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穗汉双城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活动感想 [复制链接]

1#

穗汉双城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活动感想

 

     2014年广州·武汉双城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活动于5月16日在广州举行,这是穗汉的第二次交流活动,第一次活动是在去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这次在广州的交流活动有三节研讨课,还有两个讲座和一个学生专题探究活动的展示。


    参加本次交流会的还有武汉市教研员甘金福老师、深圳市教研员童海云老师、科学课杂志编辑刘绍江老师。


 


分享 转发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

 

      交流会上展示的三节课来自于不同的版本,分别是粤教科技版的《昼夜交替》、鄂教版的《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教科版的《菜心花开了》,下面我来说说其中两节课我的听课感想:


    《昼夜交替》这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课可以说是一节经典的课,以往这课的上法就是先让学生针对昼夜交替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通过模拟实验对猜想进行逐一的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想法。执教的孙宏老师对这课有不一样的设计,孙老师先是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的原因,然后从自转和公转的周期让学生确定昼夜交替与自转有关,接着孙老师提供了自制的“昼夜交替探究实验仪”让学生探究三个难度递进的任务。任务1:(情境:巴西世界杯)里约是白天时,广州是不是夜晚;任务2:(情境:广州日出时间是5:45,乌鲁木齐日出时间是6:45)调整地球仪的转动方向,使广州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任务3:调整地球仪角度,让黄河站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地球仪自转一周,黄河站始终被灯光照到或者始终照不到),但与此同时挪威首都却有昼夜交替现象。


    孙老师自制的“昼夜交替探究实验仪”就是学生探究这三个任务的利器,自制的“昼夜交替探究实验仪”可调整地球转动的方向和地球的倾斜角度。任务1指向地球自转,任务2指向自转方向,任务3指向地轴倾角。通过三个有层次的任务让学生了解到地球上昼夜交替的主要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地球的地轴倾斜一定的角度、由西向东自转才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这课的设计思路是先集中学生的认识,然后通过任务驱动由浅到深逐步丰满学生对昼夜交替的认识,学生头脑中的概念也从模糊到清晰,逐渐建构起来。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3#

 

     《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学习用品》当中的一课,这课从身边常用的圆珠笔不能正常使用引入,马上把话题聚焦到圆珠笔的弹簧上,接着进行三个活动,活动一是压弹簧和拉拉簧,观察弹簧变化并注意手上感觉。活动二是观察老师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观察用力时和去力后物体变化,在学生观察体验后归纳出弹性的概念。活动三是用橡皮筋模拟弓箭进行比赛,看谁弹得远,接着讨论原因,然后带出反作用力的作用,最后总结出弹力的概念。


    这节课是用三年级的学生来上,夏老师通过多种材料带领孩子逐步建构两个概念。其实学生对“弹性”和“弹力”是有自己的前概念,我觉得可以从前概念入手,然后通过有结构的材料,逐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另外我觉得圆珠笔里的弹簧虽然是孩子们熟悉的,但相比起橡皮筋模拟弓箭射子弹,学生应该更有学习热情,他们应该有更多的话题,所以我觉得用橡皮筋作为第一个活动效果可能更好。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4#

 

    《菜心花开了》这课的教学思路很清晰,菜心花的观察从局部到整体,先是通过解剖的方法观察一朵菜心花,认识花的结构。然后通过一簇菜心花不同时期的排序让学生认识花的生长过程,最后画一株完整的菜心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谭老师通过三个活动从点到面,让学生螺旋式建构植物的相关概念。活动的方式多样,吸引了学生,但如果教师的语言引导得再好一些,就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5#

   整个活动还穿插进行了两个讲座,一个是华南师范大学高凌飙教授的《新课标修订背景下的科学教学新理念》,另一个是武汉市教科院甘金福老师的《当前科学教学中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6#

 

    本次穗汉活动的最后是广州市教研员马学军老师的评课。马老师先说了这三节课的亮点然后再说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亮点


   1、  三节课都是从身边现象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


   《昼夜交替》老师很快把问题聚焦到地球的自转上,三个活动解决三个问题,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相关现象有更好的认识。会思考的学生会发现太阳只照射到地球的一半,那应该昼夜的长短都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与第三个拓展活动有关。《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第一个活动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聚焦在弹簧上,再通过不通材料探究探究。《菜心花开了》从常见的花的结构入手,再到花的生长过程。


   2、  强调重要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转变过程。


   三节课都很凸显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转变过程,通过不通形式的探究来实现,《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菜心花开了》属于结构性探究,《昼夜交替》属于引导性探究。


   二、思考


   1、  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得还不够好


   《昼夜交替》这课问题链的设计很好,但三个任务同时给学生,学生在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任务间的联系,老师没有把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凸显出来。


   《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这课有两个概念“弹性”和“弹力”,在设计教学时老师应该考虑哪个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应该是先解决现象再解决性质的问题会更适合。尺子断了说明什么?尺子还有弹力吗?还有弹性吗?活动间的逻辑性不紧密,学生就容易理解成有形变就有弹性,那泥巴有形变是不是说明有弹性呢?


