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成因类型
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
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力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作用,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内力作用可归结为隆起和沉降的对立统一。外力可归结为侵蚀和沉积的对立统一。但外力的侵蚀和沉降却与内力的隆起和沉降相互依存。侵蚀作用主要在隆起的山地高原上进行,沉积作用主要在沉降的平原和盆地内进行,这就是外力和内力的对立统一。内、外力相互斗争彼此消长的过程,就是地表形态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地形地貌举例:著名的长江三峡就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三峡以雄伟险峻闻名中外,它是地壳不断抬升、流水不断侵蚀切割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长江的上源原来在巫山,由于巫山的不断上升,同下游的地面的高差不断增大,江水从高处向下流,特别湍急,不仅冲蚀两岸,还冲蚀河底,使河床越来越深,使两岸越来越险峻。形成了长江三峡这样的深邃峡谷。
我国最近发现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也是水流切蚀岩石和地壳抬升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壳的快速抬升是主导因素。
以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
大陆、大洋盆、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巨大的地貌单元,就其宏观特征来说,都是由于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如火山、熔岩高原是岩浆活动形成的。
地形地貌举例: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是地壳上升隆起形成的,是以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青藏高原在几亿年前还是一片长条形的海洋,与太平洋、大西洋相通,后来地壳发生了多次强烈的运动,喜马拉雅山从海底逐渐升起,高原也大幅度地隆起,成为“世界屋脊”。除此之外,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中国的太行山麓都是地壳隆起的产物。
东非大裂谷——世界上最长的大地裂谷带,是由于地壳的两个巨大的板块分离运动的结果。它纵贯非洲东部,分东西两支,东支长近6 000千米,西支长近1 700千米。科学家预言,总有一天,裂谷会越来越宽形成海洋,非洲东部将会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
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的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由于历史上多次的喷发,在山顶部形成了一个又大又深的火山口。最近几百年来,火山没有再喷发过,可是降落的雨水却汇聚到火山口来了。于是在海拔2 700米的山顶部出现了一个水面辽阔、深不见底、世界上罕见的大湖——长白山天池。天池湖水从一个缺口流入一条小河,河水下行只有1 000米,便从悬崖上跌落下去,又形成一个高68米的瀑布。
牡丹江的吊水楼瀑布是火山“建造”的。牡丹江附近的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流进江里,在江上“建造”了一条岩石大坝。于是大坝上游的河水被拦蓄为镜泊湖。当湖水水位超过这条大坝时,湖水就漫过大坝从坝顶泻落,形成瀑布。
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
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带有外力作用的鲜明烙印。塑造地貌的外力有流水、冰川、地下水、海水、风等,因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又可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多种类型。
地形地貌举例:黄土高原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面积达40余万平方千米,黄土层一般有50米~60米厚,厚的地方有200米,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广袤的黄土世界。黄土高原上数百万亿吨的黄土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学派的地质学家曾提出过20多种黄土成因假说,影响较大的有“水成说”“残积说”“风成说”及“多成因说”四种。“水成说”认为,黄土主要是由流水从离高原不远的周边地区携带来堆积而成的;“残积说”认为,黄土是高原基岩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就地成土的结果。多数中外学者主张“风成说”,他们从分析黄土物质的基本特点入手,认为黄土物质的物源与我国西部大面积的沙漠有关。黄土物质的搬运主要依靠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高压气流,它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质综合作用,经过了物源的形成、搬运、分选及堆积成土这样三个前后相因的历史阶段。在长期的争论中,“风成说”最具说服力,但又不足以完全否定“水成说”“残积说”。孰是孰非,尚未定论。
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有一片被山岭环绕的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河流的冲积平原。东北平原又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所以称为三江平原;南部的一块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称为辽河平原;中间的一块,是东北平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
华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1亿3 000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那时北方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高耸的太行山。到了距今3 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太行山再次抬升,东部地区继续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东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状冲积平原,由于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携带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
上海港东北的崇明岛,在全国大岛中排名第三,是个冲积岛,是由江河携带的泥沙堆积成的。长江的含沙量虽然不算大,但是水量十分丰富,每年流进大海的水量约1万亿立方米,输沙量约4亿5 000万吨。因为潮汐的作用,海水每昼夜有两次向长江倒灌。倒灌的海水顶住了奔腾入海的江水,使江水流速大大减慢,越近长江口,流速越小。江水向大海搬运泥沙的力量就减弱,泥沙就大量沉积下来。另外,江水中悬浮着一种极微细的胶体物质,本来是不容易沉积的,但是由于江海相会,含盐的海水与盐分极少的江水混为一体,发生了化学变化,凝聚沉积下来,就像豆浆碰到卤水凝聚成豆腐那样,在江口堆起了累累沙洲。到公元1853年,形成今日崇明岛的前身——长沙。在长沙演变为今日的崇明岛的过程中,人们兴建了海塘和石坝,制止了崇明岛的坍塌,使县城和全岛基本上稳定下来。
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的成因有多种说法,最近的研究表明,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落水溶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水流的侵蚀,使洞顶坍落,而形成瀑布,即是由落水洞坍塌形成了黄果树瀑布。其形成时代大约从距今2 700万年~1 0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从地表到地下再回到地表的循环演变过程。
北美洲尼亚加拉大瀑布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它的河床由几种不同性质的岩石组成,较软的岩石被流水侵蚀掏空,上层岩石塌落,形成陡崖,流水从高处猛跌下来,就形成了瀑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13 9:24:1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