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4新学期 五下 反思 [复制链接]

1#

2014新学期 五下 反思

   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我总是一开始有斗志,后面就懒散了,上个学期的反思写到后来也越来越少了。这个学期还是要坚持着再写写,第一轮总是辛苦的,都要慢慢熟悉起来。和自己说,加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7 12:59:2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节课,依旧没有上新课,上个学期由于是第一次接班,给大家表演了科学小实验吸引大家对科学的兴趣。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主要是对上个学期的回顾,期末成绩的简单反馈以及本学期四大单元的简单介绍。我先是和同学们交流了一下寒假里所见所闻的有关科学的生活小事,能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的趣事。大家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分享。气氛挺高,也有同学对寒假的一些小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们共同探讨。然后又让孩子们根据课本的封面对本学期的内容进行猜测, 再看目录让学生大致了解了本学期的主要内容。由于本学期实验较多,所以我在吸取了上学期的经验教训以后又着重重申了科学课的课堂纪律问题,明确了惩罚制度。让学生知道遵守科学课堂纪律的重要性。最后的一点时间,我让孩子们自己捣鼓了一下学具袋。希望这个学期能够继续好好的和学生一起“玩”科学。

TOP
3#

   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反思


   在上一节课的时候我已经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了小石块,苹果,橡皮,刻刀之类的材料了。在真正上课前,已经看到群里、论坛里的老师在讨论萝卜是浮是沉的问题了,也是为了避免干扰,我让学生准备了苹果。课堂上,学生对于小石块,木头,泡沫的预测都比较确定。对于蜡烛和苹果有点模糊。很多学生信誓旦旦的和我说苹果应该是沉的。我在请同学预测的时候,也有同学预测:苹果和橡皮一整个放在水中是沉的,当切成小块的时候是浮。我问到理由的时候,学生说到了,和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他们觉得切成小块了,变轻变小了就会浮起来。这个正好可以作为接下来教学的教学资源。于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学生真正开始实验时,发现和自己预测不一样的时候便觉得很诧异,甚至有同学迫不及待的想去先把苹果切成小块了。这里也正是让学生对沉浮研究的兴趣更浓了。在后来学生自己一点点把苹果橡皮切小再放入水里验证的时候,学生自己也发现了同一个物体,就算改变了轻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还是不变。课堂上也有学生向我提出了密度这一词,现在的孩子知道的知识真的比我们想象中多多了呀。

TOP
4#

欢迎开贴!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5#

我和你一样教五下,学习学习!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6#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4-2-20 16:34:00的发言:
欢迎开贴!

谢谢,我努力

TOP
7#

以下是引用草帽呀呀在2014-2-20 16:54:00的发言:
我和你一样教五下,学习学习!

我还有六下呢,一起加油

TOP
8#

1.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反思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没有关系。而这一节课要来研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是否有关系,不少学生在我提问以后觉得是没有关系的,受到上节课内容的干扰,即认为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正方体的沉浮情况应该一致。在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控制体积不变,重量改变和重量不变,体积改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两个量在同时影响着沉浮,并且我提问:在不用手掂量的情况下,相同体积的小球,怎么根据轻重来给它们排序。学生也能很快的想到,通过观察小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体积相同时,越轻的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多,而比较重的容易下沉。


    最后是对潜水艇的原理研究,学生在以上两个实验以后很快想到了,潜水艇其实就是保持了体积大小不变,改变了自身的轻重来改变水中的沉浮的。再通过亲手的实验,在空瓶子里加不同量的水,观察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加深了对潜水艇的原理认识。即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重的容易下沉,轻的容易上浮。


    这节课的实验材料我用的是学校配备的沉浮盒,里面有相同大小的四个小球,重量不同。还有重量相同的大小不同的四个正方体。后来我发现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在写发现时写到同种材料够的物体····我想可能是被都由塑料做出的外形给误导了,因此我觉得还是拿不同材料物体作为实验材料会更好,但是真的不太容易找。

TOP
9#

每课一反思,这个不容易,占个位置——看看你能坚持多久?
TOP
10#

坚持反思,定会成长,一起加油!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1#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14-2-24 16:08:00的发言:
每课一反思,这个不容易,占个位置——看看你能坚持多久?

