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科学课马咏梅老师活动记录专贴 [复制链接]

1#

桂馨科学课马咏梅老师活动记录专贴

3月24日,今天是我在杭州景苑的第一天,我早早起床跟着同宿舍的小吴老师到食堂吃早餐,要了稀饭、炒面、小米糕,这小米糕使我们兴山鲜见的,淡淡的黄色,散发着氤氲的诱人热气,激起了我的食欲,尝了一口,微微的小米馨香,入口软糯,味道淡甜。


上午姜海庆校长、李霞老师、科学组两位新秀陈凤凰、管笛为我召开了会议,安排了三年级四班、六班给我,一周四节课;下周开始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始教学研究,还会请章鼎儿老师过来指导;四月十六、十七参加浙派科学课名师展演活动;和凤凰老师一起完成四年级知识细目表;参加开发区教研活动。其他的诸如学校社团、教师书法、瑜伽、周一例会等活动都可以参加。


科学组两位小姑娘对我是热情周到,我在中午前很快就完成了工作交接。当姜校长得知我们临时科学组办公室没有网线,很快把他209的办公室让给了我们。下午我就读教材和教师用书,落实实验材料,阅读他人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以及PPT,思考取舍,为周二的两节课做好准备,晚饭后我在安静的办公室开始动笔备课,十点钟基本完成。


下午四点半参加了教师例会,印象深刻的是值周教师一周反馈,充分利用照片留存的一些瞬间现象用事实说话,肯定优秀激励不足。在一个就是姜校长的讲座,我是冠之于“心灵鸡汤”,觉得还是很相符的。它分为尊严篇、评价篇,前一篇主要谈到青年人做人做事要修炼道和能,有了足够的素养、学识和能力自然会被认可、被尊重。评价篇里面有我初次见到的理念和方式,对每一门学科都重视兴趣、态度,而后才是学科的具体要求。这样的话才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有创造精神有学习热情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


[此贴子已经被影随心动于2014-3-26 10:58:0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以下是引用松竹梅兰在2014-3-25 21:34:00的发言:
3月24日,今天是我在杭州景苑的第一天……

 


欢迎和祝贺马老师开出个人交流专贴。

TOP
3#

欢迎马老师!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4#

马老师祝贺你!
TOP
5#

谢谢大家关心!
TOP
6#

欢迎马老师,希望多分享。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7#

欢迎!马老师开专贴!
TOP
8#

欢迎来到浙江,欢迎进入浙江科学这个大家庭,期待马老师更多的精彩报道!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9#

欢迎马老师开专题贴,期待你在浙江更多精彩记录。

TOP
10#

                                                

     今天上午十点钟我上了本次活动的第一节课,三年级六班的《蚕卵里孵出的小生命》,孩子们很活跃,全班44人,课前了解3个女孩子,发现桑蚕之乡的孩子对蚕也陌生了。我首先从观察蚕卵开始,孩子们用放大镜很认真看起来,从颜色、形状、大小描述得比较全面。再发给他们由于放在实验准备室里已经孵化了的蚕卵,自然过渡到蚕可以由蚕卵孵化出小蚕的环节,自然进入到下一环节,开展研讨:如何饲养小蚕?我特别强调要说出你想法的理由。回答问题的人明显比先前少了一些,最终还是比较顺利地讨论出:建家;一天三餐打理;每一天用文字、图画、测量、拍照、录像等方式进行观察记录。
下课孩子们大多走出教室,有一个小男孩趴在桌子上哭,原来他是因为同桌的男孩儿粗暴地捏了他的小蚕,他心疼得哭了。       多么有爱心,多么单纯的孩子们。
     反思这节课,教学目标全部达成,只是语言和组织教学还要改进,以免以后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6 20:30:11编辑过]

TOP
11#

一直以来,我习惯提前5分钟到教室课前和孩子们套近乎,科学课本来一周就2节,我很重视课前的情感投入,一方面和他们说一说和概念相关的话题,了解他们的大致前概念,对备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和那天爱淘气的、太钻研的、不爱出声的孩子们轻声地说说话,鼓励、建议、肯定他们,淘气孩子身上的刺会收敛一些,上课成了爱发言、爱思考、爱动手的好孩子。“我喜欢上你的课”,今天提前到3年级4班和孩子们培养感情时候,一个小男孩拉着我的手轻声对我说。我内心为之一动,这个孩子是昨天下课后又折回来跟我要过蚕卵的,他支吾着说:老师,我没有蚕卵。我问他:你有决心坚持养好你的蚕吗?他坚定地点头,我就给他找了几枚蚕卵,轻声说:这是奖赏给你的!仅仅就是这么一件小事,他反过来鼓励我:老师,我喜欢上你的课。这是对我极大地鼓励和奖赏。也是我小心呵护孩子的兴趣的一个具体行动。我一定会发扬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6 13:27:43编辑过]

