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2013年舟山市普陀区“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送教展示活动”资... [复制链接]

1#

[推荐]2013年舟山市普陀区“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送教展示活动”资源汇集

   11月5日,普陀区举行了“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送教暨师徒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普陀区网络服务团队在本次活动中收集到如下资源:
    1.四上:《运动和呼吸》教学设计和课件,作者:六横中心小学 王娟      4楼
    2.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和课件,作者:沈家门小学  张燕       5楼
    3.课堂实录                                     15楼
    4.袁优红的论文答辩实录                     2楼
    5.喻伯军的课堂教学改进建议实录          24、25、26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12 9:30:3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论文答辩实录



答辩者:袁优红; 
提问与点评者:喻伯军



                                               
实录:张玲燕



喻伯军(以下简称喻):袁优红,你把这两篇论文短时间内把内容介绍一下。



袁优红(以下简称袁):各位老师好。我的第一篇论文的题目是《小学科学长时探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首先呢,我鉴定一下“长时探究”。长时探究是我们老师要把我们的课堂时间尽可能的让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做出有效的较长时间的探究,在课堂上做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呢就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对一堂课当中的活动进行整合,进行活动,避免造成教师指令下的学生操作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应该说开展“长时探究”这样的研究工作也有了一段的时间,纵观我们的课堂,也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我的这篇论文关于长时探究说了两大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当前长时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第二大要点是我们在怎样有效的进行长时探究当中要解决的一些策略。



关于长时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现在探究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的趋势;第二,探究活动偏离主题。因为给学生的时间多了,学生就不知道,无所适从;第三,探究活动关注点和指向单一;第四,探究活动的浅表化、逻辑性差。那么我提出来改进长时探究活动教学的若干策略也是针对我们学科的特点、还有学生心理年龄的特征这样的角度出发,对我们长时探究做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改进。第一,要选择适合长时探究的活动主题,并不一定我们科学课当中的活动都是适合长时探究的,所以我们要在实施长时探究的时候,我们对内容要有针对性。第二,明确长时探究活动的目标与核心。我究竟在这个活动当中要引领学生去干什么?我活动的核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第三点,就是要保持和延续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我们在课堂当中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这样的一个活动,兴趣也会逐渐的消退。我们怎样去保持这样一个激发学生在长时探究的兴趣,我们要做出一些思考。第四,就是要简约教师在长时探究中的行为。我们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长时探究,我们就要简约我们老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我第一篇论文的总的概述。



喻:时间把握的比较好。老师们以后万一你碰到这个情况,讲论文,论文陈述的时候是要讲述,千万不要读论文。你刚才还比较好的,没读。论文答辩的时候尽量不看论文。因为论文是你自己写的,东西都在你心里,你还要看,评委马上怀疑了,你这论文是自己写的还是人家那里引用的多呀。自己的论文最熟悉。因此,一要讲,不要读,少看论文,尽量不看。讲什么呢?讲主要观点,讲你的证据,我取得的效果,我的思考等等。语式最好是我认为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样,我怎么样,你不要说人家怎么样。因为论文是你的,就说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说自己的证据。这是怎么讲。第三个,讲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比如我这篇论文,论据有七八个,如果我作为评委,听三个就足够了。一般层次分明,讲三个方面。说明思路也清晰的。如果里面有好多内容,你整合一下。刚才你讲了你的论文,我提几个问题。



喻(问):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提倡长时探究,它的理论基础在哪里?



袁(答):理论基础,第一个就是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在平时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发现学生已经对小打小闹的科学学习活动,特别是到了高段年龄,他们已经不是那么满足了。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他们也不喜欢做一个活动,再停止,再一个活动,他们的思维不连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科学兴趣及能力的培养,我觉得都是存在欠缺的。所以我们就要整合我们的一些小活动,让小活动变成大活动,让学生更充分的更多的体验参与。所以提倡长时探究。



喻:这个问题是考察这篇论文的写作背景,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比如说一,我们教学中,活动很多但很碎,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还有,学生希望有充足的动手时间,他们也喜欢这样。那么第三方面呢,我是从教学层面去考虑,一个长时间的探索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点,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直接感受,对他的概念形成有更大的帮助。一般讲两三个背景。那么理论基础是什么?理论基础比较难,怎么找呢?你要从教和学那个里面去找,比如说长时探究,我的理论基础就是提高到以生为本的,高度在这里。如果说太远了,怎样以生为本呢,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他就会呈现出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多的学习经验,这也是理论。你要有高中低的这一套理论去说。



喻(问):第二个问题:有关这类“长时探究”的同类的文章你知道的有哪些?



