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会场优质课赛课情况总结
总结人:北师大彭香
整理:夏业云
时间:2013年11月2日上午
一优质课展示内容
(1)地球与宇宙空间——概貌与地球的物质,有3节课,分别是《认识常见的岩石》、《垃圾处理》……
(2)地球运动与多运动亲历的地表变化:《岩石的》、《河流对地表的作用》
(3)气候与季节。这是对地球现象的认识。还有《昼夜的交替》、《谁先迎来黎明》
(4)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包括《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在星空中》这三节课。
二、教学内容与特点
这些教学内容都囊括了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内容,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天文方法、天文史……许多内容比较抽象,有的是从宏观上看很宏观……
基于地球领域,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空间、变化的漫长,实际教学中有困难。而且这次优质课赛课只提前一天见学生,临时定班级,学生难以预习;并且班额很大,都是50-60人。这在北京看不到班额在50人以上的。所选内容约占93%(14节课)的教学内容有观察实验很大。可以说15节课都不是简单的讲授,都是高质量的教学。
三、几点感受
1.教师肯下功夫,努力避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如有情景剧的表演,有的是科学技术,有的是科学史贯穿其中的。
2.有解决教学难点问题的探索追求。
(1)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自主开发教具。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取舍。
(2)加强观察实验的设计。
(3)深化了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有“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分析。说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设计。
(4)在教学时间上把握有了明显的进步。
15节课,最多拖延时间的没有超过3分钟,也就是控制在3分钟之内。而且还出现了珍讨论的场面。学生与别人、老师不一样。学生精彩的发言很多。有的课堂上学生精彩发言,学生、听课老师自发地把掌声给了这些学生。
(5)执着、敬业的科学老师。
四、有些学校值得我们反思
1.对地球与宇宙领域科学知识的把握。
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内容偏难。教师的设问与学生构建知识的协调不够统一。有些实验做了,但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基本研究方法与科学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如果让学生开展模拟实验,那么需要哪些模拟器材,如何模拟……
3.研究方法不够得当。在课堂教学上,我们看到老师都能带领学生进行分析。科学探究需要深入地分析,但是分析之后,没有综合。即没有带领学生将深入分析得到的现象或理论进行综合。
4.教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脱节。
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模糊。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吧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与教学环节等同了。即基本要素就是教学环节。其实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与教学环节是不等同的。
5.重视科学探究的动手实践,但没有清晰的思维分析方法。也就是没有达到什么叫分析?引导学生的过程是不是分析?
6.对建模的理解。
什么是建模?构建行的实体模型和非实体模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5 8:33:1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