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舟山市袁优红名师工作室和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六横中心活动侧记 [复制链接]

1#

舟山市袁优红名师工作室和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六横中心活动侧记

舟山市袁优红名师工作室和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六横中心活动侧记


 


一楼:目录索引


 


二楼:“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舟山市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开展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研讨活动(通讯员:周燕娜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师)


 


三楼:舟山市袁优红名师工作室第二次活动在六横中心小学圆满举行(通讯员:袁优红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师)


 


四楼、五楼:活动掠影


 


六楼:《电磁铁》教学设计与评课(执教者  城西小学   李明丽   评课者   东海小学  袁优红)


 


七楼:《电磁铁》教学反思城西小学   李明丽)


 


八楼:谈电磁铁的制作——“袁优红名师工作室活动”教学微思(刘海平)


 


九楼:老师,请慢下脚步,让我们共同收获美丽的风景——听四上 《运动与呼吸》 有感(东海小学   袁优红)


 


十楼: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几点想法(夏兵军)


 


十一楼:听《运动和呼吸》体会(定海小学  冯超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13 8:01:28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舟山市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开展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研讨活动


1156日,舟山市小学科学周燕娜名师工作室活动分别在普陀六横中心小学和南海实验小学举行。本次名师工作室活动旨在统一工作室团队成员对下阶段工作室的任务目标认识,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以及提高各成员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工作室团队成员共听课4节,观点报告1个,并有幸现场学习了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主持的论文答辩活动,还对工作室下阶段的活动和分工合作进行了具体交流。可以说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团队老师收获颇多,尤其是对于本次的研讨主题“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的常态课教学,大家一致认为要在日常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点:


1.对教材的处理,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周燕娜老师执教研讨课《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以前在公开课上比较少,教材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声音传播的形式有点难。老师在课前进行了学生前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删减、组合,为配合对教材的删减,也充分改进了实验器材,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增加认识,比较得出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本领不一样,而且不同的固体材料传播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声音的传播》课堂中最让老师纠结的就是学生一直认为声音主要是由空气传播的,分析原因是老师在出示声音通过铁轨、水、砖墙传播的图片前所提的问题缺乏指向性。老师问:观察图片,可以提炼那些信息来拓展声音传播的概念?纠正:图片中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来传播的?这样更适合学生考虑并回答。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本课教学过程我们认为可以紧紧围绕两个问题展开:①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播的?②声音是怎样在物体中传播的?


2.教学过程中,要做足一个点,切忌面面俱到,走过场。


娄川华老师执教的《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在很多公开展示课中听到,但是这节课里老师别具心裁的在四年级孩子中引用了“自己使用量筒测量50毫升水,自己用天平称量食盐”的操作方法,也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后的交流分析。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在一堂里把教学目标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都面前,做到面面俱到,这个不想舍弃,那个也想讲全,芝麻西瓜都要抓,最后落了个什么都没抓到,什么都没讲全。《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是建立在前课概念的基础上,本课到底要让学生进行实验计划的制定、学会使用天平称、量筒这些实验材料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还是让学生想办法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解决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问题?《溶解》这一单元从观察食盐中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并进一步在既定的研究活动中提出可研究性的问题,使溶解的研究逐步并扩展开去,从单元的整体目标来看,从前课研究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速度提升到水对食盐的溶解能力,是思维的提升,看似简单的问题,研究讨论的还不少,比如怎样取水?怎样取盐、放盐?如何记录?如何加快实验时间?最后指向溶液“饱和”状态,初步形成“溶解度”的前概念。如何做到有效取舍,体现有效课堂,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家的讨论积极热烈,真正感受到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在真诚交流中,大家还对如何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感受到“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器材进行了当场设计改进,本来一直让周燕娜老师迷惑追求的难点迎刃而解。同样对于如何取舍天平在四年级溶解这一课中的教学,老师们也是各抒己见后达成统一意见,充分结合上节课小苏打和实验在水中溶解能力强弱这一课,让学生先预测50毫升水大概能溶解多少实验,然后称量自己放实验的不同数量,在天平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直观有效。


研课结束后,周燕娜老师还布置了下阶段的工作室任务,针对《科普资料库进科学课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验课题进行分工,并鼓励大家要及时积累上传资料,让工作室的团队成员树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大我观念,在团队中汲取智慧,共同成长!(通迅员:南海实验小学周燕娜;舟山第一小学金丹)


 

TOP
3#

 