袁(答):知道我们浙江的关于长时探究这一话题研究得比较多。一开始是章老师提出来的:1+1 2这样的活动效益,后来喻老师对长时探究做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就是能给学生较长的时间里实践体验,从中获得科学的乐趣。还有各地的老师关于长时探究的这样一个研讨活动,也陆续看到了一些资料。就这些。



喻:那你第三方面就是太笼统了,还看到其他,那就要点出来,某某人写过什么文章。你如果点不出来,各地看到的,谁知道这句话真的还是假的。你点出谁来了,点出他的文章,就说明你看过。这是第二个问题。



喻(问):第三个问题,你在写这篇文章,实践了以后,长时探究实施有哪些难度,有哪些缺陷呢?



袁(答):第一,就是我们在实施长时探究的时候,关于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走向,需要老师做一些引领。就是时间多了之后,本身小学生他的思维没像成人一样考虑深刻,他的思维有一个延续性,所以学生在长时探究中,科学思维这样深入细的训练,需要老师作一些引导。我们在引领孩子做长时探究的形式上面,我怎么引领他继续探究下去,也需要我们老师做一个科学的引导。



喻:刚才第二个问题我忘了说,为什么这样问,就是同类文章你了解多少。这个考什么呢?考你的视野,论文写作的视野宽不宽,还有你对这篇论文的认识深不深。了解更多,就像了解学生基础一样,你要写一篇文章,你要知道人家写过多少,人家全都写过了,我不要写。所以这个视野很要紧。第三个问题其实是再小一点,操作层面上的。既然已经这样做了,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好多老师实施起来,就像今天李明丽老师实施起来遇到困难一样,我就知道她操作起来不够熟练。知道这个应该这么做,但为什么不熟练?这就是实施当中的难度。还有长时探究这个问题一个是操作层面上的,第二个还有辩证的看待问题这个方面的考量。你提了长时探究,是不是长时探究全都好的,都要这样做?不一定。所以还有一个,你是怎样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两个方面。实际操作难度,碰到了怎么做,还有我怎么样看待这样一个问题。问题的背后考的是这个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5 21:38:13编辑过]

TOP
3#

这个很有价值,到时候可以借鉴,谢谢。
TOP
4#

 1.四上:《运动和呼吸》教学设计和课件,作者:六横中心小学 王娟


 


 


《运动和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B、过程与方法:


 1、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C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3、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二、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为线索,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了解运动后呼吸加快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了解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不同。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呼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上这个装置模拟的是一个什么活动吗?


生:。。。。


师:大家想法都很不错,不过老师今天这个装置模拟的是我们人体每天都在进行的一项运动——呼吸。想知道这个是怎么模拟呼吸的吗?那就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师:那你知道什么是呼吸吗?


生回答。


师: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我们来体验体验呼吸,好不好?


生:好。(全体)


师:我们做几次深呼吸,好吗?


生:好。(全体)


师:怎么才算一次啊?


生:先吸进一口气,然后再呼出一口气才算是一次。


师:很好,吸一次呼一次,我们来试试看。很平静、自然状态下,不要故意把肩耸起来。


吸,呼(师生同时进行,反复三次)


(二)测量呼吸次数,引出研究内容


师:那你知道我们人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是多少吗?老师今天就带大家来测一测,不过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了,是正常状态下的。。不要故意的加快或减慢哦。


师记时,生测量并记录。


(三)、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前概念,


1、师:那你知道我们刚才呼吸过程中吸进去的空气可能经过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呢?


生答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还真让你们答对了几个呢,那我们一起看看完整的人体器官图好不好?


出示呼吸器官图,生认识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深呼吸,用手沿着空气的旅行路线来走一遍。


 


师:按照同学们的想法,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路线有没有变化?


生汇报


师:我们让呼出的气体再旅行一次,好吗?


学生汇报


2、模拟实验


师:现在大家再看我课前的这个装置知道它是怎么模拟我们人体呼吸的了吗?


生:。。。


师:大家把双手放在肺的位置,一起跟着来感受下,横膈膜下移,吸进气体,气球变大,你的肺部呢?横膈膜上移,呼进气体,气球变小,你的肺部呢?


