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石润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评课专栏 [复制链接]

1#

北京石润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评课专栏

京浙粤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石润芳
            

指导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思锦
            

教学主导思想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既是方法又是过程。
            

1基于学生的“问题”进行探究。
            

食物的消化过程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但是学生由于不能亲眼所见,感觉很陌生,正是这陌生与熟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孩子对身体进行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前测中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分类后,发现这些问题集中在关于消化器官的样子、功能、位置、保健等方面,我们的教学就从学生的问题开始,一步一步的深入探究过程中。
            

2以“问题”为本课的驱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前测中每个人有自己的猜测,提出二十多条“食物旅行的路线”从两位学生对食物“旅行”路线的对比中提出问题“食物旅行的的路线到底是什么?”首先解决前测中的第一个问题,同时明确消化器官、消化道的概念,接着提出“食物在消化器官发生了哪些变化”,进一步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最后通过“消化器官怎样实现这些变化的?”来深入探究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消化腺,形成对消化系统的认知。
            

3在探究中隐含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先后三次从文字资料中提取信息不断的形成新的概念;在学生认知过程中,从抽象的文字到平面的图形到真实的影像资料,再到立体的模型,逐步揭开食物消化系统的相关秘密;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暗箱”问题;前测记录与学生学习时的记录做对比,留下探究过程中成长的痕迹,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改变模糊认识和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体验活动解决暗箱问题。
            

动手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体验活动为孩子的学习增添一点点学习的兴趣:A4纸比拟食管的长度,操作塑料袋“消化”饼干模拟胃的机械消化活动,同学拉拉手或者用拉6长绳感受小肠的长度等等,为学生认识“陌生”的消化系统增加一些乐趣。激发学生解决“暗箱”问题的积极性,并将其原理内化为自己的解释。
            

科学词汇
            

消化道、消化液、消化系统、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腺和消化道组成。
            

2.消化道起于口腔,经咽、食管胃、小肠,终于大肠。食物经过的每个器官称为消化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能够提出有关消化系统的一些问题,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2.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对照资料完善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3.通过简单活动体验加深对某些消化器官功能与形态建立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思考、探究中完善认识;
            

3.唤起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关注和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研究问题,纠正已有的错误和模糊观念;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形成消化系统、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能够将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
            

2             提高提取和采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消化系统的音像资料、消化器官图片、电脑、实物投影、3.6长绳一根、1.5长绳一根、半身人体模型
            

学生准备:人体轮廓记录纸每人两张、文字资料每人一份、饼干、塑料袋、水(分组)
            

前测:20分钟
            

同学们假期到哪里去旅行了,你能够按照旅行线路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你都到达哪些地方吗?(教师板书,指导记录方法)
            

做简单的运动,消耗了能量,通过什么方法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
            

我们每天吃进身体的食物会在身体中旅行,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成长的能源和活动的能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路线,记录在人体轮廓图中,将思考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问题”一栏目中。
            

学生记录
            

(对学生已有概念的掌握进行前测,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体活动需要的能源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营养的吸收。)
            

新授课:40分钟
            

一、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今天我们跟随食物到身体中进行一次短暂的旅行!对比两幅图,对“食物旅行的路线” 两位同学推测有哪些不同?
            

在我们的推测中,食物在人体中有二十多条旅行路线,这条路线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新课——探究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
            

(一)探究消化道
            

1.学习方法指导
            

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地知道食物在人体中“行走”的路线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网上搜索资料、查阅百科书、解剖、模型、CT B超 、 X线、录像(播放录像)
            

在解决“食物旅行的路线”这个问题上用那种方法更好?
            

学生回答……
            

教师提供文字资料和模型,强调:快速阅读、抓住重点、提取有用信息、做批注、记录。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消化道、消化腺
            

3.交流:
            

按照食物旅行的顺序交流它的旅行路线,相互补充,完成拼图
            

讲述:我们把食物旅行的路线称为消化道,旅行所到达的每一个地点叫做消化器官。
            

4.播放录像:对照文字资料识别消化道及经过的器官
            

(二)将消化器官形态与其功能建立联系
            

1.探究食物在各器官发生的变化
            

1)提问:
            

出示:饼干。早晨吃进去的早点,经过哪些器官,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讲述
            

2)第二次从文字资料提取信息
            

3)交流:相互补充
            

食物在咽、食道并没有发生变化,是不是这两个器官就不重要了?
            

2.探究消化器官形态与其功能的联系
            

1)消化器官是怎样实现这些作用的?
            