我也要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对自己说,加油

TOP
12#

以下是引用曹文佳在2014-2-24 16:54:00的发言:
坚持反思,定会成长,一起加油!

我努力

TOP
13#

大家共同坚持,努力努力!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4#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反思


     这节课已经在2个班级上过了,感觉效果不是很好的,第一个班级上课了才发现学具袋里面没有橡皮泥,也是我个人的疏忽,没有事先看过学具,导致这节课主要还是我在讲台上演示。上课刚开始,我先出示了一块扁平的橡皮泥,问学生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也知道我改变他们的形状以后橡皮泥的轻重没有改变,但是对于它的体积有没有改变学生持有不同的意见,当我问到如何来测出不同形状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很难想到排水法,于是我拿出了一个空烧杯,一块橡皮泥,提示: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一个有刻度的烧杯,一块橡皮泥,你能不能利用这些器材来测出不同形状橡皮泥的体积呢?后来陆续有学生能够想到这个方法了。在这里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橡皮泥比较小块,放入水中以后它对液面上升的影响还是很小,我在讲台上都很难看出来,所以学生更难看出来,我只能通过自己提供的数据让学生明白,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体积也没有改变。于是提问:怎么样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够说出做成船状或者空心。那是什么原因让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大多数回答了体积。个人感觉不够准确,橡皮泥自身的体积不会因为形状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只是浸入水中的体积,或者说是排开的水量。因此,我让学生观察实心橡皮泥和船状橡皮泥在水中时,烧杯刻度的度数。同样的,这个现象还是不明显,我只能估计的读数。通过比较发现,实心团排开的水量小,其他能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让学生得出结论。我总觉得自己是在刻意的把学生往结论上引,学生没有亲手做过实验,总是有点迟疑的。


     由于第四课的《造一艘小船》,我感觉内容可以和第三课一起上,所以就直接一起了,我问到学生,同样橡皮泥做成的小船,有些可以装载较多的货物,有些装载的较小,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排开的水量的大小问题,这在上一课作业本的资料阅读里面学生也已经知道了。这节课我并没有另外安排上,主要是学生橡皮泥没有,操作性低。


   总之,这节课上的自己也很不满意,但是由于实验材料不足以及客观的测量问题,我也不太清楚到底可以怎么上,等我明年再上的时候一定事先准备好材料。

TOP
15#

1.4 浮力 反思


    早在之前的几节课,甚至是还没学习到沉浮单元时,学生应该就对浮力有了体会,只不过不知道对浮力的科学定义。当用手将泡沫塑料块向下压的时候,手能够明显的感觉一个向上的力,定义为浮力。当泡沫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我问:泡沫受到了哪些力?各种力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学生基本都能说出受到了重力、浮力。我也在黑板上画图表示。但是关于重力和浮力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不知道。于是我用拔河的例子讲解:两个同学拔河,一开始绳子中间的挂绳在中心点,如果两个人一直保持在这个点,两位同学的拉力大小是什么关系?学生马上可以领悟,两个力一样大时,保持平衡。那么静止浮在水面的泡沫块也是一样的道理。而当我把泡沫块慢慢的压入水中的过程,我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么?学生从自己的经验来说会发现,越来越大。那浮力的大小怎么测量呢?学生有说道测力计放在水下的,很少有学生想到通过挂钩转变拉力方向的。(PS:其实这一个定滑轮是在六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边其实默认告诉学生了定滑轮可以改变方向,但是不省力不费力的知识点了。)讲述了测量浮力的方法以后,让学生分析了,泡沫块在被拉入水中静止时的受力分析,得出了浮力=重力+拉力。由于时间不足,这节课我主要是理论分析,打算下节课做实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7 16:29:01编辑过]

TOP
16#

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反思


 