原来啊,在我们人体呼吸的过程中我们的肺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刚才大家的表现都很好,我们跟着老师要跳一跳,动一动。


现在再来测一测此刻我们一分钟的呼吸数吧。


对比第一次的呼吸次数你有什么疑问吗?


 


(四)、分析气体成分表,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动画的演示,看看你们又能有什么发现?


生:。。。。。


师:到底怎么不一样了呢?我们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么?


生小组讨论,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你们想到了什么好的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袋子,大家可以往里面吹气,感受一下吸进的气体和吹出的气体是不是真的不一样。注意不能偷偷的从外面换气哦。


生实验后谈感受。


师:刚才大家通过亲身感受知道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不一样了,那老师还想用实验现象来证明,你能帮老师收集两瓶气体吗?


生讨论收集方法


排水集气法演示


师:看来啊,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真的是不一样的,


出示气体成分分析表


师:同学们分析这些数据,看能发现什么?


生: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了。


师生交流:这些氧气溜到哪里去变成二氧化碳了呢?


得出: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师:现在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我运动起来呼吸就加快了?


生汇报。


人体运动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会加快。


(五)肺活量的介绍


师:你们说说看你的肺活量是多少,肺活量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生:跟年龄的大小、男女的区别我觉得。


师:还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我感觉可能和这个肺的大小有关系。


师:也就是跟他本身的遗传有关,是吧?年龄大小,张老师年纪比你们大,那是的。跟性别、跟肺,还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还有跟平时的锻炼。      师:哦,跟运动有关。


这几位认识吗?(出示图片:刘翔、孙杨菲尔普斯)


师:知道他们的肺活量吗?      生:不知道。


师:心理预测一下。


师出示结果:


刘翔 5780毫升 孙杨7000毫升  菲尔普斯 15000毫升


生:(惊讶)


师:那现在我们看来,跟运动还是有点密切关系的。是不是?因为肺活量,如果我们经常加强运动的话,就能够让我们这块横膈肌以及其他的呼吸肌变得更强壮、更有力。久而久之,你的肺活量就增大了。现在又什么想法,想去参加些什么运动,增大你的肺活量?


生:我想参加游泳,因为好像15000毫升和7000毫升都是参加游泳的。


师:所以你从今天开始起,就准备去游泳了,是吧?


生:嗯。


师:希望我们的同学在学习之余都能参加体育锻炼,参加自己的肺活量,增强身体素质。


 


 


附:《运动和呼吸》教学课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6 8:29:23编辑过]

TOP
5#

 2.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和课件,作者:沈家门小学  张燕


 


 


沈家门小学教学指导站过程记录表


备课人:张燕
































高原       海拔在1000米以上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丘陵       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


 










课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


总课时


1


授课日期:102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通地模拟实验,加深对地形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地形图、建立模型等活动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课前准备


分组材料:橡皮泥、记录表、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课前交流:


今天老师第一次和我们4年级小朋友见面,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先聊聊吧,你们喜欢旅游吗?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去过哪里旅游,当地的地形地貌有什么特点呢?表扬介绍的特别好的同学,同学们表现真不错,积极举手大声发言。


(舟山群岛或者说岛屿不是一种地形,岛屿是指散布在海洋湖泊江河四面环水的自然形成的陆地,成群的岛屿就称为群岛。)


一、初步交流(955分)


展示地球仪模型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礼物——立体地球仪,想上来摸一摸吗?刚才有两个同学发言很积极,要奖励他们,请你们俩上来摸一摸地球仪,再跟大家说说摸了后有什么感觉?


2、请你们告诉大家你摸了后又什么感觉?


3、这是我们生存的地球家园,同学们猜想一下地球表面凸出来的地方可能是什么地方,凹进去的地方可能是什么?


4、地球陆地表面起伏不平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课件展示)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


二、新知探究


1、谈话交流


师:你知道地球表面有哪几种地形吗?生猜测。


师:地球的表面有5种最基本的地形: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课件展示)


2、初步欣赏地形图片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各种地形的图片。


这些地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分布在哪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关于地形的资料和一张中国地形图,小组合作一起来研究中国的地形特点。


2、出示中国地形图


大家看这张地形图色彩鲜艳,这些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呢?


