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拟实验,突破难点
换向器的设计这是小电动机在运用电磁力工作中的一大技术应用。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对换向器的真正用途也了解不多,对电流的改变和运用更是知之甚少。刘老师在课前对电动机的换向器做了很多功课,分析换向器转动过程中电流两极在三片金属片上的间断接触,使得三个电磁铁其中的两个电流发生了改变。


很明显,在转子转动过程中换向器的作用体现其中的两个电磁铁电流方向发生改变,引起南北极发生改变,与外壳中的磁铁发生作用,第三个电磁铁由于串联在后面,磁力减弱,方向又不变,。
然而教学中,面对六年级的学生,对换向器作用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让学生了解电流反生改变,电磁铁磁极发生变化。刘老师针对这一目标,在拆开线圈让学生了解换向器的连接后,利用五位学生通过绳圈模拟换向器的运动来展现电流的变化。这样的设计放大了实验效果,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深切感受到其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四、后续思辨,提升思维
科学教育最应该关心的是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去认识科学的本质,所以说,用单纯的操作充斥课堂,而不是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科学,这是对课程理念的误解。应重视将学生的思维由操作层面提升到科学概念层面。
刘老师在最后的环节中让学生交流活动后感受,再去思考电动机旋转的的秘密,较好的体现了实验后的思辨。这种超越描述性、操作性的教学,不再让学生成为科学实验的简单重复者,而是让原有的理性思维和习得的科学知识相融,得以提升,使学习成为思考科学本质、重历科学发展历程的场所。
教学是一个无止境的追求更好的过程。《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的教学也暴露出我们教学中出于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多少较多,而学生想学点什么了解比较少。
像对“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起来”这一问题展开,学生的猜测和想法,课堂中体现不明显。因为老师很明确今天课堂的任务,所以课堂生成的东西,老师就较少关注。
在任务驱动下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提醒和提问多次打断学生活动过程,甚至让学生停下来听老师或个别同学的回答。这样无疑给思维连续的探究活动大打折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了,以至后面的交流留于表面。
因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如何尽可能的少打扰学生,又能尽量排除掉一些干扰,这是我们教学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设计并应用好成熟的导学单、助学单能较好的解决这类问题,但平时课堂的训练和学生活动规范的养成也是其中的关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18 15:50:2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