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www.zjjyb.cn/jszk/sixiang/6698.html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当年的“钱学森之问”时至今日仍然是关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作为一名高中校长,我以为“大师级人才”即资优生培养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培养机制问题
资优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反应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好奇又好胜。他们具有丰厚的学习潜能和要求完美的倾向。但反观我们当下教育,一切以高考为中心,为了应付高考,高中阶段有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在上完所有教材之后,不再进行新内容的学习,而是停下来围绕“考纲”复习“炒冷饭”。美国的高中阶段大多是9~12年级,有4年时间在学习新的内容。我们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的复习阶段,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新内容没有了,学生每天沉浸在题海之中,课堂教学只有方法,没有思想;只有“术”的巩固,没有“道”的求索,师生合力制作一块进入大学的“敲门砖”。一味的应试训练,太多的“被设计”、“被学习”、“被兴趣”,促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学生的心理依赖,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厌倦。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退了,探索欲望消损了,创新冲动消磨了,梦想憧憬消失了。诚如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所言:“中国学生把什么都当成敲门砖,永远出不了大师级人才。”
在资优生相对集中的优质高中,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提前获得国内顶尖大学的保送、预录取和加分资格。遗憾的是,国内顶尖大学往往只顾抢占“人头”,而没有及时跟进相应的培养计划与措施。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能够取得国内顶尖大学保送资格的学生,都是进入了某一学科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他们在相关学科上的特长发展超常,急于需要进一步的指导与挖掘,中学教师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理应由相应的高校来接手培养。
我所在的学校,已经连续5年有学生在高一阶段就取得了国内顶尖大学的保送资格。我们可以想象,像这样的学生,在高中课堂上,必然会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很多课堂,对他们来说是浪费时间。像这样的稀有人才,应该尽早地由大学接管,大致选定方向,采用导师制培养。但依据目前的教育立法,没有哪一条支持这样的做法,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本身亟待创新。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极为重视资优生的培养,并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美国1978年通过了《天才儿童教育法》;韩国1999年通过了《英才教育振兴法》;我国台湾地区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中有“资优教育”专章;一些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如美国国会建立资优及特殊才能的联邦办公室,韩国成立“英才教育研究中心”等。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学军中学今年应届高三学生楼俊麟,通过笔试和面试后,被英国牛津大学预录取,根据楼俊麟的回忆,面试教师现场编了两道数学题让他做。“他们不关心题目的最终答案,而是关心我在每个步骤中所思考的内容。”楼俊麟说,每写出一个点,面试教师都会问他此时心里的想法。可见,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相比,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为什么要选用这个公式”,也更注重考生的思维品质。
相比之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功利,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公式的变式、拆解训练,更多地强调操练到位,培养所谓的解题高手。
波利亚说过,贯穿在任何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主要是合情推理。课堂应该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已知条件”和“问题情境”的分析,到得出方法的思维过程,体现出一种相对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学生才不会感到突然和害怕,否则,学生就容易陷入死记硬背。定理和公式本身的来源与应用,即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常常比定理和公式本身更为重要。
尽管我们的学生在国际各学科的“奥赛”上常常攻城略地,摘金夺银,但在应用能力上却远远不及美、英、加、韩等国家。更为严重的是,即使拿了奖,也不想再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某省举行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颁奖大会,在后台,担任颁奖嘉宾的省厅领导对27位一等奖获得者说:“你们是全省数学领域的佼佼者,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在数学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力争成为数学界的杰出人才。”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些学生都对数学感到厌倦,其中的一位获奖者说:“我再也不想看到数学了。”
教育公平中的“不公平”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3条首次明确提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任务:“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第67条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进一步指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当下更多的还是倡导“教育公平”,强调“面向全体”,追求“全面发展”,这都是需要的。但我们在强调“有教无类”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考虑到“因材施教”;我们在考虑“学习有困难”和“品行有问题”的学生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考虑资优生的发展;我们在考虑“全面发展”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考虑特色发展,有差异地成长;我们在考虑教育公平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考虑“公平”的全面含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17 20:43:5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