地形图的左下角有个高度表,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高度)如果学生说到海拔高度教师可以反问一句海拔高度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待会儿小组活动时可以讨论一下。


活动任务:


读一读,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


连一连,把地形特点和简图连起来。


指一指,各种地形在中国的分布。


完成这三个活动后,请小组长到老师地方领取一块模板,小组合作利用橡皮泥制作一种地形。橡皮泥模型完成后将作品放在前面的展示台上。


(在学生制作地形时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


3、小组活动。(10点开始活动10分钟)


4小组汇报交流。


汇报要求:


带上连线练习纸和橡皮泥模型,请两位同学上来介介绍我们小组制作的是哪种地形?有什么特点?在中国主要的分布在哪里?(让学生点着红色激光笔介绍)介绍同学最后一句请说一下我们组介绍完毕,大家还有补充吗?提醒学生认真听学生的介绍听完同学的介绍后又补充的可以自行站起来。


结合学生的介绍教师板书:


地形           海拔                     简图


高原       海拔在1000米以上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丘陵       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


海拔是指什么?(文字加图示结合介绍)


海拔高度是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等学生介绍完某一种地形后教师要看看他们的连线作业,如果有错误其他学生没有发现的教师要反问他们的连线是否正确呢?


学生介绍完某一种地形后教师粘贴地形特点和画简图进行小结。


5、应用判断:家乡的主要地形


出示舟山市地形图:你们认为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什么?


判断某个地区属于哪种地形的依据是什么?


应该结合地形的海拔高度、地形的特点等。


(平原和高原地面都比较开阔,这两种地形最明显区别是什么?


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高原的总高度有时比山地大,有时相比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异较小,这是山地和高原的区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会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山地的山比较崎岖丘陵山顶浑圆)


出示桃花岛安期峰和普陀山的图片。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什么?


出示朱家尖地形图和六横地形图,舟山的地形以丘陵为主,也有一部分的平原。


三、拓展


1、其他地形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最基本的五种地形,还有一些地形是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瀑布、湖泊、沙漠、峡谷等。(图片)


2、视频(机动)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地形多种多样。欣赏视频:中国整体的地形特点


3、课堂小结(1030分结束)


关于地球的表面你还知道什么?


 


了解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知水平。


 


 


 


 


 


 


通过出示地形挂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形,认识地形图上的不同信息,例如:颜色、符号、比例尺等信息,为小组观察地形活动做引导。


 


 


 


 


 


 


 


 


 


 


 


 


 


 


 


 


 


 


 


 


 


 


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为建立不同地形模型做铺垫。


 


 


 


 


 


 


 


 


 


 


紧紧围绕借助地球仪、中国地形图、动手建立地形图模型这一主线来完成教学。

          板书设计        
地形           海拔                     简图


 


附:《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课件

TOP
6#

喻老师和袁优红老师的论文答辨“对手戏”真是个好东东,一定要仔细看,仔细消化了,对我的帮助很大。
TOP
7#

比较实用。学习了。
TOP
8#

论文答辩啊!有用啊!下载下来,套在自己的论文上试试!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9#

从来没弄过论文答辩,终于模板了  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海风于2013-11-6 19:13:28编辑过]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2/17012/index.html欢迎您常去做客!
TOP
10#

我也见识一下论文答辩哈!可以帮助我们!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1#

各位如果用上了论文答辩,肯定是件大好事,这个实际的过程最有用了。

生活是个多面体
TOP
12#

好东西,转发到萧山区小科网
TOP
13#

这个活动好啊!学习了。

TOP
14#

      论文答辩,貌似很庄重很严肃的时刻。


      此时如果有录像更佳了。这东西难得找到,有用的亲们该赶快下载啦,像我没用的好好阅读一下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和享受。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15#

《运动和呼吸》课堂实录    执教:王娟, 实录员:贝祎莉,周琳
运动和呼吸 课堂实录.doc (, 下载次数:89)



《地球表面的地形》课堂实录    执教:张燕, 实录员:马婷婷,黄思怡
地球表面的地形 课堂实录.doc (, 下载次数:68)



《电磁铁》课堂实录    执教:李明丽, 实录员:陈君芬,童燕燕
电磁铁 课堂实录.doc (, 下载次数:7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6 19:58:18编辑过]