2)第三次使用文字资料提取数据说明问题并记录
            

3)体验活动:通过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将消化器官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
            

食管(个人体验)、胃(小组体验)、小肠(班级体验)
            

胃:袋状、三层肌肉、胃液、蠕动
            

小肠:肠液、胰液、胆汁,长度,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
            

大肠:粗、蠕动
            

食物在咽、食道并没有发生变化,是不是这两个器官就不重要了?
            

补充:(模拟食道的长度)
            

出示模型:通过模型认识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立体空间位置,从而使学生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加深认识。
            

讲述:口腔腺、肝、胰是人体的三大消化腺,与消化道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消化腺分泌的液体与小肠分泌的肠液、胃分泌的胃液称为消化液,在他们的作用下与消化器官的咀嚼、蠕动共同完成消化工作。
            

三、小结,对比前后两次记录有哪些收获?要求学生具体描述。      

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机动)采用今天的方法,将资料装订成学习集,继续学习。
            

五、认识牛、羊、骆驼的消化系统和人以及猪、狗的消化系统有什么不同?(机动)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短信评课

执教教师: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石润芳

指导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思锦

老师在课初如果能引用“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该多好!

拼凑器官图时,让一个小组在黑板上拼,这样设计能节约时间,挺好

老师点评机灵多元.但一个生理问题应该纠正一下:那男生说胃里有胰.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器官

口腔腺是器官吗

拼图蛮好的,有启发。不过,肝脏的部位好象不对。还可以与边上的文字连线。

有些问题孩子们合作即可完成 为什么不合作起来

石老师的课干净利落,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也很明显。实践证明科学课堂并不排斥讲解,既省时又有效。

让孩子们用富有童趣的言语描述食物的奇特之旅吧!

有些孩子在发呆 跟不上老师的牵牛啊 假如设置问题 小组合作 许会更好点

教师讲的很多,学生活动很少,师生的角色定位有待思考,活动方式有待多样化。

食道运输作用,联系人躺着、倒立也能吃东西是否更能说明

石老师,假如没有资料袋会怎样?

袋子怎么是胃呀?这样演示有必要吗?不如用课件!

可以考虑用课件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浓起来激发他们的情趣现在是不是太沉闷了

对学生来说关键词不一定要完全精确!不是语文课!学生说出意思后可以由教师总结出来

教师导的是否过多,“南章”特级以前提的“三度”偶认为还是不能忽视(重视科学概念的同时)!

小组合作的机会不多.探究的活动也少.可否上学生小组边搭拼器官图一边标明名称再简明写一下功能

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不用资料阅读的大胆设计,现在学生只是跟据资料在重现

这节课太像语文的阅读课 大部分时间都在看资料 回答问题

如果给学生20分钟时间阅读资料,我想学生完全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胃的蠕动进行所谓的小组体验是否有真正的意义?

模拟换成真实,孩子们马上瞪大眼睛了!注:用猪肠!

上课?表演?看录像省时,易懂,学生有兴趣,效果好!

这是一堂没有实验的科学探究课,结合课件录像我想效果会更好.

小肠模拟拉长环节很好.能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课堂的沉闷来自于教师对于课的整体设计把握   教师课堂预设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有一定距离

整堂课就是看资料回答,老师讲解,偶尔再模拟,形式是否过于单一了?

这节课不是医学的解剖课.有必要这样重复地看某个器官吗.

???谓客观的知识失去了和儿童个人经验的关联性,因而对于儿童当下存在的状态而言也就成为伪知识。

对于知识的掌握,阅读资料加上课件演示就行,那这样组织教学,意义何在,望专家指导!

科学活动的本质是探究,探究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知识和经验的互动。

录像是否放在开始,再来探究,效果会不会更好些呢?

干嘛这么低估学生,偶尔学学科普馆的讲解员效果可能更好

小肠是缠绕在一起的吗?用盘在一起应该合适宜点吧。教师在出示小肠教具时肠的状态是否有问题?

建立模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不过这种胃的模型似乎…

实际教学中演示的器官难找,有没有实际教学意义,应用媒体实效又明了点。

教具很不错,教学中没有用好,教法没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吃点食物体验食物的旅行  既冲饥又快乐  不好吗?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3#

学生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研究问题,纠正已有的错误和模糊观念;
TOP
4#

确实对于看不见的器官,了解它只能借助影像,资料等。能不能借助哺乳动物的消化器官,让学生真实感受体验消化器官。
TOP
5#

模拟实验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