舟山市袁优红名师工作室第二次活动在六横中心小学圆满举行


115,在袁优红老师带领下,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赴舟山市普陀六横中心小学开展教研活动。省特级教师、省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市科学教研员陈增仕老师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这是袁优红名师工作室本学期的第二次研讨活动,也是工作室与普陀区科学老师合作开展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尝试新的突破,提前一天由省特级教师喻伯军老师命题,工作室的老师们集体备课,第二天由城西小学李明丽老师执教《电磁铁》,经历了要上好一节常态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此次活动新形式的尝试考验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程度、以及教师的全面教学素养等。同时,也考验了整个工作室的团队凝聚力,全体成员无论在课前,还是课后,齐心协力,出谋划策,真正变个人的经历为集体的经历,变个人的磨炼为集体的磨炼。


下午的评课环节,大家的一些困惑在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和袁优红老师的指点下茅塞顿开,独到的见解和构思让大家在名师的引领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下午的活动还特别安排了论文答辩环节。老师针对袁优红老师的两篇论文进行前瞻性的提问,一个个的问题中蕴含了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论文主要观点的表述、论据材料的真实性、教学实例的分析、论文主题的再思考方面,袁优红老师妙语连珠似的答辩,使大家大开眼界,并对论文答辩的具体模式操作逐渐清晰起来,明确了论文答辩的技巧。


此次工作室研讨展示活动得以圆满成功,不仅带动了学员的成长,同时对其他教师也起到了展示、辐射与交流的作用。我们期盼着下次活动的再相聚!(通讯员:定海小学  王文斌)


 

TOP
4#



TOP
5#



TOP
6#

 

《电磁铁》教学设计与评课


执教者  城西小学   李明丽 


评课者   东海小学  袁优红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制作铁钉电磁铁;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教学难点:


控制一定变量,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通过分析推理,帮助学生建立“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一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1. 学生探究:每组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长约8厘米的退磁铁钉1根,长约100厘米的绝缘导线1根,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实验记录表。


2. 教师演示: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磁铁一块,长约8厘米退磁的铁钉1根。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片:上节课学习了(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通电的线圈会产生更大的磁性。)电会产生磁。


2、现在把线圈绕在铁钉上,你们推测: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请说说理由。


二、制作电磁铁


大家有了很多推测,结果究竟会怎样的呢?看来只有我们亲自做一个试试了。


1、绕线圈并测试铁钉电磁铁


2、制作时需要哪些材料呢?


学生回答:——导线、铁钉、电池、大头针(用来测试铁钉有没有磁化,会不会把大头针吸起来)


课件出示


1)用导线在铁钉上缠绕30圈,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导线两头留出15厘米左右做引出线。


2接通电流,观察能否吸起大头针;断开电流,观察是否还磁性;反复做两三次。


2)观察:通电后,会不会像大家所说的产生磁性?我们用钉尖去测试一下!看能否吸起大头针,如果能数数看能吸起几个?不通电又会怎样?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一


温馨提示:因为用的导线短,这个装置很耗电的,不要把它长时间接在电池上。


如果你们第一个活动完成出色,老师还会给大家一张继续探索的提示单,挑战第二轮的活动



继续实验探索提示单


同学们,像第一节课一样,老师分发给每一个组一只指南针。我们分别用钉尖和钉头去靠近指南针的南极和北极,又能发现什么呢?



  )极                         )极


3)实验并记录


4)交流: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a.通电后我们吸引了( )枚大头针,断电后,磁性消失。


 师:板书  通电  产生磁性


       断电  磁性消失


引出课题:像铁钉电磁铁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b.发现了铁钉也有南北极。小组汇报南北极。





































































组数


钉头


钉尖


 


组数


钉头


钉尖


1


 


 


 


6


 


 


2


 


 


7


 


 


 


 


 


 


 


 


 


 


 


 


 


 


 


 


 


 


 


 


3


 


 


8


 


 


4


 


 


9


 


 


5


 


 


10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不仅明确了电会产生磁力,产生的磁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还发现了电磁铁有南北极。产生磁力大小为什么会不一样?我们下节课来探究。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三、电磁铁的南北极


1、观察汇总表,大家又发现了什么?(各组钉尖或钉头指示的南北方向不一样)


2、猜测:可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的南北极呢?


①与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有关;②与线圈绕线方向有关


5、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但真的有关系吗?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出示:




























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正负极接法不同有关?


相同的条件


 


不同的条件


 


 


 


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的绕向不同有关?