TOP
16#

好帖,收藏起来,细细品味学习!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7#

很好的活动。晒晒张老师没讲到的,自己的小收获。
对于《电磁铁》一课:喻老师点评后的指导设计:
                    1、师铺垫,复习磁铁的性质,
                    2、指导做一个电磁铁
                     3、放手让学生研究电磁铁的特点


对于《呼吸》或者《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喻老师点评后、指导的教学设计:
                  1、前十分,呼吸、呼吸器官,教为主
                   2、  20分钟,重点研究吸进气体和呼出气体,分析袋里的空气,注意瓶子里是一次呼吸后呼出的,含有氧气
                   3、最后的5、6分钟,了解运动和呼吸的关系

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袁老师指导:
在原来的读一读、连一连、指一指、做一做的基础上加排一排(海拔高度),变一变(了解各地形的区别)

喻老师指导:问题1、海拔学生真的理解吗?
                       2核心任务如何完善。
                 建议;读一读之后可以把做一做去掉,改成找一找,三大平原、四大高原等。
                            找平原、高原的区别:海拔;山地、丘陵的区别:海拔。
              学生认为六横的平地房子很多,是平原,这是小小的看,放大范围看地形,才能看出是丘陵的地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6 21:56:11编辑过]

TOP
18#

有幸参加活动的小兵小将偷偷告诉你,我们张老师的实录已经全面了,录像可能没有文字来得更加有印象,而且文字更有实用性。因为现场是一个很轻松很随意的气氛,喻老师是很亲切很和蔼的,教远大于考,不止教袁老师,还教我们现场的每一个人,他边讲不时还得回头我们那么多的听课老师,可能这个录像你只能感受到我们喻老师的亲切,见不到太多的庄重
TOP
19#

仔细阅读了论文答辩的实录,真心佩服喻特的提问智慧。我们也搞过类似的活动,而且是全校参与的。但是提问者都是提前阅读文章,提前想好问题与对策,临时提问有难度啊!但是对于论文撰写者,这真的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能有力的提升作者的撰写能力,尤其是可以帮他拓宽思路,整理思维。


这样做,好文章一定诞生。


继续学习!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20#

以前觉得论文答辩像是法官在审判小偷一样,喻老师能把场面调节的这么轻松,教先于考,太佩服喻老师的智慧了。袁老师遇到了一个好考官,太幸运了!

TOP
21#

论文答辩的模式,有用,收集了!
TOP
22#

答辩真精彩

 

TOP
23#

    论文答辩可能对于评特级教师或其他职称有一定帮助,特做了这个实录给大家参考。看到大伙儿都认为这个是好东东,我虽听录音听得两耳快起茧了,但还是很高兴,看来没有白忙乎。

TOP
24#

 

喻老师对三堂课的改进意见之“运动起来会怎样”



各位老师:



今天,参加普陀区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送教暨师徒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今天的氛围非常好,我们的活动也很扎实,课呢,也是常态课。在这种情况下面,我们讲话就非常放得开。我想,刚才袁优红已经对三节课评课了,我就讲对三节课的改进意见和袁优红刚才评课的一些建议。



第一节课王娟《运动起来会怎样》,这是《运动和呼吸》这节课。她上午上课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个时间很紧张,密度非常大,环节走得多、快。我们好多老师肯定也感受到:唉,这个环节还可以再做,她马上就过去了,因为只有35分钟时间。最后王娟老师34分钟完成所有任务,这个能力是很厉害的,说明王娟老师上课很干脆,很果断。这种品质也是蛮好的。如果这节课要改进的话,我们怎么思考?你从哪些方面去改进?早上这样的上法好像面面俱到,好像全部照顾到了,但是我总有一个感觉,就是重点总要有一个地方展开吧,核心的地方让学生要更加有所收获才比较好。



昨天跟王娟老师也说了几句,说是这节课受上一届全国年会张小平老师的影响,她借鉴了一些内容,然后再进行了改编。上一届全国年会获得特等奖的三节课,其中两节就是呼吸与运动,上海的一节讲的是呼吸,我们浙江上的一节讲的是运动和呼吸。这两节课的重点也就是切入口不一样。张小平这节课的切入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肺活量。后来,他展示的就是:你既然对肺活量这么感兴趣,那么大家来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怎么测量,工具怎么改进,最后肺活量跟运动之间的关系。上海的这课,他的切入点在哪里?呼吸器官。今天你也体现出来了,学生对呼吸器官的前概念不尽相同。我坐在旁边,这里就听到学生说:呼吸器官,心、肺、胃,都是。当你这张图出来的时候,他们那些说法全消失了。上海的老师就在那里做文章,你说心是呼吸器官,你说你的理由;你说肺里到胃里,呼吸器官怎么样,你再去看,那节课网上还是有的。



