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关于五上《我们的小缆车》听课反思 [复制链接]

1#

[讨论]关于五上《我们的小缆车》听课反思

  关于五上第四单元《我们的小缆车》的听课反思


今天有幸参加了县里教研活动听课,对其中一堂课有一些看法和困惑,希望有老师可以不吝赐教。这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起始课——《我们的小缆车》。这个单元主要探究常见的力(重力,拉力,弹力,反冲力等)跟物体运动的关系。而这节课是用铁垫圈的重力做动力,通过桌角滑轮将重力转化为细绳的水平拉力拉动小车。安装如图:


                                                       


 


然后一个探究活动,探究垫圈数(拉力大小)跟小车运动的关系。科学教科书上有这样一个表格:


 


         


 


 


做完实验后,学生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垫圈数量越多即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垫圈数量越少即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我觉得这个结论并不科学。


大家知道v=S/t 是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而该活动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是一个匀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因为F合是拉力减摩擦力,拉力跟桌面摩擦系数不变,小车质量一定,所以加速度a不变。因此在运动过程中是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速度V=V0+at 所以速度还跟时间有关。如果该活动中的桌面或木板足够的长,桌面足够的高,一个不是很大的拉力,就可以让小车速度运动的越来越快。其实垫圈数量越多即拉力越大F合越大,是加速度a越大。


因此我认为,该实验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垫圈数量越多即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变化越快或加速越快。


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跟方向。这个活动设计规定了小车运动的长度,在一米左右的桌面上做该实验,根据时间来判断小车运动的快慢这并不科学。应该是观察过程中小车加速的快慢,这需要更长的一段跑道或者是路程。


以上是我的一点反思,望同教五年级的专家前辈们指导。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4 13:12:3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好专业,我真的学习了
<img src="http://wpa.qq.com/pa?p=1:81346673:7" alt=""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TOP
3#

分析的有道理。但在小学,是不是就是指在相同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越短即表示越快即可?
TOP
4#

以下是引用唱山歌在2013-10-12 20:38:00的发言:
分析的有道理。但在小学,是不是就是指在相同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越短即表示越快即可?

如果这样教学下去,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是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了。长大了都改不过来,包括现在的一些大人。从科学发展的延续性来说应该准确的教学生是同一个物体,受力越大,物体加速越快,而不是笼统的说运动越快。其实变速的运动状态学生也是容易理解的。

TOP
5#

你觉得该怎么教?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6#

这个是对比实验,在物体相同,距离相同,摩擦力相同的条件下,得到的结论。
v=at,s=1/2 at方=1/2vt,s相同,时间越短,物体速度越快。


加速度这个词小学生不能理解,在教师指导用书上提出了更科学的解释应该为加速度。
TOP
7#

以下是引用张薏在2013-10-13 15:30:00的发言:
这个是对比实验,在物体相同,距离相同,摩擦力相同的条件下,得到的结论。 v=at,s=1/2 at方=1/2vt,s相同,时间越短,物体速度越快。 加速度这个词小学生不能理解,在教师指导用书上提出了更科学的解释应该为加速度。
位移S=V。t+1/2at方=V。t+1/2vt  在初速度为0的特殊情况S=1/2at方=1/2vt  时间越短,物体速度越快。这里的速度是指瞬时速度,这样是没错。可我们给学生的结论是:垫圈数量越多即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这样,以学生思维的角度,他们会认为小车快起来就是因为拉力大造成的。何不让学生仔细观察一次小车拉动后的运动规律,自然能看出是运动越来越快的现象。有了铺垫,再做对比实验,增加垫圈数量。能可以引导出垫圈数量越多即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加速越快了。加速度的概念没有深入,但是对学生以后长远的学习认识有了浅层的铺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