TOP
12#

我问他:你有决心坚持养好你的蚕吗?他坚定地点头,我就给他找了几枚蚕卵,轻声说:这是奖赏给你的!仅仅就是这么一件小事,他反过来鼓励我:老师,我喜欢上你的课。这是对我极大地鼓励和奖赏。也是我小心呵护孩子的兴趣的一个具体行动。我一定会发扬下去。


支持一下!

TOP
13#

马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有特色的,感觉非常细心和用心。
TOP
14#

以下是引用松竹梅兰在2014-3-26 13:27:00的发言:
一直以来,我习惯提前5分钟到教室课前和孩子们套近乎,科学课本来一周就2节,我很重视课前的情感投入,一方面和他们说一说和概念相关的话题,了解他们的大致前概念,对备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和那天爱淘气的、太钻研的、不爱出声的孩子们轻声地说说话,鼓励、建议、肯定他们,淘气孩子身上的刺会收敛一些,上课成了爱发言、爱思考、爱动手的好孩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6 13:27:43编辑过]

是啊,40分钟时间有限,课前的交流、课后的交流都是我们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机会,当这成为“习惯”,那收获必定是大大的,为马老师的坚持感动!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5#

师生互相鼓励,教与学生命力的开发!赞!

TOP
16#

谢谢喻老师的鼓励!
TOP
17#

向你学习!
TOP
18#

把马老师发的另外几个主题贴也合并在这。


 


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7157&page=2


 


 上周四、周五有幸参加了杭州市小学科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教学能力展示活动,又一次见到了喻伯军老师、来文教授。《摆的研究》、《日食和月食》有四位教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精彩呈现,还有三节微课《食盐去哪儿了》、《验证纸巾的好坏》、《沉与浮的现象观察及解释》。


  喻伯军老师做了精辟的点评:


一、教师课程意识强,不满足于教材设计,对课程、对学生发展有思考。


二、目标意识强,课前调查做得细致。


三、探究意识强,活动和交流做得细致到位,技巧背后支撑的是思想。


对我们科学教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一、基于学生、基于自我对教学的反思处理教材;


二、基于学生确定适合学生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思维的发展,科学观念的发展,兴趣态度的发展。


三、基于教学的结果能否检测。


  我自己认真回味一个个精彩片段,我发现了对于我存在的短板是以下几点:


一、正如章鼎儿老师所说的,叩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以教材为中心;是否以教师为中心;是否以知识为中心。是否落实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学习推进。关注语言、问题、环节的设计,思考其意义和价值。


二、我课堂语言需要不断锤炼,要准确、简练。


三、对课件要反复推敲,不要画蛇添足。要整合运用,电子表格在分析数据中很便捷很直观。四、组织学生活动后交流要花气力,方式可以多样,比较每个组的活动记录(文字、简图等);语言表达(特别要培养孩子们倾听习惯);达成共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5 8:37:48编辑过]

TOP
19#

关于微课的资料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7158&page=2


 


一、 “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2微课的“十大特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微课的特征有: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2]


三、 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 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如表1 所示):表1 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分类依据常用教学方法微课类型适用范围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谈话法(问答法)问答类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启发法启发类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讨论法讨论类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演示类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练习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尤其适合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实验法实验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类微课较为常见。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表演法表演类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一般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类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类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类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5 8:38:56编辑过]

TOP
2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7240


 


已经在景苑上课两周了,和科学组配合很好,导师李霞给我布置了题目,磨一节课《磁铁有磁性》。


 


我是既兴奋又不安,不过跃跃欲试还是占了上风,我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查找资料,细心研究教学目标,按照自己对学生的前概念的理解写出教学过程。第三周的星期一导师李霞召集我们科学组和姜校长五人进行了教材分析和解读,在两位导师指导下,先从单元高屋建瓴地说单元的内容、目标、方法,然后再分析每一课的内容、目标、方法。李老师特别就《磁铁有磁性》从教材、教法、学法指导谈到了布鲁纳的认知发生论:同化、顺应、图式;采用语言、材料、报告单指导学生,主要采用发现式的他就活动方法,学生通过社会建构中的同伴学习完成本课的教与学的既定目标。看起来很好完成的一节课,说出了这么多背后要研究的相关理论,真是让人钦佩!