现在,我想你的重点应该落在哪里?那要根据你学生的情况。我看你今天学生的情况,他们测肺活量都测过了,那肺活量这个点就不要说了。如果你还在呼吸器官上做文章,你今天是略过一遍,直接出示然后大家都认识了呼吸器官。所以排除这两个,还留下哪一个是重点,应该重点展开的?吸进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这个比较,肯定是这个重点。你看今天学生的表现,说说呼吸,你们知道什么,学生说大口大口的呼,大口大口的吸就是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什么什么的,说了三个。其中讲到一个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他们对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有所认识,但是他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分析学生原有概念当中,这个概念对错纠缠在一起,也可以说他们是错的。学生认为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老师们,我们呼吸的时候吸进的是什么?空气。呼出的是什么?还是空气耶,成份稍有不同而已。但是学生会这样说,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我们就要纠正这个错误的认识。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可以落在这里。既然重点落在这里,其他可以节略一点。



其他怎么简略?从说呼吸开始,什么叫做呼吸?呼吸一次,体验一下。然后你呼吸一下,一边呼吸,放在胸口,呼吸,感觉怎么样?气到哪里去了?呼吸器官可以直接呈现。就像你这样,前面十分钟,解决了解呼吸和呼吸器官,以教为主,因为你无法进行探索。第二个部分研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它们的区别,这怎么研究,重点在这里。我觉得可以这样做。首先,吸进的气体教室里很多的,呼出的气体怎么样的,大家呼一口,也看不到的,看上去都是一样的。看上去,吸进的、呼出的一点区别也没有,那么我们怎么研究?刚才有老师说了,一个,我拿着塑料袋,吸的我装一袋,呼出的,我再装一袋。这两袋放在前面比较。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接下来还有什么区别,你怎么研究啊?学生会想到,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火的克星,这个学生说了两次,他们用火去检验。但是装在尼龙袋里不好做实验,就要解决这个方法的问题,装在集气瓶里。这个方法是教给他的,不是让他想出来的。学生想不出。你给他一个集气瓶,一根管子,学生一下子想不出。你可以告诉给他,没关系。我这里不是让他动脑筋怎么想出排水集气法,我的目的是怎么样做排水集气法。这个环节是教给他你做,每个人都要学会。排水集气法他自己操作,每人都拥有一瓶我呼出的气体。做实验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做。一根长长的小木条,你这里点点,他那里点点,四个人的瓶呼出的气体里都可以点点,都熄灭了。大家呼出的气体里面都含有很多的二氧化碳。跟你老师演示一次,那印象深得多。一、排水集气法他自己操作的;二、他自己呼出的气体都可以灭火,印象多少深刻。



塑料袋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塑料袋就要用,就像你这样,鼻子闷牢以后这样呼吸呼吸呼吸……。要让他知道,第一次呼吸,有点影响;第二次呼吸,影响更大;第三次、第四次,后来五六次以后,开始胸闷了,越来越难过,越来越难过。这个过程出来以后可以分析的。你只是这个过程描述了一下,没有在思维上产生冲突。你要问的是:第一次以后有一点点感觉,说明什么?第二次感觉更多,第三次、第五六次胸闷了,感觉很难过了,说明什么?说明里面氧气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到五六次以后,氧气快没了,我反应最严重。就是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氧气的含量是越来越少。学生会怎么认为?吸进的气体有很多氧气,呼出的气体没氧气了。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感觉当中可以得出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呼出的气体当中还含有不少氧气呢。一次呼吸是用不完的,要反复呼吸最后把袋子里的氧气消耗完。这两个方面,一个检测,一个体验,两方面配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了,呼出的气体当中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氧气越来越少。接下来我呈现一个资料就是,那么我们一次呼吸,吸进呼出,这个呼出的气体当中,它的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有什么变化呢?这个资料是一次呼吸,不是多次呼吸。一次呼吸,氧气和二氧化碳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最后,你要问: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它们产生了哪些变化?看这张图,做了我们的实验。  前面研究的重点是吸进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目标是这样的,眼睛看不到,就要用实验、用体验来做。这个环节要花20分钟时间。后面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你花五六分钟。保证这个重点,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目标集中,才能在你自己的课堂当中纠正学生错误的先前概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7 20:45:35编辑过]

