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科学课何怀松老师活动记录专贴 [复制链接]

1#

桂馨科学课何怀松老师活动记录专贴

 

宜昌科学教师马不停蹄奔赴培训地


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何怀松


 


2014年3月23日,桂馨科学课项目东西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在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启动。全国知名科学专家章顶儿、浙江省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省培训中心来文教授,桂馨基金会的王彬、管美艳,以及参与这次交流活动的学校校长、指导老师,宜昌市兴山县的小学科学教研员马永梅、远安县的科学教师熊礼华、秭归县的科学教师吴翠萍等参加了当天的启动仪式。


 


桂馨基金会的王彬先生首先对2009~2013年以来,桂馨基金会对宜昌四县(长阳县、秭归县、兴山县、远安县)的小学科学课援助工作做了总结,并对本次交流计划作了简要说明。桂馨科学课特聘专家章顶儿老师,就如何提高科学老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对来自宜昌的老师进行了专题讲座;并从上课、研讨活动、反思、心得体会、汇报课及总结六个方面对宜昌的参训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浙江省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省培训中心来文教授,以及参与这次交流活动的学校校长、指导老师,分别结合自己的实际如何就如何引领宜昌科学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周密安排。


 


来自宜昌的6位科学教师分别就自己如何回报关心、支持他们的桂馨基金会、专家、学校表了态。有桂馨基金会、浙江的小学科学专家、名师们的真情、真心、真付出,有宜昌科学老师的虚心求教、潜心钻研。此次培训活动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定将惠及更多的山区孩子。


 


三、科学与真理


3月28号,聆听了浙江两位名师执教的日食的研究。其中一位省掉挡住太阳光的是月球的探究,直接在日食视频的基础上,介绍模拟实验(用发光的手电筒代替太阳,棒棒糖模拟月球,人的眼睛代替地球),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思考,当有眼看到日食时,左眼地区能看到日食吗?……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日食吗?并引导学生推测日食带。随后又做了个日环食成因探究。另一位名师花了30分钟引导学生探究日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而不是其他星体。在这中间还通过建立模型引导学生推理。最后做日食模拟实验及推测日食带。


我一直在思考,科学等于真理吗?课堂中建立的模型科学吗?关于形成日食时,是不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该怎么处理。我们的科学课要精确到什么程度?是重现象及对现象的解释呢?还是建立模型来分析?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20:52:4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转贴合并——


 


心  得  体  会 


一、慢在该慢处


24号,分别听了一位年轻教师和一位名师执教的《铁生锈了》、《传热比赛》。两节课分别用时24分钟和35分钟。年轻老师的铁生锈了讲的很快,3分钟就完成了关于物质的前4课的复习,从观察铁、铁锈的图片到对他们的特点的比较(特点是老师板书,学生抄在书上的)仅用时6分钟。特点的比较其实就是老师让他们比较一下他们的导电性,然后告诉学生答案。在铁为什么会生锈,老师花了很长时间,先是让学生猜一下,并有了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研究计划。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家做。


 


名师的传热比赛真是另一道风景,在复习热是怎么传导的时,在学生笔画的基础上,老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准确的答案,而是用“怎么传”、“你的观点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描述规范,并适时利用课本让学生掌握所得到的科学知识。新课在“假如我把用铁和用塑料做的两把勺子同时放入热水中会怎么样?”开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忙着带领学生往前走,二是举了一个做热胀冷缩的实验时用到的金属球,为什么手柄要套上塑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学完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后,老师有抛出“冬天的早晨用手摸木头,不怎么冷,摸铁,冷死了。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在思考同是热的良导体铜、铁、铝到热性时,老师又举到把不同地方的短跑冠军邀请来一起比赛,都是冠军吗?在交流设计的关于比较铜铁铝的导热性强弱时,老师用“可不可行”、“有人帮他补充吗?”、适时出示老师准备好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并用“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怎么做?”,这样一步一步的完成实验方案。


 


两节课的效果不说,大家都知道,真是教育是慢的艺术,在什么地方慢,如何慢,读了这两个课例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恰当的指导


 


