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暨崇文实验学校第10届开... [复制链接]

1#

[分享]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暨崇文实验学校第10届开放周活动材料汇总

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暨崇文实验学校第10届开放周活动材料汇总


 


http://jskj.zjer.cn/user.do?method=main&xmethod=showBlog&username=zjjyczq&id=6336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31 14:56:0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2#

 我们看不了,登陆不了。
TOP
3#

考虑到外省教师确实无法浏览相关资料。我做转贴。


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暨崇文实验学校第10届开放周活动材料汇总


一、教学设计


1、浙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我们的牙齿》教学设计   4楼


2、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反冲运动和反冲力》教学设计5楼


3、浙教版小学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6楼


4、《用小球推动纸杯》教学设计7楼


5、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8楼


6、小学科学四上《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设计9楼


7、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10楼


二、听课笔记


1、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课听课笔记-《我们的牙齿》 11楼


2、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课听课笔记-《反冲运动的研究》 12楼


3、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课听课笔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3楼


4、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课听课笔记-《怎样的水瓶不容易倒》 14楼


5、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课听课笔记-《怎样让纸杯运动得更远》 15楼


6、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课听课笔记-《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16楼


7、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课听课笔记-《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7楼


三、专家点评


1、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喻伯军老师点评 18楼


2、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刘晋斌、陈彤老师点评、互动 19


3、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章鼎儿老师点评 20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30 10:03:53编辑过]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4#


浙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我们的牙齿》教学设计


 


【教者简介】


吴燕婷:2009年参加工作,一直就职于崇文实验学校,致力于科学教学工作。曾荣获“上城区2010年度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一等奖,执教《空气有重量吗》荣获“上城区2012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等奖,撰写论文《关注课堂实验过程提高科学实验能力》曾在省、市、区等获奖,并荣获杭州市第九届“教改之星”称号。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将学生从对消化系统的整体认识引入到对口腔这一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结构的认识。在观察牙齿的教学活动中,教材建议学生通过对牙齿的观察,画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认识不同形状牙齿的不同作用,意识到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都很有意义。


对于牙齿的观察和分布排列图内容,如果让学生画出所有的牙齿,所需的时间至少要十分钟,课堂效率不高。所以,对于这一部分,我采用了借助儿童模型牙齿的图,让学生把自己有的牙齿勾出,关注这三种牙的数量、形状和位置,将自己的牙齿特点进行总结。这也就是让孩子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


对于三类牙齿的功能,学生有的能说出一二,但多数学生没有单独用一种牙齿吃东西的体验,对于牙齿的功能是模糊的,所以设计了吃甘蔗的环节,以帮助三种牙齿的功能区分以及三种牙齿是相互协同工作的。对于不同牙齿的功能和保护牙齿部分,教材中只是略微提及,但这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将这两部分进行了适当的展开。


【目标预设】


1.能用画图和文字的方式来表示牙齿的特点;


2.通过自己观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得出四年级学生牙齿形状、位置和数量上的特点;


3.通过体验,能区分三种牙齿的不同功能,并知道它们是共同工作的。


4.通过自主观察、交流、总结牙齿的特点,提升学生自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设计理念】


给足自主探究时空,丰富探究实践经历。在课堂中给每位学生准备镜子(观察牙齿用)、甘蔗、瓜子等食物(供学生体验牙齿的切断、撕裂、磨碎功能),还有关于牙齿的资料和儿童牙齿模型,要求学生先自己观察牙齿,再请同伴进行核对自己的牙齿观察结果,通过小组的自主活动(包括观察与实验尝试)过程中完成对自己的牙齿的认识(从个人到小组的认识)。


引导自由交流研讨,促成团队学习共识。个人和小组的牙齿观察活动结束后,先在小组内对每位同学的牙齿情况达成共识,再进行全班的交流研讨。在全班的交流研讨环节,鼓励全班同学做到认真倾听,等发言者结束后可进行提问或者完善,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修正、整理、归纳、拓展,教师尽量给大家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交流研讨结束后,希望学生能从牙齿的数量、分类、名称、功能等方面来完成对个人与全班的对牙齿的认识。


在课堂活动中,尽可能地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去获得关于牙齿的认识,而非是老师用语言教给。


【流程预设】


一、主体活动


1.学生思考会从哪几方面来观察牙齿;


2.出示自主活动要求


3.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后期给每位同学提供1小条甘蔗,要求用分别用不同的牙齿进行体验,并联系平时吃食物的经历。


思考:吃食物过程中,牙齿分别有什么分工和功能。


二、全班交流观察记录


 请学生逐个说,将自己的牙齿特点说完整,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三、课外拓展


1.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牙齿;


2.努力做到每天早晚正确刷牙。


 


 


【教材重现】(略)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5#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反冲运动和反冲力》教学设计