相同的条件


 


不同的条件


 


 


 


    示范线圈缠绕方法


6、学生实验探究,并把发现记录在书本P51中。


7、交流并小结: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电磁铁的南北极,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关于电磁铁的知识。


 


电磁铁


           通电    有磁性  (有大小)


                          断电    无磁性


 


 有南北极  可以改变  电池连接方法


                     线圈缠绕方向


 


 


《电 磁 铁》评 课


评课者  东海小学  袁优红


 


1.本课教学常态化,从提前一天知晓课题,到第二天的展示。全体工作室成员团结一心,发挥集体智慧,经历了要上好一节常态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此次活动新形式的尝试考验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程度、以及教师的全面教学素养等。同时,也考验了整个工作室的团队凝聚力,全体成员无论在课前,还是课后,齐心协力,出谋划策,真正变个人的经历为集体的经历,变个人的磨炼为集体的磨炼。感悟一:团结也是一种感动。             


2.本课教学思路清晰:由复习电与磁导入,接着推测,把绕了线圈的铁钉通上电会发生什么现象?随后自己制作电磁铁,发现通电磁铁会吸铁,电磁铁与磁铁有相似的性质。自然引入这个电磁铁既然像磁铁,会不会指示南北性质的研究活动。引导开展信息的采集活动。通过信息采集,发现电磁铁会指示南北,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指向呢?学生提出假设,开始设计实验验证的方法,开展实验验证活动,寻找有利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活动符合科学认知逻辑与孩子的认识逻辑。感悟二:符合孩子的才是最科学的。                              


3.这一课属于能量单元的一课,也是此课隐含的一条暗线。为了达成单元的目标,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比较电磁铁与磁铁,电磁铁虽然与磁铁有相似的性质,但是电磁铁的磁性会随着电能的消失而消失,这是一种能量的转化。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得到重视。感悟三:活动的内涵化是我们深层的追求。


  4.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自始至终的目标是让我们的教学为学生服务。我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学生吃得消吗?例如:我们安排四人小组两套材料,我们是这样思考的,因为电磁铁是学生陌生的器材,差不多都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充满好奇心,所以让每个孩子去接触电磁铁、“玩”电磁铁才能达成对电磁铁的认识。另外,在学生制作电磁铁完成后,以提示单的形式布置继续探索的任务:像第一节课一样,老师分发给每一个组一只指南针。分别用钉尖和钉头去靠近指南针的南极和北极,又能发现什么呢?把发现电磁铁的磁性与南北极两个活动合并成一个活动。这样的合并我们是有依据的: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对指南针会偏转有一定的认识,有了操作的基础;电磁铁有磁性这个性质的发现对五年级的学生是没有难度的。合并的活动给了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有了更大的挑战性,能更大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感悟四:给孩子更大的活动空间,惊喜就会降临。


 

TOP
7#

 

《电磁铁》教学反思


城西小学   李明丽


科学课对小学生来说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科学的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电磁铁》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节课,然而在六横中心小学上这节课施,我感觉到课堂气氛的沉闷,六三班的学生似乎不怎么兴奋,又哪来体验探究的乐趣。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整理了一下几点体会:


1、关于分组。学生实验,我还是感觉4人小组更为妥当。每个小组确定一下分工,记录员,操作员,组长,观察员,组长控制通电断电。这样更能体现团体合作,实验会更有序。两人小组,在实验操作时感觉有点散乱,很多同学做实验时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做。


2、关于实验示范。实验前教师的示范动作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做实验时畏手畏脚,线头长度学生做没有留足,大头针要吸到外面数也没搞清楚……


3、关于余磁,在我预做实验时,短时间通电,现象并不明显。学生做实验时几乎每个小组都出现了余磁现象。对于这个问题,第一,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应强调短时间通电(如数12停)不然,不能长时间通电,学生不知道到底多长时间算长时间。会一直把导线按在电池两头,想的是怎样多吸一些大头针。第二,如果有个别小组出现了断电还能吸起大头针,教师要合理做出解释,让学生正确认识余磁。


4.关于绕线,我觉得六年级学生能够理解“方向相反”的意思,我想在下次上到这课时,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完成。不然,老师说的多了,学生都不用动脑筋了。


5、关于汇报。前面两个实验汇报感觉真费时,不知道如何解决。最后一个实验汇报改变电池连接方法和改变线圈缠绕方向能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汇报时还是采用投影,让学生上台汇报会好些。


本节课记录单袁老师建议都采用图的形式,感觉挺好,很直观,便于学生记录。


 

TOP
8#

 