25日,听了两节《油菜开花了》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三节课,授课老师都围绕主题组织了探究探究活动。其中一位老师直奔主题,在简单交代任务后直接引导学生思考解剖时应注意什么?并用“喜欢怎么解剖就怎么解吗?”“完整的花应从花和茎处摘。”来提醒学生。学生的两个造作活动分别花了11分钟、4分钟。另一老师从欣赏图片开始,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剖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花的结构,分析实验记录单,在让学生明白解剖的注意事项。由于指导的细,解剖一朵花用了8分钟,第二个观察活动只能是老师代替。《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由于反应过于缓慢,老师只好拿出事先做过的拿出来救场。


 


看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恰当的指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0 17:03:23编辑过]

TOP
3#

学有所思,学有所想,收获满满!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4#

24分钟结束一节课,那多余的时间咋办?35分钟是杭州市部分实验学校的课时安排,从小学生的专注度说是科学合理的。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5#

值得反思。教育是慢的艺术,说的真好!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

剩下的时间处理作业了。作业指导很仔细的。

TOP
7#

平时的家常课和公开课是有区别的。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8#

反思的好,学生活动需要时间。很多时候上课时间都觉得不够用啊!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9#

 

三、科学与真理


3月28号,聆听了浙江两位名师执教的日食的研究。其中一位省掉挡住太阳光的是月球的探究,直接在日食视频的基础上,介绍模拟实验(用发光的手电筒代替太阳,棒棒糖模拟月球,人的眼睛代替地球),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思考,当有眼看到日食时,左眼地区能看到日食吗?……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日食吗?并引导学生推测日食带。随后又做了个日环食成因探究。另一位名师花了30分钟引导学生探究日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而不是其他星体。在这中间还通过建立模型引导学生推理。最后做日食模拟实验及推测日食带。


我一直在思考,科学等于真理吗?课堂中建立的模型科学吗?关于形成日食时,是不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该怎么处理。我们的科学课要精确到什么程度?是重现象及对现象的解释呢?还是建立模型来分析?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TOP
10#

科学课堂重学生思维训练很重要的,我们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TOP
11#

慢教育:慢给支架,静等花开!

TOP
12#

 

四、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设计的思考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图,得知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让学生学会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地形。教学重点是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难点是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主要想通过以下五个环节来实施。


一、初探5种基本地形的特点,让学生围绕以下6个问题展开,并引导学生画出每种地形的简图,突破本科难点。 


1、师自我介绍,引出山地,那座山更高些?介绍海拔。 


2、这个地方熟悉吗?分析丘陵的特点。


3、看看这张图片,谈谈你的感受。分析平原的特点。


4、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看看这个地方去过吗?分析高原的特点。 


5、知道这是哪儿吗?为什么称它“盆地”?


6、小结:地形就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看来地球的表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形,这些地形还有哪些特点呢?在我国是如何分布的? 


二、深入探究,通过地形图感受地表是高低不平的及我国自西向东地形变化趋势,让学生掌握本科重点。 


三、观察世界地形图,加深对地表的认识,掌握看地形图的方法。


四、总结与反馈,了解本课达成度。


五、扩展延伸,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TOP
13#

我们区一位老师上时是用沙盘建立模型的方式,具体这里有教学设计。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7110&page=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 22:12:43编辑过]

TOP
14#

 

四、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设计的思考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图,得知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让学生学会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地形。教学重点是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难点是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主要想通过以下五个环节来实施。


一、初探5种基本地形的特点,让学生围绕以下6个问题展开,并引导学生画出每种地形的简图,突破本课难点。 


1、师自我介绍,引出山地,那座山更高些?介绍海拔。 


2、这个地方熟悉吗?分析丘陵的特点。


3、看看这张图片,谈谈你的感受。分析平原的特点。


4、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看看这个地方去过吗?分析高原的特点。 


5、知道这是哪儿吗?为什么称它“盆地”?


6、小结:地形就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看来地球的表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形,这些地形还有哪些特点呢?在我国是如何分布的? 