   《菜心花开了》这课应该围绕花开、花谢,花与果实的关系来展开,而对各种花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不应该放在这节课。


   2、  对前概念处理不足


   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太阳,太阳的东升西落实学生直观的前概念,用球体运动作为切入点。


 《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对学生“弹性”和“弹力”前概念的揭示不够,课前和课后学生的概念有没有发展呢?


   《菜心花开了》学生对“花”的认识有多少,如果把学生的前概念挖掘出来,后面的教学就更有针对性,学生的活动目的性也更明确,不是为了解剖而解剖。


 




 


     每次听完课,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后更渴望是听听专家是如何看课的。马老师的评课很精彩,总是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在察别人的课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来进行教学设计”这话我们经常会说,但到底怎样才是“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来进行教学设计”呢?怎样的活动设计、怎样的活动顺序更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都需要我们去思考。还有活动间的逻辑性,这也是我经常会忽略的,我们头脑中很清楚每个活动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并没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个活动与那个活动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活动,所以学生在进行完活动后都是一些概念碎片,并没有连成一块。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都要去注意。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7#

报道很详细,感谢分享!加精!
TOP
8#

司徒老师非常认真呀!
TOP
9#

全国都在上谁先先迎来黎明?到底是谁呢?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0#

活动多多啊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1#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广州市协和小学  孙宏  2014-5-14


设计说明:


本课选自粤教科技版《科学》(修订版)五上《昼夜交替》一课。主要内容为认识昼夜交替现象以及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本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任务驱动(粤教版主要特色之一)的理念,以(自制的)“昼夜交替探究实验仪”为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的探究,构建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昼夜交替和地球自转有关;


2、通过资料阅读了解不同地区日出或日落时间不同、极昼极夜现象等;


2、通过自主探究,在实验中发现地球是倾斜一定的角度、由西向东自转的;


3、通过自主设置地球仪的自转方向、地轴倾角等,将实验现象和实例对比,并不断调整设置,完成探究习任务。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设置地球仪的自转方向、地轴倾角等,将实验现象和实例对比,并不断调整设置,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昼夜交替探究实验仪”的使用及实验记录。


教学准备:


课件、昼夜交替探究实验仪、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日出日落、白天黑夜)


问:像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每天重复的发生,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


学生:昼夜交替(板书)



二、新课:


1、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初探:


问题: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地球自转。


     谈话: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很难直接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如果我们能像宇航员一样(展示阿波罗8号拍摄的照片),从遥远的外太空观察地球自转及昼夜的变化,应该很容易发现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的直接证据。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虽然不能去外太空,但我们可以用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来模拟从外太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情景,研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简单介绍“昼夜交替探究实验仪”,(课件)提出实验步骤的要求。


各组取仪器,开始观察。


组织部分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建议学生以广州为例)。



2、通过任务驱动进一步探究:


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观察到了地球仪上的(广州)昼夜交替现象,的确和地球仪的转动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及成因可比我们刚才的实验要复杂的多。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及成因,老师准备了三个任务。


明确任务:请学生先拿出“学习任务单”自己阅读2-3分钟。再请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三个任务的背景和要求。


讨论实验计划:分组讨论实验计划2-3分钟(准备如何完成任务)。


组织部分小组汇报自己的计划,鼓励各组拾遗补漏,共同完善计划。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根据需要帮助指导学生。


活动结束,提醒学生放回仪器、整理任务单。


组织部分小组汇报自己任务单,归纳板书。



3、总结


谈话:大家的任务都完成的很好,请综合本节课第一个活动及三个任务的结果,谈谈自己对对昼夜交替现象及成因有了哪些更深入的了解?


组织部分学生汇报,注意结合板书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问题:有关昼夜交替,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21 15:31:00编辑过]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12#

司徒老师一个人做了那么多,干劲十足,赞!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3#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4/5/21 15:40:00的发言:

    
    司徒老师一个人做了那么多,干劲十足,赞!
    



哈哈,文字是我写的,照片是另一个老师拍的。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14#

资料很完整,看起来很味道!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15#

学习了!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6#

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编写,思维火花的碰撞,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灵格!
TOP
17#

谢谢分享,有没有相关的课件、视频?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18#

上传的附件限制500K。太小了,上传不了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