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支教,儿子影响几何
支教结束临回时,桂馨工作人员感概地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对比后,你家孩子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回来后,很多朋友也都关心地问:“孩子感觉如何?有影响吗?”
我也一直想提笔写写这次支教对儿子的影响。字码了一次又一次,也删了一次又一次,实在没有什么明显改变可以让可以码下来记录他的改变的。
我刚才问他,你觉得河南怎么样?他说:“洛阳还可以,乡下可不行。吃得大饼好硬,又没馅,差点卡掉我的牙。还时时担心饭菜里又会吃到头发,虫子,现在想想还恶心。没水洗澡太难受了。厕所里翻腾的虫子太恶心……”
他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我接着又问:“那这次后你对比自己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感受?”
他看着我说:“你不要拐这么多的弯,你其实就想让我说,应该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对不?”
你看,听着这样的回答,你说能有什么影响呢?叫我怎么码下有影响迹象呢?
从他身上找不到答案,就说说这次河南行,他做了什么吧。
临行时,和他说:“我们做完正事后,可以在洛阳玩一下,你可以上网百度一下,哪些地方好,票价多少,坐哪路公交,你做个攻略,凡是你做的,我们都去看看。”
于是他花了一个钟头,百度,找出了三个地方,他做好了攻略和我说:“白马寺是最古老的寺庙,在网上排是必游NO1,值得一去。龙门石窟是必游NO2,也值去看看。丽景门是必逛NO1,有评论说,不到丽景门枉到洛阳城。我推荐你去看看。”




我觉得他做得很不错,后来我们去游玩这三个地方时,因为是他自己挑的,并且做了笔记,他游起来特别有精神,还不时地给我讲解。这大概也算是一得吧。
出发时,我还对他说:“我们这次去河南,那里可能就比我们这差很多吧,不能嫌那里什么不好,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能抱怨的。还有,我们是团队,不能拖后腿,几点起,做什么都不能以个人喜好决定了,要有团队精神。”
在这几天中,他都做到了,没说难吃,不爱吃,也就选择少吃或不吃。也没拖后腿。
回来后,以前洗澡会大玩水仗,现在洗澡三分钟就出来了,可能和河南没水用的日子有关吧。以前吃饭总见剩饭,现在他都吃干净,可能在洛阳志愿者因饭不多大家都谦让,都半饱半饥有关吧。以前他人走了,从不关心电风扇是不是还扇着,现在他人一走,就随手关电风扇,可能和那几晚住在田庄小学时,为了给学校省电,半夜关空调,最后又热得睡不着的原因吧。这算又是一得吧。
虽然对于那边学生五年级的水平还不如他这个三年级的水平洋洋得意,为他们对于美籍华侨志愿者的英语课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而沾沾自喜外,回来也没见他学习上奋发图强来着,还是每天讨厌为要读英语而嘟囔。
反思完他,我开始反思了。或许改变是有吧,只是不明显吧。还主要是时间不够,其实这一星期时间生活艰苦还不足让他产生切肤之痛。还有他是跟着我走的,相对来说,我住的条件比一般志愿者好,没经历打地铺,也没体会到好几天没法洗澡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我陪着他,时时照顾他,所以对他来说,这次也是只一次艰苦的旅游而已。
那么如果还有下次的话,我得找个村民家让他住下,和学生一起早起,感受每天步行一个小时来学校的不易。感受天天粗食淡菜而没选择的日子。感受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真正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生活。这样的话,或许再问他时,不会是他猜测地回答:“你是想要我说,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为以后继续有这样的生活而努力。”
在去河南前,儿子挑选了一些书准备捐给那边的孩子,桂馨书屋的工作人说:“我们这几天会去好几个学校,你可以最后决定捐给哪个学校?”
在临回的那天晚上,他和我说:“妈妈,我要捐给我们第一天去的庄科小学。因为,我在那里和那边的学生玩乒乓球时,本来每人都一局就行了,他们说我是客人,就让同伴给我多玩几局,我觉得他们很友爱。所以我要捐给他们。”
在这次支教回来的有一天,他问我:“妈妈,加拿大和中国关系好吗?为什么白求恩来中国呀?”
我反问他:“我和那些大学生志愿者和河南关系好吗?我们为什么去那里呀?”
他恍然大悟道:“原来白求恩的国际人道主义就是一种助人爱人的品质呀!”
或许,在这次中,他能稍稍地感受到除去得到爱外,还有一种叫付出爱。
冰冻三尺非常一日之寒。教育一个孩子成为自立、自强、自信也不是一两件事就可以达成。所以我想只能说路漫漫,还得有更多的探索、努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7/30 10:16: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