 


【教者简介】


丁建国,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新校区科学专职教师。2000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系绍兴市课程改革委员会成员,柯桥区名优教师,曾获2013年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二等奖、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二等奖、绍兴市、县优质课一等奖等。


【教材分析】


《反冲运动和反冲力》是对《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稍作变化而来。教者抛弃了原有教材中研究反冲力对小车行进路程关系这方面内容,因为现实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由于各种因素(小车车轮原地打滑、小车方向难以控制、距离难以测量等),影响了反冲力对小车行进路程关系的研究,所以本课就设想通过对气球小车和喷水花洒的研究,做足“反冲运动和反冲力”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寻找反冲力,感受、利用反冲运动和反冲力”,以此加深对反冲运动和反冲力的理解。


【目标预设】


1.通过对气球小车和喷水花洒的研究,初步认识反冲运动和反冲力。


2.当空气和水被喷出时,能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力,从而推动小车和花洒运动。


3.让学生对反冲运动产生兴趣,并能利用反冲力设计、制作玩具。


【设计理念】


第一部分:气球小车的研究。这部分内容设想通过学生对气球小车的研究,通过研究后的交流研讨,对反冲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喷水花洒的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将反冲运动相关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尝试,以此来更好地解释和运用。


整堂课的整体设计理念就是通过学生的交流研讨逐步提升对反冲运动和反冲力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将反冲运动运用于实际。这也是本课想努力让探究活动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成为探究活动的设计初衷。


【流程预设】


一、气球小车的研究


提供每个小组一辆气球小车作为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气球小车的运动状态,进而通过全班同学的交流研讨对反冲运动和反冲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喷水花洒的研究


提供每个小组一套制作材料,利用学习到了反冲力相关知识,制作成能独立旋转的花洒。


 


【板书设计】


                         反冲运动和反冲力


 


  空气喷出        


(方向相反)    反冲力


                水喷出


 


 


 


 


【教材重现】


原《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材改进。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6#


浙教版小学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者简介】


闻蓉美,小学中学高级教师,崇文实验学校科学组组长,特级教师章鼎儿工作室负责人。她热爱科学,关爱学生,曾获得上城区“百合奖”、“教学能手”、首届“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多篇文章在省、市、区获奖。她觉得非常幸福,因为有导师的指导与领引;她很快乐,因为有一群人与她共同进行研究。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上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材主要由两个活动组成:使物体发出声音和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第一个活动指向的目标是使物体发出声音必须给物体施加一个力;第二个活动指向的目标是观察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从而推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两个活动并不能形成良好的结构,也不能较好帮助孩子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一个科学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便尝试着对教材进行改革。


方法一:观察比较不发声的皮筋、尺子与发声的皮筋、尺子的状态,发现发声的皮筋与尺子在振动,而不发声的皮筋、尺子是静止的;观察更多的物体(包括音叉),验证物体振动便发声,停止振动,声音停止;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与总结。通过实践检验,这样的活动设计可行的。


方法二:继续研究,继续改进,让探究活动再往前推进一步。为学生创设空间更大的观察研究任务:观察研究振动;观察研究声音;观察研究振动与声音的关系。面对这么一个较大空间及长时间的活动,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我们不能小觑孩子们的能力,试图让他们通过经历活动,交流研讨,最终对振动与声音的关系有初步认识。


【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尺子,知道振动是指物体快速重复做往返运动;


2.通过观察与研究,初步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同时、变化等;


3.通过寻找生活中相关事例,再次验证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4.保持观察振动与声音的兴趣,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设计理念】


1.  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


2.  学生是交流研讨的主体;


3.  教师是活动设计者与组织者。 


【流程预设】


一、          活动引入


师演示,学生观察到尺子在振动并听到尺子发出声音。


二、          主体活动


观察研究振动,观察研究声音,观察研究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三、          交流与研讨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与研讨


3.初步形成共识


四、          拓展与延伸


【教材重现】(略)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7#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运动和力》单元拓展课


《用小球推动纸杯》教学设计


【教者简介】


沈跃群,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科学教师,浙江省第二十二届春蚕奖获得者,湖州市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曾获省、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1年在南浔区教育局主持下成立“沈跃群名师工作室”。2012年有幸入选为浙江省“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成为全省小学科学名师培养对象的二十分之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自编的教学内容,参照了《教作为探究的科学》一书中美国的一个教学案例。让学生研究从斜面不同高度滚落的小球会把纸杯推动得多远。学生采集数据,选择数据,了解生活中有多种选取数据的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取得最合理数据。根据数据规律对没测量到的点进行预测,再把数据制成折线图,进一步预测并实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根据规律进行预测会更可靠。体会折线图作为一种工具,在科学上的价值意义。


【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事实性知识:


1.在推力作用下,物体的位置和运动会发生改变,推力越大,运动的距离越远。(上位概念)


2.小球释放点越高,纸杯运动得越远,小球释放点越低,纸杯运动得越近。(具体概念)


程序性知识:


1.了解如何获取和选择更可靠的数据。


2.知道根据数据发现规律,根据规律预测会更可靠。


过程与方法:


1.自主研究从斜面下落的小球“怎样让纸杯运动得更远”,精确测量,学习如何获取和选择准确数据。


2.学习利用数据规律进行预测,进一步学习用折线图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更准确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体验有序严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的过程。


2.学习科学严谨地测量与收集数据,体会科学实验中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我的思考:什么东西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


在这一课里,学生要掌握的科学概念几乎是已知的:小球释放点越高,纸杯运动得越远,小球释放点越低,纸杯运动得越近。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他们还不能理解势能越大,转化成的动能也越大。那么没有承载重要科学概念的课是否就没有价值意义?我思考《我们的小缆车》一课,这一课的科学概念“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也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如何验证假设、有序测量、精确采集数据、选择数据等方法论层面的知识。而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


因此在《用小球推动纸杯》这一课中,我更多地侧重于让学生学习选择数据的方法和预测的方法。理解通过精确测量获得数据,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在规律基础上预测会比瞎估摸准确得多,如果制成坐标图,根据坐标图来预测可以更准确。在预测误差分析中,理解精确测量很重要。


【流程预设】


一、引入,提出问题:怎样让纸杯运动得更远?


1.从更高的位置释放小球


        2.用更重的小球


3.让滑梯坡度更大


二、探究:从不同高度释放小球与纸杯移动的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球释放点纸杯移动距离关系”实验记录表
















































小球释放点


纸杯移动的距离


预测


实测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我选择的数据


10㎝


 


 


 


 


 


 


 


20㎝


 


 


 


 


 


 


 


30㎝


 


 


 


 


 


 


 


我们发现


 


讨论:你选择哪个数据?怎样选择更合理?选择数据有哪几种方法?


归纳结论:小球释放高度与纸杯移动距离之间的规律。


三、根据数据预测


15㎝处释放小球,纸杯移动距离 ,


25㎝处释放小球,纸杯移动距离 。


四、处理数据、制作折线图,再预测并实测。







































小球释放点


纸杯移动的距离


预测


实测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我选择


的数据


15㎝


 


 


 


 


 


 


 


25㎝


 


 


 


 


 


 


 


我们发现


 


 


五、机动:设计一个新的研究(针对另两个猜想)


 


【板书设计】


用小球推动纸杯


 




1.从更高的位置释放小球


        2.用更重的小球


3.让滑梯坡度更大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8#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者简介】


陈志强  现任教于缙云县紫薇小学。浙派名师培养对象、丽水市教学名师、省课堂教学能手、中学高级教师,是浙江省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浙江省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课改巡礼一等奖得主。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以及更好地在本单元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目标预设】


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通过分析推理、模拟实验等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以及研究、发现日食过程中的更多信息。


3.产生继续研究关于日食和月食更多现象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追求简约的课堂形态;


2.关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


3.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


4.重视活动后的交流研讨。


【流程预设】


一、导入活动


1.展示学生前概念:


(1)(出示日食照片):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说是日食?或月食?


(2)(播放视频):观察到日食发生时的哪些现象?


2.聚集问题:月球什么情况下会挡住太阳而发生日食?


二、探究活动


1.实验设计:


(1)如何做模拟实验?


(2)在模拟实验中,我们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发生了日食现象?


2.小组活动


 


(1)2人一组,安静地用小球模拟月球的运动,一个人用一只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进行观察;另一个人作为“地球外的人”进行观察。


(2)联系自己的经验与知识,研究、发现日食现象是怎么发生的。你们又如何解释?


(3)观察、发现日食发生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越多越好。


(4)相互讨论你们的发现,然后及时记下你们的研究情况。




三、交流研讨


1.交流研讨模拟实验中的发现。


2.补充活动,研讨思考关于日食更多的问题。


四、小结延伸


1.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日食是怎么产生的?


2.如果月球继续自西向东公转,还会发生什么现象?


