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下《摆的研究》这一课中,在研究了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绳长短的关系后,最后有一个类似课堂延伸的环节:插图所示的是两个摆,摆绳长短一样,而摆锤的长短、轻重不同,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现在摆绳长短一样,摆的快慢却不同了!而在下一课《做一个钟摆》中,课的起始又有类似的装置和实验。(见图1)在教学中,我合二为一,把前一课最后一个环节省了,合到后一课开头演示,引发认知冲突,觉得这样更妥当。原因是学生刚刚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一下子又要被“否认”,而且课到这里又没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动手探究,又要听老师解释“重心”“、摆长”,不少学生会越听越糊涂。另外一个细节是《做一个钟摆》中金属圆片的上下移动导致重心移动和摆长变化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在上课中有没有明确告诉学生”重心“大概在哪个具体位置?(见图2)我听到过两种情况,一是模糊处理,只是告诉学生重心随着圆片的移动而上下移动;二是错误处理,直接告诉学生重心就在金属圆片的中心点(事实上错的)。我觉得既然讲到了重心和摆长,不如把重心的位置告诉学生,我是采用”手指尖平稳顶起摆锤的方法“让学生找重心,并感受到重心在移动,自认为效果不错。


(图1)


(图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7 23:32:3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