TOP
25#



喻老师对三堂课的改进意见之“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二节,张燕老师的《地球表面的地形》。用任务式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这个形式蛮好的;再加上海拔这个概念的引入,也非常好。许多老师上这节课的时候,不出现海拔这个词,如果我们对教材研究得透一点的话,这个词非常重要。所以今天这节课出现这个词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刻的表现。第三个联系家乡的地形,后来张燕说课的时候补充了,漏下了那个六横地形的分析,如果按你补充的加上去就更好了,不会出现今天,学生最后说我们六横是山地啊、是平原啊,就不说丘陵。因为他对这个整体性没有感受,因此你那个补充的非得要出来。



那我想问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刚才袁优红已经提及到了,海拔这个词,怎样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今天你出现的那张图是很好的,什么意思,那意思告诉他他理解了吗?你看我最后的调查,大家看到了哦。今天教的学生,他知道海拔,但他对海拔的概念,本身的积累不够,理解不够深刻。如果这节课要出现海拔,那你真得要像我刚才问的,你坐的地方海拔多少?这个地方的学生对海拔教学是最好的,因为他住在海边,他最有经验。我这里比海平面高多少啊?这就是海拔。我想这个地方相当于一楼吧,大概10米左右。但学生的概念30米以上39个,说明什么?他们对这个高度没有概念。怎么样让他们有概念呢?你要告诉他,我这里其实海拔只有10米,印象很深刻。第二个,大家走出去,走到那里一看,你看我们站的地方,离海平面大概多高?他有直接感受,他有亲身体会,哇,我们这个地方海拔多少,整个教学楼楼顶海拔多少,后面那座山海拔多少。然后他才会知道,海拔1000米,其实是高得不得了,有330层了。不然的话,他对这个高度只有数字,没有具体的支撑的。只有他对海拔这个概念有形象的具体事物来支撑,他后面才会理解这是高原,那是平原,高原和平原的区别就是海拔高度。因此海拔这个概念,教学要增加直接体验,加强理解。



第二个,你今天的核心任务:读一读,连一连,指一指,做一做。核心任务怎么完善?我觉得核心任务可以砍掉一个,就是做橡皮泥模型,等会再讨论。我的想法,就是看那张地形图,看一看,你提供资料可以的,读一读,了解各地地形的特点。第二个,在这张地形图上去找五种地形记下来,根据资料去找三大平原,四大高原,什么山地,什么盆地,找好列出来。这个学生感兴趣的,哇,我找到一个。你要到地图上真得去找很不容易的,他要认识图例,他要认识这个字,排列又是斜过去的。如果没有这个明确的任务,学生就会去找无关的,比如长城。因此你的目标指向是要去找中国著名的地形,而且可以总结中国有四大高原,中国有三大平原,还有无数个小平原。六横有一个很小的平原,大家都造房。所以,你这个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运用图例,地形图上不断地去找,再来总结这些地形。把作业本自然的用进去,把资料与地形连起来,这个用得很好。为什么橡皮泥做模型我建议拿掉呢?老师们思考一下,模型是在什么时候建的?模型的作用是什么?假如他对这些地形认识不太深刻,这时候做个模型拿起来,一块橡皮泥,你说这个是山地,这是丘陵,对他有意义吗?就是一块橡皮泥,没什么意义。如果真得要做模型,你就要把这些地形全部弄好了,分析透了,特别是海拔这些东西,接下来我们做一个高原,做一个平原,你们认为平原应该怎么做?薄薄的一层,如果你提供的那块板是海平面的话,平原就是薄薄的一层。那高原呢?薄薄一层不够了,一层两层三层四层叠上去。因为你要用海拔,平原是200米以下的话,高原就是500米以上,至少三四层的叠上去,才能说高原。所以学生刚开始做出来的模型对他的概念形成作用不大,不如不做。还不如让他直接在地形图上去找这些主要的地形。



