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的语言环境是指让儿童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没人喜欢、不受重视或者没有能力的环境,是成人对儿童所说的话或没说出的话造成的后果[1]。成人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应极力避免以下四种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消极的语言环境:
1.对儿童及其所从事的活动不感兴趣。表现为经过儿童身边却不与儿童讲话,对儿童主动发起的互动意图不愿意做出回应,这些行为会让儿童感觉自己受到忽视,存在不存在都不重要。
2.敷衍儿童。表现为和儿童讲话时不专心、没有眼神交流,询问不相干的问题或者直接要求儿童按照成人的思路来做事情。
3.挖苦、命令儿童。对儿童的所作所为、努力展现的行为等表现出不屑,用命令的口吻单方面向儿童传递信息,不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
4.轻视儿童的努力和成就。表现为只关心儿童没做什么或者没做成什么,不关心他们为完成任务付出的努力,也不关心他们已经做好的事情。相反,成人会因为儿童没做好事情而嘲笑他们,也会因为儿童没达到要求而责骂他们。
以上这些语言行为都向儿童传达了冷淡的、无礼的、缺少耐性的和不敏感的态度,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儿童很快就知道自己的念头、想法、关心的事是没有价值的,知道自己是不重要的,不足以得到他人的礼遇和尊重[2]。这样的交流互动模式会让儿童的自尊受到严重的伤害。在此呼吁所有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避免这些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消极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Marjorie J. Kostelnik等, 邹晓燕等译.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19.
[2]Kontos, S., and A.Wilcox-Herzog. Teacher’s Interactions with Children: Why Are They So Important?Young Children[J].1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