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课
这节课不是教科版的,是对科学教育价值的一个理解,科学教育终极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遗传和变异主题,是一个重要的生命教育主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方面?
形状是外显的遗传表现,初中生物上把“在……表现出来的特点叫性状”
怎样在小学里架构?初步认识后丰富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清晰和规范化。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延伸到孝敬父母。
喻伯军
提问:假如下次你在上这节课,你还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改进?
这节课综合了苏教版、教科版,设计了这节课,我想:一位优秀老师,必个走向定会从课程,课改改到一定程度,一定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课程。这是课改至今需要每位老师推崇的。
从课堂走向课程,再走向适合学生的课堂,这是一位老师成长的途径。请每位老师思考:属于你自己的课程是什么
感想二:教师和学生相处亲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需要不断磨合,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这样的课堂深深吸引了孩子,是学生融入进来了。
教学技巧值得借鉴的有:
1.小学生的概念建构是怎样完成。对性状这个概念的建构和丰富途径,“性状”这是新词汇新概念,老师先是用很多图片,然后给学生一个“性状”的词。学生接受后,使用这个词来表述他看到的性状,不断地理解和建构。等到说到头发长短粗细,进行内涵丰富,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同的看法,然后归纳:先天的特征才是性状。通过追问、通过互动交流。再次使用这个词,这时候隐含了性状的内涵。这种建构概念的方法,适合小学生。图片精美很吸引学生。
2.教师设置的驱动型任务适合学生的探究水平,并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研究六种性状时的三个问题:“你们想知道自己的编码吗?”“你们想知道同学的编码吗?”“我们的 编码有哪些规律”
3.问题设计既指向核心概念,又……。最后环节,教师设计的交流问题很有针对性,能考虑到学生思考交流和之一方面的问题,给学生在思维层面上产生影响,编码相同的人并不是一样的,自然想到了更多的形状特征
李霞回答:
可以在不同年级中进行教学。如果在五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可以进一步推进,如果六年级,可以进一步推进:数据的推论过程可以给学生进行,让学生在数字推演的过程中了解事物的不同的绝对和相同的相对。
对儿童的思维和情感还有很多可以推进的,
喻伯军
我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体现:课是没有止境的。
不同的设计,基于什么?
首先是基于孩子。这也是今天的主题,面对不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景点可以不断被演绎,面对的人、孩子都是不同的,课应该随着孩子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点:要指向课程建设的层面。建设属于自己的课程。你的课程适合这样的学生、你的学生适合这样的课,建设真正适合适合孩子的课程,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发展机会
现场提问:生物的不同性状 与 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在上课时是否把它们等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