认识了以后,你的梳理总结和分析还欠缺一步,比如说平原与高原,他们究竟区别在哪里?海拔;山地和丘陵,他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仍旧是海拔。所以你后面的分析梳理总结,还是围绕着这个海拔来让他们判断的,盆地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最后,迁移,就是对本身周围地形的认识。对周围地形的认识也要从直观开始,我们也走到外面去,我们这里住的地方,什么地形?周围的小的地形,我看到是平的,学生说平原,对的,很小很小的平原。这个平原放到整个六横岛的情况来看,它只是这个丘陵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后面有山,难道就是山地吗?不一定。我们说的地形是大范围的地形,但是学生看到的呢,就是眼前的小地形啊,这跟他认识有冲突的,所以我们要分清楚,我们眼睛看到的,是小的地形,而现在书本上说的这个地形的名字,是全国范围内讲的大的地形。



我觉得这节课,第一把海拔概念体验好,第二把核心任务做好的话,这节课还是蛮有意思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7 22:02:36编辑过]

TOP
26#

 

喻老师对三堂课的改进意见之“电磁铁”


      电磁铁,一开始是复习,这节课应复习哪些内容?电与磁这节课的内容,还有磁铁的特点也要复习。这节课研究的核心是什么?是电磁铁南北极影响因素,电磁铁是否有磁性,还有吗?这两个是吗?我觉得还不够,这节课最主要的是磁铁的特点与电磁铁特点的比较。你把磁铁的特点旁边列好,电磁铁的对照着去比好了。唉,磁铁有磁性,电磁铁也有磁性;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电磁铁也有南北极;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电磁铁会不会?今天没人做,因为你没有要求。实际上也可以做,你这个电磁铁和我这个电磁铁碰碰看啊。为什么没人做?你都没想到吗。


磁力的大小,实际上电磁铁磁力你5个,他7个,这是隐含在里面的。所以电磁铁磁力大小怎么研究,这是下节课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核心的内容就是电磁铁的特点。那么你的铺垫是什么?磁铁的特点你要给他复习,呈现一下,学生马上会迁移,那电磁铁的特点是不是有这些呢。如果以这节课具体的设计来说,这节课的汇报顺序是非常重要的。你们先汇报的是电磁铁吸多少大头针,学生说通电4个,断电1个……,发现通电多,断电后磁力减少了,还有的。最后,你说带了余磁,慢慢消失,板书:磁性消失。你的板书跟他们观察到的事实不符合吗。明明断电后还有的,你还要说磁性消失。只有一组是0,其他都没消失。要么你写磁性慢慢消失,这倒还可以。你这个板书就不对。你先出现了这个,学生的研究指向:咦,怎么会他们4个,我们7个?他们有的,我们没有的?他们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个方向去了。但这个方向你就放掉了,接下来是什么叫电磁铁,另外一个方向。你硬生生的把学生的思路给打断的。


    其实这里你只要汇报的顺序这个技巧把握住就可以。因为你要研究的是南北极改变,所以这个要放一放,放在最后汇报。你要先汇报南北极,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如果这个放在前面汇报的话,你这个指南针前面要先发下了。所以,第二个你的核心活动是电磁铁有什么特点呢?先做一个电磁铁,做好了以后问:电磁铁有什么特点呢?这个指南针是研究电磁铁的帮手,大头针也是帮手。汇报的时候,汇报特点,第一个特点,能吸铁吗?能;第二个,有南北极吗?也有。过去了。它们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吗?也会;最后汇报,它有磁力大小吗?前面汇报南北极,你那个表格就出来了,他们的钉尖是南极,我们的是北极,怎么不一样呢?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这个表格再呈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磁力为什么有大小。这节课前面复习的时候,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磁铁的特点要复习的,而线圈绕在铁芯上面会怎样啊,电磁铁需要什么材料呀,不用说。我就告诉你,电流会产生磁性,我们利用这个特点来制作一个电磁铁,电磁铁怎么做呢,告诉你们这么做,现在给你们一个任务,每组做出一个电磁铁,研究电磁铁有什么特点。先让他们做,时间也节省,大量的时间给他研究电磁铁的特点。


    这节课还有几个细小的地方也要注意的。刚才说了一个磁性消失,第二个绕线的方向,你说绕线方向,里往外,外往里。里往外这样吧,外往里,也是这样。你要定个标准,钉子这样放,从下往上绕;钉子还是这样放,从上往下绕,这样两种就不同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12 9:29:29编辑过]

TOP
27#

 如果在教室里再放个检测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检测电磁铁极性的,让学生有个你追我赶的目标,学生就不愿意下课了。
一直努力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