谈电磁铁的制作


——“袁优红名师工作室活动”教学微思


 


 刘海平


按照教材内容,小学生制作电磁铁时一般都采用铁钉一枚,加上细导线一段。而铁钉最好用三寸的这种比较粗大的,细导线一般采用单根线芯,稍微有点硬度,这样不至于松脱,其长度视粗细而定:一般为150120


大家知道,电磁铁经一次通电后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会带有一些余磁,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以应对:


1、制作前先把铁钉进行褪火处理,即让铁钉烧红,再冷却,这样制作的电磁铁经通电后,虽然还会有一些余磁,但余磁已很少;另外,为了安全起见,把铁钉的钉尖部分稍微磨掉一些,不至于使铁钉的钉尖过尖;


2、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同时也为了安全起见,把大头针改为回形针,因为回形针比大头针重,所以当电磁铁断电后的余磁不足以吸起一个回形针。


我们知道,电磁铁有别与普通磁铁的二个特点是:一、电磁铁可以灵活控制磁性,却断电后磁性消失;二、电磁铁可以灵活地改变磁极,即改变电流方向就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那么要改变电流的方向通常有二种办法:一是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另一种是在不改变电池接法的前提下,改变线圈的绕向。


我现在着重谈谈线圈的绕向问题。李老师在教给学生电磁铁制作的绕向问题时,尽管讲了从里往外绕和从外往里绕,但是这对学生来讲还是比较模糊的,并且难以区别,两种绕向都可以说成是从里往外绕,也都可以说成是从外往里绕,这一点喻老师在点评时配合手势已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弊病。


那么如何教给学生正确的绕法?我认为要注意或者是规定下列几点:


1、教师的站向最好与学生同方向,然后把铁钉和导线举高一点,有利于学生看清;


2、规定:线圈缠绕时,都把导线放在胸前,把铁钉放在导线的外面;


3、线圈缠绕前将铁钉的钉帽朝左,钉尖朝右,并且从钉帽开始,往钉尖方向绕;


4、线圈缠绕时,一种绕法是导线头朝上,然后开始绕;另一种绕法是导线头朝下,然后开始绕。


注意到这些,那么学生就会很清楚地制作出两种不同绕向的电磁铁了。


 


                                                

TOP
9#

 

老师,请慢下脚步,让我们共同收获美丽的风景


——听四上 《运动与呼吸》 有感       


舟山市东海小学   袁优红


本课教学,老师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把原先要测量平静和运动时的呼吸和心跳改成单单测量呼吸的次数,在学生发现平静与运动时呼吸的次数不同,从而提出呼吸是怎么一回事?自然进入比较呼出的气体与吸进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对教材的改变,使孩子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研究问题的连贯性更强,这是一种基于学生、基于教学实际的改变,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整堂课教师节奏明朗,干脆麻利,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遗憾的是,老师在教学中还是有守着教学设计不放松的感觉,每个环节好像都呈现了,但是每个环节对孩子的印象不能入心入脑。这在课后的几个访谈问题中可见一瞥。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我知道了呼吸器官。师:你觉得这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什么?学生:把点燃的火柴伸进两只集气瓶中(一只是吸进的气体,另一只呼出的气体),发现一种瓶中的火柴会继续燃烧,另一只立即灭了。师追问:产生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摇头。教师再次追问:你明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学生还是摇头。   


以上说明 ,快节奏、多环节的课堂教学最终能生根孩子心窝的少之又少。我们的教学要在孩子已经学会的地方挤出时间来,在孩子真正需要的地方放慢节奏,舍得花工夫。例如:认识呼吸器官环节,我们可以直接呈现孩子知道的呼吸吸管,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辨析,然后教师呈现正确的呼吸器官,与孩子的认知发生冲突,用正确的认知去覆盖有欠缺的认知,从而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             


吸进与呼出的气体比较,是本课的重难点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比较这两种气体。可以在实验前让学生推测呼吸在干什么?用学生的话说,是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从而开始比较两种气体的活动。考虑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直接教给学生收集两种气体的方法,然后小组自行收集气体,比较两种气体的不同,当学生把点燃的火柴伸进两只瓶子,发现新鲜、意想不到的现象后,相信这份兴奋会深深印入孩子的心中。     


对现象的处理加工是深化科学思维、内化认知、构建科学概念的关键时机, 也是需要我们下工夫的环节。此时,我们可以从现象入手: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对这些现象的归因还是会停留在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上。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表。这张表上的正确信息与孩子先前笃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要把这些偏差纠正回来,还要需要时间的。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辨析,直至让正确的解释水落石出。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用简单的教师纠正说教法是说服不了学生的,只有孩子通过自己内心的调整、内化与接收,才能达到目的。 


当孩子稚嫩的眼光与你交错,我知道该起步了;当孩子眼中充满了疑惑,我知道该慢下快行的步伐了;当孩子眼中充满了兴奋,我知道也是我收获兴奋与感动之时!