【板书设计】


日食和月食








左右


东西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9#


小学科学四上《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设计


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阮翔


【教材分析】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课其实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在第4课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限的,那么,一定量的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本课中,学生将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前概念。


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在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分别研究过50毫升水和3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本课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然后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探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相对于前两课,本课在对食盐“溶解度”的精确度上要求更加高,在加盐的方法上要引导,以节约实验时间,并保证实验精确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活动体会到怎么样加盐既节约时间又保证精确度。


【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2、严格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食盐(分装成20g、10g、5g、2g、1g)若干、搅拌棒、1个装100ml水的透明杯子、实验记录表(见附件)


【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


谈话:(出示一杯100毫升的清水)今天我们来研究“100毫升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二、制定简单计划


1.猜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讨论: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分装成20g、10g、5g、2g、1g的食盐,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设计,教师指导。


特别指导学生记录单的填写方法。如:学生计划2克2克加盐的,只要在记录单上填写:2+2+2……;如果是先加10克,再加10克,再加5克,那么只要简单记录10+10+5。


三、学生活动


学生按小组取食盐进行活动,要求记录加食盐的过程。


四、活动后交流


展示各小组加盐方法,交流:


1.我们小组是怎么加盐的?这样加盐和其他小组比较有什么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问题指向“实验速度”和“实验精确度”)


2.有没有实际操作时改变计划的小组?怎么会想到要改变计划的?


3.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五、课外拓展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糖呢?如果把水加热还是只能溶解这些糖吗?


 


附件: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第小组















我们预测100毫升水能溶解()克食盐


我们的计划:


 


我们的做法:


 


我们的结果:


100毫升水能溶解()克食盐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0#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者简介】


洪鑫桂教师,2006年毕业于江西宜春学院,数学教育专业。2008年参加小学教育工作,从教小学科学教育工作5年。工作期间,多次参加科学培训活动,开设科学公开研讨课,2009年荣获“安吉县教学新苗”等荣誉称号。2011年有幸参加“安吉章鼎儿工作室”。


【教材分析】


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白糖加热)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通过区别白糖和棉花糖的不同,发现物质(白糖)的最根本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而加热到最后,物质(白糖)的最根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的建立在具体事例(如白糖)基础上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认识。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同时必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目标预设】


1.知道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有发生物理变化,有发生化学变化。知道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标准是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或物质最根本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2.能观察到白糖所发生的变化,包括味道、形状、形态、颜色、等多方面的变化。能观察到、认识到白糖的本质的变化(质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及记录能力,整理能力,交流研讨能力。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的建立在具体事例(如白糖)基础上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认识。支持完成这个教学重点任务的是加热白糖过程中的变化的观察发现与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流程预设】


(一)引入5分钟


1.(出示ppt-1)白糖,回顾一下你认识的白糖有那些特性(白糖的颜色、形状、形态、气味、味道、是否溶解于水等信息)。从白糖到棉花糖,它那些特征发生了变化?棉花糖还是糖吗?说说你的理由。


2.(出示ppt-2)继续让白糖发生变化——白糖加热。


(二)自主探究15分钟


1.(出示ppt-3)取一小勺白糖,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白糖的变化:(1)实验前,先预测(2)加热白糖时为了便于观察可以用加热停停,再加热再停停的方法观察。同时,还以用牙签在每个阶段取少量“白糖”尝一尝;(3)白糖要加热到不再变化为止。


2.(出示ppt-4,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实验记录单)教师解释实验记录单,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记录。


3.开始实验。


(三)长时研讨15分钟


1.选出2个小组的记录单,指出各组的观察的次数不相同。要求学生按一定要求分阶段整理小组内的“发现”。在统一标准后,请小组汇报观察的现象,并请其他组进行补充。


2.交流自己的推测、想法、问题。


(1)白糖在加热过程有许多变化,在这些变化里,白糖还是白糖吗?为什么?


a.最后黑色物质是不是白糖,可以用是否溶解的办法证明。增加演示实验:黑色物质是否溶解于水。


B.白糖刚开始阶段和后阶段都会出现学生认为的“烟”。开始阶段的“烟”可以用玻璃片证明,玻璃片上会出现水珠;


(2)希望学生对每个阶段的变化进行研讨后,发现某一时刻有了“不是白糖”的现象出现,而且这种“不是白糖”的物质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的白糖全部变成了“不是白糖”的物质。


3.(出示ppt-5)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出示ppt-6)判断那些是化学变化,那些是物理变化。


5.如果要你为这节课做一个总结,你怎么总结。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糖        棉花糖         黑色物质


形          状:    颗粒状晶体      丝状            块状


味          道:        甜           甜             无味


颜          色:       白色         白色            黑色


是否能溶解于水:     溶解于水     溶解于水       不溶解于水


【教材重现】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第一部分: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学生判断:没有。这是学生的观察结果。


第二部分: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到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这个实验属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那么在加热白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教科书第29页出示了加热的示意图,要求学生用长柄的金属汤匙,如果有木柄的金属汤匙就更理想了。白糖的数量不能太多,大约1克左右。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如果白糖的量过多,产生气泡时会溢出来,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加热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这样在汤匙底部产生的烟会少一些。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热的部分。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气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这个现象,也希望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到,这又与前一节课中的观察内容联系起来。


教科书最后总结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正式提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名称,但这两个概念只是描述性的概念。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