二、深入探究,通过地形图感受地表是高低不平的及我国自西向东地形变化趋势,让学生掌握本科重点。 


三、观察世界地形图,加深对地表的认识,掌握看地形图的方法。


四、总结与反馈,了解本课达成度。


五、扩展延伸,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五、读“教师别‘太习惯’了”有感


是啊,“习惯了”!的确,面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真是“习惯了”,因为许多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管它新课改不新课改。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习惯是一种定势思维,因为这样的习惯,我们才渐渐变得麻木,哪管它“岁岁年年人不同”。所有,课改春风唤不醒,课表精神浸不进,仿佛练成了“金钟罩,铁布衫”,一切鲜活的理念袭来,我自岿然不动。


教育教学上这种习惯,是极其不正常的事情,这种不正常,使得许许多多教师一生都手握着当初那张旧船票,一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总也登不上今天教育改革的大船。


事在人为。有人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只有敢于打破这种习惯,每个教师都能大有作为。打破往往是个痛苦的过程,凤凰敢于突破旧有,从而涅口出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新的活力。


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习惯使心灵麻木。”积极行动起来,突破就有的、不符合成长的习惯,坚持每天反思,让教育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尽在掌握中,并敢于突破所谓的经验,与成败得失中发现教育的微光。同时坚持读书,坚持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用理论浸润自己的成败得失,并从中发现许多教育教学创新的先机。



六、走出教材,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吧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 4月3日又即将过去。今天为四(4)班上了一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回想起来,真有些尴尬,整节课,我显得太拘谨,放不开,始终在围绕植物的种子、果实的特点分析,没能从教材中心中走出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没有。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明天一定要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上下点功夫。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



TOP
15#

记录的点滴,我们分享着,且阅且成长。
TOP
16#

改变从我们自己开始,但是的确蛮难的!加油!!
TOP
17#

 

七、跟着学生的节拍往前走


近几天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在四年级中的三个班各上了一遍。每上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当老师你刻意的将学生往你的预设上拉的时候,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也感慨学生不配合。当你将学习内容向学生开放时,顺着学生的思路分析时,跟着学生的节拍往前走,你会觉得原来可以如此轻松。学生不仅可以为你解决你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会对各种判断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孩子真参与过后,生活中很多事例都会被他们带到教室。。。

TOP
18#

谢谢!

TOP
19#

跟着学生的节拍走——其实体现的正是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何老师的反思很有深度,学习了。

TOP
20#

 

8、如何弹性设计实验记录单


4月8日一大早,我便和熊老师一起去找邵校长,汇报我们的公开课准备情况,邵校长听了我的设计,对我的记录单提了2个方面的整改意见,一是指向性要明确一些,让学生好操作,对我以前设计的让学生把对我国地形的理解画下了做了取舍,他认为学生很难完成。二是在保底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弹性预设。关于“中国地形”这样的课,怎么来弹性预设,真是让我大伤脑筋,我反复阅读教科书,最后确定了两个问题:1、你认为我们建德市属于什么地形?为什么? 2、关于我国地形,你还知道什么?真想此次此刻有高人指点迷津。

TOP
21#

老师们,加油!
TOP
22#

学习着。写得很好,何老师。提个建议,可不可以把字号调大点?字太小了,眼睛看着难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9 11:30:34编辑过]

TOP
23#

当你将学习内容向学生开放时,顺着学生的思路分析时,跟着学生的节拍往前走,你会觉得原来可以如此轻松。学生不仅可以为你解决你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会对各种判断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孩子真参与过后,生活中很多事例都会被他们带到教室。

 

我也有这种体会。以前我们常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可是现在才发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得并不理想。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TOP
24#

 

9、课堂时间真是太短了


4月9日,准备好长时间的公开课——“中国地形”终于落了地,真是丢死人。全是按着指导老师的思路设计的啊。怎么一节课的时间就不够用呢?课前按着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种地形,并能描述其特征,知道我国地形的分布情况的目标,熟悉了好几遍上课流程:先让学生通过比泰山、黄山谁高,掌握海拔的含义,进而归纳出山地的特点;再指导学生研究中国地图模型,弄清各种地形的特点,感知我国地形分布的特点。


课堂上开始还算顺利,一切按着我的预设走,当学生拿到模型图后,好多孩子都去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去了,“哪儿有火山啊,那是大海啊。。。”,10分钟过去了,我的实验记录单,还多孩子还没有动笔。真是没办法,只好用我的问题把孩子们往我的预设上带。直到下课,我国地形的分布特征还没有来得及归纳呢?