    之前在第五课浮力中已经研究了上浮的物体有浮力,而且知道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水量有关。但由于隔的时间有点久,上课刚开始,我对上浮的物体的浮力进行了简单的复习。虽然在上一节课我已经和学生探讨了,漂浮,上浮,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之间的关系。但是,学生的理解还是有点困难的。


  师:大家猜测,下沉的物体是受到浮力的,那么,怎么用实验去证明浮力的存在呢?(学生想不出来,我就提示回忆上一节课上浮物体的浮力是怎么用实验测得的,利用测力计能不能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呢?在我的提示下,学生想到了方法。)


生:先测出钩码的重量。然后再浸入水中,记下在水中的重量。


师:两个数据之间什么关系说明有浮力?怎么样说明没有浮力?


生:当浸入水中的重力小于钩码的重力时,说明有浮力,如果两者相等,说明没有浮力。


    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有些说到和自身的重力,和体积,和排开的水量等。这里我没有准备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物体来检验学生说到的是否和重力有关的实验,因此还是让学生课后再实验检验了。主要还是研究浮力的大小是否和排开的水量有关。 这里书本上下沉的物体是用石头的,我嫌石头做实验操作麻烦,将石头改为了钩码,第一个实验用2个钩码,改变浸入水中的体积,第二个实验分别用1、2、3个钩码完全浸入水中来做实验。第一次上课的实验过程发现,当小部分浸入和大部分浸入这些过程中,第一是学生控制不好,浸入的量,会有抖动造成的误差,而且这两个差距比较小,读数上也不是非常明显。因此,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加多了钩码的数量。通过对下沉的物体和上浮的物体的受力分析。比较重力和浮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也能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了。(由于学生的基础差,习惯也不好,在实验过程中总是达不到预期想要的效果,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

TOP
17#

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反思


  第一个班级我上课的时候,事前没有准备好浓盐水,浓糖水。学生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当我问到学生如何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能说到加盐,这里我就在学生的回答下, 在清水中放了一勺盐,学生发现马铃薯并没有浮起来,于是学生就意识到了,不是加了盐或者糖就可以的,而是要加到一定的量才可以。学生分组实验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调制浓盐水和浓糖水了,关注的焦点有点偏差了,在第二个班级的时候我在学生实验前强调了这个问题。

TOP
18#

好像中间差一课哦,呵呵!已经不错了,加油,坚持!
TOP
19#

以下是引用漫步云天在2014-3-18 19:41:00的发言:
好像中间差一课哦,呵呵!已经不错了,加油,坚持!

因为第四课我没上···直接孩子课后活动了

TOP
20#

学习了,不错,加油!
TOP
21#

1.8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反思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自己动手调制过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了,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改变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甚至部分学生已经提出了是液体密度不同造成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不一样。这一节课要让学生通过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来认识到在不同液体中受到 的浮力不一样。实验中是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的,为了能够获取稍微准确的数据,我已经选取了刻度比较精确的小烧杯,用2 个钩码,量程范围较小的测力计。可是在实验中,还是发现数据不明显,还有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不当,出现的数据错误等现象很多,因此在最后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自己读取数据,提供数据,只让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后来的关于相同体积下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来判断沉浮这一块结合实际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最后就是书本上对比重计的定义不是很恰当,但是作业本上是书本的原话,所以也没有办法了。在这个单元里,作业本多次出现在水中的重量或者是在液体中的重量,我感觉这么表述会误导学生以为重量会改变,因此我都是以拉力代替的。

TOP
22#

   4.4 分类和回收利用 反思


    上周五,有老师来听课,之所以选这节课是因为想在五月份的公开课上这节课,但是在准备过程中发现,这节课看起来简单但是却难上,而且也发现自己对这一类课的把握不是很好,本来这种课要出彩就要有新意,但是自己的课设计平平,而且各方面还不足。反思一下这节课的感受以及老师对我的点评。


