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派名师】李霞:《生物的性状》研讨专贴 [复制链接]

31#

李老师的课上得好!普通话听得更是舒服呀。通过短信提问我还额外得到了一本书,真是幸运!
TOP
32#

不一般的课堂,非一日之寒。不仅仅是课堂,还有李霞老师在评课说课中的互动,也是高屋建瓴地抓住小学科学的本质意义,认识不一样,设计不一样,指导又是非同一般,语言亲切自然又生动,成就了非同一般的课堂。当听到“每当这个时候,老师。。。。。。”开始引入情感价值观教育时,是多么顺理成章,让人忍不住产生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很珍贵,我要感恩“的想法。期待下次能够再听到李霞特级教师的课!
TOP
33#

一节好课让人不知不觉就沉浸其中,我只顾听都忘记记录了。
TOP
34#

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李特这节课中做到了极致,看似蜻蜓点水的内容做到的其实蕴涵了深厚的科学内涵,感谢李霞老师带给我们的精彩课堂,和对科学课全新的诠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1 10:48:54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35#

不知不觉李老师的课就结束了,真的很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如此精彩的课。
TOP
36#

感觉“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单元很难上,感觉自己上不出探究味儿来。之前桂馨探究课里看过李霞老师的这节课,经典再次重现,琢磨品味中。

TOP
37#

经典课例,值得再次学习!
更多活动照片:浙派名师暨全国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科学专场)照片集  新网址:http://lt.zjxxkx.com/showtopic-17244.aspx
TOP
38#

教师说课
这节课不是教科版的,是对科学教育价值的一个理解,科学教育终极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遗传和变异主题,是一个重要的生命教育主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方面?
形状是外显的遗传表现,初中生物上把“在……表现出来的特点叫性状”
怎样在小学里架构?初步认识后丰富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清晰和规范化。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延伸到孝敬父母。

喻伯军
提问:假如下次你在上这节课,你还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改进?
这节课综合了苏教版、教科版,设计了这节课,我想:一位优秀老师,必个走向定会从课程,课改改到一定程度,一定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课程。这是课改至今需要每位老师推崇的。
从课堂走向课程,再走向适合学生的课堂,这是一位老师成长的途径。请每位老师思考:属于你自己的课程是什么
感想二:教师和学生相处亲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需要不断磨合,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这样的课堂深深吸引了孩子,是学生融入进来了。
教学技巧值得借鉴的有:
1.小学生的概念建构是怎样完成。对性状这个概念的建构和丰富途径,“性状”这是新词汇新概念,老师先是用很多图片,然后给学生一个“性状”的词。学生接受后,使用这个词来表述他看到的性状,不断地理解和建构。等到说到头发长短粗细,进行内涵丰富,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同的看法,然后归纳:先天的特征才是性状。通过追问、通过互动交流。再次使用这个词,这时候隐含了性状的内涵。这种建构概念的方法,适合小学生。图片精美很吸引学生。
2.教师设置的驱动型任务适合学生的探究水平,并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研究六种性状时的三个问题:“你们想知道自己的编码吗?”“你们想知道同学的编码吗?”“我们的 编码有哪些规律”
3.问题设计既指向核心概念,又……。最后环节,教师设计的交流问题很有针对性,能考虑到学生思考交流和之一方面的问题,给学生在思维层面上产生影响,编码相同的人并不是一样的,自然想到了更多的形状特征

李霞回答:
可以在不同年级中进行教学。如果在五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可以进一步推进,如果六年级,可以进一步推进:数据的推论过程可以给学生进行,让学生在数字推演的过程中了解事物的不同的绝对和相同的相对。
对儿童的思维和情感还有很多可以推进的,

喻伯军
我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体现:课是没有止境的。
不同的设计,基于什么?
首先是基于孩子。这也是今天的主题,面对不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景点可以不断被演绎,面对的人、孩子都是不同的,课应该随着孩子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点:要指向课程建设的层面。建设属于自己的课程。你的课程适合这样的学生、你的学生适合这样的课,建设真正适合适合孩子的课程,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发展机会

现场提问:生物的不同性状 与 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在上课时是否把它们等同了?
TOP
39#

李特的课的确充满了个人魅力,可惜没有课堂实录
TOP
40#

实录非常详细,感受到了课堂的精妙,学到了
TOP
41#

环境影响功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