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一堂好课的标准? [复制链接]

1#

[转帖]一堂好课的标准?

http://blog.kxsy.net/user2/28078/archives/2013/44979.html


[此贴子已经被二剪梅于2013-11-24 15:48:2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估计自有教学行为以来就有相关说法。特别是从课改以来,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更是观点林立。细述比较完成全面的是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当前,更有细化到理念层面、操作层面等阐述的好课的标准。


    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下,对于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我不敢妄自定论。但是,我们倒过来仔细深思一个严肃的问题——教学为了什么?不难发现,当然是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句话,简单而直白的理解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当我们想要知道自己的这堂课是不是好课时,你可以观察一节课下来我的孩子们有进步吗?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有吗?如果他们只是在原地踏步,那么,我们很抱歉的告知你——您的课不能算是好课。有了判断是否是好课的依据,那么就要努力想办法打造一节又一节的好课。


    前两天我在参加“2013年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展示活动”时遇见一帮老友,回程途中聊起了“上好一节好课之后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样的?”其中一位说,“学生纪律很好,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交流活动自然平和而又吻合教学重点,上完后感觉通体舒畅!”我接着她的话说,“你刚才话里所谓的学生纪律好,大概是想表达学生很投入到学习的场景吧?而你后面说到的问答交流活动自然平和的意思大概是想说学生的参与中有高层次的思维的碰撞吧?”那位老友说,“是的是的,我就是这个意思。”我微笑着问大家,“你们有想过能产生过这种效果的课通常是由哪些因素带来的?”


    让我们来层层剥茧吧!这里最核心的因素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了他们才会投入。那好,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当然要我们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或者方法。先来说目标吧,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学生的水平。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通常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的,又不是怎么跳也摘不到的。只有当我们老师把目标定位在这个盘子里,学生才可能对它感兴趣。《听听声音》这课,教师要在备课时考虑到“关于声音”孩子们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在学习新知时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阻碍”,我该如何来突破?我们来对照《听听声音》这一课,学生的生活基础很丰厚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够的声音世界让他们领略,这些声音中有悦耳的,有刺耳的,有大自然产生的,有人为制造的,有响的也有轻的。他们一定能轻易说出不同的物体能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是,对于音高,一定是她们的“死穴”。音高的体验和判别,对于成人来说也是有难度的,除非是音乐教师。所以,拜托老师们在设计教学时要记得用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想,一位教师,如果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经常提醒自己问这“三问”,那么你的教学目标一定是落在“最近发展区”。


    合适的教学目标固然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的大前提,但是,一堂课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随时随刻都会发生,因为课堂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交流互动,状况会百出,教师的教学组织就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教学组织包括的方面有很多,我想讲的是其中的“教师语言”。教师的语言很重要,重要到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在《听听声音》这一课中,有两位老师在“倾听周围的声音”这一环节结束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前者“我们为什么能听到这些声音?”学生听了后一脸茫然,就连我这个听课的老师在旁边都搞不清这位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与前面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关联?不清楚她到底希望学生怎么回答?后一位教师的问题是:“听到这些声音有什么感受?” 坐我旁边的一位学生嘀咕一句“没感受”,其他学生们静了一会,而后有位平日里算最机灵的孩子说了“感受到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尽管这位学生救了场,但是,显然这样的回答也不是老师想要的。回过来看着两位教师设计的提问,它的结果既不能令老师满意,孩子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说,这种场景怎会让师生产生那种在思想上互相交融的美妙感觉呢!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如果一再碰壁,他们的思维热情将锐减,甚至被浇灭。可见,一堂好课,教师的提问设计太重要了。当然,除了提问外,整堂课中,教师的其他语言也是十分讲究的。首先,不能有错,其次要清楚,第三要具有艺术性。讲话的速度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情绪不急不缓,既在关键时刻有激情,又注意讲话的大部分时间心平气和。要求语言简捷、生动、自然、有哲理。


    前面讲到了如何帮助学生来突破教学难点,这往往是成就一堂好课的精彩之处。在《听听声音》这课中,有位教师用到了铝片琴,另一位教师用到了三音琴。两位老师把这两种媒介的出示时机完全不同,所以用途也就不尽相同。第一位教师是在教学完“倾听周围的声音”后就着急出来了,让孩子们听音判断8个不同音阶。此时,音量和音高还没出来。第二位教师是在教学完音量和音高后再出示三音琴,据说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科学规范地描述音高。要我说,这两种做法都让铝片琴和三音琴“受委屈”了。它们俩的角色何至于此?要来上这节课,一定是先调整教材,先上“音量”,也就是用同一个音叉制造不同的声音,让孩子们辨别出音的强弱,通常孩子们会说“大小、重轻、响轻”等,再归纳这是音量的范畴,规范的说是强和弱。再出示铝片琴,让他们聆听音的变化,发现时音高的变化,注意仔细听听,描述什么样的音被我们称之为音高?什么样的音又被我们称之为音低。而后,出现两只不同的音叉,请学生聆听音的不同。这个时候,学生就能轻易搞清楚音高的概念了。所以,我认为,这节课里,无论你是铝片琴还是三音琴,都是孩子们学习音高的台阶和脚手架,可以让孩子们顺着这个梯度往上爬。这才是这两种器材的作用呀!正确利用器材就是突破难点的“无影腿”。


    我们常常说,良好的学习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空间和氛围。这句话常常是指的学习的软环境,即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时候也需要我们营造适合学习特定内容的硬环境。就拿《听听声音》一课来说吧,课堂必须要安静下来,只有在安静的空间里,学生才能再次体验到平时身边容易疏忽的声音;也只有在十分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区别出音叉发出的音高或者音量的变化。否则,根本就是在嬉闹和玩耍,与科学探究一点儿也不搭边。


    一堂好课的标准,我想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以上仅仅是我聆听了两节《听听声音》后的有感而发!以此,勉励自己,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修远!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3#

好课也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
TOP
4#

很早曾经发过这个贴吧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