问题出在那呢?我对观察的要求不具体?还是对学生的前概念了解的不够,对各种常见的地形介绍的太少?下次,我将在学生独立观察之前,增加一些常见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对各种地形有个初步了解之后再观察地形模型,并且研究的问题集中到高原、盆地、平原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分布的特点。

TOP
25#

 

10、对课堂的要求看学科发展


4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建德市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比赛”,上午三位老师执教的都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下午三位都执教的是食物中的营养。六节课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都下了大工夫。课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主动的学习过程。老师们能基于学生的前概念组织教学,让学生因为需要而主动探究,小组活动体现了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交流习惯、实验器材的习惯进行了很好的培养。从老师为学生营造的气氛来看,执教老师做到了学生信赖的好朋友。六节课上的非常成功。


然而,邓教研员在点评中却指出,对教材、编者的意图的理解还存在不到位;关于振动和动的比较不到位,那样的动才发声;课堂存在着求大求全的思想,目标定位不够准;学生的我要学的意识还不够强。从中不难看出教研员的良苦用心,课堂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TOP
26#

 

11、辛苦并快乐着


4月11日,上午到明珠小学听了三节同课异构的《杠杆的科学》,下午试教了我的《中国地形》,还听了熊老师及邵校长的课。放学后有听力邵校长的辅导报告。


对浙江的科学课,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他们的一般模式是3-5分钟的导入聚焦,再到18-20分钟的实验探究,也就是他们说的长时探究,接下来是12-15分钟的交流研讨,达成共识;最后是2分钟的拓展小结。就像邵校长分析的是先讨论,还是先交流呢?比如教你谈谈对开发千岛湖的建议,研讨之前,活动充分的经验基础很重要。就像今天上《杠杆的科学》的老师展示,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做杠杆尺平衡的实验,学生从中获得大量的真实的数据。在孩子们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交流研讨达成共识就是水道渠成的事。并且老师们还将学生实验得到的不同的真实数据分类呈现,让学生充分表达,感觉到孩子们不只是在学科学,而是在做科学。


[此贴子已经被玉米飞飞于2014-5-9 8:27:42编辑过]

TOP
27#

 

小学科学课应做到深的知识、浅的表达,又不出错


4月21日,聆听了“物质科学教学的疑难问题解析”,反思我们日常的教学,常常把物质和物体混为一谈,特别是将“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较大的力”教给孩子。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运动快慢与力有多大关系?……


一直以来,研究儿童的多,思考教法的更多,很少思考教科书,以至于对教科书中不和规范的表述视而不见。像“黑色蜡光纸和黑色无光纸比较哪个升温快?铝箔纸吸热本领如何?我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类问题,孩子们怎么回答?


看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同样重要,千万不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总结一些错误的知识,科学老师应做到深的知识、浅的表达,又不出错。


 


[此贴子已经被玉米飞飞于2014-5-9 8:28:00编辑过]

TOP
28#

何老师的字太大了吧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29#

 


此帖收集至“个人(团队)成长贴、微博汇总”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071


期待更多精彩!

TOP
30#

 


敬畏制度


      4月24日,听了田教授关于制度建设的分析,很受启发。


      是啊,好的制度可以将坏人变成好人,没有好的制度,或者是有好的制度不按要就执行,造就是大批的机会主义者。当然执行制度的人不要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把自己当作权威,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做到敬畏制度,淡化权威。


      当然确保制度的严肃性至关重要,像“小心对你不客气”这样的表述,对小孩子简直是恐吓。很多时候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如果惩罚措施不明确、具体,不可预期,往往会导致发生极端事故。优秀的教师善于利用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制度的权威性和可变性的认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