    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是按照书本的顺序走的,但是后来发现,在讲完回收以后的分类中还要讲到回收,有点重复,因此后来就按照,先让学生分类,然后根据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依次去解决各类垃圾的分类问题。


     上完课后,我发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单一,或者是学生可回答的范围较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回答的预设也不够充分。在垃圾分类实验中,学生的完成情况我没有反馈,而是以选取个别学生上来分类,这个过程中也造成纪律较乱。可回收这一块的关于材料和物品,我没有进行区分,导致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区分这两个的区别,应该先举例给学生看。


     这节课应该可以以大家共同来建立一个废品回收站,让学生来设计方案,并且自己对垃圾进行分类,汇总时直接选取个别小组进行实物投影,介绍他们组的分类及其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把相应的内容讲解掉。还有就是我们科学课上的回收其实是理想化的,课堂上我并没有和真实的现实情况结合,会造成课堂和实际稍微分离,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学生讲解一下理论的回收利用和实际生活中的回收利用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地方着手。达到情感目标的达成。

TOP
23#

2.1 热起来了 反思


  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学生也基本都知道,但当问到衣服是否可以给身体增加热量时,学生的意见就不同了,但让他们先用生活经验论证一下自己的观点时,学生都说不上来了,只能稍加引导。后来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衣服能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时,不少学生都能想到方案,就是表述的时候不够完整。接下来就是分组实验了,由于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衣服是学生从身上脱下来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拿温度计测完空气温度时再去测衣服的温度,出现了温度上升的情况,而再去做衣服裹在烧瓶外面时,温度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这个问题也在汇报时由学生自己提了出来,并作了合理的解释。因此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我就要求单独把家里的毛衣带到学校来,也改进了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不当的地方。第二个实验还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衣服是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 学生最后也认识到衣服其实起到了一个保温的作用。


   这节课里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我在实验前没有回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导致实验室学生有些操作不正确。第二:衣服没有单独准备,对实验数据产生干扰。


 

TOP
24#

2.2给冷水加热 反思


   这节课冷水袋加热这个环节,把冷水袋灌满水没有空气做到,那么实验现象就很明显了。因此在实验前,先让学生讨论了怎么样才能避免冷水袋里面有空气,学生也会想到在水中操作就可以做到。对于冷水袋加热以后沉浮是否会发生改变,学生猜测不一。当看到加热后看到水袋慢慢的浮起来了,联系第一单元的知识,让学生猜测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测沉浮改变可能和轻重,体积大小的改变有关。关于轻重这个实验,由于操作要求比较高,仪器有限,因此是我演示,并未分组实验。而体积大小的变化,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气球皮的改变,学生们都能明显的看到水受热以后气球皮鼓起来了,甚至有些组的气球皮都破了。说明水受热以后的体积变大。

TOP
25#

上官老师的每篇反思都很用心啊!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26#

2.3 液体的热胀冷缩 反思


   上一节课已经研究了水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缩小。这节课其实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对实验材料的改进,课堂刚开始,我让学生重温了,试管加热以后气球皮的改变,个别组会提到气球皮鼓起的程度不明显,因此就顺势的过渡到怎么样让现象更明显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些说把橡皮膜扎个孔放吸管,这个已经和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很接近了,通过大家的讨论,把改进的方案梳理完整了。接着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平底烧瓶放入冷水和冰水中的现象。学生看到的现象都很明显,兴趣也很高,对于其他液体的研究也就非常顺利了。


    由于实验装置中的水要保证没有空气,密封性好,因此各组的实验装置都是由我实现准备好的,当学生把改进的装置和方案说出来以后我再分发给各组进行试验。饮料瓶一般不会装满水,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解释有学生也提出疑问,那空气可能也会热胀冷缩的,不是也有影响的。但是空气的可压缩性比液体的大。

TOP
27#

2.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在上一节课液体热胀冷缩的研究下,学生已经能够很快想到证明的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同组看到的现象明显程度也不一样,个别组也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又 刚好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于是一起在班级讨论出现了什么问题,说明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已经解决的措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