 


我回到办公室就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补习、理解,李老师指导后给我找来了一本书,我用心读了三遍,明白了我每一个活动和环节背后的依据。反复修改教案、实验记录表、PPT,每一点滴修改我都要回答其修改的理由。材料我也是反复斟酌,在宿舍我的日用品、学校对面的小卖店找寻有结构的活动材料,周二科学组四位老师听了第一遍,通过对记录单的反馈和课堂实际状况的分析,确定了材料的取舍和教学环节的改动,每一点都有理有据,我心服口服。周三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果然,情况有了改观。课后在凤凰和管笛我们三人的分析下又一次进行了修改以备周五到东城小学接受章老师指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4 22:49:58编辑过]

TOP
21#

4月11日,为了迎接章老师的亲临指导,我带上实验材料到东城小学完成《磁铁有磁性》的教学活动。在李霞老师和科学组其他几位同仁的建议下实验材料我已经第三次改进,不过这个第三次是我10日夜晚躺在床上决定的,11日一大早我向李霞老师阐述了一遍我的想法,她赞同我的改进。8点10分到了东城小学,在贵校余老师的帮助下很快就做好了课前准备,当天的这节课比较流畅,思路也清晰。但是因为实验材料改变后课前我没有实验一下,就出了问题,原来磁铁隔着2块毛玻璃就不能吸铁,这次反映出可以吸铁;木质象棋子不能吸铁。更严重的在于我针对这些情况没有处理好,就草草收场。整体来讲,一堂课很平实,没有高潮,经过东城刘晋斌校长的分析指导我明白了自己的课题语言亟待改进,教师语言要具有发散性,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话,他还给我指出了改进的方法和途径。章老师对整节课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个可还可以大胆尝试把目标定的高一些,对材料还要研究,也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李霞老师也指出了我语言存在的问题,过于强势。
多么好的机会啊!一节课得到了三位专家的指导,这样更增加了我的信心,我制定了一下计划:再一次阅读《小学科学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观看整理记录名家的课堂录像,细心揣摩他们的语言;回到家乡要多到课堂里锤炼。这样才不枉他们的细心指导和无私帮助。
TOP
22#

李霞老师送给我一本《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我把书中的精要摘下来,也许大家也需要。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发生在四个主要的连续阶段:感觉运动阶段。一出生至18个月,认识形状和大小,将人和物与自身的生理需求相联系;能从照片和镜子中认出自己。前操作阶段从18个月至7岁左右。逐渐理解形状、大小、时间和数量等的变化。具体操作阶段从7岁至11岁。能够利用物体完成简单的逻辑操作,如分类、排序。形式操作阶段从11岁进入该阶段。可以进行智力上的逻辑运演,不过很有限。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可以被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和组织结构。影响它形成和发展的是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中,是感知与辨别。同化有三种形式:再现性同化,既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做成相同的重复反应;再认性同化既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现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帮助向更复杂的形式发展;概括性同化既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并进行分类或归类的能力。顺应是指理解新知识和适应新刺激,有机体对自己内部结构的调节,是对原有图式的修改和重建。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 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皮亚杰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教师要基于儿童原有的图式,利用儿童原有的图式,引导学生产生或制造不协调,也就是破坏学生认知平衡,然后展开教学,帮助学生达到新的高一级的平衡。
TOP
23#