为了收获一路的美丽风景,享受我们共同的兴奋与感动,我们需要与孩子携手并进!


   


   


 

TOP
10#

 

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几点想法


夏兵军


《地球表面的地形》作为《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一课,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这些地形会变化吗?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参说明,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想法一:关注学生原有的起点。包括学生对周围以及所见到过的地形经验起点和现有的知识起点,以及有这两个起点所建构的知识体系起点。教材中学生的对话和内容的编排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我们曾经去过哪些地方”。交流不同的地形地貌从而来展开下面的教学。条件弱的地方学生没有出过自己的家乡,所面对的只是自己每天都能够见到的地形,所听说的如高原、盆地等地形的名词也就是字面的意思,那么这就是学生的起点。即使学生到了这些不同地形,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地形特点,如你到了青藏高原,作为老师的你也未必能观测到高原的特点。我们老师办不到那么学生更可想而知了。


想法二:教师所要了解的知识体系。教参中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要求:“为此教师也应该课前尽量多地了解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比如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以及实例。”除了看懂教材和教参中对一些地形地貌的特点描述,自己看懂地形图等,还要把握教学高度。还要补充更加系统的相关地形知识,如四川盆地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和成都平原所涉及的地理范围。


三、教学想法:1、教学可以让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本地的地形出发,来展开地形特点的教学,学生最多观察和思考的是本地地形,学生感到困惑的也是本地地形,对开门能够见到的这些不同地形,是丘陵还是“山”,从而进一步展开不同地形特点的观察和教学。2、运用google卫星地图和其他卫星地图辅助我们的教学,一些大范围的地理范围必须要卫星地图,地形图很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形特点,卫星图或者遥感图能比较直观体现。3、在让学生观察地形图图片时,要选择典型的地形,如高原选择黄土高原或者内蒙古高原,不要一开始出现青藏高原图片让学生观看,青藏高原有许多高山就耸立在高原上,一般照片很难展现高原特点。

TOP
11#

 

听《运动和呼吸》体会


定海小学  冯超燕


今天,我听了《运动与呼吸》的科学课,我感触颇深。


首先是这位教师的科学课的教学艺术让我钦佩。科学课教学重在研究,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是抓住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教学,平地起步,缓缓引入。孩子开展的科学活动思路清晰,用一条简明的线串起了本课。让学生有更深的思维参与,课堂体现了探究问题的一种思路,方法与过程 。二是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了体验法、实验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了运动前、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从而了解呼吸与运动的关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测量自己在运动前的呼吸的次数,再测量自己在做跳舞后的呼吸次数,然后在测量自己在做高抬腿运动后的呼吸次数。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同时学生又会有新的发现,为什么运动前、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不一样呢?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敬仰。她那教学前的精心准备是他满腔工作热情的体现;特别是呼吸模型,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到了我们的肺在呼吸里的状态。


但是,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来看,老师的老师面面俱到,没有遗落的地方,也没有重点突出的地方,老师好像非常的的赶时间,每个环节的教学点到为止,没有深入的进行剖析。如在前面的教学环节结束之后,学生发现了,运动前和运动会呼吸的次数会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我们测量平静时的呼吸和运动后呼吸的次数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这里应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空间,而不是草草的收尾。我们后面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气体的不同研究之上。看上去不一样的气体怎么研究?这时我们不需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学生的体验之上。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用这个方法长时间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体验。学生在长时间的体验中,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如在使用塑料进行呼吸时,我们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第一次有一点感觉说明了什么,后面越来越难受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了呢,到底存在什么不呢,这里再利用排水收集法,收集二瓶不同的气体,进行火柴实验,学生的记忆会更回的深刻,并更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很快的灭掉了,另一个却灭掉的比较慢。这老师再出示一呼入和吸出气体的对照表。这时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哦,原来是这样啊。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TOP
12#

名师,好课,学习!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3#

感谢翁老师的收集整理,让我们可以多多学习!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4#

两个名师+喻老师,场面非常宏大。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15#

非常好的资料呀!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