与声波”,二是“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第一块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有点深,学生很难接受。“音叉振动引起水产生波纹,于是说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觉得是很勉强的。为了化解这一难题,我躺学生从水波的形态变化联想音叉立在空中振动时空气的变化情况,借此来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也不知道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第二个探究内容,我觉得无论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还是动手能力的角度来讲都是有极大的益处的,应该说一块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特别对那些资金短缺,没有订购工具箱的学校来说用铝箔做实验材料我觉得不是很妥当,因为铝箔的采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还不如换成铝合金之类的金属棒来得容易。(不知道工具箱里是否有铝箔,因为我们学校也没有订三上的工具箱)
由于材料准备上的难度,这个实验我也换成了和学生一起做的演示实验。先是听平常情况下敲桌子的声音,再听耳朵贴着桌面时敲桌子的声音,讨论声音为什么不同,在得出结果之后,出示四种材料,问学生该如何研究“传声能力排行榜”。反馈时让学生采用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以便增加表达的有效性。听的时候,同时叫了四位学生,轮流交替进行,一轮下来就是四次实验,如果准备六件材料,每组就可以派一位学生参与演示实验,这就是小班化的好处,这也是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学生参与率的一个好策略。
在汇报时候,学生很容易区分出了木棒和金属棒的传声能力要比棉线和尼龙线强,金属棒要比木棒强,对两种线,四位学生都说很难区分。我一听真有点慌了,不过我想教材既然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肯定可行的。于是我让学生拉进两条线再次实验,果然两位学生马上得出了实验结果。不过令我意外的是下面学生的发言。上面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我不奇怪,可就在这时,下面的学生也纷纷举手说知道结果了。抽学生回答,学生说:“尼龙线传声本领强,因为尼龙线的振动幅度要比棉线大,而振动幅度是和音量有关系的。”好家伙!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了。是啊,只要看振动的幅度就可以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如果我在备课时也能备到这一点,那在思维训练上不是可以更深一层了吗?那样实验的现象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观察了吗?原来声音不光可以用耳朵听,也是可以用眼睛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