     我自己在课堂教学的短板主要是语言,准确的说是组织学生交流时候的引导,按照刘晋斌校长的分析,语言缺乏发散性,指向性太明显;还有就是对孩子的语言表达没有敏感的判断。因此研讨环节没有帮助孩子们把自己的经历表达出来,对科学概念的发展造成了障碍。我现在听课就特意记录教师的引导语言,虚心向他们学习。也看书,从理论上丰富自己,站在一定高度再审视,我相信会有收获。一下是我的读书笔记,也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
     第二章 通过语言交流而明确意义
     声音 符号和意义:头脑中出现图像与否是有思维行为和没有思维行为的区别吗?思维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技能的行为,它是通过信号和符号才能表达出来,但是思维仍然具有许多早就建立起来的身体技能的特征。一些学者相信,只要表现出有认识性的行为,就可以推断出存在着思维。所谓有认识性的行为包括使用工具解决问题,不管是一只狒狒用一片树叶或一把勺子,还是一个孩子使用某件工具完成一项具体工作。这种不用语言进行的思维,常被称之为“前语言的思维”。还有2个说明前语言的、有认识性的行为的例子:概括的能力和抽象出规律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一种方式。动物通过声言和姿势进行交流,这些交流通常都是一些诸如饥饿、痛苦、高兴、恐惧、性欲等生理状态的反应。人类的语言室独一无二的进化的结果,是高级的概括思维所必须的。身体的技能是附着于眼前这个世界的,但是思维却可以同那些任何方向很遥远的、甚至没有时间和地点的事物见面。
     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促进概念的发展,因此语言的使用对于概念的发展显得非常关键。俄罗斯的维果茨基对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式这么说的。语言和思维起源于不同的根源,可以有没有思维的语言;也可以有不用语言的思维。在科学课上探究阶段发生的前语言的思维,有一个转化发展为概念的过程,而研讨则促进了这种转化。
     “内在语言的思维”,只有那些有了语言能力的人才是可能的。不是通过不出声进行的,而是通过高度简化了的词的形式(大多是谓语)进行的。是一种纯意义的思维,用的是语义而不是语音。人在思考时用的都是内在语言。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进行非语言创作的过程也可能包括了内在语言。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思维和语言这两个独立的遗传的特点结合起来。动物的声音表达的是感情而不是抽象的内容。当孩子用名称作为符号代替这些事物,思维语言化,说话有了理性。孩子们在科学课上摆弄材料时,前语言水平上发生着许多变化,是一种原有语言的思维。只有在集体研讨时,或者在小组中互相讲话时,语言才给学习带来丰富的内容。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把两种活动放到一起,而是互相作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结果。维果茨基写道:思维不仅用词语表达,它还通过词语得以存在。经历唤起了语言,语言产生了思维,思维又可以要求有新的语言,如此反复。如果孩子们没有经历过,而是由老师说出来,充其量也就是听到了一些没有思维的话。
TOP
24#

 


此帖收集至“个人(团队)成长贴、微博汇总”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071


期待更多精彩!

TOP
25#

【释义】扔一块石头到水中掀起千层浪花。比喻一句话或某一细小行动,会引起强烈的反响。科学课堂上教师就要扮演好可以激起千层浪的“石子”。工夫练就在课外,首先是备课阶段,最好可以写详案,对和学生有的语言交流做好种种预案;其次,平时多和孩子们说话,练就一副好耳朵,能听懂他们的话,能听懂他们说出话的背后的话,想说什么,遇到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能够针对不同情境及时准确判断,例如:本来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有很独特的做法和发现,但是汇报交流时却默不作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不敢表达,前面几个组都大致一样,自己会不会出错了,从众心理作祟;也有可能是没有倾听他人发言,不知道自己的独特之处;还有可能是不愿意说。教师要在巡视的时候就捕捉到孩子们的各种情况,可以鼓励他们表达:我发现有的小组思路独特,很值得告知大家,请某某组说说你们的经历和发现。
正如丽水市莲都区花园中学刘伟生文中指出:新课程下的科学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主,课堂上学生的语言交流占主导,为了指导课堂讨论,教师必须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探察学生的看法,并帮助学生结束讨论。要优化课堂的提问,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1、因势利导,设计启发性问题。启发性问题常被用于以下三个方面:鼓励最初的回答、扩大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重新激起迟疑的或逐渐结束的讨论。2、探察细微,设计探察类问题。探察类问题主要是寻求扩大或延伸观点。尽管启发问题与引人注目的回答有关,探察类问题则与回答的质量有关。探察类问题趋向于以下几个方面:扩展观点、使观点改变方向、证明观点、阐述观点。3、形成共识,设计导向性问题。导向性问题是被用来帮助学生对正在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寻找解决方案或实施计划。此类问题经常被用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将观点分类、鼓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解释数据形成结论。
TOP
26#

科学课堂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重要。
TOP
27#

马老师身为教研员,思想的高度总是不一样。


 


看到马老师的文字,总是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相信回到家乡,一定能带领当地的老师,在科学广阔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